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 急性肾损伤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形势严峻,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目的 系统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CQ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关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总病例数为3 82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42,95%CI(1.21,1.68),P<0.001〕,有饮酒史〔OR=1.51,95%CI(1.14,2.01),P=0.004〕,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MD=5.69,95%CI(2.95,8.44),P<0.001〕、Ranson评分〔MD=2.58,95%CI(2.27,2.88),P<0.001〕、CT严重指数(CTSI)评分〔MD=1.48,95%CI(0.17,2.80),P=0.030〕高,白细胞计数〔MD=0.96,95%CI(0.47,1.44),P<0.001〕、白介素33(IL-33)〔MD=28.36,95%CI(19.05,37.67),P<0.001〕、C反应蛋白(CRP)〔MD=17.38,95%CI(12.39,22.38),P<0.001〕、血肌酐(Scr)〔MD=49.50,95%CI(24.80,74.19),P<0.001〕、降钙素原(PCT)〔MD=6.74,95%CI(3.36,10.12),P<0.00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MD=18.31,95%CI(11.82,24.80),P<0.001〕、乳酸〔MD=0.87,95%CI(0.27,1.46),P=0.004〕水平升高,合并低氧血症〔OR=9.42,95%CI(4.81,18.44),P<0.001〕、高血压〔OR=1.35,95%CI(1.06,1.72),P=0.010〕、糖尿病〔OR=1.56,95%CI(1.20,2.04),P<0.001〕、冠心病〔OR=3.20,95%CI(1.41,7.24),P=0.005〕,采用机械通气〔OR=5.00,95%CI(2.76,9.07),P<0.001〕,合并休克〔OR=11.60,95%CI(3.37,39.91),P<0.001〕、感染〔OR=5.78,95%CI(3.10,10.79),P<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OR=7.28,95%CI(3.56,14.88),P<0.001〕、腹腔出血〔OR=5.51,95%CI(1.38,22.09),P=0.02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OR=9.61,95%CI(4.14,22.27),P<0.001〕、腹腔间室综合征(ACS)〔OR=5.79,95%CI(3.75,8.93),P<0.001〕,ICU入住时间长〔MD=8.77,95%CI(2.76,14.79),P=0.004〕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结论 男性、有饮酒史,APACHE Ⅱ评分、Ranson评分、CTSI评分高,白细胞计数、IL-33、CRP、Scr、PCT、NGAL等炎性指标增高及乳酸水平升高,合并低氧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采用机械通气,合并休克、感染、MODS、腹腔出血、ARDS、ACS,ICU入住时间长可能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并干预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高危患者,降低SAP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干预对脓毒症的新发脏器损伤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181例成人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新发脏器损伤将脓毒症患者分为新发脏器损伤组(95例)和无新发组(86例)。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前期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干预因素、治疗7 d后实验室相关指标,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发病因素,依据χ2检验探索参麦注射液干预与新发脏器损伤的相关性。 结果 新发脏器损伤组入院72 h内休克、早期液体平衡量、入ICU及治疗后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评分高于无新发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新发脏器损伤组入院使用参麦注射液干预比例、治疗后血白蛋白水平及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无新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麦注射液干预(OR=0.261,95%CI:0.109~0.626,P<0.01)、治疗后血红蛋白(OR=0.978,95%CI:0.957~0.998,P<0.05)是新发脏器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参麦注射液干预后急性肾损伤、急性肺损伤患者少于未使用参麦注射液(P<0.01)。参麦注射液干预后新发急性心功能不全与未使用参麦注射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参麦注射液干预可以降低脓毒症并发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等新发脏器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3.
