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枣庄市致病性弧菌及肠毒素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枣庄市致病性弧菌的种类,分布,构成特征,并对致病性弧菌进行肠毒素检测。方法:1990-1998年我们采用生化反应VBO血清,对非01群霍乱弧菌进行血清分型,通过生化反应对所检其他致病性弧菌进行鉴定,应用反向血凝法和ELISA法检测肠毒素。结果:9年共检出7种致病性弧菌共291株。以非01群霍乱弧菌为主,占49.83%。类霍乱肠毒素(CT)和耐热肠毒素(NAG-ST)检出率分别为51.20%和44.33%。结论:摸清我市致病性弧菌分布情况,我市致病性弧菌以非01群霍乱弧菌为主。提出类CT是引起急性腹泻一个重要致病因子。应用ELISA法检测NAG-ST方法简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南京市外环境水体与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预防和控制此类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采集外环境水体与水产品,用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庆大琼脂、TCBS琼脂、科玛嘉弧菌显色琼脂分离,对分离出的致病性弧菌进行系统生化鉴定,对分离出的霍乱弧菌用血清学和多重荧光PCR方法进行分型与毒力检测。结果:2011年共采集南京市外环境水体与水产品共151份,其中检出致病性弧菌8种,共38株,检出率依次为霍乱弧菌7.28%、副溶血弧菌5.83%、嗜水气单胞菌4.64%、溶澡弧菌3.33%、温和气单胞菌3.31%、创伤弧菌1.67%、梅氏弧菌0.83%、类志贺邻单胞菌0.83%。其中分离出的霍乱弧菌均为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且不携带霍乱肠毒素。结论:2011年水产品中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污染较为严重,其次为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等;外环境水体中嗜水气单胞菌污染较为严重,需加强外环境水体与水产品的监测,做好预防控制疾病工作。  相似文献   

3.
广西沿海及沿边地区霍乱疫源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西沿海及沿边地区的霍乱疫源监测资料,为霍乱监控关口前移提供依据。方法2004~2006年间在沿海及沿边地区建立了包括15个市(县)在内的监测网络,开展腹泻病人粪便、重点人群粪便、水体、食品和其它外环境等标本的检索,收集监测数据,对检出菌株进行复核、噬菌体生物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2004~2006年期间未报告人间霍乱疫情。15个监测点检索腹泻病人粪便116815份、重点人群粪便72327份、水体7632份、食品12739份及其它外环境标本2510份,从1113份水产品标本中检出9株霍乱弧菌(检出率0.81%),海产品及水体未检出阳性。9株霍乱弧菌除1株为0139血清群外,其余8株均为0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其中稻叶型占75.00%:9株菌均为非流行株或非产毒株,8株0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中24K占75.00%、30K占25.00%。结论水产品是广西霍乱监控的重点,提示应加强对水产品的检索,并教育群众不生食或半生食水产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宁波市食品、公共场所等行业从业人员和腹泻病人等人群中非O1群霍乱弧菌携带、感染情况及其菌株的耐药性。方法 用过筛法检测非O1群霍乱弧菌;用国产VBO诊断血清作血清分型,用K—B法作药敏试验。结果 从人群中筛检出非O1群霍乱弧菌236株,检出率为1.28%。能被VBO诊断血清分型的188株,总分型率79.7%,分属于25个VBO血清型。236株非O1群霍乱弧菌对头孢他啶、氯霉素、阿米卡星等抗生素全部敏感,对氨苄西林等青霉素耐药性较高。非O1群霍乱弧菌对弧菌抑制剂O/129纸片(100μg)抗性的36株,占15.3%,涉及到11个血清型。结论 用筛检方法检测非O1群霍乱弧菌,能提高检测速度,减轻工作量。O2为腹泻病人的优势血清型,从业人员中则元优势血清型存在。非O1群霍乱弧菌对常用抗生素大多敏感,腹泻病人株的耐药性高于从业人员株,未发现多重耐药菌株。非O1群霍乱弧菌对弧菌抑制剂O/129抗性在增高,提示在鉴定非O1群霍乱弧菌时应考虑对弧菌抑制剂O/129抗性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霍乱弧菌和其它致病弧菌分子遗传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序列分析,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平行链锁聚类分析,对3株O1群古典型,4株E1 Tor型,3株O139群霍乱弧菌和副溶血等3株致病菌进行检测。结果 O139群霍乱弧菌和O1群含有的霍乱肠毒素(CTX)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9%-98.7%。  相似文献   

6.
