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型维甲酸衍生物诱导NB4细胞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研究探讨10种新型维甲酸衍生物对白血病细胞株NB4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活性。方法:维甲酸类衍生物作用于NB4细胞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瑞氏染色法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加药处理前后细胞形态学变化。NBT还原实验法分析细胞的分化指标。FCM检测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变化。结果:维甲酸衍生物作用3 d后,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10种维甲酸衍生物(10-5mol/L)的诱导分化活性表现在油镜下观察NB4细胞向粒系分化成熟的改变,NBT阳性细胞率增加,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表达量增加,CD13表达则减少。通过对细胞周期的分析,发现G0/G1期细胞表达量增加,呈G1期阻滞。结论:维甲酸衍生物2a-03,4a-02和5a-02显示有较强的诱导NB4细胞分化的活性。  相似文献   

2.
陈子兴  薛永权 《江苏医药》1990,16(3):118-120
应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并同时进行骨髓原代培养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正常粒单造血祖细胞集落检测、白血病原始细胞集落检测和白血病细胞核型R显带分析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维甲酸的疗效是通过使白血病细胞向终末期定向分化而丧失增殖能力来实现的。本组患者的骨髓完全缓解率达92.5%,但部分患者仍易复发。以传统化疗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在复发后,维甲酸可以使患者再次达到完全缓解;但以维甲酸治疗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复发后,第二次用维甲酸的疗效即显著降低,甚至完全无效。  相似文献   

3.
维甲酸衍生物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维甲酸及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已在白血病及多种实体肿瘤的临床治疗及实验室研究中显示出其诱人前景。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新的维甲酸衍生物,如CD437,ST1926,MM002等。这些新发现的维甲酸衍生物较目前临床应用较广的全反式维甲酸(ARTA)有更强的凋亡诱导作用,更低的细胞毒性和更理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指标,诱导凋亡途径也不同于传统维甲酸类药物作用依赖p53激活的途径。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也完全有别于目前已知的化疗药物,可诱导对维甲酸和其它多种化疗药物耐药的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该文对目前维甲酸衍生物在肿瘤细胞中的凋亡诱导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维生素A类化合物 (retinoid)是包括维甲酸、视黄醇在内的一大类天然及合成的具有维生素A类似结构或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它们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 ,对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 ,组织细胞的增殖分化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体内存在的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维生素A代谢产物有全反式维甲酸(ATRA)、3,4 -双脱氢维甲酸 (ddRA )、9-顺式维甲酸 (cRA)等。早在 2 0年代人们就注意到了维甲类与肿瘤的关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 ,发现维甲类化合物对多种致癌剂诱发的动物肿瘤具有诱导分化及预防作用。 1988年 ,我国学者首先用维甲酸治疗病…  相似文献   