熊益  蒋森  茹姗  雷晶  张小宁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6):3179-3183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特点及其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颅脑MRI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26分,n=51)和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26分,n=45)。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患者MoCA视空间与执行力、命名能力、注意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延迟回忆能力、定向力、抽象思维能力维度评分均低于标准分(P<0.05),其中,视空间与执行力、延迟回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维度评分与标准分差距较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190,95%CI(1.062,1.333)〕、脑血管狭窄〔OR=10.449,95%CI(1.696,64.389)〕、空腹血糖(FPG)>4.7 mmol/L〔OR=41.378,95%CI(2.801,611.35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OR=3.481,95%CI(1.120,10.822)〕、尿微量清蛋白升高〔OR=1.067,95%CI(1.009,1.128)〕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较长的受教育年限〔OR=0.505,95%CI(0.326,0.78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OR=0.020,95%CI(0.001,0.359)〕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非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前、后循环梗死均相关,脑血管狭窄及较高的血糖水平是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常见危险因素,适当干预脑卒中后脑血管狭窄及高血糖水平将对改善认知功能障碍获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肥胖与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严重脓毒症患者36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体质指数(BMI)将患者分为体质量过轻组(36例)、体质量正常组(160例)和超重及肥胖组(167例);另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287例)和死亡组(76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进行评价,记录入院时降钙素原(PCT)、乳酸水平,脓毒性休克发生率及转归情况。结果 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检出率随体质量增加而升高(χ2趋势=6.482、6.667,P<0.05)。死亡组年龄、PCT、乳酸、APACHEⅡ评分、脓毒症休克发生率高于生存组(t=4.710、3.030、5.548、5.687,χ2=41.100,P<0.05);死亡组BMI和糖尿病检出率低于生存组(t=2.962,χ2=6.16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130,OR=1.14,95%CI(1.05,1.22),P<0.01〕、BMI〔β=0.030,OR=1.03,95%CI(1.01,1.10),P=0.03〕、糖尿病〔β=-0.630,OR=0.53,95%CI(0.31,0.94),P=0.02〕、PCT〔β=0.095,OR=1.10,95%CI(1.08,1.16),P=0.02〕、乳酸〔β=0.095,OR=1.10,95%CI(1.08,1.16),P<0.01〕、APACHEⅡ评分〔β=0.122,OR=1.13,95%CI(1.10,1.18),P<0.01〕、脓毒性休克〔β=-0.186,OR=0.83,95%CI(0.61,1.14),P=0.02〕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肥胖可能是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潜在保护因素,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 细胞黏附分子是急性重症脓毒症造成器官功能障碍(例如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但目前尚不明确血清细胞黏附分子是否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有临床价值。 目的 研究血清细胞黏附分子对脓毒症AKI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84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K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入院后24 h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查尔森共病指数(CCI)评分,检测患者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乳酸(LAC)〕及血清细胞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小板选择素(P-selectin)、内皮选择素(E-selectin)〕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炎性指标、血清细胞黏附分子与AKI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炎性指标、血清细胞黏附分子对脓毒症AKI的预测价值。结果 AKI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出现休克、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比例、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血清肌酐(Scr)、LAC、ICAM-1、VCAM-1、E-selectin水平高于非AKI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selectin与Scr呈正相关(r=0.223,P=0.041)。CRP、PCT、LAC、ICAM-1、VCAM-1和E-selectin预测脓毒症AKI的AUC分别为0.523〔95%CI(0.421,0.687)〕、0.637〔95%CI(0.435,0.618)〕、0.609〔95%CI(0.529,0.781)〕、0.702〔95%CI(0.619,0.846)〕,0.661〔95%CI(0.503,0.794)〕、0.774〔95%CI(0.623,0.871)〕,其中,E-selectin的诊断效能最高,其预测脓毒症AKI的最佳截断值为117.2 μg/L(灵敏度79.8%,特异度71.0%)。结论 脓毒症AKI的患者病死率高于脓毒症患者,而E-selectin与AKI的严重程度相关,是预测脓毒症AKI的重要临床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王明禄  邢柏  周森 《浙江医学》2020,42(17):1837-1842
目的探讨液体平衡调整血肌酐(Scr)水平与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AK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ICU住院并接受CRRT的脓毒症相关AKI患者113例。根据患者CRRT后28d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75例和死亡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CRRT前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及液体平衡调整Scr水平。按液体平衡调整Scr水平的中位数分为高调整Scr组(≥354滋mol/L)与低调整Scr组(<354滋mol/L),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28d累积生存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接受CRRT治疗的脓毒症相并AKI患者28d预后的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接受CRRT的脓毒症相关AK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I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均高于存活组,CRRT启动时Scr、调整Scr及碳酸氢根均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调整Scr组患者28d累积生存率高于低调整Sc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SOFA评分为影响接受CRRT的脓毒症相关AKI患者28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52,95%CI:1.129~1.618,P=0.001),而高调整Scr为独立保护因素(OR=0.989,95%CI:0.979~0.999,P=0.026)。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接受CRRT的脓毒症相关AKI患者28d预后的AUC调整Scr明显大于Scr(0.754比0.656,P=0.006)。结论CRRT启动时液体平衡调整Scr水平与接受CRRT的脓毒症相关AKI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高调整Scr水平是其28d存活的独立保护因素,而与未调整Scr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7.