从600例肠道门诊急性腹泻病人的粪便中检出弧菌细菌82株,检出率13.7%,其中副溶血弧菌60株,非O1群霍乱弧菌8株,溶藻弧菌3株,以拟态弧菌3株;气单胞菌8株,其中亲水气单胞菌6株,温和气单胞菌2株。对此82株致病菌所作的药敏试验提示,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对其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508份标本进行致病性弧菌的分离鉴定,调查弧菌的生态分布状况,有效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对各类标本进行致病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对菌株进行溶血素、霍乱肠毒素测定和药物敏感实验,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腹泻病人粪便、海产品、外环境标本致病性弧菌检出率分别为33.57%、11.54%、65.52%,非O1群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检出率最高。大多数外环境检出的菌株产生霍乱肠毒素。环境因素调查表明,在水温20℃~25℃、水PH值为6.0~7.0时致病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结论各类样标本中均广泛存在着多种致病性弧菌,大部分菌株产生溶血毒素和霍乱肠毒素。加强对海产品和外环境水等的监测工作,预防由该群菌引起的人群感染和流行。  相似文献   

8.
我站于1986年6~8月,对我区级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粪检中,检出21株不凝集弧菌,经生化反应鉴定有15株为非0-1群霍乱弧菌,其余6株为不能定型的不凝集弧菌。15株非0-1群霍乱弧菌在四号琼脂平板上生长为中等大小,边缘整齐,光滑湿润,中心有黑心的菌落,与0-1群霍乱多价免疫血清不发生凝集,暗视野镜下观察,动力活泼呈穿梭样,制动试验阴性,涂片镜检  相似文献   

9.
从养殖蛙及池水中检出51株O1群霍乱弧菌非流行株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人工养殖蛙及其池水中O1群霍乱弧菌检测,了解霍乱弧菌在其中的存活及菌型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集人工养殖蛙及养蛙池水进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血清学诊断符合O1群霍乱弧菌者,按国标法进行系统菌株鉴定。 结果 从624份标本中检出51株O1群E1-Tor霍乱弧菌,总检出率为8.17%,其中稻叶型42株,占 82.4%,小川型 9 株,占 17.6%;噬菌体—生物分型:5K29 株,占 56.9%,其次为 9L8 株、5L5 株、13K5株、9K2株、12K2株。 结论 检出51株O1群 E1-Tor霍乱弧菌均属非流行株。池水检出率高于蛙的检出率。总检出率较高,提示在今后霍乱监测中,这些环境应作为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霍乱和其它弧菌性腹泻疾病一致性弧菌的分类,特点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一)霍乱弧菌01: 1、流行趋向: (1)霍乱弧菌01是第七次霍乱世界性大流行的“流行菌株”。 (2)第七次霍乱世界性大流行的原发性地方性疫区及其自然地理环境。 (3)从1961年到目前霍乱流行发展的趋势和对本病流行的估计。 (4)新的继发性地方性疫区的形成和发展。 2、EL—TOR弧菌的进攻性 3、继发性地方性疫区的形成及其特点: (1)地方性疫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2)地方性疫区霍乱病例的类型及分布状态。 (3)地方性疫区霍乱病例年龄分布。 (4)地方性疫区霍乱的流行季节性和流行前期的特点。 (5)有关地方性疫区形成的几个理论性问题。 4、广谱的疾病,不同的比例。 5、感染的菌量和传播方式的新见解。 (1)胃酸与感染菌量的关系。 (2)污染食物的感染力比污染水的感染力大。 (3)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比水体本身的感染力大。 (4)霍乱弧菌在温暖季节不仅在食物和水中生存,而且能繁殖。 (5)霍乱弧菌具有怕热,不怕冷,怕酸喜硷的特点。 (6)霍乱弧菌不仅可在淡水中生存与繁殖也可在咸水中生存与繁殖,其适宜NaCl浓度为0.5~4%。 6、EL—TOR弧菌的耐药性问题。 (1)单一耐药性与多种耐药性。 (2)R—因子的遗传性和抗药菌株的扩散。 (3)大规模化学药物预防是否继续应用值得考虑。 (二)不典型霍乱弧菌01 (1)最早的发现与近年来的研究。 (2)不典型霍乱弧菌01的主要寄生场所。 (3)不典型霍乱弧菌01的地区分布。 (4)不典型霍乱弧菌01的绝大多数菌株不产生肠毒素,不致病,少数菌株可产生肠毒素,能引起腹泻疾病。可引起散发病例与小型的爆发流行。 (5)不典型霍乱弧菌01与多价霍乱弧菌抗血清发生凝血反应。 (6)生化反应稍有异常。 (7)血清学调查与动物模型是鉴别典型霍乱弧菌01与不典型霍乱弧菌01的主要方法。 (三)不凝集霍乱弧菌(简称NAG) (1)不是“流行株”。