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在中医理论及现代时间医学的指导下 ,对实验性大鼠血清α-淀粉酶活性的昼夜节律进行了观察 ,并针刺足三里穴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性大鼠血清α-淀粉酶有典型的昼夜节律 ,实验性大鼠塑造成急性时间相位转移模型 (昼夜颠倒 )则使上述节律发生倒相 ,针刺足三里可使其倒相节律加快恢复。本实验为急性时间相位转移对消化系统节律的影响提供了客观依据 ,证实了针刺对消化系统失常节律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刺调整消化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倒相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在中医理论及现代时间医学的指导下,探讨针刺作用机理的时间影响。方法对实用性大鼠空肠隐窝上皮细胞及舌粘膜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MI)的昼夜节律进行了观察,并针刺足三里穴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皆有典型的昼夜节律,实验性大鼠塑造成急性时间相位转移模型(昼夜颠倒)则使上述节律发生倒相,针刺足三里可使其倒相节律加快恢复。结论急性时间相位转移对消化系统节律的影响提供了客观依据,证实了针刺对消化系统部分失常节律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时辰针刺对金黄地鼠自发活动及体温昼夜节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针刺调整生物昼夜节律的时间规律性.方法:在子、午、卯、酉不同时辰电针金黄地鼠"肾俞"穴,运用时间生物学研究方法观察分析不同时辰针刺对动物自发活动及体温昼夜节律的不同影响.结果:对于自发活动昼夜节律,午时针刺使其节律振幅降低(P<0.05),卯时针刺使其节律峰相位迟后(P<0.05),酉时针刺使其节律峰相位超前(P<0.05);对于体温昼夜节律,卯、酉时针刺对节律峰相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卯时针刺使峰相位迟后22.36度,酉时针刺使峰相位超前39.32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申脉、照海穴对模型大鼠睡眠-觉醒昼夜节律和松果体(PG)中芳基烷化胺-N-乙酰基转移酶(AANAT)的调节作用,初步探讨针刺调节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紊乱的效应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经穴组和针刺非经穴组,每组各35只,采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的方法构建大鼠昼夜节律紊乱睡眠障碍模型。针刺经穴组针刺申脉、照海穴,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5 d。利用自动化睡眠生物解析系统进行脑电及肌电数据采集,观察睡眠-觉醒昼夜节律变化,同时分别在ZT0、ZT4、ZT8、ZT12、ZT16、ZT20(ZT代表授时时间,将开灯时刻记为ZT0)6个时间点剥离PG,测定其中AANA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进行节律分析。结果:睡眠-觉醒昼夜节律分析显示,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觉醒(Wake)、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 sleep)昼夜节律消失(P > 0. 05),振幅减小(P < 0. 05),峰相位有后移趋势;干预后,与模型组和针刺非经穴组比较,针刺经穴组Wake中值减小(P < 0. 05),NREM sleep中值增高(P < 0. 05),振幅有升高趋势,峰相位有前移趋势。PG 中 AANAT 表达量及节律分析显示,造模后模型组 PG 中 AANAT mRNA 相对表达量在 ZT0、ZT12、ZT16、ZT20 4个时间点显著降低(P < 0. 05),AANAT mRNA昼夜节律消失(P > 0. 05),中值与节律振幅明显减小(P < 0. 05)。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经穴组在 ZT12、ZT16、ZT20 时间点 AANAT mRNA显著升高(P < 0. 05);与针刺非经穴组比较,针刺经穴组在ZT16、ZT20时间点AANAT mRNA显著升高(P < 0. 05),AANAT mRNA 表达昼夜节律恢复(P < 0. 05);中值与节律振幅显著升高(P < 0. 05)。结论:针刺申脉、照海穴可调节模型大鼠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紊乱状态,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 PG 中AANAT的相对表达量与表达节律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轮班不适应症”和“时差反应”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已成为世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颠倒光-暗周期模拟夜班工作造成倒相活动节律大鼠模型,观察了针刺调整倒相活动节律大鼠间脑水平5-HT、5-HIAA、NE、DA的节律特征。结果表明头皮针有促进间脑水平单胺类神经递质节律恢复正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颠倒光-暗周期模拟“夜班工作”和“跨时区飞行”造成倒相活动节律大鼠模型,动态地观察了头针对倒相活动节律大鼠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影响。结果表明:头针能加快其节律相位的转移,有利于NE与DA含量变化节律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电针足三里对小白鼠胃肠运动昼夜节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小白鼠胃肠运动昼夜节律的影响,探索针刺调整节律的作用。实验选择小鼠胃肠运动峰相位亥时及谷相位巳时的胃肠运动情况作为节律的标志。观察了:1.电针对正常小白鼠排空节律的影响。2.电针抗利血平性胃溃疡过程中对胃排空节律的维持作用。3.电针对“脾虚”模型胃肠运动节律的调整作用。表明针刺具有增强维持及恢复节律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韩舰华 《针刺研究》1998,23(4):278-280
实验是在观察了正常家兔和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血清胆固醇昼夜变异的基础上,对比观察不同时辰电针“足三里”在降低血清胆固醇方面的疗效,以探讨时间因素与电针效应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①正常家兔血清胆固醇水平呈昼夜节律变化,峰谷值时相分别为亥时和午时。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血清胆固醇昼夜节律消失。②电针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足三里”对血清胆固醇的降低,亥时电针疗效优于午时。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出血患者针刺治疗前后血TNF-α、NSE水平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邦江  周爽  王升旭  孙国杰 《新中医》2002,34(12):44-45
