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概述近年来血脂异常与中医体质相关研究进展。对体质理论演变进展、中医体质与基因学以及中医体质与健康评价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阐述;同时对血脂异常近10年控制目标变化、不同人群血脂异常差异包括种族差异进行了总结;重点概括了血脂异常人群中医体质特点、血脂异常临床分类与体质分型之间的相关性及血脂异常中医体质干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血脂异常症患者中医证型和体质类型并研究两者的相关性,为血脂异常症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广西南宁地区63例血脂异常患者进行调查,采用中医临床调查表及体质调查表,进行中医证型和体质的相关分析。结果:63例病例在可确认证型中位于前3位的是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痰湿阻遏证,其中"无证候可辨"22例(34.9%),所占比例较可确认的各证型都高。痰湿阻遏证和痰湿质有明显相关性,脾肾阳虚证和阳虚质、特禀质相关性明显,肝肾阴虚证和平和质、阴虚质有相关性,阴虚阳亢证和平和质显著相关。结论:血脂异常症患者的中医证型与体质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血脂是血浆中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血脂异常表现为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降低。血脂异常作为心血管疾病过程中最重要的生物危险因素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人数近年来一直呈现持续升高的态势,且呈现出低龄化、普遍化的发展趋势,其正在严重危害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体质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学术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传统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体质理论,在中医诊治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研究血脂异常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可以为中医防治高脂血症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和治疗思路。文章概述了近年来全国各地血脂异常与中医体质相关的研究和调查,把文献综合整理为原发性血脂异常和血脂异常伴有他病两种类型,分别讨论不同情况下血脂异常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同时用中医学和西医学两种视角梳理分析了有关血脂异常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中医体质与经络状态的关系,为中医外治法调节机体经络平衡、改善偏颇体质、辅助治疗CHB提供依据。方法 对440例入组的CHB患者分别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经络检测,并将所得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中医体质类型中,湿热质最多,气虚质次之;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患者在经络的体能状态、代谢状态、精神状态、运动状态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经络检测结果表明,经络异常出现频次最高的为肝经,其次为脾经;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患者异常经络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B患者的中医体质与经络状态存在相关性,可通过外治法调整机体经络平衡、改善体质,辅助治疗CHB。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南京地区血脂异常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方法采用病史结合生化全套检查的方法,对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的就诊患者、南京胸科医院住院患者、南京市以及周边社区的人群进行相关检查,对受检人群进行中医体质标准化量表调查,分析研究该人群的体质分布特点。结果 394例南京地区血脂异常的人群中偏颇体质以气虚和阴虚体质居多;血脂异常人群中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的女性比男性多见;血脂异常的男性以气虚体质多见,血脂异常的女性以气郁体质多见;30~39岁和40~49岁年龄段血脂异常人群同以气郁体质多见,50~59岁年龄段血脂异常人群以痰湿体质多见,60岁以上年龄段血脂异常人群以阴虚体质多见。结论南京地区血脂异常人群的中医体质在整体分布以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分布中均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何焯根  戴韵峰 《新中医》2015,47(8):35-3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调查问卷对71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分析中医体质类型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71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共发现34类体质,其中单体质273例,2种体质兼夹的366例,3种体质兼夹的79例。痰湿质185例(25.77%),气虚兼痰湿质107例(14.90%),气虚兼瘀血质76例(10.58%)。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常见体质中,平和质、气虚质、气虚兼瘀血质以TC升高的较多;痰湿质以混合型高脂血症及高TG血症多见;气虚兼痰湿质、阳虚兼瘀血质则以混合型高脂血症及高TC血症多见(P<0.05)。各常见中医体质间TG、TC、LDL-C、Apo-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Apo-A1、LP(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主要的中医体质类型是痰湿质、气虚兼痰湿质、气虚兼瘀血质;HDL-C、Apo-A1、LP(a)水平高低与痰湿类或瘀血类体质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上海社区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的危险因素及中医体质分布情况,为预防MS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采用九种体质问卷,对社区1158例MS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女性人群中高血脂病史和骨质疏松症病史所占比例高于男性。MS各组成成分中,女性腰围、高密度脂蛋白以及甘油三酯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并且有显著性差异。2463例老年人中MS患者1158例(47.02%),MS患者主要体质为痰湿质587例(50.69%),其次为平和质262例(22.63%),次之为阴虚质106(9.15%)。通过logistics回归矫正生活方式,既往史以及腰围、血压、血糖和血脂等MS高危因素后,发现痰湿质人群MS的患病率是平和质人群的1.6倍。结论 痰湿质是MS人群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来纠正或改善痰湿质,降低MS的患病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亚健康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及现状,探讨亚健康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亚健康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为传统中医功能声称的保健食品功能研究提供方向。