有些是无毒性菌株,不致病;有些是有毒性菌株,可引起腹泻疾病。一般仅能引起轻型腹泻病例,少数可以引起中型病例与重型病例与霍乱无异。 (2)由NAG引起的腹泻疾病,其分布是世界性的,在亚、非、欧、美各洲均有发现。 (3)没有较大的流行,有小流行散发病例的报导。 (4)主要藉污染食物与污染的水传播。 (5)流行季节性不明。 (6)这类NAG存在于家畜,海产品、水产品、污水、井水、河水或其他地表水中。不仅可以在淡水中生存与繁殖,也可在海水中生存和繁殖。 (四)副溶血性弧菌 (1)是喜盐的海生弧菌,但也可在淡水中生存和繁殖。 (2)最早的发现与近年来的研究。 (3)临床表现,二种综合症。 (4)其分布是世界性的。 (5)有明显的流行季节性(夏季升高)。 (6)传染源是病人与短期健康带菌者。 (7)主要藉海产品传播,也可藉水产品传播和地表水传播。 (8)副溶血性弧菌的繁殖力很强,在温暖季节,每9分时可繁殖一代,当菌量达到10~(5-7)/ml或gm时,即可引起腹泻症状。但在15℃以下停止繁殖。在2℃以下或65℃以上即死亡。二、关于霍乱弧菌和非霍乱弧菌鉴别的研究: pH试验霍乱弧菌75种O血清型和01抗血清凝集反应的局限性。致病性弧菌之间与非致病性弧菌之间有明显的共同H抗原。用提纯的H抗原与H抗血清相作用观察有无凝集反应可判定为致病性弧菌与非致病性弧菌。 pH试验的做法、注意事项与成功率。三、霍乱的带菌者问题: 分类、重要性、特点,发现与处理。四、霍乱的发病机制,免疫与免疫接种: (1)霍乱的发病机制, (2)现行的霍乱疫苗接种后产生的免疫状态,免疫物质,性质和其保护率。 (3)发展和研制新的霍乱疫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外环境霍乱弧菌循环和分布状况,为今后预防和控制霍乱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GB15984-1995《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和《霍乱防治手册》(原卫生部,第五版)规范进行监测。结果2001-2011年间检测外环境水体、食品、混合便和苍蝇标本共2279份,检出霍乱弧菌阳性156份,总阳性率6.85%;其中水体阳性率21.40%,水产品阳性率0.71%,混和便阳性率0.30%。霍乱弧菌阳性菌株鉴定分型:小川型占87.82%,稻叶型占10.26%,O139型占1.92%;流行株占2.56%(均为稻叶型),非流行株占97.44%。结论巴州地区外环境尤其是水体霍乱弧菌污染较严重。加强外环境的霍乱弧菌监测、科学地预测预报、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和控制霍乱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2011-2012年对3株疑似O139群霍乱弧菌进行检测与分离鉴定。方法依据检验标准对样本进行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生化反应等鉴定。结果该3株菌为麦氏弧菌,与O139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有交叉凝集。结论该3菌株不是O139群霍乱弧菌,而是麦氏弧菌。为避免实验结果出现假阳性,必须进行系统生化鉴定,以确保菌株鉴定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处理霍乱疫情时,病原菌的正确鉴定可为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海口口岸1989 ̄1993年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情况、腹泻病人致病性弧力调查及结果分析。从10562人中检出HIV感染得10例、HBsAg阳性1365例、梅素7例、淋病5例;从800例腹泻患者大便标本中检出01群霍乱弧菌18株及其他致病性弧菌。为进一步开发此项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湖南省衡阳市O_(139)霍乱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查明 2 0 0 3年接连发生的 9起O13 9霍乱疫情的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及各起疫情间的内在联系 ,为指导今后的霍乱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用PFGE对分离的O13 9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结果 各起疫情间的人群之间无生活往来和接触 ,无家庭聚集性 ,疫区在地理方面无联系 ,以前均未发生过霍乱疫情 ,当地人群无腹泻病大面积流行 ,外环境污染率低 ,参与聚餐和食用剩菜人员培养阳性率高 ,厨师带菌污染食物的可能性很小。聚餐的共同食物———甲鱼主要来源于同一市场 ,疫情间菌株PFGE图谱基本一致。 结论 这几起疫情之间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连续传播 ,为通过食物传播引起 ,最可疑的食物是甲鱼。食品制作时生熟未彻底分开是造成食物污染的原因。提示在今后的O13 9群霍乱防制工作中要重点加强对甲鱼等海水产品的监测 ,加强农村集体聚餐的卫生指导管理。  相似文献   

15.
