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香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丁香水溶性化学成分。方法:利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反相硅胶柱色谱、反相制备薄层色谱、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NMR和MS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丁香干燥花蕾的水提物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1),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2),槲皮素-3-O-葡萄糖苷(3),丁香酚-β-芸香糖苷(4),杨梅酮(5)。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丁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翻白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海洋  刘顺  单淇  涂正伟  蒋建勤  侯文彬 《中草药》2011,42(7):1285-1288
目的 研究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70%乙醇提取,利用硅胶、反相(ODS)、凝胶等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翻白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8-甲氧基草质素-3-O-β-D-槐糖苷(4)、芦丁(5)、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8)、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9)、短叶苏木酚酸(10).结论 化合物4、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4、7、9、10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3.
穿心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靳鑫  时圣明  张东方  祝峥 《中草药》2012,43(1):47-50
目的研究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反相制备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穿心莲酸(1)、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2)、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乙酯(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4)、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5)、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异高黄芩素-8-O-β-D-葡萄糖醛酸苷(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6-C-β-D-葡萄糖-8-C-β-D-半乳糖芹菜素(9)、绿原酸(10)。结论化合物2~7、9、10为首次从穿心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6,(9)
目的:研究悬钩子木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及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1D、2D-NMR)、高分辨质谱(HR-MS)等光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FRAP抗氧化法、Griess法及MTT法方法测定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抗炎及细胞毒活性。结果:从悬钩子木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顺式椴树苷(4)、椴树苷(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乙酯(6)、槲皮素(7)、山柰酚(8)。活性检测表明化合物1~8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1、2、4、6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所有化合物细胞毒活性IC50值均远大于200μmol/L。结论:蒙药悬钩子木中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活性,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6为首次从悬钩子属内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半截烂中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色谱柱:phenomenex-C18(4.6×150mm,10μm),流动相:0.05%磷酸水:乙腈(80:20,V/V),流速:1.0m L/min,柱温:35℃,检测波长λ=350nm。结果: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的回归方程为Y=3058927.58X+61.97,r=0.99951,表明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在0.2-0.1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做为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枸骨Ilex cornuta Lindl.ex Paxt.叶的黄酮类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枸骨的叶进行分离纯化, 利用光谱学手段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黄酮类化合物, 分别为: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2),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金丝桃苷(4),3’-甲氧基大豆苷(5),异鼠李素(6),芒柄花素(7),山柰酚(8),槲皮素(9).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黄酮类成分。  相似文献   

7.
壮药三角泡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建华  西庆男  曾艳婷  李兵  李云  钱信怡  卢汝梅 《中草药》2018,49(11):2502-2507
目的研究壮药三角泡(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干燥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聚酰胺、凝胶等柱色谱及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三角泡正丁醇部位分离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丁酯(1)、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乙酯(2)、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甲酯(3)、金圣草黄素(4)、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丁酯(5)、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乙酯(6)、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甲酯(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芹菜素(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甲酯(10)、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1)、木犀草素(12)、槲皮素(13)。结论化合物1~3为新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倒地铃苷D、倒地铃苷B和倒地铃苷A;化合物5~8、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醉马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苑祥  李震源  梅丽娟  张培成 《中草药》2021,52(4):937-942
目的研究禾本科芨芨草属植物醉马草Achnatheruminebrians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HP-20大孔树脂、ODS中压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并通过对比文献报道的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醉马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红草素(1)、金丝桃苷(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3′→O-3′′′)-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3)、3?-甲氧基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鼠李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α-L-吡喃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9)、8-甲氧基槲皮素-3-O-β-吡喃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11)、5,7,3?-三羟基-8,4?,5?-三甲氧基黄酮(12)、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13)、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14)和金圣草黄素(1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醉马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青龙衣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青龙衣(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未成熟果实的外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和ODS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NMR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青龙衣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苜蓿素(2)、异泽兰黄素(3)、3,7,8,3′-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4)、3,5-二羟基-7-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黄酮(5)、花旗松素(6)、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7)、槲皮素-3-O-(4″-O-乙酰基)-α-L-鼠李糖苷(8)、黄杞苷(9)、异黄杞苷(10)、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1)、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3)、杨梅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4)。结论化合物1~10、12、14为首次从青龙衣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抗感染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制备单体化合物,根据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荭草素(1)、异牡荆苷(2)、芹菜素-6-阿拉伯糖基-8-葡萄糖苷(3)、芹菜素-3′-甲氧基-7-O-芸香糖苷(4)、槲皮素(5)、金丝桃苷(6)、异槲皮苷(7)、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8)、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9)、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10)、圣草次苷(11)和圣草素(12)。结论化合物1~11为首次从线叶菊属植物及线叶菊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为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油茶粕正丁醇组分水解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盐酸水解法制备水解产物,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 - 20凝胶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以及和对照品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油茶粕正丁醇组分水解产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Ⅰ)、β-谷甾醇(Ⅱ)、羽扇豆醇(Ⅲ)、胡萝卜苷(Ⅳ)、山柰酚(V)、山柰酚-3-O-13-D-吡喃葡萄糖苷(Ⅵ)、山柰酚-3 -O-β -D-吡喃葡萄糖基(6→1)-β-D-吡喃葡萄糖苷(Ⅶ)、槲皮素(Ⅷ)、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Ⅸ)、槲皮素-3 -O-α -L-吡喃鼠李糖苷(X).结论 除化合物V外均为首次从油茶粕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Ⅵ、Ⅶ为首次从山茶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荭草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荭草Polygonum orientale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商陆素-3-O-β-D-半乳糖苷(ombuine-3-O-β-D-galactopyranoside,1),商陆素-3-O-芸香糖苷(ombuine-3-O-rutinoside,2),色氨酸(tryptophan,3),槲皮素-3-甲醚(quercetin-3-O-methyl ether,4),山奈酚-3-O-(2"-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醛酸苷[kaempferol-3-O-(2"-O-α-L-rhamnopyranosyl)-β-O-glucuronopyranoside,5],槲皮素3-O-(2"-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醛酸苷[quercetin-3-O-(2"-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uronopyranoside,6],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quercetin-3-O-β-D-glucumnide,7).结论:化合物4~7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归属化合物1的1H和13C-NMR谱信号.  相似文献   

13.