5.
全反式维甲酸在恶性肿瘤细胞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上世纪末血液系统肿瘤治疗的一项重大突破。由于其对肿瘤细胞显著的诱导分化作用,激发了人们将其应用于实体瘤的兴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全反式维甲酸应用于除血液系统肿瘤外的其他实体瘤细胞的分化诱导治疗,本文就全反式维甲酸在恶性肿瘤细胞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王渝东 《中国医药指南》2008,6(14):33-34,36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分化诱导作用。方法选择NCI-H446细胞株MTT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电镜下观察形态,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RT-PCR法分析维甲酸受体亚型基因。结果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株,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凋亡增加,更多的细胞被阻止于G1/G0期。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能有效抑制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株的增殖,促进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全反式维甲酸(ATR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Ficoll分离骨髓中单核细胞,贴壁培养,观测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用含ATRA、bFGF、EGF的条件培养基对培养的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分离培养的贴壁细胞具有典型的BMSCs形态和细胞表面标志,诱导后细胞表达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结论 ATRA联合细胞因子具有诱导BMSCs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丙戊酸钠(VPA)诱导HL-60细胞分化过程中BRD4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ATRA联合VPA诱导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分化模型,瑞氏-吉姆萨(Wright-Gimesa)染色观察HL-60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表达,蛋白质印记从蛋白水平检测HL-60细胞经药物诱导24、48、72h后BRD4表达的变化。结果单独应用ATRA或VPA均能够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HL-60细胞向成熟粒细胞方向分化,细胞表面的分化抗原表达升高,联合诱导分化模型中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表达升高更明显,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蛋白水平BRD4的表达逐渐降低,联合诱导分化模型中降低更明显,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PA可以明显的促进ATRA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分化作用,BRD4基因的表达在随着分化程度的加强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维甲类化合物R8607对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NB4细胞的分化诱导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NBT还原能力和细胞形态的方法观察R8607对NB4细胞功能和形态的分化作用,采用竞争性结合的方法测定R8607和维甲酸受体的结合能力并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其对细胞周期移行的影响。结果 R8607有抑制NB4细胞的生长并能使细胞的功能和形态发生分化的作用; 对维甲酸受体的3个亚型α,β,γ均有结合作用并将NB4细胞周期移行阻断在G1期。结论 R8607通过维甲酸受体的调节通路将NB4细胞阻断在G1期并诱导细胞发生功能和形态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
向敏  林芳 《海峡药学》2020,32(3):5-7
肿瘤多耐药发生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开发化疗增敏剂以逆转肿瘤的多耐药具有巨大临床价值。本文综述了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在抗耐药肿瘤作用研究进展,包括其对肿瘤耐药发生机制的多个环节的影响,如抑制p-糖蛋白活性、诱导细胞凋亡、调节细胞自噬、抑制拓扑异构酶Ⅱ、干扰谷胱甘肽及相关酶的解毒作用等等,为ART作为化疗增敏剂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全反式维甲酸对骨肉瘤细胞143B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2.
RA联合IFN—γ诱导分化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用维甲酸(RA)联合干扰素-γ(IFN-γ)协同诱导分化治疗脑胶质瘤的新方案。方法 应用改良MTT法,系统分析RA/IFN-γ协同调控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的量效、时效关系。结果 RA及IFN-γ单独应用时,在药理可达浓度(分别为10^-6M及40IU/ml)水平对体外培养的脑胶质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增殖效应,但作用较弱;RA/IFN-γ协同诱导分化治疗能有效逆转脑胶质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表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探讨米托蒽醌(MTZ)在急性白血病(AL)化疗中的作用特点,提高临床对难治性白血病的化疗疗效和AL的完全缓解(CR)率和无病生存率(FDS)。方法57例CD34 抗原高表达的AL患,随机选择3种常规化疗方案(MA/MAE、DA/DAE、HA/HAE),联合化疗1~2个疗程后分别比较缓解率、骨髓抑制及其它毒副作用;同时骨髓白血病细胞体外培养72h,进行药物杀伤效应实验,分别比较MTZ、柔红霉素(DNR)、高三尖杉酯碱(HHT)在体外对白血病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以MTZ为主的MA/MAE方案有效率最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为80.0%(24/30),比DA/DAE和、HA/HAE方案高28.8%和56.9%;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COMP方案有效率为92.6%(25/27),比CDOP方案高27.4%。药物抑制试验显示MTZ对分化较早期阶段的CD34^ 白血病细胞的抑制显高于DNR和HHT。结论MTZ具有较强的抗白血病活性,临床骨髓抑制明显和较少产生耐药,可能与其主要作用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较早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抑制结肠癌SW620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塞来昔布和全反式维甲酸作用SW620细胞48或72 h后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AKT、p-AKT及survivin的表达。结果:与单药作用相比,塞来昔布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作用可明显增强对SW620的增殖抑制和促进凋亡作用(P均<0.01)。Western Blot提示全反式维甲酸和塞来昔布联合作用SW620细胞可抑制AKT活性,下调p-AKT和survivin蛋白表达。结论:塞来昔布在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中与全反式维甲酸起协同作用,抑制AKT磷酸化、阻断PI3K/Akt通路和下调survivin是其可能作用机制。此结果有望为临床提供可行的联合用药方案,推广维甲酸的诱导分化和凋亡治疗。  相似文献   

