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目的评价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3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前、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总的运动范围(ROM)及术后根性、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月(8-42月),术前JOA平均为(7.2±2.1)分,术后JOA评分为(13.7±3.5)分,改善率66.3%,颈椎总活动度较术前减小(12.6±3.4)°,术后有4例(10.8%)出现C5神经根麻痹,11例(29.7%)发生轴性症状。结论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能有效促进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恢复,相当程度保留了颈椎运动范围,但其相关并发症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应用Centerpiece开门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术中应用Centerpiece开门钢板维持椎板的开门状态。结果:1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17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门轴断裂及再关门现象。术前和术后应用改良JOA17分法对疗效进行评价,总体改善率为82.7%。仅有3例患者在术后6月残留轻度轴性症状。结论:Centerpiece开门钢板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简单、安全,能可靠固定椎板于开门状态,最大限度的减少对颈椎活动度的干扰,有效减轻术后轴性症状,短期观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6例合并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JOA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经过平均16月随访的手术优良率为84.6%,术后复查X片显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未发现有再关门现象。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方法简便,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术中情况,同时比较术前、术后患者颈椎活动度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状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变,治疗后JOA评分明显大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结论: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助于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可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合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3例,钛板支撑固定维持椎板的开门状态。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引起血管、神经损伤,术后随诊6~36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13例患者术后JOA评分:(14.53±1.45)分较术前JOA评分:(8.75±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钛板内固定术,能有效的维持椎板于开门状态,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并且操作安全简单,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孙锋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58+160-158,160
目的 探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患者35例,采用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的JOA评分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方面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2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分析比较术前、术后症状、体征的改善状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48个月,平均24个月,除3例患者术后出现四肢麻木加重,经脱水及应用激素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其余患者术后即刻感觉全身轻松,胸腹部束带感消失,四肢感觉、肌力进行性恢复,病理征逐渐消失。临床疗效按照JOA评分进行评估,术后较术前JOA评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简单可行,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是目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多节段颈椎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骨化症等疾病较为常用且成熟的手术方式,但因其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的概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手术满意度。研究认为,导致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术前基础情况及病情、术中手术操作损伤及术后的康复功能锻炼等。本文对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背景]观察颈椎后路改良大Z形交叉式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病例报告]对2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大Z形交叉式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通过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观察及用JOA 17分法进行近期疗效分析.平均随访14个月,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4分改善到术后平均13.7分.影像学检查示术前22例颈椎前突型患者在术后随访时3例转变为直线型;术前5例颈椎直线型患者在术后随访时仍均保持直线型.术后颈椎前后活动度与轴性疼痛的发生相关.[讨论]采用改良大Z形交叉式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减压彻底、椎管扩大充分、防止再关门等优点,是简便、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6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改良组患者采用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对照组患者选取传统不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轴性症状发生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改善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6~2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术后出现7例轴性症状,对照组出现8例轴性症状,均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面相比,同样能获得有效的脊髓减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以及较少的并发症,且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术能够降低出血量及简化手术步骤,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脊髓减压取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合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脊髓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术式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80例.手术疗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标准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平均提高4~7分,65例患者四肢麻木消失,束带感基本消失.结论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解除了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彻底减压,脊髓血供可得到提高和改善,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患者治疗周期短,疗效可靠,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弓根螺钉个体化置钉内固定术治疗柔韧型颈椎后凸畸形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7月对21例柔韧型颈椎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 JOA)评分系统判定神经功能,颈椎功能残障指数量表(NDI)评价颈肩轴性疼痛,Borden法测量颈椎曲度,CT经椎弓根水平及轴线矢状位二维成像,个体化设计螺钉的进钉点和方向,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弓根螺钉个体化置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68枚,准确率93.5%(157/168),Borden法颈椎曲度术后(术后1周为6.7±2.47和末次随访6.6±2.8)与术前(-14.