吴爱萍  王金柱  韩芳  李茜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76-2181
背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引起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关于ARDS的诊断标准也随之改变,2012年提出的ARDS柏林标准使得ARDS的诊断更为准确,然而基于这个标准诊断的ARDS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影响基于ARDS柏林标准诊断的ARDS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2-10-01至2017-09-30收治的177例符合ARDS柏林标准的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177例患者均经积极治疗,根据住院28 d时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疾病及治疗情况、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77例患者中79例(44.6%)存活(生存组),98例(55.4%)死亡(死亡组)。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和死亡组年龄、BMI、ARDS类型、ARDS分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合并休克率、入院72 h液体累积平衡情况、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和血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95%CI)=2.536(1.120,4.653),P<0.01〕、ARDS类型(肺内型)〔OR(95%CI)=1.055(0.424,3.423),P<0.01〕、ARDS分级(重度)〔OR(95%CI)=3.363(1.763,5.236),P<0.01〕、入院72 h液体累积平衡(正平衡)〔OR(95%CI)=1.163(0.512,3.563),P<0.01〕、APACHEⅡ评分(15~25分)〔OR(95%CI)=2.224(1.046,4.255),P<0.01〕是AR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24.0 kg/m2〔OR(95%CI)=0.856(0.326,1.563),P<0.05〕则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65岁、肺内型ARDS、重度ARDS和入院72 h液体累积正平衡、APACHEⅡ评分(15~25分)是AR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24.0 kg/m2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背景 目前对急救中心住院患者疾病谱、死因谱、出院预后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因此,在急救中心范围内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全面了解急救中心住院患者目前流行病学特征,对于早期发现高危人群以及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急救中心近10年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探讨预后影响因素,为提高急救中心诊疗质量与安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HIS)检索2007—2016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状况,包括性别、年龄、过敏史、住院天数、入院科室、出院科室、住院费用、30 d内再入院次数、手术次数、首次住院诊断、合并疾病及预后。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救中心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7—2016年急救中心住院患者共计16 367例,生存15 686例(95.84%),死亡681例(4.16%)。2016年急救中心住院患者较2007年环比增长45.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26,95%CI(1.067,1.648)〕、入院科室〔OR=0.668,95%CI(0.564,0.790)〕、出院科室〔OR=1.608,95%CI(1.309,1.975)〕、住院费用〔OR=3.589,95%CI(2.826,4.559)〕、30 d内再入院次数〔OR=4.527,95%CI(1.023,5.183)〕、手术次数〔OR=3.353,95%CI(2.901,3.877)〕、合并心理障碍〔OR=2.988,95%CI(1.047,8.530)〕、心脏病〔OR=13.146,95%CI(3.647,47.371)〕、高血压〔OR=0.518,95%CI(0.258,0.941)〕、脑血管意外恢复期〔OR=1.805,95%CI(1.091,2.989)〕、肝脏疾病〔OR=1.938,95%CI(1.230,3.056)〕、慢性中毒〔OR=2.162,95%CI(1.261,3.691)〕、多种疾病〔OR=2.322,95%CI(1.270,4.250)〕与急救中心住院患者预后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急救中心诊疗患者逐年增多,诊疗质量及安全也引起重视,年龄、入院科室、出院科室、住院费用、30 d内再次入院次数、手术次数、合并疾病是急救中心住院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完善急救模式,干预可预防因素来提高急救中心住院诊疗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9.