15.
治疗     
MDS是克隆性血液疾病,近年来对MDS的治疗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与探讨,现介绍如下。一、促分化诱导剂:1.13-顺式维甲酸(13-cisretinoie acid,cRA):cRA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近几年的研究发现c具有:(1)抑制细胞恶变,抑制白血病细胞集落的生长;(2)对早幼粒细胞株(HL-60)与组织细胞株(U-937)有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徐敏  姜丽丽 《中国药业》1999,8(3):27-27
近十几年来,中药砷剂在治疗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即M_3型或APL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国内己被广大血液病工作者认可.砷剂不仅缓解率较高,不引起骨髓抑制,不易诱发DIC,而且还在于其作用机理与传统的细胞毒类化疗药物和具有诱导分化作用的维甲酸类药物不同,现已经初步研究证实,它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砷剂治疗APL的成功为白血病和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2020年研究数据表明,全球新发肺癌病例约220万,占所有新发恶性肿瘤的11.4%。2020年,全球肺癌死亡人数约180万,约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的18%。在中国,肺癌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癌症。尽管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日益普及,化疗目前仍然是肺癌(特别是小细胞肺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然而,目前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缺乏特异性,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杀伤正常细胞,特别是对增殖或代谢比较活跃的细胞。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是最常见的化疗非特异性毒性,也是影响化疗疗程及剂量的关键因素,接近90%的化疗药物可出现骨髓抑制情况。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的最大障碍,骨髓抑制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依从性,延迟治疗,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应得到临床充分的重视。目前,针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促进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生成药物及输血等。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具有全系骨髓保护作用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化疗前使用曲拉西利可从源头上有效降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发生率。本综述拟通过探讨骨髓抑制相关机制、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相关治疗措施等总结近年...  相似文献   

18.
二烯丙基二硫(diallyl disulfide,DADS)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调控细胞周期依赖素激酶、信号转导,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凋亡及影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的作用。小剂量DADS(1·25mg·L-1)可以抑制JAK1/STAT3信号通路,将HL-60细胞阻滞在G0/G1期,诱导HL-60细胞向粒系分化,其作用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相当[1~3]。本实验将探讨小剂量DADS与ATRA联合应用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分化效应。1材料和方法参见文献2。2结果2.1DADS与ATRA单独或联合用药对HL-60细胞生长的影响1·25mg·L-1DADS或ATRA对体外培养的HL-60细胞均…  相似文献   

19.
吴菲  姜玲  方明  陈飞虎  葛金芳 《安徽医药》2015,19(11):2061-2064
目的 该实验探讨一种新型的维甲酸衍生物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4-amino-2-Trifluoromethyl-Phenyl Reti-nate,ATPR)对神经母细胞瘤SH-SY5Y体外增殖及分化的作用.方法 不同浓度的ATPR作用SH-SY5Y细胞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吉姆萨染色法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分化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采用RT-PCR检测ATPR作用后RARβ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ATPR呈浓度依赖性抑制SH-SY5Y细胞增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趋于成熟分化;NSE水平上升;细胞S期表达减少,G0/G1期表达量有所上升,细胞周期进程受到影响.维甲酸受体RARβ表达量增加.结论 ATPR对SH-SY5Y 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一定的诱导分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RARβ mRNA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宋争平  刘友华  韩锐 《药学学报》1984,19(8):576-581
本文研究了新维甲酸衙生物——维胺酯(RⅠ)和维胺酸(RⅡ)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的分化诱导作用,并与维甲酸(RA)和二甲基亚砜(DMSO)进行了比较。HL-60细胞经RⅠ和RⅡ处理后,细胞对NBT染料还原能力增强,细胞表面出现C3补体受体等中性粒细胞的分化特征,但作用比RA弱。DMSO诱导上述分化性状出现时间不同,提示维甲酸类药物与DMSO诱导分化的机制可能不同。上述药物均可使HL-60细胞形态按粒系途径向较成熟的方向发展,但变化出现较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