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4—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治疗的符合入组标准的164例临床确诊为初治TB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卡介苗接种史、体温、脑膜刺激征、TBM严重程度[采用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评价表评分分级]、脑脊液参数、头颅MR或CT表现(脑积液、脑梗死、脑脓肿或结核瘤、脑膜强化)、胸部CT表现、机械通气、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脑脊液病原学结果、起病2周内应用利奈唑胺的患者例数、预后结局(治疗后9个月内);并根据预后结局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5例)和预后不良组(69例)。采用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预后不良组在0~15岁(36.2%,25/69)、MRC Ⅲ级(58.0%,40/69)、脑梗死(45.2%,28/62)、脑积液(54.8%,34/62)、机械通气(19.4%,13/67)患者中的发生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分别为17.9%(17/95)、20.0%(19/95)、4.3%(4/93)、11.8%(11/93)、5.4%(5/92)](χ 2=7.06,P=0.008;χ 2=25.02,P=0.000;χ 2=37.91,P=0.000;χ 2=33.40,P=0.000;χ 2=7.53,P=0.006),而2周内使用利奈唑胺的比率(8.7%,6/69)低于预后良好组(21.1%,20/95)(χ 2=4.58,P=0.0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0~15岁[Wald χ 2=4.46,P=0.035,OR(95%CI)=3.51(1.09~11.22)]、MRC Ⅲ级[Wald χ 2=5.82,P=0.016,OR(95%CI)=3.95(1.29~12.09)]、脑梗死[Wald χ 2=22.82,P=0.000,OR(95%CI)=25.90(6.81~98.40)]、脑积液[Wald χ 2=19.13,P=0.000,OR(95%CI)=10.00(3.56~28.07)]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早期加用利奈唑胺是保护因素[Wald χ 2=6.48,P=0.011,OR(95%CI)=0.14(0.03~0.64)]。结论 0~15岁、MRC Ⅲ级、脑梗塞、脑积液是TBM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加用利奈唑胺可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并发颅神经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486例经临床诊断性治疗确诊为TBM的患者资料,其中414例(85.2%)未出现颅神经损伤(无颅神经损伤组),72例(14.8%)并发颅神经损伤(有颅神经损伤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转归情况,以及并发颅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72例有颅神经损伤组患者在发热(90.3%,65/72)、头痛(90.3%,65/72)、恶心呕吐(56.9%,41/72)、意识障碍(54.2%,39/72)、误诊率(38.9%,28/72)方面均高于无颅神经损伤组[分别为77.3%(320/414)、66.7%(276/414)、22.7%(94/414)、31.4%(130/414)、26.6%(110/414)](χ 2=6.280,P=0.012;χ 2=16.334,P=0.000;χ 2=35.840,P=0.000;χ 2=14.015,P=0.000;χ 2=5.201,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M患者并发颅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为有头痛的症状[OR(95%CI)=4.109(1.806~9.349),Wald χ 2=11.353,P=0.001]、有意识障碍[OR(95%CI)=2.531(1.493~4.290),Wald χ 2=11.901,P=0.001]。72例并发颅神经损伤的患者多见视神经(52.8%,38/72)、动眼神经(56.9%,41/72)损伤,两组颅神经同时受累16例(22.2%),三组颅神经同时受累3例(4.2%)。抗结核药物治疗2个月后随访,69例(95.8%)患者颅神经损伤完全恢复,1例(1.4%)患者因病情严重死亡,仅2例(2.8%)患者遗留有动眼神经和视神经损伤后遗症。 结论 TBM患者并发颅神经损伤并不少见,误诊率较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较明显,且头痛、意识障碍与出现颅神经损伤密切相关,经有效抗结核治疗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HIV阴性结核性脑膜炎(TB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结核病科77例临床诊断为HIV阴性TBM患者的资料,并根据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采用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77例患者中,常见临床症状为头痛(68例,88.3%)、发热(75例,97.4%)、盗汗(69例,89.6%)。脑脊液葡萄糖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1.8(1.4,2.3)mmol/L]、氯化物[(109.37±13.68)mmol/L]升高,蛋白[中位数(四分位数):1994.5(1257.5,2888.3)g/L]降低。77例患者中预后良好者41例,预后不良者36例。预后良好组瘫痪的发生率为7.3%(3/41),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的41.7%(1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63,P=0.000)。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预后良好组轻度昏迷(13~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者分别占34.1%(14/41)、61.0%(25/41)、4.9%(2/41);预后不良组轻度昏迷、中度昏迷、重度昏迷者分别占0.0%(0/36)、55.6%(20/36)、44.4%(1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99,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瘫痪[OR(95%CI):10.75(1.53~76.92)]和重度昏迷[OR(95%CI):10.42(2.11~52.63)]的HIV阴性TBM患者预后较差。 