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环境、职业因素、个人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和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某职业人群的主要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方法 东风-同济队列研究为一项建立有生物样本库的前瞻性开放式队列研究。2008-2009年对湖北省十堰市东风汽车公司退休职工进行基线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查和血液样本采集。计划每5年随访一次。2013年4-10月完成了第一次随访,再次进行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查和血液样本采集。结果 基线调查共邀请了31000名东风汽车公司退休职工,其中27009名(占87%)退休职工同意参加并提供了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和基线血液样本。东风-同济队列研究入选人群的基线平均年龄为63.6岁,其中男性占44.6%。2013年第一次随访共纳入了38295名退休职工,男性占44.7%。在2013年第一次随访研究人群中,40.5%的参与者为高中及以上学历。队列人群男性和女性的现在吸烟率分别为33.6%和2.0%,饮酒率分别为39.9%和10.6%;38295人群中流行病学调查自我报告的慢性疾病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41.1%、高脂血症24.3%、糖尿病13.9%、冠心病16.7%、中风5.1%、慢性支气管炎12.7%和哮喘4.0%;男性高血压和中风的自我报告患病率高于女性。2008年基线人群中,共有25978人随访到相关信息,2008年基线人群第一次的随访率为96.2%。结论 东风-同济队列的建立为研究遗传、环境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慢性病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人群的慢性肾脏病(CKD)分布, 分析生活方式与CKD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数据来源于CKB基线调查及随访监测(截至2018年12月31日), 描述CKD发病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 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生活方式因素与CKD的关联。结果研究纳入505 147名研究对象, 平均随访11.26年, 期间共有4 920例发病病例, 发病率为83.43/10万人年, 肾小球肾病为最主要亚型。CKD发病率在城市、男性、年龄≥60岁人群中更高, 分别为87.83/10万人年、86.37/10万人年、132.06/10万人年。相比于从不或偶尔吸烟者, 当前吸烟男性CKD风险增加(HR=1.18, 95%CI:1.05~1.31)。以非肥胖人群为参照组, 由BMI判定的全身性肥胖(HR=1.19, 95%CI:1.10~1.29)和腰围判定的中心性肥胖(HR=1.27, 95%CI:1.19~1.35)均与更高的CKD发病风险相关。结论 CKB项目人群C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且其发病风险受到生活方式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受限于传统自我报告问卷测量方法的信、效度, 身体行为(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的准确测量受到很大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速度计等客观测量设备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测量身体行为相关特征, 并逐渐为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所用。然而, 我国乃至亚洲人群尚缺乏采集身体行为客观测量数据的大型队列研究。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在第三次重复调查(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使用Axivity AX3腕式三轴加速度计测量研究对象的日常活动及睡眠情况, 最终共纳入全国10个项目地区20 370名研究对象, 其中女性占65.2%, 年龄(65.4±9.1)岁, 不同项目地区研究对象的身体行为活动水平具有较大差异。CKB项目开展的身体行为客观测量数据为描述我国中老年人24 h身体行为特征、探究身体活动、久坐行为、睡眠的健康效应以及其与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资源。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剧, 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流行现状非常严峻, 但是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缺乏有效防治对策的科学依据, 而队列研究是探索病因和发病机制的重要研究方法。因此, 依托于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的大力支持, 在我国3个省份(湖北、湖南和河南)启动了华中区域常见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华中慢性病队列)的建设。完成了3个既独立又可整合的队列, 共计115 424人的基线和107 252人的随访调查, 其中3.9万人的东风-同济前瞻性队列完成了动态调查, 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指标检测以及血液和尿液生物样本收集。该队列对于阐明我国中部人群慢性病发生发展的病因和机制研究, 对我国精准医学的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和巨大贡献。本文对华中慢性病队列的设计理念、基本情况、主要成果、研究进展和挑战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活行为方式、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全国各地各类慢性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布不尽相同, 而华南地区独特的气候、饮食及生活方式对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至今尚不明确。