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吡喹酮等药物不同途径预防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 方法 将吡喹酮、氯硝柳胺、丙硫咪唑和中药 W按一定剂量单独或配伍对小白鼠灌胃给药 ,进行 12 h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试验。同时进行含不同剂量不同透皮促进剂 (二甲亚砜、Azone、1,2 -丙二醇 )吡喹酮霜剂的小鼠 12 h或 2 4 h皮涂防护试验 ,并用环卵沉淀试验 (COPT)检测皮涂小鼠血清抗血吸虫抗体。 结果 皮涂各组减虫率均为 10 0 % ,可达 12 h或 2 4 h完全防护 ,透皮促进剂中 Azone用量少且无臭 ,COPT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灌胃各组比较 ,中药 W减虫效果明显 ,但毒性较大 ;吡喹酮单用及合用效果均好于氯硝柳胺 ,且吡喹酮与丙硫咪唑合用有一定增效作用 ,其中吡喹酮 14 0 m g/ kg合并丙硫咪唑 6 0 mg/ kg可达 12 h完全防护。 结论 皮涂吡喹酮霜剂效果好于口服预防 ,透皮剂中 Azone较理想 ,口服预防联合用药可降低剂量和毒性 ,提高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不同透皮剂量和次数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透皮剂对发育成熟前后日本血吸虫的治疗效果,为日本血吸虫病提供更加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 试验中每组昆明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感染后21d、28d和35d采用不同透皮剂量的吡喹酮透皮剂和不同透皮次数治疗昆明小鼠,各试验组均设对照组,感染后42d解剖冲虫,计算减虫率、减肝卵率和减毛蚴孵化率,评价透皮剂的治疗效果。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35d后吡喹酮透皮剂透皮高剂量减虫率为56.92%,低剂量透皮3次减虫率为56.15%,效果较好,减肝卵率都在70%以下;对21d、28d透皮三次的减虫率都在65%以上,减肝卵率基本接近100%。结论PZQ透皮制剂对日本血吸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杀灭效果具有剂量和次数依赖性,少量多次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AjAWMAg)免疫血清与吡喹酮合用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虫效果,探讨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虫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SjAWMAg,并用SDS-PAGE对其进行鉴定,制备高滴度(1:25600)SjAWMAg抗血清,采用Western-blot分析该血清与肺期童虫、肝期童虫及成虫抗原的反应性;将SjAWMAg抗血清与吡喹酮合用治疗血吸虫感染后第2d、第14d和第35d的小鼠,在感染后第49d剖杀小鼠收获虫体,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Western-blot分析表明,SjAWMAg抗血清与肺期及肝期童虫抗原存在交叉反应;联合用药的3个治疗组(感染2、14、35d)与单用吡喹酮组比较杀虫作用均有显著提高,减虫率分别提高了38.79%、29.80%和46.82%,其中以感染35d治疗组提高最显著;减卵率分别提高了62.04%,42.78%和29.81%,以感染2d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 抗SjAWMAg多克隆抗体与吡喹酮联合使用,均可提高吡喹酮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灭效果,揭示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血吸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示这种联合用药可能解决单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早期感染效果不佳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长效涂肤剂"防蚴灵"预防血吸虫尾蚴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观察“防蚴灵”涂肤剂预防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效果。方法 用氯硝柳胺加透皮促进剂制成1%~2%浓度的“防蚴灵”,对感染前1、2、3、4、5、6、7d涂肤的小白鼠和家兔分别进行预防血吸虫尾蚴感染的试验,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小鼠在感染前1~4d,涂1%防蚴灵1次,其减虫率为100%,在感染前5~7d涂药1次,减虫率为99,7%~88,1%。家兔感染前37d涂2%的防蚴灵1次,减虫率为86.4%~80,1%。结论 涂肤剂“防蚴灵”具有较长时间的防御血吸虫尾蚴侵肤感染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吡喹酮透皮剂对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血吸虫感染和再感染早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各试验组昆明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 对一次感染和再感染早期的昆明小鼠进行透皮治疗。各试验均设对照组, 感染后42 d 解剖冲虫, 计算减虫率、 减肝卵率和减毛蚴孵化率, 评价透皮剂的治疗效果。ELISA检测初次感染和再感染不同时期IgG 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首次感染后1、 7、 14、 21、 28 d减虫率分别为48.9%、 0、 28.8%、 84.3%、 70.2%; 再感染后1 d和 14 d减虫率分别为85.6%和90.8%。首次感染后随感染时间延长, 小鼠体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逐渐上升; 再感染后小鼠体内针对小鼠抗虫卵可溶性抗原特异性IgG 阳性和阴性比值明显上升。结论 吡喹酮透皮剂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日本血吸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 对再感染早期童虫的减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分别采用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1.5%和97.4%;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32.6%和68.1%。