结论 发热、盗汗、头痛是HIV阴性TBM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瘫痪和GCS评分差是HIV阴性TB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干预和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对三亚中心医院、三亚市人民医院和三亚中医院收治的316例MDR-PTB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发放316份问卷调查表,最终收回合格问卷308份,合格率为97.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DR-PTB患者心理健康的因素。结果 MDR-PTB患者的负性心理以焦虑、抑郁、偏执和恐惧多见,分别占43.5%(134/308)、40.6%(125/308)、16.9%(52/308)、9.7%(30/308)。308例MDR-PTB患者,其中225例有负性心理(心理健康状况差组),83例未发生负性心理(心理健康状况好组)。心理健康状况差组SCL-90评估平均得分为(1.83±0.68)分,高于心理健康状况好组[(1.20±0.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7,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心理健康状况差组已婚者占61.8%(139/225),独居者占34.2%(77/225),睡眠质量一般或差者占65.3%(147/225),经济收入<3万元/年者占63.6%(143/225),有结核空洞者占61.3%(138/225),有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者占57.8%(130/225),治疗效果无好转者占64.0%(144/225),心理健康状况好组分别为74.7%(62/83)、19.3%(16/83)、45.8%(38/83)、37.3%(31/83)、34.9%(29/83)、74.7%(62/83)、42.2%(35/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4.465,P=0.035;χ 2=6.425,P=0.011;χ 2=9.661,P=0.002;χ 2=16.942,P<0.001;χ 2=17.017,P<0.001;χ 2=7.394,P=0.007;χ 2=11.87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质量一般或差(OR=2.813,95%CI:1.718~6.529;P=0.018)、经济收入<3万元/年(OR=2.390,95%CI:1.604~5.748;P<0.001)、有结核空洞(OR=1.975,95%CI:1.416~4.530;P=0.037)、有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OR=3.517,95%CI:2.135~8.762;P=0.024)及治疗无好转(OR=6.113,95%CI:4.835~16.204;P=0.006)是影响MDR-PTB患者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 MDR-PTB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为睡眠质量一般或差、经济收入<3万元/年、有结核空洞、有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无好转,应加强对MDR-PTB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化学治疗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湖南省胸科医院符合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纳入要求确诊的267例MDR-PTB患者。分别采用耐多药肺结核标准化化疗方案(6Z-Km(Am,Cm)-Lfx(Mfx)-Cs(PAS,E)-Pto/18-Z-Lfx(Mfx)-Cs(PAS,E)-Pto)和个体化化疗方案治疗。对267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治愈、完成疗程、死亡、失败、丢失和其他)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登记分类、耐药情况、既往抗结核药物治疗史、治疗方案、并发其他疾病、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服药是否规律等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χ 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67例MDR-PTB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治愈138例(51.7%),完成疗程13例(4.9%),死亡10例(3.7%),失败23例(8.6%),丢失78例(29.2%),其他5例(1.9%)。影响治愈率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案[个体化方案:38.0%(27/71);标准化疗方案:56.6%(111/196)]、并发症[有:39.7%(27/68);无:55.8%(111/199)]、药物不良反应[有:31.1%(32/103);无:64.6%(106/164)]、服药是否规律[是:94.9%(129/136);否:6.9%(9/131)]4个因素是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χ 2=7.224,P=0.007;χ 2=5.243,P=0.022;χ 2=28.545,P=0.000;χ 2=206.846,P=0.00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规律服药[Wald χ 2=84.656,P=0.000;OR(95%CI)=229.019(71.974~728.737)]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的保护因素;而有并发其他疾病[Wald χ 2=9.652,P=0.002;OR(95%CI)=0.138(0.040~0.482)]、有药物不良反应[Wald χ 2=5.317,P=0.021;OR(95.0%CI)=0.313(0.117~0.840)]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的危险因素。 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化学治疗疗效不够理想,其影响因素较多。坚持规律服药、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HIV感染并发结核性脑膜炎(TBM)患者的临床特征、短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诊断为TBM的148例患者,将52例HIV感染并发TBM者作为观察组,96例未并发HI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头颅影像学及临床转归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发生营养不良和贫血者分别占78.8%(41/52)和51.9%(27/52),并发其他肺外结核者占73.1%(38/52),均高于对照组[分别占39.6%(38/96)、30.2%(29/96)、30.2%(29/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20.89、6.76、8.27,P值均<0.05)。