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JOA及NDI评分术后1周为(12.4±2.5)和(14.2±5.6)分、末次随访为(14.3±4.7)和(11.3±4.7)分,均高于术前的(9.4±3.5)和(18.7±9.2)分(F值分别为5.26和5.61,均P<0.01)。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恢复颈椎生理前凸和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有效改善神经症状,降低颈肩部轴性疼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7月~2012年12月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5.3岁;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以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对轴性疼痛采用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评价内固定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3±2.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3±1.7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9.0%;颈部轴性疼痛2例,发生率为9.5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2.13±0.33;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示微型钛板位置良好,未见松动及断裂,无再关门现象发生。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满意,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病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2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术中将预弯成"Z"形的6孔微型钛板两端分别固定于开门后的椎板和门轴侧侧块上,用以取代传统的丝线悬吊固定法。通过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观察所有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据均未出现术中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牢固,未见钛板及钛钉脱落、移位、椎板折弯塌陷及再关门现象。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平均为8.9(7~11)分,术后平均为13.2(8~16)分;患者在接受手术后JOA平均改善率为53.72%(14.9%-81.6%);手术后6个月的JOA平均改善率为54.25%(17.94%~84.75%)。术后颈椎轴性症状(AS)的评价;术后6个月AS平均改善率65.4%(24.8%~86.0%)。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恢复及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开门外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02-2008—06采用单侧开门外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51~67岁,平均58岁。26例中有22例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个或3个节段以上),其中10例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症(6例合并动力性椎管狭窄症,3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1例为外伤性);4例为颈椎管内肿瘤。随访9个月-2年2个月,平均1年8个月。结果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优8例,良1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无一例出现血管损伤或内固定物断裂并发症,1例脊膜瘤因肿物过大术后出现脊髓再灌注损伤表现,经积极治疗好转,生活可自理。结论该法适用于需要从后方人路进行减压的颈脊髓压迫症,疗效肯定。其优点是手术相对安全,在彻底减压的同时进行坚强的内固定,尤其适用于伴有节段性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本院骨科86例颈椎病伴多节段椎管狭窄患者行后正中入路"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门轴一侧的侧块上置入Depuy锚定钉,螺钉置入侧块后将丝线一端经棘突根部的预穿孔穿过,开门后拉紧丝线并打结,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结果:平均随访17.2个月(6个月至3年).术前JOA评分7-10分,平均8.6分,术后JOA评分13~15分,平均14.2分,JOA评分改善率:60~75%,平均67%.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管矢状径扩大4.5~6.4 mm,平均5.5 mm,椎管扩大率51.1%~73.9%,平均62.5%,MR示脊髓解除压迫.末次随访时29例仍然有颈部疼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锚定法"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在维持开门角度的稳定性以及防止再关门、减轻术后颈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后路钉棒系统联合前路Cage固定术进行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后路钉棒系统联合前路Cage固定术进行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16例,观察有否Cage松动、脱出或椎体塌陷,钛棒系统或螺钉断裂、松动、脱落。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1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16例术后钉棒系统及Cage固定良好,本组均在术后3~5个月内获得牢固骨融合,无骨不连发生。神经功能评定优13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后路钉棒系统联合前路Cage固定术进行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综合了颈椎前后路手术的优点,避免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的缺陷,术后即获得稳定不必采取的长期卧床牵引或坚强的外固定,植骨愈合率高,患者可早期离床活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由颈前路实施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经后路实施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期间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等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要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3及6个月时观察组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及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保持颈椎曲度,减轻疼痛症状,效果优于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9.
蔡文涛  沈宁江  林明侠 《海南医学》2014,(11):1594-1596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同时在随访的影像资料上测量术后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改变及丢失程度、术后椎管扩大率及椎板开门角度。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7.1±16.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0.0±28.7)ml,椎板开门角度为(48.0±3.1)°。术后椎管扩大率为(69.7±13.5)%;颈椎曲度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丢失程度为(3.4±2.7)%;平均脊髓后移距离为(3.1±0.7)mm;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JOA评分改善率与脊髓后移距离无明显相关性(r=0.161,P=0.3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避免开门后再关门;并可获得手术后即刻的稳定性,减少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是一种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保留颈半棘肌肌止,颈7椎板造穹隆,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的椎管成形术式和传统的单开门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比较。方法:分析应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40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改良组25例,传统组15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JOA评分及颈部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随访时颈椎总活动度及轴性症状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改良组与传统组相比有升高趋势;改良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总活动度改良组角度大于传统组(P<0.05);传统组8例(50%)患者出现轴性症状,改良组8例(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颈7椎板造穹隆,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的椎管成形术能明显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改善颈部疼痛,增加颈椎活动度,具有一定的神经功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