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0.8%和97.5%;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45.7%和61.9%。结论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在吡喹酮持续药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但不同虫株间对吡喹酮敏感性存在差异,药物压力下产生抗性的潜能也存在差异。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的建立,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机制及其检测和监测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SjAWMAg)免疫血清与吡喹酮合用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虫效果,探讨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虫中的作用。 方法 提取 SjAWMAg,并用 SDS PAGE 对其进行鉴定,制备高滴度(1∶25 600)SjAWMAg抗血清,采用Western blot分析该血清与肺期童虫、肝期童虫及成虫抗原的反应性;将 SjAWMAg抗血清与吡喹酮合用治疗血吸虫感染后第2 d、第14 d和第35 d的小鼠,在感染后第49 d剖杀小鼠收获虫体,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Western blot分析表明,SjAWMAg抗血清与肺期及肝期童虫抗原存在交叉反应; 联合用药的 3 个治疗组(感染2、14、35 d)与单用吡喹酮组比较杀虫作用均有显著提高,减虫率分别提高了 38.79%、29.80%和 46.82%,其中以感染35 d治疗组提高最显著;减卵率分别提高了 62.04%,42.78%和 29.81%,以感染 2 d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抗SjAWMAg多克隆抗体与吡喹酮联合使用,均可提高吡喹酮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灭效果,揭示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血吸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示这种联合用药可能解决单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早期感染效果不佳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 5个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 5个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 ,了解用不同方法配制吡喹酮对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虫株尾蚴分别感染 CD1 小鼠 ,在感染后第 5 8— 6 0天以 3× 2 0 0 m g/ kg微粒化吡喹酮作灌胃治疗 ,化疗后第 2 1天剖杀小鼠收集成虫 ,比较减虫率。用同一虫株的尾蚴感染 CD1 小鼠 ,感染后第 5 8— 6 2天以 5× 10 0 mg/ kg微粒化、未微粒化及加甘油未微粒化吡喹酮治疗感染小鼠 ,化疗后第 2 1天剖杀小鼠收集成虫 ,比较减虫率。结果  5个吡喹酮敏感株的减虫率为 91.8%一 10 0 % ;5个吡喹酮抗性株的减虫率为 5 9.6 %一 74 .4 %。 5× 10 0 m g/ kg微粒化吡喹酮组减虫率为 73.0 % ,而未微粒化组和加甘油组为 4 7.9%和 5 0 .0 %。结论 5个曼氏血吸虫抗性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显著低于 5个敏感株 ;吡喹酮配制方法影响化疗结果 ,微粒化吡喹酮化疗效果优于另 2种未微粒化吡喹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 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 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 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 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分别采用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 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 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1.5%和97.4%;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32.6%和68.1%.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0.8%和97.5%;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45.7%和61.9%.结论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在吡喹酮持续药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但不同虫株间对吡喹酮敏感性存在差异,药物压力下产生抗性的潜能也存在差异.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的建立,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机制及其检测和监测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3种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童虫的体内作用效果。方法以经11轮亚治疗剂量吡喹酮筛选的日本血吸虫为吡喹酮抗性株,以未暴露于吡喹酮的日本血吸虫作为吡喹酮敏感株,收集2虫株尾蚴感染小鼠,以300mg/kg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感染后7~8 d童虫分别进行2次灌服用药(总剂量600 mg/kg),所有小鼠于感染后45 d解剖,收集小鼠体内成虫并计数,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结果 300 mg/kg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2日疗法(总剂量600 mg/kg)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7~8 d童虫的减虫率为69.8%~71.0%,减雌率为75.4%~79.8%;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7~8 d童虫的减虫率为64.6%~66.1%,减雌率为69.3%~7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青蒿素类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依然敏感,青蒿素衍生物与吡喹酮在日本血吸虫中不存在交叉抗药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中国大陆湖沼型流行区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为建立吡喹酮敏感性检测/监测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5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采集感染性钉螺,分离尾蚴,以40条各虫株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分为6组,5个用药组分别一次灌服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对照组小鼠灌服2.5%Cremophor EL溶液。