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对2016-2018年句容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常见食源性病原体的分布特征和发病规律,为食源性疾病的早期识别、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18年句容市各哨点医院在国家食源性监测网络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并对采集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 共监测1543例食源性疾病信息,病患男性(55.22%)稍高于女性(44.78%);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21.78%)和21~30岁(18.86%);职业主要是农民(53.53%);发病相对集中在第二、三季度;可疑进食场所大多为家庭(73.4%);食品暴露最多的是肉及肉制品(31.6%)。共检测464份粪便标本,检出诺如病毒36株;沙门氏菌21株;副溶血性弧菌15株;志贺氏菌1株。结论 句容市食源性病原体主要是诺如病毒GⅡ型,其次是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应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监测网络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南京市主要细菌性病原体致食源性疾病负担,提出食源性疾病监测策略。方法 根据南京市11个区17家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和食源性疾病负担调查结果,结合各主要细菌性病原体的食源性比例等各项乘数,获得人群中各主要细菌性病原体的发病率及疾病负担。结果 2015年全市共采集1 208份食源性疑似病例生物标本,检出非伤寒沙门氏菌31株、副溶血性弧菌2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5株,检出率分别为2.57%、1.66%、2.56%;全市疾病负担调查3 600人,急性胃肠炎的月患病率为3.9%,年发病率为0.55次/人年;推算出南京市非伤寒沙门氏菌食源性感染发病率为1 292/10万,0~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3 481/10万);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感染发病率为619/10万,15~2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 076/10万),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食源性感染发病率为1 653/10万,5~1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5 263/10万)。结论 南京市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负担较重,儿童非伤寒沙门氏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青壮年副溶血性弧菌的感染负担尤为突出,针对不同人群加强相应病原体的监测,同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监测及研究,为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北京市门头沟区食源性腹泻患者标本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致泻性病菌的流行特征,为腹泻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调查2016年4月-10月门头沟区医院肠道门诊食源性腹泻患者,开展粪便标本病原学检测,分析致病菌流行特征。
结果 共检测177例食源性腹泻患者,28件样品检出致病性细菌,检出率15.82%,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14件,检出率7.91%;沙门氏菌6件,检出率3.39%;副溶血性弧菌6件,检出率3.39%;变形杆菌1件,检出率0.56%;铜绿假单胞菌1件,检出率0.56%;未检出志贺氏菌。致病菌检出高峰月份为7-8月。家庭是主要进食场所(41.81%),食物来源主要为禽肉类(30.51%)。
结论 该区2016年主要致病菌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应加强居民饮食习惯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开封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2015-2016年在开封市哨点医院符合食源性疾病定义的就诊病例的信息进行收集,并采集相应的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共收集监测腹泻患者846例,其中5岁以下儿童有269例(31.8%),2040岁之间的患者有243例(28.7%),这两部分人群所占比例较大;第三季度(即7月9月)发病率最高,为发病高峰期。检测出各种病原体153株,总检出率为18.1%,其中诺如病毒51株,检出率为6.0%;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47株,检出率为5.6%;沙门氏菌35株,检出率为4.1%;志贺氏菌18株,检出率为2.1%;副溶血性弧菌2株,检出率为0.2%。结论开封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的检出率较高,5岁以下儿童和2040岁患者所占的比例较大,发病的高峰期在第三季度,感染病原体主要是诺如病毒、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和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中蒙边境蜱传疾病病原体携带情况,对2010年中蒙联合监测小组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地区采集的162只亚东璃眼蜱进行病原体检测。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蜱标本中的森林脑炎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布尼亚病毒,PCR方法检测蜱标本中的伯氏疏螺旋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贝氏柯克斯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结果森林脑炎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布尼亚病毒、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PCR方法检出5例伯氏疏螺旋体、3例西伯利亚立克次体、16例贝氏柯克斯体,检出率分别为3.7%、2.2%和11.9%,并发现2例伯氏疏螺旋体和贝氏柯克斯体复合感染的情况。结论中蒙边境地区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贝氏柯克斯体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等病原体,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当地蜱类和蜱传疾病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重庆市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依据《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检验方法对样品分别进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进行检测分离、鉴定。结果监测肉与肉制品、蔬菜及其制品、水产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冷冻食品等八大类共计1620件,检出致病菌93株,总检出率为5.74%(93/1620)。其中沙门氏菌检出率为1.63%(25/1530),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出率0.34%(4/1170),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6.11%(22/36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5.24%(41/780);创伤弧菌检出率0.28%(1/360);阪崎肠杆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及空肠弯曲菌未检出。结论重庆地区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水产品和生畜肉是主要污染食品品种,而熟肉和生食水产品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2010-2011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辽宁省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对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为有效防治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2011年采集辽宁省14个市的10大类食品(熟肉、蛋制品、速冻米面制品等)共2 668件食品样品,按照"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标准操作程序,对样品沙门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大肠埃希氏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致病菌进行检测。结果 10大类食品共2668件样品中的检出5种致病菌132株,总检出率1.84%。