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 调查芜湖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护士在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知信行现状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为增强护士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行为的转变和形成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21年9月—10月对本院834名护士预防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知信行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预防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知识得分为(11.27±2.08)分,信念得分为(29.26±2.50)分,行为得分为(64.14±7.8)分。被调查护士的知识与信念、知识与行为、信念与行为均呈正相关(P<0.05)。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科室是护士预防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信念的影响因素(P<0.05);职称、科室是护士预防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护士预防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知识水平和行为水平欠佳,信念水平较高。护理管理者应开展相关培训,从而改善护士的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抽选出80例患者,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40例/组)。对照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给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钠治疗,观察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给予利伐沙班进行治疗,对比两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凝血指标以及静脉超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凝血指标与静脉超声与对照组患者相比:P值0.05。结论利伐沙班在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应用效果明显,不会抑制患者凝血功能,也不会对患者心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住院患者常见并发症和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治疗逐渐得到重视。作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人群,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通常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有效的风险评估工具能够早期筛选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人群,促进预防治疗、降低VTE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阐述了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工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旨在为护理人员选择更加有效、可靠的评估工具,对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国强 《海南医学》2007,18(10):148-150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含深静脉血栓(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是同一疾病病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据统计约80%的深静脉血栓是"沉默"的、无临床表现的;70%以上的肺栓塞是在死亡后发现的,故静脉血栓疾病是人类"无声的杀手".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静脉血栓栓塞症在我国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人们巨大的经济负担[1]。新型抗凝剂包括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及达比加群等,下面将对于利伐沙班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3)、蛋白C(PC)、蛋白S(PS)水平与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100例健康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分析两组血浆AT3、PC、PS水平及遗传性危险因素。结果:正常对照组未出现抗凝蛋白缺乏情况,研究组PS缺乏情况最多(20.00%),除AT3、PS同时缺乏项外,其余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浆AT3、PC、PS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现,血浆AT3、PS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呈负相关(P<0.01),血浆PC变化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无较大影响(P>0.05)。结论: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发病与血浆AT3、PC、PS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随着血浆AT3、PS下降其发生率会上升,因此临床积极监测血浆水平变化对预防、诊断及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科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原因及诊疗方法。方法 78例患者均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骨科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给予对照组低剂量尿激酶溶栓短疗程治疗,给予观察组低分子联合华法林口服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多种因素的影响,骨科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为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症对骨科手术患者造成的痛苦,不仅要注重早期预防,还需要注重早期诊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神经外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式的预后效果,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8年入治我院患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128例为研究样本,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所有患者相关的溶栓治疗药物,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神经外科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可加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治疗、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收集开胸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29例患者(A组),并与同期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5 416例患者(B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中高龄、恶性肿瘤的患者比例高(P<0.01),肥胖、术前伴糖尿病、房颤的患者居多(P<0.05)。两组患者均经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高龄,恶性肿瘤,肥胖,糖尿病、房颤是开胸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有效预防可减少发生率,及时治疗和护理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妇科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短期内突发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卵巢癌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常见肿瘤类型,且卵巢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预后相对差,因此早期识别卵巢癌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改善卵巢癌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普外病区的静脉血栓症的预防管理。方法从2019年5月开始,对所有普外患者实施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结果普外病区未发生静脉栓塞症。结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管理有效地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老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12月我院住院患者2985例,测定患者的空腹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根据ROC曲线确定D-二聚体诊断老年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界值.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浆D-二聚体值逐渐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在对老年人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筛查排除时,其D-二聚体水平的临界值也随之增高,同时诊断敏感度却有伴随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吴萍  黄环  马丽亚  舒莉 《安徽医学》2021,42(5):561-565
目的 探讨"321"健康教育模式在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TKA术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给予相同的TKA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教育内容,同时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联合应用"321"健康教育,从入院干预至出院.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采用《TKA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预防行为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预防行为,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结果 教育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教育前和出院时SAS、SD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前,两组预防行为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教育前和出院时预防行为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TE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1,P<0.05).结论 "321"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TKA术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促进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行为的养成,降低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1基本概念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 thromboemblic syndrome,P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链式管理方案,探讨链式管理方案在肝胆胰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实施非同期对照,整群抽取2022年3—7月某三级甲等医院肝胆胰外科肝胆胰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为对照组,整群抽取2022年8—12月肝胆胰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VTE管理方法,观察组基于His系统多学科合作,实施围术期VTE防治链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穿着抗血栓弹力袜相关健康教育的知晓率、VTE预防知识知晓率、D-二聚体、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指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穿着抗血栓弹力袜相关健康教育的知晓率与对VTE预防知识知晓率均优于对照组,D-二聚体、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His系统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链式管理方案可降低肝胆胰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提高围术期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延长抗凝药物使用时间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效果,初步探索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药物预防时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143例髋部骨折患者,分析抗凝药物使用时间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及用药期间出血发生率的关系,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药物预防具体方案均按照2016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建议执行,随访两组患者在骨折后5周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情况及用药期间出血情况。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有症状及无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所有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均需有血管彩超结果取得明确证据,以血管彩超结果为确定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依据。出血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消化道出血、伤口出血、颅内出血、椎管内血肿、眼底出血。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抗凝药物延长至术后2周组和4周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分别为22.09%和8.77%(P=0.037),两组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分别为术后(17.32±7.75) d和(29.20±0.17) d,两组患者抗凝药物使用期间均出现1例出血情况,用药期间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6%和1.75%(P=0.769)。结论 抗凝药物使用时间延长至术后4周可显著降低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应仔细评估药物预防的风险及收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肺血栓栓塞症 (PTE)是一种常见的肺部危重急症 ,可引起患者突然死亡或发展为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 ,临床容易误诊、漏诊。近年来 ,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的防治研究进展迅速 ,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 ,其危险性和病死率明显降低。现回顾分析我院 2 0 0 1~ 2  相似文献   

18.
雷莉 《吉林医学》2010,31(11):1483-1484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必要性。方法:将收治的94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足量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和口服华法林序贯治疗,对照组应用小剂量尿激酶短疗程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71.74%(P>0.05)。结论:足量全程抗凝治疗是静脉血栓栓塞症最有效和常规的治疗,是所有血栓性疾病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珺辉  苏县辉 《中国全科医学》2005,8(3):212-214,217
肺栓塞 (pulmonaryembolism ,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 ,包括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thromboembolism ,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肺栓塞 99%的栓子是血栓性质 ,这些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 ,导致肺循环及呼吸功能障碍的病症即肺血栓栓塞症。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venousthrombosis,DVT) ,PTE常为DVT的并发症 ,二者为静脉血栓栓塞症 (venousthromboembolism ,VTE)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 ,因而亦具有共…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现状,为规范开展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某医院66个病区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现状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66个病区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下:63个(95.4%)病区的护士未使用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8个(12.1%)病区未对可疑DVT患者进行筛查,5个(7.6%)病区未对护士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知识培训,48个(72.7%)病区无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宣传资料,27个(40.9%)病区无药物抗凝预防,26个(39.4%)病区无任何物理预防措施。结论: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尚不规范,应加强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管理,制订统一规范流程,同时加强多部门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全员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预防,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减轻医疗卫生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