观察组脑脊液压力、白细胞总数、蛋白含量、葡萄糖和氯化物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85.0(141.0,225.0)mm H2O(1mm H2O=0.0098kPa)、30.0(4.0,175.0)×10 6/L、1141.2(762.8,1548.6)mg/L、2.3(1.7,2.7)mmol/L、117.0(111.1,121.9)mmol/L,对照组分别为284.0(197.5,315.0)mm H2O、360.0(280.0,415.0)×10 6/L、1660.0(1270.0,1900.0)mg/L、1.4(1.2,1.8)mmol/L、105.1(102.6,112.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63、4.79、2.57、4.17、4.19,P值均<0.05)。头颅影像学检查显示,观察组脑组织梗死灶发生率为46.2%(24/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1%(2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85,P=0.028)。观察组病情好转者有20例(38.5%),恶化及死亡者有32例(61.5%);对照组好转者有62例(64.6%),恶化及死亡者有34例(3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32,P<0.05)。观察组病情恶化及死亡者中体质量指数(BMI)<18.0、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 个/μl、规范抗结核及抗病毒治疗者分别占56.3%(18/32)、43.8%(14/32)、53.1%(17/32)、28.1%(9/32)和40.6%(13/32),与病情好转者的25.0%(5/20)、15.0%(3/20)、20.0%(4/20)、60.0%(12/20)和75.0%(15/2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4.87、4.62、5.61、5.19、5.8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 [OR(95%CI)=4.21(1.15~15.45)]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规范抗结核治疗[OR(95%CI)=0.28(0.05~0.94)]及规范抗病毒治疗[OR(95%CI)=0.13(0.04~0.47)]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结论 HIV感染对TBM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指标、头颅影像学检查和预后均有明显影响,及时进行规范的抗结核及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腰骶段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相关原因及临床应对策略。方法 搜集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腰骶段结核患者,将15例复治患者作为观察组,初治术后未复发的6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腰骶段结核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对观察组患者制定并实施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术后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8~24个月,随访观察病灶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并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术前血白蛋白水平、植骨融合率、术后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比率、手术彻底清除病灶比率分别为(35.56±6.04)g/L、53.3%(8/15)、60.0%(9/15)、46.7%(7/1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8.71±5.25)g/L、85.5%(59/69)、89.9%(62/69)、87.0%(60/69)];观察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其他部位并发结核的发生率分别为33.3%(5/15)和60.0%(9/1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6%(8/69)和29.0%(20/69)];上述各项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χ 2=7.90、χ 2=21.84、χ 2=12.39、χ 2=4.45、χ 2=5.24,P值分别为0.043、0.010、0.000、0.000、0.035、0.0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血白蛋白水平<35g/L(OR=7.32,95%CI:1.04~51.28)、手术病灶清除不彻底(OR=25.17,95%CI:3.06~207.29)、未行植骨融合(OR=9.38,95%CI:1.13~77.90)、术后应用抗结核药物不规范(OR=20.44,95%CI:1.23~339.25)、结核分枝杆菌耐药(OR=18.57,95%CI:1.61~213.77)、并发其他部位结核(OR=13.91,95%CI:1.64~117.87)均是腰骶段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84例患者随访28~62个月,平均随访(36.5±11.2)个月;15例复治患者经调整治疗方案并再次行手术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且术后植骨顺利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患者。 结论 术前积极行营养支持治疗,规范施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参考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治疗药物,依据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是减少腰骶段结核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QuantiFERON-TB Gold In-Tube,QFT-GIT)试剂盒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出现假阴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7—10月间于湖南省胸科医院住院并通过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细菌学、病理、诊断性治疗等手段单独或联合确诊的1287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07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FT-GIT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造成假阴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72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QFT-GIT结果显示假阴性188例(17.5%),真阳性884例(82.5%)。