所有小鼠于感染后50 d解剖,收集小鼠体内成虫,统计虫负荷和减虫率,计算并比较不同分离株血吸虫的吡喹酮半数有效剂量(ED50值)。结果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一次灌胃给药后,各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10.37%~19.81%、23.22%~33.09%、39.25%~49.61%、62.87%~74.44%和91.26%~98.09%。经不同剂量吡喹酮给药后,各组小鼠减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株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的吡喹酮ED50值为134.1~186.7 mg/kg,但各分离株的吡喹酮ED5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大陆湖沼型流行区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血吸虫吡喹酮ED50值作为定量指标,能够客观反映血吸虫种群对吡喹酮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连续多次给药及与吡喹酮伍用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和成虫的杀灭效果。方法采用腹部贴片感染小鼠,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后随机分组。分别在感染后第6天或第34天,用双氢青蒿素200、300、400mg/kg或600mg/kg灌服治疗,日1次,连服3d。在小鼠感染后第7天或第35天,分别灌服双氢青蒿素或吡喹酮各300mg/kg以及2种药物剂量同时灌服,或双氢青蒿素于小鼠感染后第7天或第35天灌服,而吡喹酮则在感染后第6天或第8天,以及第34天或第36天给药。2次试验各设有1组不治疗的对照。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均于感染后50d解剖,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结果在感染后第6天,连续3次灌服剂量分别为200、300、400mg/kg和600mg/kg双氢青蒿素,小鼠减虫率分别为69.16%、80.68%、87.11%和90.62%,减雌率分别为62.19%、75.61%、83.65%和92.16%。在感染后第34天,连续3次灌服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73.90%、74.99%、84.19%和85.49%,减雌率分别为83.84%、92.91%、94.05%和95.27%。在童虫期(感染后7d),单剂量双氢青蒿素(300mg/kg)与吡喹酮(300mg/kg)联合给药组小鼠减虫率为19.66%;单剂量双氢青蒿素(300mg/kg)第7天服用,吡喹酮第6天或第8天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42.96%和57.46%。在成虫期(感染后35d),双氢青蒿素(300mg/kg)与吡喹酮(300mg/kg)联合给药组小鼠减虫率为70.21%,吡喹酮第34天或第36天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60.82%和81.51%。结论双氢青蒿素在童虫期和成虫期连续给药可增强其抗日本血吸虫作用效果。在童虫期,双氢青蒿素与吡喹酮伍用或吡喹酮第6天用药可降低抗日本血吸虫作用效果;在成虫期,双氢青蒿素与吡喹酮伍用或吡喹酮第36天用药可增强抗日本血吸虫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实验诱导产生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实验室保种传代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混合感染后产生的子代成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 取实验室诱导产生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吡喹酮半数有效剂量(ED50值)为277.4 mg/kg]尾蚴与实验室传代保种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吡喹酮ED50值为99.6 mg/kg)尾蚴,分别按1∶1和2∶1混合后感染小鼠。后在实验室经小鼠⁃钉螺循环8代后,取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及5个给药组。5个给药组分别按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剂量一次性灌胃给予吡喹酮,对照组给予2.5%聚氧乙烯蓖麻油。给药14 d后解剖鼠并以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及吡喹酮对虫株的ED50值。取经12轮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诱导筛选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置实验室经小鼠⁃钉螺循环常规传代,取子8代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实验鼠,测定吡喹酮对此子代成虫的ED50值。结果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按1∶1混合感染小鼠后,吡喹酮对子8代成虫ED50值为135.2 mg/kg;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按2∶1混合感染小鼠后,吡喹酮对子8代成虫ED50值为129.2 mg/kg;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未予吡喹酮压力传代,吡喹酮对子8代后成虫ED50值为208.4 mg/kg。 结论 与实验室诱导的抗性株相比,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混合感染同一宿主后所获的子代成虫对吡喹酮抗性有所降低。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不经药物压力传代,其子代成虫仍可能够维持对吡喹酮的抗性。  相似文献   

14.