背景 近年来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焦点,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DKD的发生。目的 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筛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由两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3项队列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标准化均数差(SMD)=0.34,95%CI(0.23,0.46)〕、男性〔比值比(OR)=1.51,95%CI(1.20,1.90)〕、吸烟〔OR=1.64,95%CI(1.30,2.07)〕、高血压〔OR=2.01,95%CI(1.73,2.34)〕、收缩压升高〔SMD=0.37,95%CI(0.12,0.6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SMD=0.41,95%CI(0.02,0.80)〕、总胆固醇水平升高〔SMD=0.14,95%CI(0.06,0.22)〕、血肌酐水平升高〔SMD=0.73,95%CI(0.39,1.07)〕、维生素D缺乏〔OR=4.06,95%CI(2.11,7.7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R=2.15,95%CI(1.39,3.32)〕、合并视网膜病变〔OR=2.16,95%CI(1.55,3.01)〕及胰岛素治疗〔OR=2.63,95%CI(1.79,3.85)〕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病程延长〔SMD=-0.44,95%CI(-0.54,-0.34)〕、HDL-C水平升高〔SMD=-0.20,95%CI(-0.30,-0.10)〕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男性、高龄、吸烟、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躯体因素(升高的总胆固醇、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维生素D缺乏)及胰岛素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尚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中脓毒症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6年6月收治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的脓毒症患者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史、ICU住院天数、并发症、实验室资料等相关数据。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筛选出脓毒症并发AKI(sepsis associated-acute kidney injury, SA-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脓毒症患者2 331例,其中636例发生AKI,1 695 例未发生AK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比值比(odds ratio, OR)=2.752〕,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OR=2.563)、高血压/冠心病(OR=1.851)、慢性肾脏病(OR=15.876),住院期间并发心力衰竭(OR=2.29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OR=2.067)、重症急性胰腺炎(OR=2.725)、低血压(OR=2.140)、低蛋白血症(OR=1.596)、乳酸性酸中毒(OR=2.164)、器官衰竭数>1个(OR=4.480),白细胞>10×109 L-1(OR=4.166), 基础肌酐值(OR=4.401)、降钙素原(OR=1.816)、胱抑素C(OR=7.046)较高,轻度(OR=2.107)、中度(OR=3.817)、重度(OR=6.091)贫血均为发生SA-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在ICU中,慢性肾脏病史、胱抑素C较高和器官衰竭等多种危险因素与SA-AKI的发生有关,认识SA-AKI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监测,进而早期预防AKI的发生,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张乐  白宇  翟晓丹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4):2962-2966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需的微量元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脑发育及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由于妊娠期机体对碘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妊娠期碘缺乏已成为妊娠期营养不良的常见问题,目前备受关注。妊娠期尤其是妊娠早期,即使是轻、中度碘缺乏也可能导致后代的神经智力发育及认知功能产生不可逆性损伤,然而补充碘剂的必要性及时机还存在争议。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对妊娠期碘缺乏,尤其是妊娠期轻、中度碘缺乏对儿童神经智力发育的影响及补碘干预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指出补碘治疗应以预防为主,妊娠期维持最佳碘营养状态对于后代神经智力发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毛雪兰  邓宝成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4):2979-298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出血热病毒,患者感染后表现为发热、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2010年-2016年10月全国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平均病死率为5.3%,其中危重症患者病死率高达2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关键在于及早诊断,早期识别重症患者并对症支持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本文就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展开综述,以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背景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系统的常见急症,颅内动脉瘤破裂是造成自发性SAH的首位病因,而动脉瘤再出血是动脉瘤性SAH(aSAH)最常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然而关于aSAH患者再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目前仍未达成共识。目的 对aSAH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aSAH患者再出血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0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0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首次出血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46例和非再出血组154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指标、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及影像学指标,对发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平均收缩压、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血糖水平、白细胞计数、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收缩压与aSAH患者再出血无关(P>0.05),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及后循环动脉瘤是aSAH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及后循环动脉瘤是aSAH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应关注并积极预防以上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宁  张蓓茹  何平  于锐  白瑜  吴岩  张永哲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4):1696-1701