其中,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污染严重,部分地区检出率最高达35%。结论辽宁主要食品均受到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要注意加强即食性食品的致病菌污染监测,防止食物中毒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湖南省食源性疾病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血清型分布,为精准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湖南省18家哨点医院2017—2021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肛拭子标本进行特定病原体检测,不同特征病原体检出情况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标本12 579例,病原体总检出率为21.26%;其中沙门菌的阳性检出率为8.68%,诺如病毒8.52%、致泻大肠埃希菌4.35%、副溶血性弧菌0.66%、志贺菌0.06%。从季节分布看,除志贺菌外的3种食源性致病菌在三季度的检出率最高(P<0.001),诺如病毒在一季度的检出率最高(χ2=250.915, P<0.001)。沙门菌中以鼠伤寒沙门菌占比最大,为63.34%,感染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诺如病毒在5~17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感染型别以诺如病毒Ⅱ型为主,占68.53%。病原体阳性病例的常见可疑暴露食品是粮食类及其制品(占15.77%)、肉与肉制品和水果类及其制品(占14.91%);家庭自制(占34.35%)和散装(占24.52%)是可疑食品的主要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腹泻病例饮食相关因素,为有效防控儿童腹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1 721例14岁以下儿童腹泻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及饮食史等信息录入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并采集1 545份病例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主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结果儿童腹泻患者中,大部分为2岁以内婴幼儿(80.19%)。进食场所分类中,报告农贸市场和熟食店的患儿中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志贺氏菌在报告快餐店的患儿中检出率最高,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在报告饭店的患儿中检出率最高,诺如病毒在报告农贸市场的患儿中检出率最高。食物分类中,患儿报告蛋与蛋制品的沙门氏菌和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报告肉与肉制品的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水产动物及其制品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也较高。结论快餐店、农贸市场以及饭店等餐饮服务相关单位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在这些场所就餐应警惕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感染。蛋与蛋制品、肉与肉制品以及水产动物及其制品等食品中微生物污染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金州新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时发现食品中的安全隐患,从而为食品监管及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及国家标准GB/T 4789-2008、2010的检测方法,对所采样品进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单增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6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共检测11类食品280份样品,检出致病菌28株,总检出率为10.00%;11类食品中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有8类,总检出率为72.73%。结论金州新区食品中存在一定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强管理,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监测中加强抽样的科学性、代表性和检测的力度,把我区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了解攀枝花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和分布情况,科学评估我市食品安全现状,为制定合理有效的食品安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3年共采集食品732份,依据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沙门氏菌、单増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8种致病菌检测。结果 732份食品中,共检出致病菌59株,总检出率8.06%。其中致病菌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熟制米面制品(29.50%),鲜榨果蔬汁(10.00%),熟肉制品(7.69%),速冻面米制品(5.00%),凉拌菜(5.00%),糕点(4.62%),蛋制品(2.94%),冰激凌(2.86%),婴幼儿配方食品(2.41%);检出4种致病菌,其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最高(12.66%),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84%),阪崎肠杆菌(2.41%),单増李斯特菌(0.67%);农贸市场、超市和其他场所抽检食品中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11.41%、2.22%和9.20%;散装食品致病菌检出率(10.25%)高于定性包装食品(2.44%)。结论 熟制米面制品为我市食源性致病菌高危食品;主要致病菌为蜡样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应重点加强农贸市场和散装包装食品的监管,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梧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广西的监测方案,选择梧州市区大型超市、零售店、餐饮店、农贸市场作为采样点。按照《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检验。结果共监测11类581份食品,检出8种105株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为18.07%,分别为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腊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大肠杆菌O157。致病菌检出率最高是大肠杆菌O157,为32.00%;其次是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创伤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26.92%、23.13%、18.18%、5.32%。结论梧州市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严重,相应的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无锡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2015 - 2018年无锡市29家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的病例信息并采集病人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食源性疾病患病现状及发病原因。结果 共收集2015 - 2018年无锡市食源性疾病病例9 047例,采集粪便样本5 123份,检出病原体阳性的样本1 081例,阳性率为21.10%。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病原体阳性率2015 - 2017年呈上升趋势,2018年较2017年略有下降。不同性别之间病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 = 0.849),不同年龄、职业、居住地的病例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25~44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共3 105例,占总病例数的34.32%,学生病例数最多,共1 974例,占总病例数的21.82%。在7621名患者自述可疑食物中,肉及肉制品中占比最高(22.37%),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的可疑食物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4.63%)。病原体阳性病例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5.97%),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5.06%),第三季度(7 - 9月)致病菌阳性检出率最高,总检出率达16.83%,第一季度(1 - 3月)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总检出率达25.35%。