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与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应用救治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经验。方法1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经药物治疗和IABP辅助无效;经另一侧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ECMO辅助。在ECMO转流过程中同时联合使用IABP辅助。结果在IABP与ECMO联合辅助33h时后逐渐降低ECMO流量,IABP辅助参数不变;辅助到34h时ECMO流量减至0.3L/min,患者各项生命指标稳定,停ECMO;IABP继续辅助127h后撤除;13d后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危重患者在IABP辅助无效时应及时安装ECMO;联合应用ECMO可以提供有效的心肺功能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对行心脏术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外周体外膜肺氧合(ECMO)循环辅助患者大脑血流量(CBF)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间10例冠脉搭桥术后心源性休克接受静脉-动脉(V-A)ECMO联合IABP辅助治疗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定开/关(暂停15 min)IABP情况下大脑中动脉血流流速,评估CBF变化。根据脉压大小将CBF数据分为两组(脉压10 mm Hg为P组和脉压≤10 mm Hg为N组)。结果所有患者成功脱离ECMO辅助,其中6例存活出院(60.0%)。ECMO联合IABP辅助时大脑CBF为(240.30±73.03)ml/min,暂停IABP单独ECMO辅助时CBF为(239.75±74.24)ml/min,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894)。N组中与单独ECMO辅助大脑血流量(246.56±91.19)ml/min相比较,ECMO联合IABP辅助时CBF较低(229.50±90.32)ml/min,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P组中与单独ECMO辅助相比较,ECMO联合IABP辅助时CBF较高[(256.23±77.62)ml/min vs(238.91±42.16)ml/min],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ECMO联合IABP辅助,心脏功能状态决定IABP对大脑血流量影响。心肌顿抑时IABP减少CBF,心脏功能有所恢复情况下,联合IABP治疗可明显增加CBF。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心功能不全中应用的经验.方法 对10例CABG术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IABP和ECMO辅助.通过观察患者血压(MA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间接评估辅助效果.结果 IABP 辅助时间48~200(78.16±27.78...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IABP辅助患者院内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阜外医院单纯CABG使用IABP辅助发生院内死亡及生存出院的患者临资料,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入院一般情况、术前合并症、术中及术后情况、IABP辅助情况等临床特点,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8年间阜外医院单纯CABG共15 764例,围术期IABP植入共313(0.21%)例,院内死亡44例,死亡率为14.06%。IABP相关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2.56%,无IABP相关死亡。IABP应用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年龄65岁)[OR=2.32,95%可信区间(95%CI):1.096~4.923,P=0.047]、住院时间长(OR=0.941,95%CI:0.873~0.970,P0.001)、呼吸机时间长(OR=1.02,95%CI:1.068~1.451,P=0.041)、并发症(OR=26.929,95%CI:1.240~15.196,P0.001)、同时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OR=5.661,95%CI:9.943~72.93,P0.001)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ABP是高危CABG患者有效、安全的机械循环辅助装置,IABP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CABG围术期IABP应用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呼吸机时间及住院时间长、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同时行ECMO辅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IABP对CABG术中LIMA-LAD血流量的影响,以观察IABP的辅助效能。方法回顾60例IABP辅助下行CABG手术患者,术中使用TTFM直接测量并记录LIMA-LAD旁路血流波形曲线及PI值,分别记录反搏前后的旁路平均流量,进行自身对比研究。结果左乳内动脉旁路灌注呈现舒张期为主的单相灌注曲线。在未使用IABP时,LIMA-LAD旁路平均血流量为(30.15±10.30)mL/min,PI值为(2.89±0.81)。使用IABP后,旁路的平均血流量增加为(36.38±12.87)mL/min(P<0.01),PI值升高为(3.12±0.67)(P=0.184)。使用IABP可使LIMA-LAD旁路血流量增加约20.5%。结论IABP可显著增加LIMA-LAD旁路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体外膜肺氧合(ECMO)与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辅助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2008年住院的54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其中23例行ECMO辅助,31例行LABP辅助,观察ECMO和IABP辅助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以及行PCI治疗的情况.结果 心脏指数,心排出量在ECMo辅助后明显增加,高于IABP辅助下的心脏指数和心排出量增加量,P<0.05.ECMO对患者动脉血压的改营作用也明显优于IABP(P<0.05).结论 与IABP相比,ECMO能更好地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为患者进行PCI提供了必备的前提条件,有望提高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围手术期重症冠心病患者进行有效护理,探讨护理要点。方法收集围手术期应用IABP辅助的54例重症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IABP置管与护理配合过程进行回顾,结合文献总结护理要点。结果 2例患者因术后发生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用IABP辅助;其余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置入IABP。辅助时间48~120 h,中位时间62 h。48例(88.9%)有效,死亡6例(11.1%);无IABP置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病例。结论 IABP是重症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有效的救治措施。实时、准确和周密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对于改善IABP的临床效果,促进康复,提高抢救成功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冠脉介入术(PCI)治疗22例患者,观察应用IABP前后各项指标及其死亡率及并发症。结果 20例患者成功完成手术,15例血压等指标较前明显改善(P<0.05);13例(65%)存活出院,7例(35%)死亡,使用IABP辅助PCI治疗有效率86.36%;辅助期间发生并发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4.5%。结论 IABP是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进行循环支持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治疗过程中给予严密监测可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49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49例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存活38例,死亡11例,存活率为77.6%.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床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发心源性休克(CS)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ACS并发CS在床旁安置IABP的患者的资料,分析床旁植入IABP的成功率和IABP使用的时限及并发症,同时比较20例单纯IABP患者和36例IABP结合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IABP使用时间和住院存活率的差别. 结果:床旁IABP植入的成功率高(98.2%),并发症少(12.5%),最长可使用888 h,IABP PCI组的IABP使用时间小于单纯IABP组(91±10 vs 166±18, P<0.05),且住院存活率高于单纯IABP组(72.2% vs 40.0%, P<0.05). 