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为冠心病,并接受支架植入术的4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第3d患者的RHR将其分为4组,其中98例RHR〈70次/min为A组;122例RHR70次/min-79次/min为B组;116例RHR80次/min~89次/min为c组和114例RHR≥90次/min为D组。于术后第3d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eft ventricular eiection fraction.LVEF)。结果4组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12,P〈0.01),A组与C组、B组与D组、A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思(P〈0.05);4组LVEF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47,P〈0.01),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后患者RHR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患者的心功能有预测价值,RHR越高,其心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其他高血压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静息心率增加对肾损害的影响。方法对320例原发性1级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测定其静息心率(R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尿酸(BUA)和尿微量白蛋白(MAU)。按RHR分为RHR1组(≤69次/min)、RHR2组(70-79次/min)和RHR3组(≥80次/min)。结果高血压患者TG(r=0.152,P〈0.05)、TC(r=0.152,P〈0.05)、LDL—C(r=0.230,P〈0.05)、FPG(r=0.201,P〈0.05)、hs—CRP(r=0.410,P〈0.001)、BUA(r=0.390,P〈0.05)、MAU(r=0.122,P〈0.01)随RHR的增加而增加(P〈0.05,P〈0.01);HDL—C随RHR的增加而减少(r=-0.510,P〈0.05)。结论1级高血压患者TG、TC、LDL—C、HDL—C、FPG、hs—CRP、BUA、MAU与RHR相关。RHR增加是1级高血压患者肾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病人静息心率与早期肾脏损害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病人的静息心率(RHR)与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 入选高血压病病人146例,按收缩压(SBP)水平分为3组:SBP〈160mmHg组、160mmHg≤SBP〈180mmHg组、SBP≥180mmHg组。在以上每一组中,又按静息心率水平分为4亚组.RHR1组HR〈60/min,RHR2组60/min≤HR〈70/min,RHR3组70/min≤HR〈80/min,RHR4组HR≥80/min。分别比较各组间所测量的血&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球蛋白(α1-MG)、白蛋白(Alb)、尿β2-MG。结果 RHR4组的肾小球滤过功能指标血β2-MG、尿α1-MG、尿Alb明显高于HRH〈80/min各组,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指标尿β2-MG、尿α1-MG也明显高于心率〈80/min各组;心率70/min≤HR〈80/min组的肾损害指标也高于心率〈70min组。结论 高血压病病人静息心率增加,可能会导致肾损害指标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静息心率(RHR)对高血压病病人靶器官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10月在山西省一○九医院门诊或住院的102例老年高血压病病人,按照RHR和收缩压(SBP)分别进行分组,按SBP水平分为3组:SBP≤159mmHg组,(160~179)mmHg组,SBP≥180mmHg组。每组又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64/min),RHR2组(65/min~69/min),RHR3组(70/min-74/min)。RHR4组(75/min-79/min),RHR5组(RHR≥80/min),分别测量所有病人的空腹血糖(FPG)、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分又处内径(CAD)、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等指标。结果RHR5组的FPG、LVMI、LVEF均高于RHR1~4组(P〈0.05或P〈0.01)。RHR5组IMT、CAD和Ccr高于RHR1组和RHR2组。结论 高血压病病人静息心率的增加能够引起严重的靶器官损害,它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对96例MS患者进行调查,每位患者均测RHR、血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超声检测IMT,按RHR频率分RHR1组:RHR〈70次/min,RHR2组:70-80次/min,RHR3组:RHR〉80次/min。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RHR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432P〈0.01);且RHR与FPG、TG呈正相关(FPGr=0.24,TGr=0.24,P〈0.05)。结论MS患者RHR与IMT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将1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RHR水平分为2组:RHR1组,RHR〈85次/min;RHR2组,RHR≥85次/min。根据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总数与形态。结果RHR2组的室性心律失常总数高于RHR1组(P〈0.05),其中成对室早、短阵室速及RonT性室性心律失常数量也明显高于RHR1组(P〈0.05)。结论RHR增加可能参与了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勇  王桂芝  王平  宋执敬 《山东医药》2006,46(31):57-57
