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帕金森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在节律性听觉及视觉刺激下步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步行参数测试,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第2、3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6min步行测试(6minwT)评价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步频、步长、步速、6min wT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UPDRS评分第2及第3部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源性步态异常的治疗作用,并对临床效果做出初步的康复评定。方法:对21例脑卒中或脑损伤后所致步态异常患者应用减重步行训练为主的康复治疗,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进行康复评定。结果:21例患者经治疗后步态异常均取得明显改善,训练前21例患者步行分级均≤5级,训练后功能性步行分级为3级患者2例,4级患者7例,5级患者12例。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训练前60~41分患者7例,60~99分14例,训练后60~41分4例,60~99分11例,100分6例),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源性步态异常的方法,在脑功能损伤的康复治疗中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的形成主要与患侧下肢肌肉不同程度的力量下降和张力增高有关,而表面肌电图(s EMG)能客观定量反映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对脑卒中患者的异常步态分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介绍步行的解剖学基础及s EMG特征、脑卒中患者的异常步态表现以及基于s EMG的脑卒中后异常步态分析,并重点从s EMG应用于分析异常步态相关肌肉活动的时序模式、激活特点和异常步态模式等方面阐述s EMG在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分析中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步态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偏瘫患者分为2组,综合康复组行常规康复及减重步态机器人治疗,普通康复组行单纯康复治疗,疗程均为一个月,采用Carr-Shepherd运动功能评定(MAS)中的步行评定法对两组步行能力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并且比较。结果综合康复组患者步行能力较普通康复组改善明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普通康复组(P<0.05)。结论减重步态机器人对偏瘫患者的恢复步行能力及改善异常步态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源性步态异常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介绍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源性步态异常的治疗作用,并对临床效果做出初步的康复评定。方法:对21例脑卒中或脑损伤后所致步态异常患应用减重步行训练为主的康复治疗,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ur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进行康复评定。结果:21例患经治疗后步态异常均取得明显改善,训练前21例患步行分级均≤5级,训练后功能性步行分级为3级患2例,4级患7例,5级患12例。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训练前60~41分患7例,60~99分14例,训练后60~41分4例,60~99分11例,100分6例),差异具有显性意义。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源性步态异常的方法,在脑功能损伤的康复治疗中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自行研制的交互式步态矫形器(RGO)帮助脊髓损伤截瘫患者重建站立和行走功能,促进其全面康复并尽早回归社会。方法先后为18例C6~T12节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装配交互式步态矫形器,并于安装前对其进行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平衡转移、站立等综合康复训练,装配后则继续进行步行功能等训练。经3个月训练后.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本研究18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共有12例达到功能性家庭内步行水平(其中3例达到功能性社区内步行水平),其余6例则达到治疗性步行水平。结论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可应用交互式步态矫形器重建站立及步行功能;交互式步态矫形器能帮助T4以下完全性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实现功能性步行。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在矫正镜前步行状态下,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对脑卒中偏瘫步态的矫正作用。 方法:选择病程>3个月,初次发病的58例脑血管意外患者,有行走能力但伴有步态明显异常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运动训练和步态矫正训练等。研究组对偏瘫步态患者在步行时,结合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在患侧下肢摆动前期兴奋其臀大肌,在患侧下肢支撑期刺激其腘绳肌。对照组在静态立位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刺激患侧腘伸肌和臀大肌。两组治疗前后均用足印法评测双侧步长的对称度、步宽、步速;用Holden评定步行能力,用Brunnstrom评定下肢运动功能。 结果:通过治疗4周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Holden步行能力、双侧步长的对称度、步宽、步速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步行状态下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对双侧步长的对称度、步宽的矫正和Holden步行能力和步速的提高较静态立位下进行神经和肌肉刺激器治疗相比更明显。步行状态下运用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对矫正偏瘫步态的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偏瘫患者的步态分析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步行做为移动手段是人类及动物生存的基础。步行能力低下是偏瘫患者的主要问题。如何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其未来的生活质量,是康复治疗的主要目标。临床上。步态分析是从观察开始,并且以观察结束,其目的就是把握步态异常的原因,同时判断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应用电针刺激患侧下肢穴位的方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23例进行治疗,治疗后步态变化、行走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提高,独立步行由治疗前0例提高到6例.提示电针刺激治疗下肢穴位对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效.材料脑卒中患者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56~79岁,平均70岁.脑出血8例,脑梗死15例,所有患者均经脑CT或MRI证实,均有肢体偏瘫,意识清楚,配合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于脑卒中病情稳定后1周开始电针刺治疗.取穴患侧下肢环跳、风池、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穴进针,连接G;6805型电针刺治疗仪,应用低频脉冲调制电流,连续波,以患者能耐受、引起局部肌肉收缩的最大强度为宜.1~2次/d,20~30min/次,10 d为1个疗程.同时进行肢体主动被动训练及坐站、车行、下肢步行能力训练.结果偏瘫患者步行能力评级1级严重偏瘫步态,基本不能行走.2级偏瘫步态,平衡杠内可帮助步行.3级轻度偏瘫步态,平衡杠内步行.4级步态基本正常,能独立步行.本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治疗前1级6例,2级5例,3级12例.治疗后1级3例,2级4例,3级9例,4级7例.治疗后治愈7例(34%),明显好转12例.讨论针刺作为外周感觉输入的一种特殊方式,能调整神经反向环路中各个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与现代康复的促通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应用方式上均有许多相似之处.电刺激治疗使肌肉产生节律性收缩,促进神经传导功能和加强肌肉忖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增强组织营养,促进新陈代谢.本组患者应用电针刺激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较快,说明电针刺激有较好的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系统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i00例伴有行走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康复治疗前后(3个月)均采用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者步态并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系统的评价指导下进行步行能力训练,对照组则不依据步态分析检查结果进行训练。结果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异常步态具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计算机步态分析系统指导步行训练可有效地矫正或改善偏瘫步态。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存在患侧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其站立步行,在步行时多表现为不对称的异常步态模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发展较快,其不仅具有精确化、高强度、高效率等特点,还可显著提高康复疗效,甚至可以在适当减轻负荷的情况下,帮助患者模拟正确的步行方式。本文旨在综述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脑卒中患者步态康复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对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减重跑台组(B组)和智能机器人组(C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减重跑台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减重跑台训练,智能机器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视频步态分析仪分别评定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下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 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智能机器人组在TCT、FMA-LE、BBS、FAC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除步行周期外,智能机器人组其余指标均显著优于减重跑台组(P<0.05);减重跑台组在TCT、FMA-LE、BBS、FAC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更能增强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躯干核心的稳定性,纠正异常步态,优化平衡功能,达到改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王辉 《中国康复》2018,33(2):138-139