QFT-GIT真阳性结果中40~岁与60~92岁年龄组的患者分别占32.1%(284/884)和23.0%(203/884),复治患者占18.3%(162/884),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的患者占11.0%(97/884),培养阴性患者占72.5%(641/884)、白蛋白<35g/L的患者占9.6%(85/884)、淋巴细胞计数<0.6×10 9/L的患者占1.8%(16/884);QFT-GIT假阴性结果中40~岁与60~92岁年龄组的患者分别占36.7%(69/188)和38.8%(73/188)、复治患者占31.4%(59/188)、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的患者占20.7%(39/188)、培养阴性的患者占86.2%(162/188)、白蛋白<35g/L的患者占19.1%(36/188)、淋巴细胞计数<0.6×10 9/L的患者占7.4%(14/1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31.819、16.085、13.574、16.651、14.072、18.109,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0~岁年龄组(OR=1.972,95%CI=1.306~2.976,P=0.001)、60~92岁年龄组(OR=2.782,95%CI=1.832~4.224,P<0.001)、复治(OR=1.741,95%CI=1.174~2.581,P=0.006)、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OR=2.043,95%CI=1.314~3.176,P=0.002)、痰培养阴性(OR=3.354,95%CI=2.066~5.446,P<0.001)、白蛋白<35g/L(OR=2.777,95%CI=1.721~4.481,P<0.001)、淋巴细胞计数<0.6×10 9/L(OR=3.662,95%CI=1.679~7.987,P=0.001)为QFT-GIT假阴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40~岁年龄组、复治、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培养阴性、白蛋白<35g/L和淋巴细胞计数<0.6×10 9/L是造成QFT-GIT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出现假阴性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由6种药物组成、疗程为18个月的化疗方案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为缩短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化疗疗程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09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等20家结核病专科医院确诊为耐多药肺结核的681例患者,按照所采用的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8个月方案组,515例)和对照组(24个月方案组,166例)。收集治疗中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结果,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转归(治疗成功、失败、死亡、丢失等)。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Z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有差异的临床指标与治疗成功率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64.66%,333/515)高于对照组(54.22%,90/166)(χ 2=5.818, P=0.002),病死率(2.33%,12/515)低于对照组(5.42%,9/166)(χ 2=4.015, P=0.045)。而两组的失败率(17.86%,92/515;23.49%,39/166)、丢失率(11.46%,59/515;11.45%,19/166)、药物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24.85%,128/515;25.90%,43/1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2.561,P=0.109;χ 2=0.000,P=0.997;χ 2=0.095,P=0.75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β=0.549,$s_{\bar{x}}$=0.204,Wald χ 2=7.262,P=0.007,OR(95%CI)=1.731(1.161~2.579)]和使用乙胺丁醇 [β=0.485,$s_{\bar{x}}$=0.190,Wald χ 2=6.516,P=0.011,OR(95%CI)=1.625(1.119~2.359)]是影响治疗成功率的风险因素。结论 采用6种药物组成、疗程为18个月的化疗方案能够达到24个月化疗方案的疗效,并获得较好的治疗成功率,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江苏省徐州市两县(丰县、沛县)和新疆乌鲁木齐市涂阳肺结核患者诊治过程中是否完成全程痰涂片检查和治疗转归,分析人口学、社会学和疾病临床进展对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徐州市丰县、沛县和乌鲁木齐市2014—2016年确诊的涂阳肺结核患者进行随访,收集患者治疗过程信息和治疗结局。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以P值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共有574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纳入分析,平均年龄(46±20.8)岁,男性420例(73.2%),其中徐州市两县患者265例(46.2%),乌鲁木齐市患者309例(53.8%)。结果 574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88.2%(506/574),包括391例治愈和115例完成治疗。徐州市丰县、沛县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乌鲁木齐市(徐州丰县、沛县:92.8%,246/265,乌鲁木齐:84.1%,260/309,χ 2=10.310,P=0.001)。