翻白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液相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翻白草中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1)、槲皮素(2)、山柰酚(3)、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5)、山柰酚-3-O-α-L-阿拉伯糖苷(6)、山柰酚-3-O-α-L-鼠李糖(1→2)[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7).结论:化合物1,4,6,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4.
地肤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地肤子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通过大孔树脂、硅胶和凝胶柱色谱分离;利用多种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八烷酸(1)、β-谷甾醇(2)、齐墩果酸(3)、胡萝卜苷(4)、5,7,4’-三羟基-6,3’-二甲氧基黄酮(5)、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6)、异鼠李素(7)、槲皮素(8)、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芦丁(10)、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1)、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苷(12)、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3)、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4)、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5)、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6)。结论化合物5~10为首次从地肤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Diaion HP-20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HPLC等手段从草珊瑚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的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嗪皮素(1)、异嗪皮啶(2)、槲皮素-3-氧-葡萄糖醛酸苷(3)、山柰酚-3-O-葡萄糖醛酸苷(4)、绿原酸(5)、咖啡酸(6)、迷迭香酸(7)、迷迭香酸-4-氧-葡萄糖苷(8)、异香草酸(9)、β-hydroxypropiovanillone(10)。结论化合物3、5、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芩茎叶的抗菌活性物质基础。方法:60%乙醇冷浸提取,通过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HPLC,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1H-NMR,13CNMR,UV,MS)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黄芩茎叶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5,4'-二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2),芫花素(3),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4),7-甲氧基白杨素(5),白杨素(6),3',4',5,5',7-五甲氧基黄酮(7),红花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8)。结论:化合物3为首次从黄芩茎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7为首次从黄芩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熊磊  付辉政  鄢庆伟 《中草药》2017,48(21):4375-4380
目的研究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枯饼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MPLC柱色谱、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油茶枯饼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15α,16α,22α,28-五羟基-22-O-当归酰基-齐墩果-12-烯-3-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基(1→2)-β-D-木糖基(1→3)]-β-D-葡萄糖醛酸甲酯苷(1)、gordonoside R(2)、gordonoside Q(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油茶皂苷Ab,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油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马强  房鑫  李俊  姚禹民  张继全  梁爽  阮克锋 《中草药》2018,49(5):1013-1018
目的研究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果实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重结晶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羊踯躅果实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杨梅素(1)、双氢杨梅素(2)、没食子儿茶素(3)、槲皮素-3′-O-葡萄糖苷(4)、儿茶素(5)、表儿茶素(6)、二氢槲皮素3′-O-葡萄糖苷(7)、原花青素A-2(8)、去氢双儿茶素A(9)、槲皮素-3-O-α-阿拉伯糖苷(10)、根皮苷(11)、南烛木树脂酚3-O-吡喃鼠李糖苷(12)、2,6-二甲氧-4-羟基苯酚-1-O-葡萄糖苷(13)、2,4,6-三羟基苯乙酮-2-O-吡喃葡萄糖苷(14)、5′-β-吡喃葡萄糖-O-茉莉酸(15)。结论化合物1~4、7~9、13~15首次从羊踯躅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1为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沙生蜡菊花中的黄酮类成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沙生蜡菊花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HPLC柱色谱)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沙生蜡菊花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1),芹菜素-7-O-β-D-龙胆二糖苷(apigenin 7-O-β-D-gen-tiobioside,2),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cetin 3-O-rutinoside,3),芹菜素-7,4'-二-O-葡萄糖苷(apigenin-7,4'-di-O-β-D-glucopyranasideside,4),山柰酚-3,4'-二-O-葡萄糖苷(kaempferol-3,4'-di-O-β-D-glucopyranoside,5),槲皮素-3,3'-O-二葡萄糖(quercetin-3,3'-di-O-β-D-glucopyranaside,6),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 methyl ester,7).结论:化合物2,4~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百蕊草化学成分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百蕊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对百蕊草95%乙醇提取物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百蕊草中分离纯化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1),芹菜素-7-O-葡萄糖苷(2),芦丁(3),芹菜素-8-C-α-L-阿拉伯糖苷(4),高车前苷(5),大蓟苷(6),蒙花苷(7),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8),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9),金圣草黄素(10)。结论:化合物10为首次从百蕊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9为首次从檀香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