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从狭基线纹香茶菜(溪黄草)Isodon lophanthoides var.gerardianus抗乙型肝炎病毒有效部位及其他相关部位中鉴定有效成分和其他化学成分。方法溶剂萃取部位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单一成分;利用光谱技术鉴定结构。用2.2.15细胞与鸭乙肝模型测试提取物和化合物的抗乙肝病毒活性。结果鉴定了7个成分,化学结构分别确定为线型呋喃香豆素、β-谷甾醇、胡萝卜苷、熊果酸、2α-羟基熊果酸、2α,19-二羟基熊果酸和迷迭香酸。结论所有成分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线型呋喃香豆素系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发现。首次发现醋酸乙酯部位有显著抗病毒作用,其中的2α-羟基熊果酸和2α,19-二羟基熊果酸具有体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多羟基齐墩果酸、多羟基熊果酸及葡糖苷或葡糖苷酯可在许多种比较高大的植物中分离到,如有杀菌和灭螺作用的皂苷和有抗伤害感受作用的三萜类化合物。本次从埃及产硬果荠叶熏衣草(Lavandula coronipifolia)中得到2种新型同源葡糖酯类化合物,同时还得到了齐墩果酸、熊果酸和19α-羟基熊果酸。  相似文献   

3.
番石榴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硅胶和M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番石榴叶中分离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乌苏酸(ursolic acid,1),2α-羟基乌苏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2),2α-羟基齐墩果酸(2α-hydroxyoleanolic acid,3),番石榴苷(morin-3-O-α-L-arabopyranoside,4),槲皮素(quercetin,5),金丝桃苷(hyperin,6),杨梅素-3-O-β-D-葡萄糖(myricetin-3-O-β-D-glucopyranosid,7),quercetin-3-O-β-D-glucuronopyranoside(8),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O-galloyl-β-D-glucose,9).结论:化合物3,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叶榄仁叶中三萜类成分及其降糖活性。方法:使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对大叶榄仁叶提取物中的降糖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通过体外α-淀粉酶抑制实验对分离所得的三萜化合物进行体外降糖活性检测。结果:从大叶榄仁叶中共分离出13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白桦酸(2)、2-羟基熊果酸(3)、3-表白桦脂酸(4)、阿江榄仁酸(5)、3-乙酰氧基-齐墩果酸甲酯(6)、麦珠子酸(7)、3β,23-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8)、3α,19α,23,24-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9)、积雪草酸(10)、rubrajaleelol(11)、maslinicacid(12)、2α-羟基乌苏酸(13)。体外活性实验表明,积雪草酸对体外α-淀粉酶抑制作用显著。结论:其中,化合物2~4、6、7、9、11为首次从使君子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大叶榄仁叶中三萜类成分具有较好的降糖活性。  相似文献   

5.
石静  徐云玲  聂晶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6):1568-1569
目的研究女贞叶的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HSQC,HMBC、COSY)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2α-羟基熊果酸(2α-hydroxy ursolic acid,1)、乙酰齐敦果酸(3β-acetyl oleanolic acid,2)、19α-羟基熊果酸(19α-hydroxy ursolicacid,3)、3β-反式对羟基肉桂酰氧基-2α-羟基齐墩果酸(3β-trans-p-coumaroyloxy-2α-hydroxy oleanolicacid,4)。结论这4个三萜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女贞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银莲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银莲花Anemone cathay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和萃取,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银莲花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4,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2)、3β-甲氧基-齐敦果-11-酮-18-烯(3)、α-香树脂醇(4)、28-羟基-齐敦果-12-烯-3,11-二酮(5)、熊果酸(6)、28-羟基-α-香树脂醇(7)、青钱柳酸B(8)、2α,23-二羟基-熊果酸(9)、β-胡萝卜苷(10)、槲皮素-7-O-鼠李糖苷(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番石榴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慧星  李晓帆  李荣  李玲  王乃利 《中草药》2010,41(10):1593-1597
目的研究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叶的活性成分,为开发番石榴叶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运用多种柱色谱等现代分离手段对番石榴叶60%乙醇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鸢尾酚酮-2-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酚(3)、槲皮素(4)、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O-(6″-芥子酸)-β-D-吡喃半乳糖苷(番石柳叶苷A,9)、槲皮素-3-O-(6″-阿魏酸)-β-D-吡喃半乳糖苷(10)、顺式对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去甲氧基荚果蕨素(12)。结论对分离得到的11个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4、5、6显示较强活性,1、3、7、8显示中等强度活性。化合物2、10、11、12为首次从番石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白木香叶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冯洁  杨秀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5):2092-2095