因此, 亟需通过区域性大型队列的建设, 为区域重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早期预测和干预策略提供本土化人群证据, 也为国家重大慢性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华南区域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 覆盖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和海南省, 以35~74岁常住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 包括城市与农村、汉族与以壮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多类型自然人群。本队列围绕华南区域常见重大慢性病建立集健康信息和生物样本为一体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 并开展长期随访。现已建立116 520人的基线数据库, 年龄为(54.9±12.5)岁, 女性71 077人(61.0%)。基线数据库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数据以及生物样本。本文对华南区域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设计的理念、研究进展和随访设想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环境、个体生活方式、体格和生化指标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对中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为一项建立有生物样本库的超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2004-2008年在城市和农村各5个地区开展基线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液样本采集.2008年对随机抽取5%的队列成员进行第一次重复调查.通过常规和定向监测对队列成员进行长期全死因监测和四类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监测,并从全民医疗保险数据库获取个体全病种入院诊疗信息.结果 基线调查共入选30~79(平均51.5)岁512 891名对象.其中男性占41.0%,农村人群占55.9%.队列人群男女性现在吸烟率分别为61.3%和2.4%;男性过去一年中每周至少一次饮酒率为33.4%,女性为2.1%;超重肥胖(BMI≥24.0 kg/m2)率,男性为41.8%,女性为45.3%;调查时SBP≥140 mm Hg或DBP≥90 mm Hg(1 mm Hg=1.33 kPa)的比例男性为32.2%,女性为30.2%.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各主要调查指标均有差异.结论 中国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及出生年代人群具有不同的慢性病暴露谱.  相似文献   

7.
2016年我国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中发布国家百万自然人群队列建设项目, 建设七大区域自然人群队列。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区域划分七大地区之一, 气候特征显著、膳食习惯独特且人口老龄化严重, 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居全国前列。因此, 建立东北区域大型自然人群队列, 系统探寻疾病发生和预后相关区域特色暴露因素, 为建立东北地区疾病预防新策略、降低国家医疗负担、提升东北地区人口健康水平, 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7月, 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现场工作启动, 现场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 以及血、尿、粪便样本的采集和检测, 截至目前, 队列总计完成各年龄层共115 414人的基线数据收集工作。本文简要介绍了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建设概况, 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的基线特征   总被引:20,自引:18,他引:2  
目的 探讨环境、个体生活方式、体格和生化指标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对中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为一项建立有生物样本库的超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2004-2008年在城市和农村各5个地区开展基线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液样本采集.2008年对随机抽取5%的队列成员进行第一次重复调查.通过常规和定向监测对队列成员进行长期全死因监测和四类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监测,并从全民医疗保险数据库获取个体全病种入院诊疗信息.结果 基线调查共入选30~79(平均51.5)岁512 891名对象.其中男性占41.0%,农村人群占55.9%.队列人群男女性现在吸烟率分别为61.3%和2.4%;男性过去一年中每周至少一次饮酒率为33.4%,女性为2.1%;超重肥胖(BMI≥24.0 kg/m2)率,男性为41.8%,女性为45.3%;调查时SBP≥140 mm Hg或DBP≥90 mm Hg(1 mm Hg=1.33 kPa)的比例男性为32.2%,女性为30.2%.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各主要调查指标均有差异.结论 中国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及出生年代人群具有不同的慢性病暴露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现状及其地区差异。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10个项目地区募集512891名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本研究利用CKB项目的基线信息,比较对年龄和/或性别进行调整后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其控制情况的地区差异。结果 10个项目地区中,高血压患者共180621人(35.2%),其中浙江项目地区患病率最高(44.4%),海口项目地区患病率最低(22.0%)。农村地区人群患病率(35.1%)高于城市(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高血压人群中,知晓率为33.1%(59703/180621),治疗率为36.1%(65172/180621),控制率为12.4%(22329/180621),服用降压药物的人群中控制率为30.5%(19884/65172),其中苏州项目地区的男性控制率(17.4%)和服药控制率(39.1%)高于其他地区,柳州项目地区的女性控制率(23.5%)和服药控制率(42.6%)高于其他地区。