目的:观察下肢机器人应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将40名步态异常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步态纠正训练,观察组除常规步态纠正训练外还进行下肢机器人训练。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和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AC、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的应用对于纠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步行能力,改善ADL水平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康复护理中运用Bobath神经发育疗法(NDT.Bobath)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步态障碍康复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68例缺血性脑卒中幸存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康复护理,观察组除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外,同时运用NDT-Bobath,分别采用步行速度、步行节律、步幅长度、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对患者治疗前后及NDT—Bobath前后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节律、步幅长度、FMA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步行速度、步行节律、步幅长度、FMA及BI评分分别为(0.716±0.398)m/s,(85.3±18.5)步/min,(1.748±O.598)m,(62.5±19.7)分,(ss.1±22.4)分,优于对照组的(O.564±0.358)m/s,(77.8±18.7)步/min,(1.514±0.545)m,(45.8±16.6)分,(36.4±1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602,2.613,2.651,5.941,6.906;P〈0.01)。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治疗及护理中运用NDT.Bobath能提高患者步态障碍的恢复及Et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人体步行过程中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可以反映步行的功能。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步行时步态的时空参数、足底压力分布、骨盆的运动与正常人相比发生特征性改变。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步态特征的变化及相关机制,能为临床和康复治疗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对帕金森病(PD)患者步态的影响。 方法选取PD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21例)和听觉刺激组(21例),2组均采用常规抗PD药物进行治疗,听觉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节律性听觉刺激训练,要求患者行走时按照节拍进行行走训练,连续训练3周。2组患者均于训练前和训练3周后采用美国Motion Analysis公司研发的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测试,并进行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第Ⅱ部分和第Ⅲ部分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和6min步行测试(6MWD)。 结果治疗3周后,听觉刺激组步长和步频分别为(49.5±3.4)cm和(88.7±8.1)步/min,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听觉刺激组的UPDRS Ⅱ评分、UPDRS Ⅲ评分、6MWD及BB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节律性听觉刺激训练可辅助改善PD患者的步态,促进PD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定量分析减重支持训练系统(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PBWS)对偏瘫痉挛步态步行时间距离参数、平衡等的影响,定性分析PBWS对步行功能影响。分析步态各参数与步行功能、平衡之间的内在规律,探讨其相关性。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收治20例脑卒中和脑损伤患者,均经CT,MRI确诊,有明显的步行功能障碍,有或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能站立,有良好的认知功能,排除合并其他步行障碍、认知障碍和超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PBWS进行步态训练,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步态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足印法评定步行参数,用步行功能分类(FAC)评定步行功能,用Berg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结果:治疗组患者步行速度加快,治疗前为(5.45&;#177;2.97)m/min,治疗后为(11.37&;#177;6.41)m/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6,P&;lt;0.05),两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的改善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09-11.7,P(0.01)。但两组治疗后上述3项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患者的步行功能主要与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有明显相关性(r=0.615,P&;lt;0.05),而步行速度与平衡能力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r=0.607,P&;gt;0.05)。结论:PBWS与传统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和平衡能力,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判断。患者的步行功能与步行速度及平衡能力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扫视作为一种快速眼球运动,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特异性表现,并且与异常步态及老年人跌倒具有高度相关性,目前并未受到足够关注。扫视是临床中评价患者功能不可或缺的客观指标之一,是改善步行与平衡的重要康复治疗要素。本文从扫视及扫视与运动相关的神经解剖通路、扫视对步行及平衡影响,以及异常扫视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几个方面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分别进行阐述,强调了扫视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重要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功能障碍分析及康复治疗策略制定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RAS)引导下的上肢摆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8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肌力训练、平衡功能及步态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RAS引导下的上肢摆动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连续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6周的治疗结束后(治疗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稳定极限维持范围及时间测试、10 m步行测试(10MWT)计时等指标对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3.67±0.57)分]、FMA-LE[(26.32±3.63)分]、BBS[(52.14±2.33)分]、10MWT[(26.56±6.98)s]、稳定极限维持范围时间[(3767.83±765.27)s]及范围[(6.82±1.06)mm2]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明显改善(P<0.05)。 结论 RAS引导下的上肢摆动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步行稳定性、步速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0.
王瑾瑜 《全科护理》2021,19(4):502-505
目的:探讨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联合强化肌力训练对中晚期帕金森病人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后步态改善效果。方法:选取中晚期帕金森DBS病人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25例及对照组25例,对照组术后行强化肌肉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步态、步行能力、下肢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平衡协调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步长、步频、步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干预后观察组步行能力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下肢功能及平衡协调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社交功能、躯体不适、病耻感、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支持、精神/情感状况及生活质量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联合强化肌力训练能有效改善中晚期帕金森病人DBS步态,有利于病人步行能力恢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