氯硝柳胺等涂肤剂防御血吸虫尾蚴感染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涂肤剂型预防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效果。方法用不同基质即霜剂、膏剂及泌水型基质与氯硝柳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EET)配制成不同的防蚴霜膏,进行体外接触杀尾蚴试验及小鼠预防血吸虫尾蚴感染试验,并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分析效果。结果不同的防蚴霜膏体外对血吸虫尾蚴均有杀灭作用,其中霜剂基质加1%氯硝柳胺杀灭作用最强,接触5min后有100.0%的杀灭作用。小鼠防尾蚴感染试验以泌水型基质加1%氯硝柳胺组及加15%DEET的保护率为100.0%。膏剂基质加1%氯硝柳胺及15%DEET对小鼠防尾蚴感染的保护率为100.0%。霜剂基质加15?ET的保护率为89.6%,霜剂基质加1%氯硝柳胺保护率为97.5%。结论3种基质加1%氯硝柳胺对小鼠预防尾蚴感染都有较满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ED_(40)、ED_(50)和ED_(60)3种剂量水平吡喹酮,对感染了长江中下游与西南地区日本血吸虫的C_(57)BL小鼠作治疗实验,以其减虫率检测虫体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实验结果,提示安徽、湖北、四川和云南4地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呈现相似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动物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应用吡喹酮透皮剂对动物进行治疗血吸虫病的系列实验,包括:透皮剂的筛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动物透皮给药后的最低有效剂量、大动物疗效实验以及透皮剂的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吡喹酮透皮用药200mg/kg治疗血吸虫病兔减雌率为93.4%,减虫率92.2%;小鼠LD_(50)为3.741g/kg;猪100mg/kg用药后减虫率为73.5%而低有效剂量为100mg/kg;血药浓度测定200mg/kg用药后0.25h达2.612μg/ml,是同剂量口服组的5.2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与宿主免疫系统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为治疗血吸虫病提供更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50±2条或300±2条,透皮剂浓度为24%,以100 mg/kg剂量对感染日本血吸虫28 d的新西兰大白兔分别进行腹部透皮治疗1次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吡喹酮外用霜剂预防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效果. 方法 用含吡喹酮的1%和2%外用防护霜剂,采用即时接触感染实验和水冲延迟接触感染实验两种方式对昆明小鼠进行预防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实验,同时用去氯水做对照.观察不同浓度、不同方式感染后小白鼠和对照组小白鼠的肝脏外观及镜下虫卵结果,同时对检获的血吸虫成虫数进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虫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两种实验方式之间的成虫数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两种剂型、两种实验方式的小鼠解剖后,肝脏均呈鲜红色,表面光滑,压片镜检均未发现虫卵,也未检获血吸虫成虫,而对照组小鼠肝脏均色暗,有不同程度的表面结节,压片镜检均发现了散在或成堆的血吸虫卵,同时检获了不同数量的血吸虫成虫,即时接触感染实验对照组检获的成虫数为(6.17±3.86)条,水冲延迟接触感染实验对照组检获的成虫数为(9.50±3.98)条.两种方式对照组与实验组检获血吸虫成虫数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316,P<0.01; F=20.990,P<0.01),两种方式对照组检获血吸虫成虫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9,P>0.05). 结论 吡喹酮外用霜剂能较好地防御血吸虫尾蚴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体内比较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成虫皮层的损伤程度。方法 用各虫株尾蚴分别感染小鼠,感染后第57天,以300mg/kg微粒化吡喹酮悬液对小鼠作灌胃治疗;在灌药后10、30min和1、12、24h后剖杀感染小鼠,门静脉灌注收集成虫,按常规方法制成扫描电镜标本,扫描电镜下观察成虫体表的变化。结果 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主要为虫体表形成泡状结构的薄壁隆起;给药10min,敏感株雄虫皮层可见较多小泡状物,而抗性株则少见;1h后,敏感株虫体表可见大量的泡状物,泡状物溃破可形成皮层损伤灶,抗性株仅见少量的泡状物;24h后,敏感株雄虫体表完全受损,部分皮层剥落,暴露出肌肉层,而抗性株仅见少量泡状物和破损的泡状物。给药1h后,敏感株雌虫开始出现少量泡状物,抗性株雌虫体表未见泡状损伤;12h后,敏感株雌虫泡状物数量增加,抗性株仪在有限区域见少量泡状物。结论 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体表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敏感株的损伤程度重于抗性株,雄虫重于雌虫。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吡喹酮二种不同剂量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的疗效。方法将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2天兔12只分为三组,A组5只一次灌服吡喹酮60mg/kg,B组5只一次灌服吡喹酮20mg/kg·d,连续6天,C组2只不治疗。从治疗开始至治后22天观察粪毛蚴孵化和排卵变化,并计算治后22天总减虫率和减雌率,肝、肠减卵率。结果治后22d吡喹酮60g/kg和20mg/kg·d,连续6天家兔总减虫率分别为67.2%与74.7%(P>0.05);减雌率分别为74.3%和83.5%(P>0.05);肝减卵率为44.1%和34.2%(P>0.05);肠减卵率为96.7%和95.7%(P>0.05)。结论吡喹酮60mg/kg和20mg/kg·d,连续6天给药治疗家兔血吸虫感染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