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重庆维普(CQVIP)、PubMed及EMBASE数据库,纳入所有评价亚健康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R version 4.0.4软件进行单率Meta分析、OR值(odds ratio)及其95% CI (confidence interval)表达效应值。结果 共纳入31项研究,研究总样本量为55 059例,其中亚健康人群43 707例,一般人群11 352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为亚健康人群占比前四的体质,比例分别为21.4%(95% CI:16.2-27.2%)、21.2%(95% CI:18.0-24.4%)、16.2%(95% CI:13.7-18.7%)、13.5%(95% CI:11.2-16.2%)。对亚健康人群及一般人群进行比较,发现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平和质发生亚健康风险的OR值分别为4.97(95% CI:3.03-8.15)、3.99(95% CI:2.17-7.31)、2.30(95% CI:1.52-3.48)、0.15(95% CI:0.10-0.2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偏颇体质是发生亚健康的风险因素,而平和质是发生亚健康的保护因素。从性别来看,亚健康男性和女性的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的比例相当,而女性的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的比例要高于男性。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整体偏低,漏斗图分析显示存在发表偏倚风险。结论 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是亚健康人群的主要偏颇体质类型,也是发生亚健康的风险因素。建议今后研究进一步探讨3大偏颇体质与亚健康的关联性,为亚健康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进行中医体质干预、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防治血脂异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原发性血脂异常人群的数据指标,根据《中医体质量表》判定体质类型并观察其分布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原发性血脂异常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结果: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偏颇体质排序分别为湿热质、兼夹体质、阳虚质、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特禀质,其中兼夹体质以阳虚兼血瘀质、阳虚兼痰湿质为主。同一体质类型的男女构成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各年龄层次的体质分布中,湿热质、痰湿质以41~50岁及≥51岁居多,阳虚质以≤30岁及31~40岁居多。结论:湿热质、阳虚质、痰湿质是原发性血脂异常人群的主要偏颇体质类型,在血脂异常防治工作中应重点关注湿热质、阳虚质、痰湿质人群。  相似文献   

10.
阮诗玮教授比较中西方心理学的差异及以往体质分类的方法特点,提出“神质”层面上的中医体质分类的初步构建。其认为在“形神合一”的前提下,基于“神分体质”的中医体质分类法应当作为体质学说的重要补充内容;在传统中医五脏-五神-七情观念的划分模式基础上,“神质”层面的中医体质可分类为喜乐质、郁怒质、忧思质、悲哀质和惊恐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与体质的相关性。方法:对纳入的94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收集四诊资料,进行证素判断与中医体质判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结果:病性证素分布依次为:阳虚(28.4%)、内火(20.8%)、阴虚(17.9%)、阳亢(8.3%)、气虚(7.8%)、痰浊(6.4%)、血虚(4.4%)、血瘀(3.6%)、肝风(1.5%)、气滞(1.0%),虚性证素以阳虚、内火和阴虚证素为主,实性证素以痰浊、血瘀为主;偏颇体质由高至低顺序为:痰湿质(30.6%)阴虚质(28.0%)阳虚质(18.8%)湿热质(12.3%)气虚质(4.7%)瘀血质(3.9%)气郁质(1.2%);以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为最常见的4种偏颇体质;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与体质差异经检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25.88,P0.01)。回归分析提示阴虚质与阳亢、阳虚质与阳虚回归系数为正,说明阴虚质患者对阳亢证素呈正相关,阳虚质患者对阳虚证素呈正相关;气虚质与内火、血瘀、阴虚、阳虚回归系数为负,表明气虚质对这些证素负相关。结论:阳虚、内火和阴虚证素为高血压患者主要证素;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为最常见的4种偏颇体质,高血压患者证素与体质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规律及证素提取。方法:例原发性血脂异常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因子分析寻找中医辩证规律,证素分析。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因子,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6种证候分布情况:痰瘀互结证占20.9%,脾气虚证占18.8%,其余依次是痰浊阻遏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分别占17.8%、16.3%、13.8%和12.3%。原发性血脂异常的病位证素为脾、肝、肾,病性证素为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结论老年原发性血脂异常的常见证候类型有6种,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其中痰瘀互结证与脾气虚证所占比重最大。原发性血脂异常的证素为脾、肝、肾,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血脂异常发病与中医体质、体重指数(BMI)、中心型肥胖程度的关系,分析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1∶1病例对照设计,纳入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血脂异常组及血脂正常组各743例,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脂异常与中医体质、BMI、中心型肥胖程度的关系。结果:血脂异常有8个影响因素,体质类型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特禀质、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和气虚质(P0.05),肥胖指标方面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肥胖、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前期(P0.05)。结论:血脂异常与中医体质类型、BMI、中心型肥胖程度存在关联,通过控制体重和体型并积极干预偏颇体质有助于降低血脂异常及相关并发症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4.