治疗随访期间,有48例(8.4%,48/574)涂阳肺结核患者未完成全程痰涂片检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χ 2=4.342,P=0.037)、外地户籍(χ 2=5.646,P=0.017)及治疗第2个月末痰涂片未阴转(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00)的涂阳患者中,发生不良治疗结局的比率明显高于女性、本地户籍及治疗第2个月末痰涂片阴转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治疗第2个月末痰涂片未阴转(OR=6.892,95%CI=3.218~14.762,P=0.000)的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不成功的风险明显高于女性(OR=0.329,95%CI=0.121~0.898,P=0.030)和治疗第2个月末痰涂片阴转患者。 结论 徐州市丰县、沛县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成功率高于乌鲁木齐市;男性和治疗第2个月末痰涂片未阴转将增加不良结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8—2018年广州市登记治疗的125201例结核病患者的信息,包括户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患者来源、患者分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患者从出现症状至就诊的天数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3(2,38)d,就诊延迟率为49.25%(61656/1252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65岁、少数民族、职业为儿童、患者来源为追踪、患者分类为肺外结核、存在并发症者的就诊延迟率分别为49.98%(19951/39919)、53.60%(8323/15528)、52.05%(1128/2167)、64.66%(161/249)、53.06%(5347/10078)、56.27%(3465/6158)、63.80%(1202/1884),明显高于男性(48.90%,41705/85282)、年龄<25岁(43.99%,11493/26129)、汉族(49.20%,60528/123034)、教师/医务人员/干部(46.49%,1848/3975)、患者来源为健康检查(23.94%,643/2686)、患者分类为肺结核(48.88%,58191/119043)、无并发症者(49.02%,60454/123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60、664.34、6.96、878.51、940.21、127.79、162.12,P值分别为<0.001、<0.001、0.008、<0.001、<0.001、<0.001、<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下特征的结核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就诊延迟:女性[以男性为参照,OR(95%CI)=1.11(1.08~1.13)],年龄组为25~、45~、≥65岁[以<25岁年龄组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1.13(1.09~1.16)、1.37(1.32~1.42)、1.40(1.33~1.47)],少数民族[以汉族为参照,OR(95%CI)=1.22(1.12~1.33)];职业为儿童、工人/民工、农民、其他[以教师/医务人员/干部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2.38(1.80~3.15)、1.17(1.10~1.26)、1.38(1.28~1.48)、1.17(1.10~1.25)],患者来源为因症就诊、因症推荐、转诊、追踪[以健康检查来源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3.06(2.79~3.35)、3.27(2.83~3.77)、2.78(2.54~3.05)、3.35(3.04~3.70)],肺外结核[以肺结核为参照,OR(95%CI)=1.41(1.33~1.49)],有并发症[以无并发症为参照,OR(95%CI)=1.62(1.47~1.78)]。 结论 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现象较为普遍,对上述各类就诊延迟的高危因素,需要重点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影响颈部淋巴结结核自然破溃和淋巴结切开术后伤口愈合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经伤口分泌物培养及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且符合入选标准,并于结核科门诊因自然破溃和淋巴结切开术后行伤口换药的189例患者。189例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62~166d,平均(90.3±12.1)d。以伤口愈合平均时间90d作为界限值,47例(24.9%)伤口愈合时间≥90d (≥90d组),142例(75.1%)<90d (<90d组)。采用SPSS 17.0软件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体质量指数(BMI)、病灶最大直径、受累淋巴结数量、是否并发糖尿病、是否并发肺结核、是否规律换药等12项相关因素进行对颈部淋巴结结核伤口愈合时间影响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90d组和≥90d组患者在BMI<18.4[58.5%(83/142)和85.1%(40/47)]、受累淋巴结≥2枚[22.5%(32/142)和38.3%(18/47)]、病灶最大直径≥2.0cm[61.3%(87/142)和80.9%(38/47)]、并发糖尿病[36.6%(52/142)和57.4%(27/47)]、不规律换药[13.4% (19/142) 和72.3% (34/47))]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040、4.509、6.047、6.296、61.835,P值分别为0.001、0.034、0.014、0.012、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18.4[Wald χ2=3.553,P=0.019,OR(95%CI)=4.062(0.117~7.981)]、受累淋巴结≥2枚[Wald χ2=4.223,P=0.040,OR(95%CI)=2.134(1.172~19.119)]、病灶最大直径≥2.0cm[Wald χ2=8.573,P=0.003,OR(95%CI)=2.669(1.169~10.815)]、并发糖尿病[Wald χ2=5.021,P=0.025,OR(95%CI)=2.337(1.776~4.442)]、不规律换药[Wald χ2=26.346,P=0.000,OR(95%CI)=16.900(14.061~32.786)]是影响颈部淋巴结结核伤口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重视BMI<18.4、受累淋巴结≥2枚、并发糖尿病、病灶最大直径≥2.0cm、不规律换药的颈部淋巴结结核换药患者,避免淋巴结结核伤口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肾功能正常的成年脊柱结核患者行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搜集2009—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年龄≥18岁、术前肾功能正常,且行脊柱结核手术(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结核患者2535例,参照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068例。