86例AMI患者入院时根据静息心率(RHR)水平不同分为RHR〈70次/min(RHR1组),70次/min≤RHR〈80次/min(RHR2组)和RHR≥80次/min(RHR3组)三组.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不同参数。结果三组间两两比较,空腹血糖(FPG)、胆固醇(TC)、肌酐(Cr)、收缩压(SBP)、脉压(PP)、Hs—CRP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HR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杂志》2006,14(7):591-591
该文目的是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06例,按收缩压(SBP)水平分为3组:SBP〈160mmHg(1mmHg=0.133kPa),160mmHg≤SBP〈180mmHg,SBP≥180mmHg。在以上每一组中,又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65次/min;RHR2组,65次/min≤RHR〈69次/min;RHR3组,70次/min≤RHR〈74次/min;RHR4组,75次/min≤RHR〈79次/min;RHR5组,RHR≥80次/min。对入选患者做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肌酐清除率以及尿微量白蛋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心率变异性(HRV)及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106例老年EH患者根据RI-IR水平分为:A组60例,RHR〈80次/min;B组46例,RHR〉80次/min。对入选患者同步监测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对比分析HRV及动态血压参数的变化。结果B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及TI低于A组,而动态血压各参数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RHR与HRV指标SDNN、SDANN及TI呈负相关,而与DBP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RHR增快是老年EH患者的一个危险因子,与HRV降低、血压增高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3DRC)和Judkins右冠造影管(JR)在右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417例患者中随机分为两组: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组(3DRC组,n=194)和Judkins右冠造影导管组(JR组,n=221)。两组患者均进行右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右冠状动脉造影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等。结果右侧冠脉造影成功率3DRC组为99.O%,JR组为96.8%(P〈0.05);手术操作时间3DRC组为(30.2±8.2)min,JR组为(33.1±12.5)min;X线曝光时间:3DRC组为(5.8±1.8)min,JR组为(6.3±2.0)min,(P〈0.05);右冠造影x线曝光时间:3DRC组为(2.5±0.8)min,JR组为(2.9±1.5)rain,(P〈0.05);造影剂用量:3DRC组为(68.5±10.6)ml,JR组为(72.8±12.2)ml,(P〈0.05);有冠状动脉造影管压力嵌顿率:3DRC组0.5%;JR组2.7%(P〈0.05)。结论在右侧冠状动脉造影中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优于传统的JR造影导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支冠状动脉慢性闭塞(CCTO)病变介入治疗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2013年2月因单支主要冠状动脉CCTO病变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资料,筛选预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心因性死亡、再发心绞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的危险因子.结果:130例患者平均中位年龄为68岁,男性占76.9%.86例(66.2%)被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平均随访23月,40例(30.8%)发生MACE事件,PCI失败并不增加MACE事件的发生(P=0.2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肾脏疾病(CKD)≥3期和MACE事件独立相关(OR值1.55,95%可信区间1.07~2.24,P=0.02).结论:肾功能失代偿(CKD≥3期)可预测单支主要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PCI术后的远期不良预后,成功的PCI治疗可能不能减少此类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静息心率升高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在上海市嘉定区选取2 519名年龄4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测以及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测量。以ba-PWV上四分位定义为动脉硬化。以ba-PWV作为应变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心率及其他传统危险因素与ba-PWV的相关性。同时,将人群按心率四分位值分成4组,以心率上四分位组作为对照,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余3组人群动脉硬化的患病风险。结果:按心率四分位分组为≤73次/min组、74~81次/min组、82~90次/min组、≥91次/min组;ba-PWV与心率呈显著正相关(r=0.23,P0.000 1),在多重线性回归中,心率对ba-PWV仍然有很好的相关性(标准β=0.17,P0.000 1)。在心率四分位组间,随着心率水平的增高,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也随之增高,从上四分位组到下四分位组,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依次为15.5%、20.9%、24.5%和39.9%。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后,心率≥91次/min组人群的动脉硬化患病风险是心率≤73次/min组人群的4.36倍[比值比(OR)=4.36,95%可信区间(CI):2.98~6.38]。结论:中老年人静息心率升高与动脉硬化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3.