从4251例急性腹泻病人的粪便中检出弧菌315株,分离率为7.4%,其中弧菌属183株,气单胞菌属114株,邻单胞菌属18株,5~11月为检出率高峰期,符合我国致病性弧菌的发病季节性,即一般在5~11月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我国东部沿海江河入海口水域的弧菌分布以及不同季节弧菌种类的差异,为致病性弧菌环境检测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分别在2019年8月和2020年1月,在我国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4个监测地市分别挑选2条河流,在入海口采集水样,进行弧菌分离培养,每份水样挑选30个疑似弧菌菌落,通过微生物质谱仪进行鉴定。分析不同海域、不同季节的弧菌分布特征。结果 在山东省烟台市、浙江省慈溪市、河北省沧州市和广西自治区防城港市4个监测地市进行水样采集,共采集水样32份,经分离纯化培养,共得到菌株960株,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技术鉴定,最终鉴定出弧菌562株,其中副溶血弧菌211株(占22.0%)、霍乱弧菌172株(占17.9%)、溶藻弧菌124株(占12.9%),其余弧菌8种共55株(占5.7%)。4个海域弧菌优势弧菌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黄海(山东烟台)、东海(浙江慈溪)以霍乱弧菌为主,渤海(河北沧州)以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为主,南海(广西防城港)以副溶血弧菌为主。夏季分离弧菌优势菌株为霍乱弧菌,共148株,占该季节全部分离弧菌的30.8%;冬季分离弧菌优势菌株为副溶血弧菌,共65株,占该季节全部分离弧菌的13.5%,夏季、冬季分离的优势弧菌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东部沿海江河入海口水域的弧菌分布存在海域和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霍乱弧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快速检测霍乱弧菌.方法 针对霍乱弧菌外膜蛋白的ompW基因设计特异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建立霍乱弧菌的LAMP检测方法.通过对47株细菌及模拟污染现场,检测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实用性.结果 活菌计数方法表明建立的LAMP方法检测霍乱弧菌的灵敏度为1.6×10~2 cfu/ml.在人工污染霍乱弧菌的粪便及海水标本中检测的敏感度为1.6×10~3 cfu/ml,在牛奶标本中敏感度为1.6×10~4 cfu/ml.检测21株霍乱弧菌均为阳性,26株非霍乱菌则全部阴性,特异度为100%.结论 建立的LAMP方法检测霍乱弧菌灵敏度、特异度高,可用于霍乱现场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 method for rapid diagnosis of Vibrio cholerae. Method Based on the ompW nucleic sequence of Vibrio cholerae, a pair of primers was designed for LAMP.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and the specificity, sensitivity, and practicability of LAMP were tested using 47 baterial strains and simulated contaminated sites. Results The results of viable bacterium count showed that LAMP was capable of detecting Vibrio cholerae at a level as low as 1.6×10~2 cfu/ml. The minimal detectable concentration was 1.6×10~3 cfu/ml for simulated contaminated samples such as feces and seawater, and 1.6×10~4 cfu/ml for contaminated milk. All the 21 strains of Vibrio cholerae yielded positive results in LAMP, and the 26 strains of other bacteria all showed negative results, with a detection specificity of 100%.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ed LAMP method has high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for detecting Vibrio cholerae and is applicable in field monitoring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Vibrio cholera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深圳市龙岗区腹泻患者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构成,了解该菌株的流行季节及血清型的变迁趋势。方法采集2009~2012年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就诊的腹泻患者粪便标本1 872份,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并对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年龄段、流行季节及血清型别进行分析。结果 1 872份标本共分离到101株副溶血性弧菌,总分离率为5.40%,阳性率以20~和30~岁年龄组最高,10岁以下的年龄组最低,且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32,P〈0.01),不同年份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77,P〈0.01)。副溶血性弧菌的发病率在秋季达高峰,血清型以O3:K6为主。结论深圳市龙岗区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率呈逐年递减,分型以O3:K6血清型为主,4年均以秋季高发,易感人群以青壮年为主。  相似文献   

19.
非O1群霍乱弧菌(不包括O139菌)是腹泻病原菌,由于它们分布较广,因此对人们的健康具有较大的威协;应用核酸技术对98株非O1菌的主要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从DNA和基因水平对5株非O1菌的分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所选菌株的染色体酶切图谱与O1群霍乱弧菌相比有很大差异,尤其与O1群流行株的差异更大,非O1菌相互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对98株非O1菌进行ctx、zot、ace、RS1基因检测,结果有2株为上述基因阳性,仅为2%左右。结果显示:非O1菌群体遗传结构复杂,变异程度高;其与O1菌,尤其是流行株(包括O139菌)的遗传关系较远;结果也说明大多数非O1菌是不致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