目的:研究白木香叶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溶剂法和色谱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二十六烷酸(2)、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3)、2α-羟基熊果烷(2α-hydroxyursane,4)、二氢丹参酮I(dihydrotanshinone I,5)、丹参酮I(tanshinone I,6)、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7)、2α-羟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8)、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9)、对羟基苯酚(hydroquinone,10)和胡萝卜苷(11).结论:除化合物9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木香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黑果腺肋花楸果实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明  李铣  张丽  赵余庆 《中草药》2010,41(4):544-546
目的 研究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果实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黑果腺肋花楸果实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乙酰熊果酸(1)、19α-羟基熊果酸(2)、2α,3α-二羟基熊果酸(3)、2α,3α,19α-三羟基熊果酸(4)、2α-羟基齐墩果酸(5)、2,4,6-三羟基苯甲醛(6),β-谷甾醇(7)、β-胡萝卜苷(8).结论 化合物1~6为首次从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中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5,(8)
目的:研究番石榴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色谱与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番石榴叶乙酯乙酯萃取物中共分得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植物醇乙酸酯(2)、cubenol(3)、桉树素(4)、正二十二酸对羟基苯乙醇酯(5)、8-甲基-5,7-二羟基二氢黄酮(6)、6-甲基-5,7-二羟基二氢黄酮(7)、白桦脂酸(8)、鼠尾草酚(9)、槲皮素(10)、2,4,6-三羟基-3,5-二甲基二苯甲酮-4-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11)。结论:其中,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蛇含委陵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胜华  伍贤进  牛友芽  曾军英 《中草药》2011,42(11):2200-2203
目的研究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的化学成分。方法经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数据测定、1H-NMR和13C-NMR等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蛇含委陵菜活性有效部位中分离出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齐墩果酸(3)、熊果醇(4)、3α,19,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5)、委陵菜酸(6)、2α-羟基乌苏酸(7)、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8)、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0)、山柰酚-3-O-β-D-鼠李糖苷(11)、2α,3β,19α,23-四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12)、2α,3β,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13)、熊果酸(14)。结论化合物4、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榄仁树叶中三萜类成分及其降糖活性。方法:使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对榄仁树叶提取物中的降糖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通过体外α-淀粉酶抑制实验对分离所得的三萜化合物进行体外降糖活性检测。结果:从榄仁树叶中共分离出13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白桦脂酸(2)、2α-羟基熊果酸(3)、3-表白桦脂酸(4)、阿江榄仁酸(5)、3-乙酰氧基-齐墩果酸甲酯(6)、麦珠子酸(7)、3β,23-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8)、3α,19α,23,24-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9)、积雪草酸(10)、rubrajaleelol(11)、maslinic acid(12)、2α-羟基乌苏酸(13)。体外活性实验表明,积雪草酸对体外α-淀粉酶抑制作用显著。结论:其中,化合物2~4、6、7、9、11为首次从使君子科植物中分离得到。榄仁树叶中三萜类成分具有较好的降糖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中药材》2016,(1)
目的:研究大叶鼠尾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C-18等色谱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大叶鼠尾草乙醇提取物的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参酮Ⅵ(1)、1,2,15,16-四氢丹参醌(2)、丹参酮ⅡB(3)、丹参醇B(4)、熊果酸(5)、2α-羟基熊果酸(6)、2α,3α-二羟基熊果烷-12-烯-28-甲酸(7)、丹酚酸B(8)、3,5-二羟基桂皮酸(9)、ethyl 3-(3,4-dihydrophenyl)lactate(10)、nepetoidin B(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其三萜成分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果穗的化学成分及其抗乳腺癌细胞活性。方法运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MTT法,对化合物体外抗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的活性进行筛选。结果从夏枯草果穗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寡肽(1)、5α,8α-过氧麦角-6,22-二烯-3β-醇(2)、β-香树素(3)、白桦脂酸(4)、3-羟基-11-烯-11,12-脱氢-28,13-乌苏酸内酯(5)、大戟醇(6)、2α,3α,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7)、candelabrone 12-methyl ether(8)、cyclopentaneacetic acid(9)、2α-羟基熊果酸(10)、α-菠菜甾醇(11)、齐墩果酸(12)、熊果酸(13)、β-谷甾醇(14)。结论化合物2、5、6、8和9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和13对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及正常乳腺细胞MCF-10A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化合物4对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正常乳腺细胞MCF-10A抑制不明显,能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5.
