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五脏相关"说是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一大突破创新,在临床诊疗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大有取代五行学说之势.中医五行学说有其局限性,但仍是一门有一定科学性与先进性的唯物辩证法,是沟通中医与传统文化的桥梁,是中医现代化科研思路的宝库.五脏相关学说在临床诊疗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研究,但仍有其局限性,未能很好地填补五行学说原有缺陷.笔者认为,五脏相关学说值得研究推广,但若以"五脏相关"说取代"五行学说"则有失妥当.中医五行学说应予以完善,推广普及而非以他说取代之.因此,对中医五行学说应进行完善、推广普及而非以五脏相关学说取代.  相似文献   

2.
陈树东 《光明中医》2010,25(4):585-586
"五行学说"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但"五行学说"本身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间的普遍联系。邓铁涛教授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五行学说,在继承前贤理论、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历经30年,提出"五脏相关学说",引起中西医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3.
中医五脏相关的非线性特征及其方法论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五脏相关"是关于人体大系统相关性的学说,旨在继承和发展中医五行学说和五行互藏的联系思想。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五脏相关的动态过程和五脏相关的开放性三方面探讨中医五脏相互关系的非线性特征,提出借助复杂性科学,进行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中医五脏的相关性,以临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重视脏腑相关病机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五行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医理论用五行相生来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用五行相克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相互抑制和制约的复杂关系。目前针对中医"五脏生克"理论大都从哲学方面进行研究,尚缺少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深入探究。本论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结构映射模型理论来分析中医"五脏生克关系"概念隐喻形成的工作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医"五脏生克"理论。  相似文献   

5.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广泛,涉及到很多学科。文章在中医人体阴阳特征函数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五行学说,从数学定量的角度来研究五行学说,建立了中医五行学说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用数学模型中的各种不同的数量关系来描述中医诊断人体"已病"、"未病"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五行学说为古代哲学的范畴,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五行学说极其深刻的影响.中医学五行中金行的特性在<尚书·洪范>中记载为"金曰从革",在多个版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从革" 被解释为金有刚柔相济之性.文章作者在多年的授课经验与对中医学的理解中认为在中医学中金行应与自然界中的"空气"相对应,而非"金属".这一点可以从自然现象、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以及五脏中肺的生理功能等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7.
浅谈五行学说与五脏相关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五行学说本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不是固化的理论,五行配属五脏是互藏的,五行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于是,为了弥补五行学说缺陷而提出的五脏相关论,不可能是独立的理论体系,而是对五行学说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李刚  韩雪 《光明中医》2022,(7):1281-1283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五行学说重视事物内部的普遍联系,哲学之五行由于受历史条件及认识角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学以五行配属五脏,吸收五行学说之精华,结合中医学辨证的思维特点,探索中医五行思维模式,应用于临床诊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五脏互藏五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互藏、五脏互藏理论是五行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相关论述的启发下,提出了五脏互藏五味理论,以期解决中药理论中的归经问题及用其能较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0.
据《难经》之旨 ,以五行互藏阐述五脏的色、臭、音、液 ;用五行生克乘侮论脏腑病机五行传变和脉象、俞穴十变 ;延伸了五行确立的治则治法 ,这些内容均可丰富中医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11.
一、填空白 5.五行分类事物属性的方法是比类取象。 6.五行分类事物的结果,说明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7.正常情况下,金生水、克木;木生火、克土。 8.五行学说解释五脏病理关系及传变规律有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病累母 9.奇恒之府有胆、髓、骨、脉、脑、女子胞。 10.五脏的生理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满  相似文献   

12.
五行学说属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内经>将其引入医学领域,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创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经几千年发展,五行学说理论研究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但它仍是医家临证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原则.近阅<从五行学说到五脏相关理论>一文[1],主张将它从教科书里删除.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兹阐述于下.  相似文献   

13.
五行学说与五脏相关说考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盈  张家毓  周小军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07-1908
“五脏相关”说是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一大突破创新,在临床诊疗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大有取代五行学说之势。中医五行学说有其局限性,但仍是一门有一定科学性与先进性的唯物辩证法,是沟通中医与传统文化的桥梁,是中医现代化科研思路的宝库。五脏相关学说在临床诊疗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研究,但仍有其局限性,未能很好地填补五行学说原有缺陷。笔者认为,五脏相关学说值得研究推广,但若以“五脏相关”说取代“五行学说”则有失妥当。中医五行学说应予以完善,推广普及而非以他说取代之。因此,对中医五行学说应进行完善、推广普及而非以五脏相关学说取代。  相似文献   

14.
<正>古代医家将五行学说与医学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医学的五行学说,以便于古代医家掌握五脏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环境如五方、五气、五季等对五脏的影响。五行学说所研究的对象不  相似文献   

15.
冯丹 《江西中医药》2007,38(5):17-18
阐述了傅青主运用"五脏配五行"理论指导月经病的治疗,其以肝肾的母子关系为根本,灵活运用五行生克制化,说明月经的正常依赖五脏的气血充盛,气机通畅.对临床的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马柳玲 《新中医》2010,(2):114-115
<正>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色,认为五脏分属五行,机体要保持健康,则需要五脏各司其职,相互生化制约,使阴阳平衡、气血充沛调达,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而一脏的盛衰可影响整体的平衡,出现不同的证候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五行之间有生克乘侮的关系,《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指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胜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相似文献   

17.
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输穴五行属性及主治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 《中国针灸》2002,22(10):709-712
对《内经》阴阳二十五人和五脏六腑皆注于睛(目),以及后世继承的五轮学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将五行互藏和五脏互藏理论引入针灸五输穴之中,从五行(脏)互藏的角度论述了五输穴五行属性的内涵及其主治作用的理论渊源,揭示了五输穴主治作用按五行(脏)规律排列的实质,为深入理解和临床广泛应用五输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五脏相关学说”是邓铁涛提出来的临床学说,其内涵是五脏之间在生理功能上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状态,否则就会出现各种病证。其依据脏腑在生理功能上彼此相连相通,在病理演变上互相传变的原理,溶中医脏腑学说、五行学说和病机学说三者为一体.体现了脏腑同病痛机和整体现念。其实质为现代化的“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19.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反映其学术思想的《小儿药证直诀》中蕴藏着丰富的五行思想,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思想便是“五脏法五行互藏”。钱乙深禀《内经》五行学说大义,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将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的主要证候,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但是钱乙并非孤立地从五脏分五证,而是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念,运用五行互藏理论来指导五脏兼证的辨证及治疗,富有很强的五行思想特色,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一是说明五类物质存在及其运行的次序,二是说明物质的属性及其归类标准,三是说明事物之间的相应联系。阐述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勾画人与自然相应的五行模式表,论述递相生克、生克互涵、五行互藏为五行的三种形式。五行学说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表现为:指导养生保健,控制疾病传变,确定治则治法,启迪脏腑用药,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