目的:观察针刺水沟、内关、足三里在治疗急性脑出血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8例与常规治疗加针刺治疗组(治疗组)30例,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2组TNF-α、NSE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结论:针刺水沟、内关、足三里能够调节急性脑出血患者的TNF-α、NSE水平,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的紊乱及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改善脑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WBC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段血清TNF-α、IL-6的动态变化和针刺对两者及外周血WBC的影响。方法 四动脉结扎法造成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注不同时段和针刺后取血测定TNF-α、IL-6和外周血WBC。结果随着全脑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大鼠血清TNF-α、IL-6呈动态增高的过程,针刺可降低再灌注后升高的WBC数量和TNF-α、IL-6水平。结论 针刺可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分别用氢考Ⅰ型(肾上腺皮制裁激素过多),氢考Ⅱ型(肾上腺皮质机能抑制)方法塑造大鼠“阴虚”、“阳虚”病理模型。运用现代时间生物学多点取样的动态观测方法和节律分析技术,比较研究“阴虚”、“阳虚”大鼠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CS)昼夜节律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血中ACTH,CS均具有明显昼夜节律,峰相位分别在301.67度(20:00)和9.05度(00:36);“阴虚”大鼠ACTH,CS仍保持昼夜节律,但与对照组比较,ACTH节律的振幅,中值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而CS昼夜节律的振幅,中值有一定的升高趋势,“阳虚”大鼠ACTH,CS的昼夜节律消失,与对照组比较,振幅,中值减小;“阳虚”大鼠ACTH,CS昼夜节律峰相位明显超前于“阴虚”大鼠节律峰相应,研究结果提示:“阴虚”、“阳虚”具有不同的时间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药合剂改善急性胰腺炎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药合剂对实验性急性胰腺炎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分成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测定血清淀粉酶和腹水淀粉酶,应用荧光显微流速测试系统对实验性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微循环进行观察,并与病理情况作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灌注中药合剂的治疗组的血清淀粉酶和腹水淀粉酶明显下降(P<0.01),实验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处于修复状态.结论:中药合剂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系膜微循环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正常人α-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昼夜节律,观察不同时辰施针对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中医时间医学理论为指导,并运用现代时间生物学与时间医学方法,将30名健康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子、卯、午、酉4个时辰针刺组,4个时辰针刺组分别于0000、0600、1200、1800电针双侧"足三里"穴,观察正常人α-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昼夜节律变化以及不同时辰针刺的作用。结果:正常人α-唾液淀粉酶活性存在明显的昼夜波动,其峰相位在-299.92度,即在约20:00α-唾液淀粉酶活性最高;子、卯、酉时施刺均使其昼夜波动加大,且以卯时最为显著,并出现典型的昼夜节律,午时施刺后波动变小。结论:正常人α-唾液淀粉酶活性有明显昼夜变化,且峰相位在晚上(约20:00);不同时辰施针对α-唾液淀粉酶活性昼夜波动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时辰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对其主要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浓度的影响及其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方法:将96只Sprague-Dawley(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RA模型组(模型组)、卯时艾灸治疗组(卯时组)、酉时艾灸治疗组(酉时组),每组24只,雌雄各半。各组又按4个取材时间点分为0AM组、6AM组、12N组、6PM组,每组6只大鼠。各组大鼠全程予以12 h/12 h的光暗授予。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予以右后足垫部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FCA)塑造RA模型。卯时组、酉时组大鼠分别在对应的时辰(卯时组5:00–7:00,酉时组17:00–19:00)接受"肾俞""足三里"穴麦粒灸治疗,双侧交替,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其余组大鼠同法固定,但不治疗。造模前、造模后以及治疗结束后分别测量右足足容积,治疗结束后分别在各组相应时间点活体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含量。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以及Halberg余弦法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干预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卯时组、酉时组足肿胀度显著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卯时组、酉时组足肿胀度显著降低(均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卯时组血清TNF-α平均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卯时组、酉时组血清TNF-α平均含量显著降低(均P0.05)。各组血清TNF-α均存在昼夜节律性(均P0.05),且峰值出现在暗置时相;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值明显升高(P0.05),峰相位后移,振幅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卯时组和酉时组中值显著下降(均P0.05),峰相位前移,振幅降低(均P0.05)。结论:艾灸可显著降低实验性RA大鼠血清TNF-α含量从而缓解实验性RA大鼠的足肿胀度。艾灸可良性调整RA大鼠TNF-α的昼夜节律从而节律性发挥其抑制TNF-α分泌合成的效应,卯时与酉时艾灸未见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15.
