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李嘉  孙晋客  王晨霖 《中国骨伤》2017,30(6):499-502
目的 :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的手术技巧,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自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35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38.2岁。受伤至手术2 h~10 d,平均5 d。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3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28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于术后10~18周(平均12周)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复位质量:解剖复位30例,复位可3例。根据Baird-Jackson评价系统,总分93.8±5.4,其中优17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结论: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但对术者闭合整复技术手法要求较高;骨折端粉碎严重及关节面压缩骨折不适用于该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2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及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1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10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骨折均愈合,无明显疼痛不适。采用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优12例,良7例,一般3例。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及空心钉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切口小,感染率低,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正骨手法保守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64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手法复位保守治疗(手法组)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手术组),每组32例。手法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15~79(51.42±13.68)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8例,Ⅳ度24例。手术组男13例,女19例;年龄18~76(47.36±15.02)岁;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7例,Ⅳ度25例。采用Digimizer软件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和12个月踝关节骨折移位程度,测算内踝侧方移位、内踝上下移位、外踝侧方移位、外踝前后移位、外踝短缩移位、后踝上下移位数值并进行比较,采用Mazur踝关节评分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17.16±9.36)个月。手法组复位前后踝关节内踝侧方移位、内踝上下移位、外踝侧方移位、外踝前后移位、外踝短缩移位、后踝上下移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组与手术组治疗后3个月内踝侧方移位、内...  相似文献   

4.
不同固定位置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Lauge-Hanson Ⅲ、Ⅳ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法整复后的最佳外固定体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Lauge-Hanson Ⅲ、Ⅳ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46例,随机分为跖屈组(A组)和背伸组(B组),每组23例。A组男14例,女9例;旋后-外旋型Ⅲ度13例,Ⅳ度10例;予手法整复后用"U"形石膏托外固定于内翻内旋跖屈位。B组男15例,女8例;旋后外旋型Ⅲ度14例,Ⅳ度9例;给予手法整复后用"U"形石膏托外固定于内翻内旋背伸位。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对两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0±2.2)个月。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A组73~100分,平均(92.58±5.73)分,优16例,良6例,一般1例,差0例;B组AOFAS评分66~100分,平均(85.74±7.56)分,优9例,良7例,一般6例,差1例。A组疗效优于B组。术后A组出现1例长时间行走后患肢踝关节酸痛,晚上轻度肿胀。术后B组出现6例长时间行走后患肢踝关节酸痛,晚上轻度肿胀;1例因后踝骨折块移位较明显,术后患者踝关节僵硬,形成骨性融合。结论:Ⅲ、Ⅳ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法整复后应外固定于内翻内旋跖屈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1-03—2013-03诊治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96例,单纯外踝骨折行内踝三角韧带探查修复及外踝骨折复位内固定;内外踝骨折或不需处理后踝的三踝骨折,分别行内外踝骨折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块超过关节面1/3者,行复位内固定治疗,外踝、后踝选择后外侧切口进入,复位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3 h,平均2.3 h。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行踝关节CT检查显示均获得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优47例,良43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93.8%。结论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过程中合理的复位顺序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术中应常规探查下胫腓关节情况;内、后踝需要同时固定的患者取后外侧单一切口即可满足手术显露需求。  相似文献   

6.
保守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中、长期疗效。方法自1999年2月~2004年8月,对采用保守治疗(闭合复位石膏制动)并得到随访的43例成人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旋后-外旋型Ⅰ度骨折5例,Ⅱ度骨折10例,Ⅲ度骨折0例,Ⅳ度骨折28例。结果平均随访69个月(16~84个月)。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评分,旋后-外旋型Ⅰ度:5例评分为满意;Ⅱ度:9例满意,1例不满意;Ⅳ度:26例满意,2例不满意。结论大部分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保守治疗中、长期随访效果满意。对于合并难复性或不稳定性距骨脱位以及后踝骨折块大于胫骨远端关节面25%的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应当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张嵩图  林艺容  陈联源 《中国骨伤》2010,23(10):760-763
目的:比较手法整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旋后-外旋型Ⅲ、Ⅳ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对收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旋后-外旋型Ⅲ、Ⅳ度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8~70岁,平均37.17岁。60例患者分别采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治疗(保守组30例)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手术组30例)。采用Mazur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通过X线片观察骨折复位和移位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5.27个月。踝关节功能按Mazur标准:保守组优16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手术组优20例,良8例,可2例,差0例。骨折复位和移位情况:保守组优良25例,可4例,差1例;手术组优良28例,可2例,差0例。两组患者在关节功能与X线检查结果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组和手术组的住院天数分别为(7.87±3.34)、(17.37±4.64)d;治疗费用分别为(2506.67±649.10)、(11473.33±1564.90)元。两组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脱位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采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均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保守治疗安全系数高,经济费用低,能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技巧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8例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通过后外侧及内侧切口入路,根据骨折块大小和形态选择固定方法。结果 3例失访;35例获得随访,时间8~36个月。35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末次随访踝-后足功能评分为87.6分±11.2分,其中优14例,良20例,可1例。踝关节活动度:背伸8°~18°,跖屈28°~47°。结论手术治疗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必须根据骨折块形态及移位方向合理选择切口入路及内固定方式,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手术疗效和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采用后外侧切口联合前内侧切口手术治疗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10—2017-01采用漂浮体位通过后外侧切口结合前内侧切口入路手术治疗24例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结果 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5(11~14)个月。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踝穴对称、内固定位置良好。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4(12~16)周。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按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价:优17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7.5%,平均86.5(75~96)分。