结论 CKB项目10个地区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偏低,研究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10个地区不同种类腌制蔬菜摄入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 CKB项目分别在2004-2008年、2008年和2013-2014年开展了基线调查、第一次和第二次重复调查。根据10个地区第二次重复调查对象的咸菜和酸泡菜平均摄入频率,将调查地区分为摄入咸菜为主地区、摄入酸泡菜为主地区和几乎不摄入腌制蔬菜地区。然后分别在前两组地区中运用logistic回归描述腌制蔬菜摄入的时间变化趋势和人群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他膳食特征的分布情况。结果 摄入咸菜为主地区包括青岛、哈尔滨、苏州、浙江项目点,而摄入酸泡菜为主地区包括甘肃、四川项目点,两类地区分别纳入204 036和105 573名基线调查对象。摄入咸菜为主地区在基线调查、第一次和第二次重复调查腌制蔬菜的平均摄入频率分别为3.1、3.3、1.8 d/周;摄入酸泡菜为主地区相应的频率为2.8、2.7、1.6 d/周,均呈下降趋势(P<0.001)。基线调查时两类地区的已婚、文化程度较低者腌制蔬菜摄入频率均更高;摄入咸菜为主地区年龄较大者腌制蔬菜摄入频率更高,而摄入酸泡菜为主地区相反(P<0.001)。随着腌制蔬菜摄入频率的增加,两类地区经常摄入辣食、口味偏咸等人群比例也呈增加趋势(P<0.05)。结论 CKB项目人群的腌制蔬菜摄入种类和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摄入频率呈下降趋势,且与其他膳食特征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人群的慢性肾脏病(CKD)分布,分析生活方式与CKD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数据来源于CKB基线调查及随访监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描述CKD发病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生活方式因素与CKD的关联。结果 研究纳入505 147名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1.26年,期间共有4 920例发病病例,发病率为83.43/10万人年,肾小球肾病为最主要亚型。CKD发病率在城市、男性、年龄≥60岁人群中更高,分别为87.83/10万人年、86.37/10万人年、132.06/10万人年。相比于从不或偶尔吸烟者,当前吸烟男性CKD风险增加(HR=1.18,95%CI:1.05~1.31)。以非肥胖人群为参照组,由BMI判定的全身性肥胖(HR=1.19,95%CI:1.10~1.29)和腰围判定的中心性肥胖(HR=1.27,95%CI:1.19~1.35)均与更高的CKD发病风险相关。结论 CKB项目人群C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且其发病风险受到生活方式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受限于传统自我报告问卷测量方法的信、效度,身体行为(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的准确测量受到很大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度计等客观测量设备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测量身体行为相关特征,并逐渐为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所用。然而,我国乃至亚洲人群尚缺乏采集身体行为客观测量数据的大型队列研究。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在第三次重复调查(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使用Axivity AX3腕式三轴加速度计测量研究对象的日常活动及睡眠情况,最终共纳入全国10个项目地区20 370名研究对象,其中女性占65.2%,年龄(65.4±9.1)岁,不同项目地区研究对象的身体行为活动水平具有较大差异。CKB项目开展的身体行为客观测量数据为描述我国中老年人24 h身体行为特征、探究身体活动、久坐行为、睡眠的健康效应以及其与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共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描述中国成年人的共病流行情况及其长期变化,以及常见的共病模式。方法 本研究纳入参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第二次重复调查的25 033人,利用研究对象参加2004-2008年基线调查和2013-2014年第二次重复调查时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根据自报疾病史、现场体格检查及血液样本检测等信息定义了13种慢性病或健康问题,将共病定义为同时患有≥2种慢性病或健康问题。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描述共病模式。结果 研究对象在基线调查时的年龄为(51.5±10.1)岁,第二次重复调查时为(59.5±10.2)岁。2次调查平均间隔时间(8.0±0.8)年,共病率由33.5%上升至58.1%,人均患病数由1.15个增加至1.82个,平均每5年增长0.42个患病数。年长者、城市人群、文化程度低者的共病率较高,且患病数量随年龄的增速更快。吸烟及过量饮酒者的患病数量随年龄增速也更快。该人群中最常见的共病组合为: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和冠心病。结论 我国成年人群共病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共病情况在不同地区、文化程度水平和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Laboratory data are the cornerstone in surveilla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changes in reported incidence of Campylobacter and Salmonella infection might be explained by changes in stool sampling rates. Data were extracted from a national database on 585 843 patient stool samples tested by microbiology laboratories in Wales between 1998 and 2008. Salmonella incidence fell from 43 to 19 episodes/100 000 population but Campylobacter incidence after declining from 111/100 000 in 1998 to 84/100 