依据全球改善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最终以术后发生AKI的31例患者作为并发AKI组,以未发生AKI的62例患者(与AKI组按1∶2匹配同期、同手术部位及同手术方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抗结核药物治疗时间、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尿酸、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术中ASA分级、麻醉方式、有无高血压、有无低血压、手术时间、术中用药、胶体量、氯化钠注射液补液量、输血量、失血量、尿量,术后肺部感染、住院时间、院内死亡例数]与术后发生AKI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AKI组患者年龄≥60岁[64.52%(20/31)]、BMI>25[58.06%(18/31)]、术前高血压病史[54.84%(17/31)]、高尿酸血症[87.10%(27/31)]、贫血[54.84%(17/31)]、术中失血量≥600ml[64.52%(20/31)]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1.94%(26/62)、30.65%(19/62)、29.03%(18/62)、67.74%(42/62)、19.35%(12/62)、35.48%(22/62)](χ2值分别为4.216、5.864、6.486、4.043、12.126、7.034,P值分别为0.040、0.011、0.015、0.044、0.001、0.008);而术前eGFR≥90ml·min-1·(1.73m2)-1 [67.74%(21/31) ]、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41.94%(13/31)]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7.10%(54/62)、64.52%(40/62)](χ2值分别为4.960、4.299, P值分别为0.026、0.0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MI>25 [Wald χ2=4.916,P=0.027,OR(95%CI):4.391 (1.187~16.238)]、高尿酸血症[Wald χ2=4.412,P=0.036,OR(95%CI):5.896 (1.126~30.874)]、贫血[Wald χ2=9.396,P=0.002,OR(95%CI):8.173 (2.133~31.314)]、eGFR≥90ml·min-1·(1.73m2)-1 [Wald χ2=4.283,P=0.039,OR(95%CI):0.213(0.049~0.921)]是术后发生AKI的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肾功能正常的脊柱结核患者行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术,术前BMI>25、并发高尿酸血症和贫血是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而术前高eGFR水平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利福平耐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宜的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获取2018年福建省登记的650例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相关信息,包括利福平耐药情况、患者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户籍及登记分类情况。分析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利福平耐药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利福平耐药的影响因素。 结果 650例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中利福平耐药患者143例,耐药率为2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男性、本地户籍、职业为农民工及登记分类为其他的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利福平耐药率分别为12.2%(22/180)、20.1%(109/541)、17.8%(81/455)、18.4%(78/425)、6.2%(1/16),明显低于年龄<25岁[46.2%(12/26)]、女性[31.2%(34/109)]、外地户籍[31.8%(62/195)]、职业为家政/家务/待业人员[33.6%(42/125)]、登记分类为复治失败/慢性患者[77.8%(7/9)]的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21.57、6.45、15.58、13.15、54.80,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5~34岁和≥65岁[以“<25岁”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0.32(0.11~0.95)和0.24(0.09~0.65)]的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利福平耐药风险较低;外地户籍[以“本地户籍”为参照,OR(95%CI)=1.87(1.19~2.93)]、职业为家政/家务/待业[以“农民工”为参照,OR(95%CI)=2.01(1.21~3.34)]、登记分类为复发、初治失败、复治失败/慢性患者[以“其他”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10.90(1.34~88.68)、23.69(2.67~209.87)、133.89(9.50~1887.37)]的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利福平耐药风险较高。 结论 福建省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利福平耐药率较高。年龄<25岁,户籍为外地,职业为家政/家务/待业,登记分类为复发、初治失败及复治失败/慢性患者是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对利福平耐药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