结论漂浮体位下后外侧切口联合前内侧切口手术治疗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可良好显露骨折位置,直视下精准复位、固定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优势明显,配合镇痛及术后早期踝关节主、被动屈伸功能锻炼,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踝关节Ⅲ、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手术方法治疗Lauge-HansenⅢ、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42例。结果 42例均获得随访,采用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优17例,良18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3.33%。结论对于踝关节Ⅲ、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关节面的解剖复位、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早期功能锻炼、避免过早负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等。方法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32例,其中Ⅱ度损伤5例,Ⅲ度损伤8例,Ⅳ度损伤19例;术中腓骨接骨板均放置在腓骨后侧,后踝21例采用空心螺钉固定,6例采用接骨板固定,术中均未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踝关节评分情况。结果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周拆线。本组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14个月,平均12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腓骨后侧疼痛,考虑为内固定所致的腓骨肌腱刺激征,待骨折愈合拆除内固定后疼痛消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12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优23例,良8例,差1例,优良率为96.8%。结论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复位和固定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具有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手术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总结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手术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21例.按Lauge-Hansen分型:Ⅲ型13例,Ⅳ型8例.结果 随访时间7~36个月,平均15个月,按keds临床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好18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5.24%.结论 良好的复位、固定及维持踝穴的稳定是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恢复踝关节正常功能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Ⅳ度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35例经术前X线片及CT扫描确诊的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5周.按Baird和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优31例,良3例,可1例.结论 对踝关节旋前外旋型Ⅳ度骨折的早期正确诊断,准确的解剖复位和确切的内固定方法,是恢复踝关节正常形态及重建其稳定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分析手术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后一外旋Ⅳ度损伤的治疗疗效。方法 自1998年5月~2003年3月,共手术治疗37例踝关节旋后-外旋Ⅳ度损伤,获随访33例,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18个月,男21例,女12例;年龄17~68岁,平均38岁。左侧18例,右侧15例,均为单侧。其中内踝骨折31例,行拉力螺钉内固定,2例无内踝骨折为单纯三角韧带撕裂,作韧带修补。后踝骨折27例,其中17例作拉力螺钉内固定,10例因骨折块移位〈1mm未作复位固定,6例无后踝骨折。33例外踝骨折,用2枚皮质骨螺钉过骨折线固定。共有4例行下胫腓联合固定,用1枚拉力螺钉过3层皮质固定。所有病例术后石膏托辅助固定4~6周。结果 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评判,优23例,良7例,可3例,无差。优良率91%。结论 手术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后一外旋Ⅳ度损伤具有优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后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0~60岁,平均35.62岁;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等情况,踝关节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本组均获随访10~35个月,平均12个月。本组骨折均于术后3~5个月愈合,平均3.5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X线片检查示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移位、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17例,良13例,中2例,优良率为87.5%。结论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型后踝骨折可以取得较好疗效,复位精确,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6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85例。男65例,女20例;年龄17~65岁,平均36.5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Ⅱ度12例、Ⅳ度9例,旋后外旋型Ⅱ度34例、Ⅳ度16例,旋后内收型Ⅱ度8例,旋前外展型6例。合并胫腓下联合分离10例。闭合性骨折21例,伤后予以简单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后2h~10d手术;开放性骨折64例,急诊清创同时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结果85例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未发生骨不连、畸形愈合、胫腓下联合处螺钉断裂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评定,优53例,良23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89.4%。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50d。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对骨折类型的准确判断及正确选择固定方法对于提高复位质量、改善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柯  张江涛  齐兵 《中国骨伤》2003,16(4):196-198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超踝塑形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前外展型Ⅲ度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法复位超踝塑形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前外展型Ⅲ度骨折2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经3~40个月,平均14个月的随访,按照Leeds标准进行评定,优良19例,可1例,差1例。结论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易操作、疗效可靠、无合并症、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目的总结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2年10月,对48例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男27例,女21例;年龄l7~85岁.平均42.8岁。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20例.旋后外旋Ⅳ度三躁骨折28例。受伤距手术时间2h~21d。内侧采用标准内踝切口显露内踝骨折,外侧采用腓骨后缘纵行切口显露外踝骨折。如需行后踝骨折处理.则将内踝的切口延长.外侧采用经腓骨的Gatellie-Chastang手术入路同时切开显露内、外及后踝。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后踝,内踝、外踝和下胫腓联合。骨折复位固定完成后,行踝部正侧位及踝榫(Mortise)位X线检查。满意复位的标准为:(1)踝榫的正常关系恢复,(2)踝的负重排列与下肢纵轴成直角.(3)关节面的外形轮廓光滑,结果仝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愈台时间为12~16周。随访时疗效评定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26例,良1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5.4%。术后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但发生1例下胫腓三皮质固定螺钉断裂。结论躁关节的解剖复位可获得最佳的临床结果,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共对39例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男23例,女16例;年龄20~65岁,平均45.5岁;左踝18例,右踝21例;其中3例为开放性骨折。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石膏托固定4周,定期复查。结果32例患者术后获得平均14个月(10~24个月)的随访。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平均12周。患者术后平均14周(11~18周)时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术后采用AOFAS踝关节一后足评分标准,评分为平均83.4分(72~100分)。结论对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确切的内固定,是恢复踝关节正常形态及良好行走功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0例踝关节旋前外旋型IV度损伤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本院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60例踝关节旋前外旋型Ⅳ度损伤的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 60例患者术后随访12~18月,平均(15±0.4)月。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8~13月,平均(10±0.3)月。功能恢复良好;踝关节评分:优37例,良1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91.67%。结论对踝关节旋前外旋型Ⅳ度损伤应仔细分析受伤机制,解剖复位,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及早期的康复训练,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