结论 夏秋季是无锡市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诺如病毒和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病原体。需加强监测能力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方法 对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吉林省的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吉林省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59 263例,其中18 772例患者的标本做病原学检测,1 387例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甘肃省市售肉与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预防控制建立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监测机制。方法随机抽取各地州市超市、农贸市场、零售店等场所肉与肉制品1 506份,按照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工作手册中规定的方法监测致病菌。结果 1 506份样品中检出致病菌169株,致病菌总阳性率为11.22%,生禽肉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阳性率为18.30%,其次为生畜肉,阳性率为12.21%,熟肉制品阳性率为4.98%;沙门菌血清学鉴定,分属4个群,13个血清型,排前3位的为鼠伤寒沙门菌、布利丹沙门菌、新斯托夫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检出4个血清型,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率最高。结论甘肃省市售肉与肉制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生禽肉、生畜肉致病菌污染严重,需要加强管理和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铜陵市市场上售卖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4 - 2018年采集铜陵市市场上717份样品,按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方法检测。确认为沙门氏菌的菌株进行血清学试验。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 0.05。结果 717份样品中有58份样品中检出致病菌菌株62株,检出率8.09%。2014 - 2018年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阳性率依次为:6.43%、8.82%、4.67%、2.86%、20.00%,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检出率位于前3位的致病菌是:创伤弧菌(16.67%,5/30)、副溶血性弧菌(11.96%,11/92)、蜡样芽孢杆菌(8.95%,18/201)。不同类别的食品中,婴幼儿食品、动物性食品(生)、快餐类食品致病菌检出率均>10%。鲜榨果汁、豆制品、食藻类加工食品的的卫生学指标不合格率均在70%以上,其中20份鲜榨果汁卫生学指标均不合格。沙门氏菌的O:4群是本市的优势群。结论 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率位居前3位。婴幼儿食品、动物性食品(生)、快餐类食品是铜陵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鲜榨果汁、豆制品、食藻类加工食品卫生学指标严重超标,应重点关注上述食品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绍兴市越城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绍兴市越城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探讨各种致病菌污染原因,对可能发生的食物中毒进行预测,并为食源性疾病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按浙江省监测工作要求,采集本地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适时性的样品,共计10类400份,依据GB4789进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大肠菌群等致病菌检测。结果:400份样品有29份检出上述致病菌,致病菌总检出率为7.25%。结论: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分析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安徽省某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特性,为卫生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9年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数据,并对采集的粪便/血液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纳入病例18 260例,粪便/血液标本采集1 510例,男性9 313例,女性8 947例,性别比为1.04:1,年龄以18~34岁组最多(4 714例),职业以农民最多(6 296例),发病高峰期为7-9月,暴露食品中肉与肉制品例数最多(3 118例),包装方式以家庭自制为主(7 364例),暴露场所主要在家庭(13 362例);病原体检出率为34.70%,其中致病菌检出率为25.96%,主要为沙门菌(14.24%),集中在5-9月,诺如病毒检出率为9.87%,主要集中在10-12月,年龄、职业、季节组内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该市食源性疾病主要病原体为沙门菌和诺如病毒;加强高危人群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升哨点医院监测能力;积极开展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宁河区食源性疾病致病菌流行特征、感染及分布情况,为制订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8年哨点医院宁河区医院消化科、儿科、急诊科、肠道门诊等科室,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符合食源性疾病的病例为监测对象。采集患者粪便标本或肛拭子标本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结果检测食源性疾病标本共515份,检出致病菌128株,总检出率为24.85%。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志贺菌检出率分别为10.49%、9.13%、4.27%、0.97%。4~10月发病率最高为71.30%。0~7岁发病率最高为23.50%。急诊科、儿科、肠道门诊和消化科阳性率分别为29.24%、26.82%、19.49%、14.89%。结论为预防和阻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需持续加强监测及健康宣传力度,同时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从而确保广大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0.
张莉  周亚娟  朱姝  田继贵  李军  郭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893-1896
  目的  对2011—2021年贵州省0~6岁儿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结果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为儿童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支撑依据。  方法  对监测系统中2011—2021年0~6岁儿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以发病率为因变量,以致病因素、居住地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因素分析。  结果  2011—2021年0~6岁儿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报告618起,占报告总体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21.29%。发病1 169人,住院833人,死亡18人,病死率为1.54%;上报事件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5月为报告高峰,共报告159起;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遵义、铜仁,分别报告169,98起;主要是农村家庭误食误用引起食源性疾病;毒蘑菇及其毒素、有毒植物及其毒素和不明原因是主要致病因素;发病率在不同年份、居住地、致病因素等因素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 444.44,577.82,1 935.15,P值均<0.05)。  结论  0~6岁儿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在贵州省总体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占比较大,病死率较高。要加强对儿童食源性疾病的防控,且农村家庭是重点防控宣教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