大花紫薇叶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 (Linn.) Pers叶中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等分离手段对大花紫薇叶的石油醚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ESI-MS、NMR等光谱技术和化学方法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 (ursolic acid, 1)、2α-羟基熊果酸 (corosolic acid, 2)、2α-羟基白桦脂酸 (alphitolic acid, 3)、积雪草酸 (asiatic acid, 4)、β-谷甾醇 (β-sitosterol, 5)、正三十二醇 (dotriacontanol, 6)、胡萝卜苷 (daucosterol, 7)、蒲公英甾醇乙酸酯 (taraxasterol acetate, 8)、β-谷甾醇乙酸酯 (β-sitosterol acetate, 9)、(2α,3β)-乌索-12-烯-2,3,28-三醇[(2α,3β)-urs-12-ene-2,3,28-triol, 10)].结论 化合物4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中药材》2016,(12)
目的:研究番石榴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薄层制备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番石榴叶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古柯二醇(1)、20β,28-epoxy-28α-methoxytaraxasteran-3β-ol(2)、熊果醛(3)、乌索烷-12-烯-28-醇(4)、熊果醇(5)、eupatoric acid(6)、脱镁叶绿酸-α甲酯(7)、熊果酸(8)、齐墩果酸(9)、β-谷甾醇(10)。结论:其中,化合物1~4、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闫静  杨秀伟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4):1923-1926
目的:研究毛草龙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和波谱法对毛草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新鲜全草95%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环己烷、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用硅胶等柱色谱分离。结果:从毛草龙全草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β-谷甾醇(1),齐墩果酸(2),2α-羟基熊果酸(3),委陵菜酸(4),胡萝卜苷(5),麦芽酚(6),木犀草素(7),槲皮素(8),芹菜素(9),短叶苏木酚酸甲酯(10),没食子酸(11),3,4,8,9,10-五羟基二苯并[b,d]吡喃-6-酮(12)和鞣花酸(13)。结论:化合物3,4,6~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3,4,6,10,1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侯俊杰  石静  聂晶 《中成药》2015,(2):316-319
目的建立HPLC法定量测定泰脂安胶囊(女贞叶乙醇提取物)中5种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泰脂安胶囊甲醇超声提取物的HPLC分析采用大连依利特Kromasil C18液相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10 mmol/L乙酸铵溶液(53∶27∶20),检测波长为205 nm,体积流量为1.0 m L/min,柱温为15℃。结果 19α-羟基熊果酸、2α-羟基熊果酸、3β-反式对羟基肉桂酰氧基-2α-羟基齐墩果酸、齐墩果酸、熊果酸等5种成分分离良好,分别在0.057~0.57μg、0.099~0.99μg、0.016~0.16μg、0.300~3.00μg、0.691~6.91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均大于97%(RSD1.5%,n=6)。结论 HPLC法克服薄层扫描法难以将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二者有效分离的缺点,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能有效控制泰脂安胶囊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番石榴叶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方法从番石榴叶乙醇浸提液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素-3-O-α-D-阿拉伯糖苷(2)、槲皮素-3-O-α-D-核糖苷(3)、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4)、槲皮素-3-O-α-D-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α-D-木糖苷(6)。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O-2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Fe3+还原能力、总抗氧化能力检测评价了6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6个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显著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活性导向分离鉴定三脉紫菀Aster ageratoides中具有抗补体活性的主要成分,探讨其中活性较好的化合物抗补体主要作用靶点以及抗炎活性。方法采用减压硅胶柱、凝胶sephadexLH-20柱色谱法、中压制备和半制备液相法,对三脉紫菀醋酸乙酯部位进行具有抗补体活性的化学成分分离,其结构通过1H-NMR及13C-NMR进行鉴定;采用红细胞溶血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抗补体活性及其作用靶点筛选;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对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的研究。结果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槲皮素(2)、山柰酚(3)、3,5,7,3′-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4)、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7)、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8)、山柰素-3-O-β-D-葡萄糖苷(9)、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0)、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11)、山柰酚-3-O-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12)、山柰素-3-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13)、芦丁(14)。抗补体实验结果表明,14个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补体活性,并呈现较好的构效关系。抗补体靶点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作用于补体系统的C1q、C5、C9组分,化合物2作用于补体系统的C1q、C2、C5、C9。抗炎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能明显抑制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释放,且能明显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和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结论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4、6、9、12、13为该植物中首次发现。这14个化合物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补体活性,且化合物2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