结论:早期床旁植入IABP救治ACS合并CS安全有效,具可行性. IABP与PCI结合治疗可提高此类患者的住院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主动脉旁反搏装置(PACD)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装置对急性心衰动物模型的辅助效果。方法选取8只健康成年小尾寒羊,体重(44.6±3.9)kg,雌雄不拘。将自制PACD(每搏量为55 ml)的无瓣人工血管出口吻合于降主动脉,同时于降主动脉内植入IABP装置球囊(每搏量为40 ml),分别连接至IABP装置控制台。PACD及IABP装置均依靠体表心电图触发,并用主动脉压波形对反搏时相进行调节。结扎冠脉分支建立急性心衰动物模型,采集PACD及IABP装置反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 IABP装置及PACD辅助后,主动脉收缩压(SAP)分别下降了4.88%,11.58%(P0.05)。左室舒张末压(LVEDP)分别降低了12.71%,21.78%(P0.05)。辅助舒张压扩大峰值(PADP)分别增加了11.1%,25.76%(P0.05)。心内膜活力比率(EVR)分别增加了23.51%,45.72%(P0.05)。左颈动脉血流量(LCAF)及冠状静脉回心血量(CSF)分别增加6.05%,12.10%及10.43%,20.03%(P0.05)。结论 PACD及IABP装置对急性心衰动物均有辅助作用,但PACD更显著降低了左室后负荷,增加了心肌、脑的灌注,是一种更有效的反博辅助装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a balloon pump,IABP)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公路转运中的应用情况,总结公路转运及其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围手术期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CABG患者围手术期置入IABP的临床资料及IABP放置的原因、时机和预后。结果救护车市内公路及高速公路转运IABP患者10例,未发生断电及机械故障,IABP管道无打结、脱出,转运途中患者无心脏事件发生。平均IABP辅助时间为(76.6±28.2)h。78例行CABG术的患者中有67例康复出院,住院死亡11例。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结论2h以内、100km以内的市内及高速公路转运放置IABP患者是安全的。IABP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循环辅助手段,能提高高危CABG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on pump,IABP)辅助治疗的结果。方法 2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IABP辅助治疗,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法(pulse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 CCO)监测患者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等心功能指标以及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的用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20例在IABP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尿量、多巴胺用量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IABP是一种辅助循环支持治疗措施,可以提高平均动脉压而增加冠脉灌注,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降低左室后负荷,减少左心室做功,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重症冠脉搭桥术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效果?方法:31例重症冠脉搭桥术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分别于术前放置球囊反搏导管,心脏复跳后行IABP辅助,对使用IABP前和停IABP前患者舒张压(DBP)?心输出量(CO)?尿量?血管活性药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1例患者术后死于右心功能不全,病死率3.2%,其余患者于2~8天转出ICU;停用IABP前心输出量?舒张压和尿量均值明显高于使用IABP前均值;停用IABP前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均值明显低于使用IABP前均值?结论:对重症冠脉搭桥术患者进行IABP辅助具有明显的循环支持效果,提高了重症冠脉搭桥术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床边紧急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配合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旭平  陆红梅 《广西医学》2008,30(3):443-444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于衰竭的心脏是一种强有力的辅助措施,疗效优于药物.IABP通常是在导管室进行,但在临床上有时由于患者病情紧急,需紧急在床边行IABP术.  相似文献   

16.
王晓晶 《吉林医学》2004,25(1):74-75
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是机械性辅助循环的方法之一,IABP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即为将动脉收缩压力波的相位延迟到舒张期,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左心室功能.作为常用的辅助循环装置,明显地降低了死亡率.我科使用IABP辅助循环技术治疗1例重症心源性休克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有效控制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保证了抢救的成功,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pumping,简称 IABP)作为机械辅助循环装置已有20余年历史。七十年代初,IABP 在国外已成为心源性休克的常规治疗措施。关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泵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35例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冠脉造影及PCI术。对照组24例AMI并泵衰竭患者仅使用常规药物及PCI术。观察组PCI术前或术后置入IABP球囊。结果观察组使用IABP后低血压或休克状况明显好转、尿量明显增多、心率明显减慢30例(85.71%),死亡5例(14.29%)。对照组24例中,患者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善并接受PCI术17例(70.83%),死亡7例(29.1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ABP辅助治疗下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可明显降低其心源性死亡率,改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将我院125例AMI合并CS患者(2019年8月~2021年5月)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治疗方法、合并症等),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25例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存活75例,存活率为60.00%(75/120),死亡50例,死亡率为40.00%(50/125);存活组、病死组的年龄、吸烟、伴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伴有脑梗死、前壁梗死、冠脉病变支数多、IABP治疗后并发心排量不足、IABP治疗后并发肺部感染、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Ⅱ级、平均动脉压、TC、FBG、BUN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发现,年龄≥75岁、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为Ⅱ级、IABP并发心排量不足为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因素较多,年龄、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IABP并发症等均可引起不良预后,对此,临床应针对高危因素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湖南省人民医院68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行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所有入组患者分别于床旁或导管室行IABP辅助治疗,比较使用IABP前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以及肾功能。同时观察患者院内心血管事件及转归。结果: 68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后有51例病情好转。37例患者在IABP置入后顺利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IABP置入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值下降。仅5例患者发生IABP相关并发症,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IABP是抢救危重心血管病患者安全、有效的措施,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应及早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