000 in 2003 rose to 119/100 000 in 2008. Th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sampled rose from 2·0% in 1998 to 2·8% in 2008, mostly due to increases in samples from hospital patients and older adults. The proportion of positive samples declined for both Salmonella and Campylobacter from 3·1% to 1·1% and from 8·9% to 7·5%, respectively. The decline in Salmonella incidence is so substantial that it is not masked even by increased stool sampling, but the recent rise in Campylobacter incidence may be a surveillance artefact largely due to the increase in stool sampling in older people.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群的主要疾病负担来自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与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西方人群研究证据显示,吸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不足、不健康的膳食习惯、肥胖等行为生活方式是主要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行为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差异,西方人群证据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群。在中国人群中确定行为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方式和效应大小,有助于明确综合生活方式干预对我国慢性病负担的收益大小,及指导相关指南的制订。近年来,包括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在内的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前瞻性队列研究证据明确了几种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对我国主要慢性病的影响,特别是补充了我国人群一些特定生活方式(如职业性体力活动)、当前营养膳食结构背景下的一些饮食习惯(如吃水果、鸡蛋、辣食和饮茶等)以及特有的健康问题(如出血性脑卒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人群病因学证据。本文旨在综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近年来获得的相关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中英心血管疾病(CVD)患者体力活动差异,并比较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和英国生物银行(UKB)基线调查数据,根据问卷中自报的疾病史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以代谢当量(MET)作为体力活动水平的衡量指标,并按不同年龄、性别的MET值三分位数进行分级,使用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CVD患病与体力活动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509 170名中国成年人和360 360名英国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多因素调整分析结果显示,CKB和UKB人群CVD患病与低体力活动水平均呈正相关(CKB:OR=1.21,95%CI:1.17~1.25;UKB:OR=1.24,95%CI:1.20~1.28)。CKB中男性CVD患病与低体力活动水平有较高相关性(OR=1.33,95%CI:1.27~1.40)。与UKB人群不同,CKB人群随着CVD患病年限的延长,体力活动水平逐渐恢复并接近非CVD人群,且患有脑卒中与低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OR=1.46,95%CI:1.38~1.53)。CKB和UKB人群均表现出低文化程度、当前吸烟或已戒烟、已戒酒、患有其他慢性病与低体力活动水平有较高相关性。CKB中,农村地区人群和非退休人群CVD患病与低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较高。UKB中则表现出城市人群和非在职人群CVD患病与低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较高。结论 中英CV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均较低于非CVD人群。除了低文化程度者、当前吸烟或已戒烟者、已戒酒者,以及患有其他慢性病者外,在中国患者中尤其应关注农村、男性、非退休者的体力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0个项目地区成年人习惯性打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 本研究于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收集了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睡眠情况、体格检查指标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特征人群习惯性打鼾的差异并分析打鼾的相关因素。结果 研究共纳入512 713名研究对象,习惯性打鼾标化后报告率为21.2%,男性(27.0%)高于女性(15.3%),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男性:南方31.5%,北方24.7%;女性:南方18.0%,北方16.4%),城市高于农村(男性:城市32.1%,农村26.1%;女性:城市18.5%,农村16.4%)。调整年龄、项目地区、BMI、腰围和生活方式因素后,不同社会经济状态人群的习惯性打鼾率无明显差异,男性、吸烟和既往吸烟者、饮酒和既往饮酒者中习惯性打鼾率较高。BMI每增加1 kg/m2,腰围每增加1 cm,习惯性打鼾风险分别增加19%和6%(BMI:P<0.001;腰围:P<0.001)。BMI相近的人群中,中心性肥胖者中习惯性打鼾率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腰围相近的人群中,全身性肥胖/超重者习惯性打鼾率高于正常BMI者。结论 我国30~79岁成年人习惯性打鼾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