针刺足三里穴对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针刺足三里穴对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猪血清腹腔注射法诱导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以针刺足三里穴防治。观察对照组、模型组、自然恢复组、针刺组、秋水仙碱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的变化。结果针刺足三里穴能显著减轻实验大鼠肝细胞损伤,降低HA、PCⅢ含量。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有效减轻肝细胞损伤,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TNF-α和IL-4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与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AN)发病的关系,从细胞因子水平研究针刺疗法对本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4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建立大鼠EAN动物模型,观察大鼠发病率及致病程度,针刺组取腰。夹脊、足三里、悬钟穴,药物组用泼尼松灌胃给药。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的TNF-αa和IL-4的含量变化。结果 模型组TNF-α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针刺组和药物组均能降低TNF-α的含量,使其水平接近正常,尤以药物组抑制作用明显。IL-4的含量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提示本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间的失衡,其中以Th1型细胞占优势。针刺主要是通过抑制TNF-α等Th1细胞,来重建细胞因子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体温昼夜节律参数的特征性改变角度揭示“阴虚”、“阳虚”状态的时间病理学基础。方法:分别采用氢考Ⅰ型(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和氢考Ⅱ型(肾上腺皮质机能抑制)方法塑造大鼠“阴虚”、“阳虚”病理模型,昼夜监测动物肛温,并用单个余弦法程序对体温数据进行昼夜节律性分析。结果:正常大鼠的体温具有明显昼夜节律性波动峰相位平均为351.13度(约在23.4时);“阴虚”大鼠的体温仍保持昼夜节律,但峰相位为32.23度(约在2.2时),发生明显心后性转移,节律中值、振幅有升高趋势;“阳虚”大鼠体温昼夜节律消失,峰相位为307.50度(即20.5时),发生明显超前性转移,节律中值、振幅明显降低。结论:“阴虚”、“阳虚”大鼠体温具有不同的昼夜变动模式,“阴虚”、“阳虚“状态具有不同的时间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以往研究事实,结合"子午流注"治疗思想和现代节律研究方法,探索艾灸治疗RA的IL-1节律调控机制。方法以144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假摘除肾上腺组(以下简称假摘组)、摘除肾上腺组(以下简称摘除组)、摘除肾上腺艾灸组(以下简称摘灸组),各组分4个时间点(分别为0点组、6点组、12点组、18点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各组大鼠实验全程给予LD12:12的光暗周期限制,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动物采用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福氏完全佐剂建立RA模型。造模后对摘除组、摘灸组大鼠摘除双侧肾上腺预处理。艾灸组、摘灸组大鼠在上午7:00~9:00进行单侧麦粒灸肾俞、足三里治疗(双侧交替治疗),其它组大鼠同法固定,但不艾灸治疗。各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分别进行体重及足容积测定。治疗结束后分别在各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血,用酶免法做相关指标检测。数据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Halbeg余弦法软件进行昼夜节律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IL-1保持昼夜节律性(P0.05),但峰相位有后移趋势,振幅有增高趋势,中值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IL-1存在昼夜节律性(P0.05),峰相位有前移趋势,振幅有降低趋势,中值明显降低(P0.05);与艾灸组比较,摘灸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IL-1昼夜节律消失,峰相位有后移趋势,振幅接近,中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实验性RA大鼠血浆IL-1具有明显的病理性昼夜节律特征;在HPAA完整的条件下,艾灸可能通过调整实验性RA大鼠IL-1的昼夜节律,从而发挥控制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刺调整旋转法实验性家兔5—羟色胺,胃泌素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张安莉  陈日新 《中国针灸》1997,17(5):299-302
以家兔血清及胃窦组织中5-羟色胺、胃泌素含量为指标,用旋转的方法建立家兔胃节律紊乱的模型,观察60只家兔分组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提示,经针刺后,血清5-羟色胺、胃泌素显著下降(P<0.01),胃窦组织中5-羟色胺、胃泌素显著上升(P<0.001),表明针刺调整胃节律紊乱的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增加5-羟色胺、胃泌素在胃窦组织中的贮存、减少在血清中的释放来实现的。"足三里"的调整效应优于"条口"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MMP-9、IL-6、TNF-α)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温针灸干预中的变化及温针灸足三里穴对大鼠尾动脉收缩压的调节。方法将10只WKY大鼠作为空白组,30只SH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温针灸组、针刺组,每组10只。温针灸组予温针灸大鼠双侧足三里穴,针刺组普通针刺大鼠双侧足三里穴。连续治疗10天后采用智能无创电子血压计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测定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MMP-9、IL-6、TNF-α含量。结果 SHR大鼠血清MMP-9、IL-6、TNF-α含量明显高于WKY大鼠,经实验干预后温针灸组和针刺组大鼠血清中MMP-9、IL-6、TNF-α含量较前明显降低但依旧高于空白组含量,温针灸组含量低于针刺组,以上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因子与血压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温针灸干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可明显降低大鼠尾动脉收缩压且可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MMP-9、IL-6、TNF-α)含量。这种抑制炎症反应来降低血压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高血压病发病机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