背景 近年来,随着慢性肾衰竭患者例数逐年增加,腹膜透析作为一种操作简单、对残肾功能保护性好的替代治疗方式,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是腹膜透析最主要的并发症,因此寻找PDAP的危险因素对避免或延缓PDAP的发生、延长腹膜透析患者生存时间至关重要。目的 探讨早发性PDAP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腹膜透析并发生PDAP的患者116例,根据PDAP首次发生时间将患者分为早发性PDAP组(32例)和晚发性PDAP组(8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培养致病菌。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转归情况及生存时间,随访终点为死亡、长久转为血液透析或随访至2017年3月。结果 早发性PDAP组违反无菌操作、居住环境为平房所占比例均高于晚发性PDAP组(P<0.05);两组患者操作者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性PDAP组血红蛋白、清蛋白水平均低于晚发性PDAP组(P<0.05)。116例PDAP患者中,82例进行了腹膜透析液致病菌培养,59例(72.0%)培养结果为阳性,其中,早发性PDAP组14例,晚发性PDAP组45例。两组致病菌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2,P=0.61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违反无菌操作〔OR=4.127,95%CI(1.353,12.589)〕、居住环境为平房〔OR=4.785,95%CI(1.455,15.846)〕、低血红蛋白〔OR=0.947,95%CI(0.917,0.978)〕和低清蛋白水平〔OR=0.890,95%CI(0.799,0.978)〕是早发性PDAP的危险因素(P<0.05)。两组患者治疗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8,P=0.475)。截至随访终点,早发性PDAP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4.0(11.2,36.8)个月,晚发性PDAP组为40.0(34.4,45.6)个月。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早发性PDAP组中位生存时间短于晚发性PDAP组(χ2=7.221,P=0.007)。结论 早发性PDAP患者生存时间短,违反无菌操作、居住环境差、低血红蛋白、低清蛋白是早发性PDAP的危险因素,需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干预,减少早发性PDAP,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宫颈癌(CC)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包括超声、阴道镜检、人类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等。而如何选择适宜的检查方式以获取最大的诊断效能,同时又具有经济、便捷、创伤小的特点,是临床密切关注的问题。目的 探索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联合血清miRNA-18a、miRNA-92a诊断CC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7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经术后病理诊断为CC的患者122例为CC组;选取病理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患者120例为CIN组;选择同期本院确诊为子宫良性病变的患者120例为正常组。比较3组一般资料、TVCDS检查结果及血清miRNA-18a、miRNA-92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CC的影响因素;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各指标诊断CC的ROC曲线。结果 CIN组、CC组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发生率高于正常组,CC组HR-HPV感染发生率高于CIN组(P<0.05);CIN组绝经发生率低于正常组、CC组(P<0.05)。CC组和CIN组均可见疑似癌变的宫颈表现,宫颈边缘不整;CC组较CIN组血流更为丰富。CIN组、CC组血流阻力指数(RI)均低于正常组(P<0.05);CC组血流RI低于CIN组(P<0.05)。3组宫体、卵巢及宫旁各组织均为正常生理表现。CIN组、CC组血清miRNA-18a、miRNA-92a高于正常组(P<0.05);CC组血清miRNA-18a、miRNA-92a高于CIN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HPV感染、绝经、血流RI、血清miRNA-18a、血清miRNA-92a是CC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血流RI、血清miRNA-18a、血清miRNA-92a、血流RI联合血清miRNA-18a、血流RI联合血清miRNA-92a及血流RI联合血清miRNA-18a、miRNA-92a诊断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4、0.880、0.763、0.936、0.886、0.940,灵敏度分别为80.8%、78.7%、64.8%、87.7%、82.8%、94.3%,特异度分别为68.0%、83.7%、81.8%、85.8%、78.3%、81.3%。结论 CC患者TVCDS的血流RI降低,血清miRNA-18a、miRNA-92a升高;TVCDS的血流RI联合血清miRNA-18a、miRNA-92a对CC的诊断效能高于其单独诊断效能,且具有易操作的特点,可提高CC的早期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克隆SD大鼠脑红蛋白(Ngb)基因至真核表达载体pAcGFP1-C1,构建表达质粒pAcGFP1-C1-Ngb,并转染至人SH-SY5Y细胞表达Ngb蛋白。方法提取大鼠肝脏组织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扩增大鼠Ngb基因,与双酶切的pAcGFP1-C1连接,从而构建pAcGFP1-C1-Ngb真核表达质粒。转染SH-SY5Y细胞,并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鉴定Ngb蛋白在SH-SY5Y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获得SD大鼠Ngb基因全长序列和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AcGFP1-C1-Ngb。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转染pAcGFP1-C1-Ngb后的SH-SY5Y细胞Ngb基因有稳定的表达。结论成功地克隆了SD大鼠Ngb基因、构建了pAcGFP1-C1-Ngb真核表达载体,并在人SH-SY5Y细胞中获得Ngb蛋白的稳定表达,为进一步研究Ngb基因在细胞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恶病质症候群是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加速其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探讨营养支持治疗联合抗阻运动改善肿瘤恶病质症候群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营养支持治疗联合抗阻运动改善肿瘤恶病质症候群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姑息缓和治疗暨安宁疗护中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科、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妇科收治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肿瘤恶病质症候群患者286例,采用电脑产生的随机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70例,营养支持组73例,抗阻运动组75例,营养+运动组68例。