静息心率对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后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静息心率对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死亡率的影响。方法DESIRE-plus(Drug-Eluting Stent Impact on Revascularization plus)为单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入选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在我院接受血管重建治疗(PCI和CABG)的冠心病患者3 632例,根据入院时静息心率(RHR)分为RHR〈70次/min、70~79次/min、80~89次/min和≥90次/min四组。记录患者临床特点、住院和随访期间死亡率。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包括阿司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直接PCI)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首次发生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62例,其中30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直接PCI组),32例患者接受UK静脉溶栓治疗(UK)组),两组均于发病6h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疗效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两组院内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PCI组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率高于UK组(96.7%:62.5%),P〈0.05。临床疗效:直接PCI组再发梗塞、发生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力衰竭比率明显低于UK组,(13.3%:34.4%),P〈0.05。二周后超声心动图显示,直接PC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UK组(64.9±7.6)%:(49.1±7.3)%,P〈0.05,也明显高于UK组中溶栓成功组(64.9±7.6)%:(53.4±8.5)%,P〈0.05。结论:直接PCI是AMI早期再灌注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提高IRA再通率,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老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动态血压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老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147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电图检查.根据静息心率的数值将患者分成4组:RHR≥80次/min为1组,70次/min≤RHR≤79次/min为2组,60次/min≤RHR≤69次/min为3组,50次/min≤RHR≤59次/min为4组.比较四组之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常规生化指标和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各组比较:总胆固醇3组>1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1组>其余三组;24h平均DBP 1组(67.11±8.55)mm Hg>3组(61.47±8.34)mm Hg,1组>4组(61.79±7.77)mm Hg;白天平均DBP 1组(67.29±8.95)mm Hg>3组(62.22±8.48)mm Hg,1组>4组(61.53±8.44)mm Hg;白天SBP负荷1组(40.61±32.57)mm Hg>2组(33.16±33.36)mm Hg>3组(23.00±26.26)mm Hg>4组(20.87±27.22)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h平均DBP、LDL-C为静息心率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与全天平均DBP、LDL-C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在诊疗中应予以重视,以期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及心脑血管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 RHR)与肾脏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9月~2011年2月入住本院患者419例为研究对象,男289例,女130例,年龄80~94岁,平均(80.8±6.1)岁.按照RHR分为A组:RHR< 70 beats/min,B组:RHR 70~80次/min,C组:RHR> 80次/min,同时进行血压、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吸烟指数(SI)的检测,用肾小球滤过率( GFR)、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微量白蛋白尿(MAU)评估肾功能,分析静息心率与肾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平均R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组分别为(63.4±7.2),(74.1±4.0),(84.3±8.8)次/min,P<0.05];三组SI和收缩压(SBP)均存在差异[A,B,C组SI分别为(321±73),( 378±99),(463±79)(支·年); SBP分别为(140.2±10.1),(146.3±8.1),(149.8±9.6) mmHg,P<0.05].C组BMI和舒张压(DBP)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A,B,C组BMI分别为(23.7±3.0),(23.1±5.4),(25.9±5.9) kg/m2;DBP分别为(64.6±9.5),(65.2±9.1),(71.3±12.4) mmHg,P<0.05];三组肾功能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组GFR分别为(84.5±11.0),(78.2±10.6),(67.6±10.1) ml/min; SCr分别为(87.3±23.1),(90.0±22.3),( 104.0±19.7) μmol/L,CCr分别为(73.9±16.8),(68.0±18.3),(62.5±20.1) ml/min,MAU分别为(51.4±11.3),( 56.0±17.3),(90.9±22.8) mg/L,P<0.05].RHR分别与SBP( r=0.264,P=0.002),GFR(r=-0.330,P=0.011),CCr(r=-0.436,P<0.01)和MAU(r=0.208,P=0.029)存在相关性.结论 高龄高血压患者RHR与肾功能损害相关,提示RHR增快可以作为高龄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受损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成功对2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05年1月~2010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共70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84例(12%)为CTO患者。按照CTO病变成功开通组(开通组)或未成功开通组(未开通组)分层观察患者2年生存率。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MACE包括心肌梗死、紧急血运重建、卒中或死亡。结果: 未开通组先前进行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比例显著大于开通组(PCI分别为36% vs. 21%,P〈0.01),两组的其他基线特征相似。术中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夹层)在未开通组患者中更常见(分别为30.8% vs. 10.3%;P〈0.05),但没有影响院内MACE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和2%,P〉0.05)。开通组2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未开通组(96% vs. 83%,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成功为死亡概率的独立预测因子(HR:0.32,95% CI:0.18-0.58,P〈0.01)。结论:CTO病变PCI术后开通组的2年生存率较未开通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6例经PCI治疗的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TO患者行PCI治疗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CTO患者PCI的成功率为80%。术中并发症7.7%,分别是冠状动脉穿孔8例,心包压塞5例,支架血栓形成4例,严重心律失常(房扑、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22例,手术相关心绞痛6例。影响PCI治疗成功的患者自身因素有年龄(P=0.034)、高血压史(P=0.041)、糖尿病史(P=0.032)、发病至治疗的时间(P=0.008);病变相关因素有冠脉闭塞部位(P0.05)、冠脉分支迂曲程度(P=0.015)、闭塞血管远端缺如(P=0.044)及合并钙化(P=0.007)。结论:CTO患者进行PCI治疗的效果良好。患者的个人病史、病变特点及治疗是否及时是决定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65例患者72处 CTO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的疗效。结果:CTO病变 PCI成功率为91.67%(66/72);CTO病变闭塞时间>12个月者 PCI成功率显著低于3~12个月者(81.48%比97.78%),闭塞长度>15mm的 CTO病变 PCI成功率显著低于闭塞长度≤15mm者(78.26%比97.96%);断端呈刀切状的 CTO病变 PCI 成功率显著低于鼠尾状者(71.43%比96.55%),P 均<0.05;PCI失败有6处,其中4处因导丝未能通过病变,2处因球囊未能通过病变;介入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住院期间均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术后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为90.16%。结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与病变特征、CTO病变闭塞时间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