中医体质学与肿瘤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社会,肿瘤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提高肿瘤的治疗水平、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成为关键。随着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医体质学说的不断完善,我们发现对恶性肿瘤的体质研究在临床上有一定意义,这对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也是一大促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研究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高血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文献库,纳入符合要求的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文献,提取原始文献资料并评价研究的质量;以RevMan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并通过亚组分析探索异质性来源,以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有1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涉及高血压病人4 401例,对照组7 934例,全部为横断面研究。痰湿质(OR = 2.24,95%CI:1.77 - 2.83,P < 0.001)、阴虚质(OR = 1.28,95%CI:1.13 - 1.45,P < 0.001)、气虚质(OR = 1.21,95%CI:1.06 - 1.37,P = 0.005)、血瘀质(OR = 1.24,95%CI:1.06 - 1.46,P = 0.007)是高血压人群更易出现的体质类型;而平和质是对照组更易出现的体质类型(OR = 0.56,95%CI:0.51 - 0.61,P < 0.001);阳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特禀质在高血压人群和非高血压人群的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显示是否明确纳入既往诊断的高血压和研究质量是异质性主要来源;目测漏斗图未发现明显发表性偏倚。结论 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是高血压易感体质,平和质是保护体质,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不佳,且存在设计缺陷,无法说明中医体质与高血压发生的因果关系,结论需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6.
王燕  郭海玲  吴玉云  徐玉萍 《河南中医》2020,40(7):1038-1041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并收集基本信息和骨折风险因子。采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TM)计算受试者10年主要部位骨折风险和髋部骨折风险。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调查患者体质类型特点,分析骨折风险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10年主要部位骨折风险概率为(8.37±4.55)%;10年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为(3.37±3.05)%。各体质类型频次分布以阳虚质最多,其次为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特禀质、平和质,且多为兼夹体质。在以10年主要部位骨折风险概率为应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未能有变量引入任何回归模型。在以10年髋部风险概率为应变量的多元性回归分析中,痰湿质和气虚质被引入模型。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阳虚体质最常见,而痰湿质、气虚质对患者髋部骨折风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结肠管状腺瘤患者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结肠管状腺瘤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辨识易发体质类型。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结肠管状腺瘤患者449例进行中医体质调查问卷,同时统计被调查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肠管状腺瘤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结果:结肠管状腺瘤患者中,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管状腺瘤检出发病年龄高峰段在51~60岁,占36. 75%,男女在结肠管状腺瘤检出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阳虚体质为结肠管状腺瘤患者易患体质类型,其次为湿热质、痰湿质,不同年龄调查对象的阳虚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性别调查对象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和气郁质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吸烟与不吸烟结肠管状腺瘤患者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以及气郁质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是结肠管状腺瘤的易患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的健康问题描述,中医体质类型和细化中医体质等级评价。方法:通过统计描述,因子分析,决策树分类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对2392例30岁以下青年女性中医体质自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从2392例30岁以下青年女性中医体质健康问题中抽取了21个共性因子;按体质主次及复合情况获得277个体质类型,前50个体质类型占49.32%;基于决策树分类将中医体质5个级别的等级评价细化为19个。结论:所有探索符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更加个性化地描述体质健康问题及其数量关系,深入探讨前50个中医体质类型应该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细化的等级评价将提升用户体验,从而有利于《标准》的规范操作和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褐斑患者中医体质与面部皮损分布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黄褐斑患者246例,分析其中医体质类型与皮损分布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体质类型的黄褐斑患者间,其MASI总分分段情况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0~10分中,阳虚质所占比例最多; 10~20中,气郁质所占比例最多; 20~30分及30~40分中,血瘀质所占比例最多。不同体质类型间前额及颏部MAS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左颧、右颧部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体质类型的MASI总分与不同部位MASI分数存在一定相关性,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平和质患者的MASI总分与右颧部的MASI分数相关性最大,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气虚质患者的MASI总分与左颧部的MASI分数相关性最大。未发现黄褐斑患者MASI总分与上颌部及颏部MASI评分相关的要素。结论:黄褐斑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与皮损发生部位及严重程度评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仍需要大样本研究及更先进的技术进一步验证不同体质类型对黄褐斑皮损生理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