4组患者均给予醋酸甲地孕酮片改善食欲,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营养支持组在常规饮食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方案;抗阻运动组饮食由患者自行选择,并给予抗阻运动干预方案;营养+运动组在常规饮食基础给予营养支持方案和抗阻运动方案。4组患者均干预8周,即院内干预4周及出院继续干预4周。比较4组患者干预后营养状况改善情况〔采用主观营养评估(PG-SGA)量表进行评估〕,干预前后多维疲乏症状简表(MFSI-SF)、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量表(FACT-G)评分情况。结果 营养支持组、抗阻运动组、营养+运动组干预后4、8周营养状况有效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运动组干预后4、8周营养状况有效改善率高于营养支持组、抗阻运动组(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患者MFSI-SF、HAMD、FACT-G评分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患者MFSI-SF、HAMD、FACT-G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营养支持组、抗阻运动组、营养+运动组干预后4、8周MFSI-SF、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FACT-G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运动组干预后4、8周MFSI-SF、HAMD评分低于营养支持组、抗阻运动组,FACT-G评分高于营养支持组、抗阻运动组(P<0.05)。结论 营养支持治疗联合抗阻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肿瘤恶病质症候群患者的病情,显著改善患者的乏力、抑郁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心室机械同步性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方法评价。单中心研究发现,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机械同步性,能够鉴别哪些患者可以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获益。但是前瞻、多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心脏机械同步性指标不能用于筛选CRT患者和预测反应性。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机械同步性指标与CRT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4例,根据患者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无反应组34例、有反应组48例、超反应组4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后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机械同步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T无反应及超反应影响因素。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QRS波时限、心室间机械延迟(IVMD)、主动脉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AV)、左房室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M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校正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DFT/RR)、EA峰重叠比例、室间隔后壁机械延迟(SPWMD)、左心室射血前时间(LVPE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T后QRS波时限延长与CRT无反应有回归关系〔OR=4.383,95%CI(1.013,18.963)〕,DFT/RR≥55%〔OR=3.609,95%CI(1.124,11.584)〕和EA峰重叠比例<10%〔OR=5.267,95%CI(1.400,19.820)〕与CRT超反应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CRT反应性不同,27.4%的患者对CRT无反应,33.9%的患者对CRT超反应。CRT后QRS波时限延长与CRT无反应相关,DFT/RR≥55%和EA峰重叠比例<10%与CRT超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9.
竺易君  李萍  韩一平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1):2582-2587
背景 大量文献报道经鼻套管吸氧患者常因发生吸氧不适感而拒绝或减少氧气使用。部分学者认为其不适感的产生与供氧装置的理化性质相关并提出诸多方式改善,但大多较为繁琐且临床普及性欠佳。国外一项研究提示在供氧装置相同的情况下,治疗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可能对吸氧舒适度产生影响,但目前国内尚无此类研究。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经鼻套管吸氧的舒适度,探究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06-05长海医院各科室的住院患者329例。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11项封闭性问题及1项半开放性问题组成,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费用类别、文化程度、慢性鼻炎史、住院情况)、患者治疗因素(吸氧体位、吸氧流量、氧疗时程、吸氧频次、吸氧天数)及经鼻套管吸氧不适主诉。以患者在吸氧过程中是否产生不适主诉来评判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329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98.5%。324例患者中男187例(57.7%),女137例(42.3%);年龄23~96岁,平均年龄(59.1±14.9)岁,其中年龄≥65岁178例(54.9%);有医保304例(93.8%);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80例(55.5%),初、高中100例(30.9%),本科及以上44例(13.6%);既往有慢性鼻炎史22例(6.8%);住院≥2次的患者有58例(17.9%)。324例患者中认为氧疗舒适275例(84.9%),氧疗不舒适49例(1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鼻炎史〔OR=9.764,95%CI(1.427,66.824),P<0.05〕、吸氧流量〔OR=3.528,95%CI(2.134,5.830),P<0.05〕、吸氧时程〔中程(0.5~15.0 h):OR=13.751,95%CI(3.114,60.729),P<0.05;长程(>15.0 h):OR=29.902,95%CI(6.857,130.408),P<0.05〕、吸氧频次〔2次/d:OR=9.252,95%CI(1.383,61.896),P<0.05;≥3次/d:OR=11.120,95%CI(2.320,53.297),P<0.05〕是住院患者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住院患者经鼻套管吸氧的总体舒适度尚可,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慢性鼻炎史、吸氧流量、吸氧时程、吸氧频次。临床医护人员应遵循《成人急诊氧疗指南》,在达到目标氧疗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吸氧流量、时程及频次,避免过度用氧,减少氧疗不适感的发生,提高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史健  袁梦  陈娟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7):3281-3286
中医中药在祖国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精准适宜人群选择方面效果欠佳。肿瘤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和器官功能耐受性差的特点,临床实践用药方案选择上要更精准的诊断和评估,才能使患者获得最大临床受益。本文拟通过报道1例疑似中药致急性肝衰竭的肿瘤患者引起临床思考,提醒临床医生对肿瘤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时,应精准评估患者体质和疾病,防止过度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