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735-1740
[目的]探讨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2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斜向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51~64岁,平均54.20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7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3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观察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23例手术时间40~19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30~120 ml,平均50 ml;全部病例随访8~2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1例发生术后屈髋和腰大肌无力,予以营养神经等保守治疗3周后症状缓解。余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5.94±1.25)mm改善至末次随访的(9.58±1.27)mm。术后6个月时椎间植骨融合率91.70%,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21±1.17)分、(0.73±0.69)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32±1.29)分、(0.79±0.58)分,JOA评分分别为(14.12±2.11)分、(27.42±1.32)分。[结论]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初步临床应用疗效满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椎间盘真空现象对腰椎骨盆矢状面形态和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3月行TLIF手术治疗且有2年以上随访的125例Ⅰ~Ⅱ度退变性L_4椎滑脱症患者,其中男44例、女111例;年龄41~70岁(平均54.7岁)。根据在CT上是否伴有椎间盘真空现象将患者分为真空现象组和非真空现象组。于术前、术后和中期随访时,测量滑脱参数: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局部后凸角;腰椎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和L_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影像学的差异。[结果]本组伴椎间盘真空现象13例(10.4%)。真空现象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非真空现象组[(60.7±13.6)岁∶(54.4±11.9)岁,P<0.05)]。术前真空现象组和非真空现象组滑脱率分别为(24.3±3.9)和(20.7±4.6)%,滑脱角分别为(2.7±2.1)°和(7.4±3.3)°,局部后凸角分别为(-1.4±2.3)°和(-8.2±4.7)°,椎间隙高度分别为(0.17±0.09)mm和(0.27±0.10)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真空现象组PT和LASD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而SS和LL明显小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两组患者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TLIF手术后,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各影像学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至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非真空现象组滑脱率、滑脱角和椎间隙高度改善均显著优于真空现象组(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PI、PT、SS和LA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真空现象组LL显著小于非真空现象组。[结论]伴有椎间盘真空现象的L_4退变性滑脱患者椎间隙显著塌陷,是滑脱椎体复位不佳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节段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评价其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26例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8~51岁,平均45.7岁;L_(1,2)4例,L_(2,3)9例,L_(3,4)13例。术中对下关节突外缘至棘突根部距离,峡部外缘至棘突根部的距离,椎板下缘至椎间隙上缘距离,神经根起点至上一椎间盘下缘的垂直距离及神经根起点至相应椎弓根内下缘的距离进行测量。对于L_(1,2)、L_(2,3)椎间盘突出症及L_(3,4)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5例)实施改良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_(3,4)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例)实施后路开窗减压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分)评分法评估手术疗效,计算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椎间隙相对高度(R),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术中进行解剖学测量。术后均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平均16个月,切口均愈合,JOA评分由术前10.13±1.49提高到25.21±2.13,改善率为79.9%。实施融合术患者无内固定失败,1例可能不融合,17例骨性融合,术前R为(0.231±0.056)mm,随访时(0.345±0.076)mm,较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增高(P0.05);实施后路开窗减压术治疗患者,术前R为(0.243±0.036)mm,随访时(0.212±0.046)mm,术前及随访时椎间隙相对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节段性腰椎不稳及椎间盘突出复发。结论:L_(1,2)、L_(2,3)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解剖学特点,适合行改良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_(3,4)椎间盘突出症其解剖学及临床特点接近于下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应根据术前对腰椎稳定性的判断来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Dynesys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4月—2017年4月,共113例L_4椎退行性I度滑脱症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52例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61例采用TLIF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动态组手术时间短于融合组(P0.05),出血量少于融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以及ODI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动态组腿痛VAS评分[(1.58±0.76)分vs (2.02±0.98)分,P0.05]和ODI指数[(16.73±8.58)%vs (20.91±11.69)%,P0.05]均显著低于融合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动态组L_4椎体滑移距离显著减少,复位率43.91%(P0.05),末次随访时复位效果有一定丢失,复位率平均27.20%,但无腰椎矢状面不稳。末次随访时动态组L_(4/5)椎间隙活动度明显高于融合组[(3.93±2.48)°vs (1.12±0.60)°,P0.05]。[结论] Dynesys动态固定与TLIF治疗L_4椎退行性I度滑脱症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Dynesys动态固定手术时间更短,且保留了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虽然复位效果欠佳,但Dynesys动态固定能有效稳定腰椎,阻止滑脱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应用椎间孔镜手术时处理S_1上关节突的临床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Choi对髂棘高度的划分标准和McCulloch对腰椎间盘突出三层楼的定位理论,对是否行S_1上关节突成形进行分析。采用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及MacNab评级系统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48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突出的间盘位于第3层,需要行S_1上关节突的处理;按照Choi的髂棘高度的划分,在34例椎间盘突出位于第3层的患者中,有17例患者属于第5型或第6型,需要行S_1上关节突的处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VAS评分腰痛评分由术前(7.22±2.63)减少至末次随访的(1.69±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评分由术前(7.92±1.25)减少至末次随访(2.11±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由术前(67.10±18.67)减少至末次随访时(56.08±25.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L5S_1椎间盘摘除术时,如果突出的间盘位于第3层或髂棘的高度属于第5或第6型,则需要处理S_1的上关节突。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741-1745
[目的]探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疗效。[方法]2012年9月~2015年9月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6~25岁,平均18.80岁。责任节段L_(2/3)1例、L_(3/4)6例、L_(4/5)15例、L_5/S_1 6例。25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3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结果]手术时间60~170 min,平均90 min。1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而中转开放手术,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神经根及马尾损伤并发症。1例术后第5 d出现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其余26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80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5.81±2.73)分下降至(1.63±1.12)分(P<0.05),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74±2.30)分下降至(0.81±0.55)分(P<0.05),ODI由术前的(52.55±19.22)%降至(11.88±7.60)%(P<0.05)。Mac Nab法疗效评定结果优18例、良7例、可1例。[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能保留腰椎活动度、明显缓解症状,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术后12个月腰椎MRI显示手术节段椎体后缘获得良好塑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治疗腰椎非特异性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5例腰椎非特异性感染患者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72~81岁,平均(75.87±2.86)岁。其中单节段椎间隙感染共13例,L_(2~3)2例,L_(3~4)4例,L_(4~5)5例,L_5S_12例;双节段椎间隙感染共2例,L_(4~5)和L_5S_11例,L_(3~4)和L_(4~5)1例。所有患者均行局麻下经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术。术后根据细菌培养给予敏感药物治疗。监测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评估疾病控制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VAS术前(7.867±0.743)分,术后1周(3.877±0.792)分,末次随访(1.333±0.723)分;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84.296±8.292)%,术后1周(56.592±9.196)%,末次随访(17.330±4.839)%,术前ODI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5.400±4.205)分,术后1周(17.000±3.742)分,末次随访(24.400±1.765)分,术前JOA评分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优10例(66.7%),良5例(33.3%)。结论椎间孔镜下置管冲洗引流操作简单、创伤小,对无法耐受其他治疗的高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175-1178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椎板间神经根肩侧入路内镜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此微创技术的优越性。[方法]2013年8月~2015年3月,对收治的45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板间神经根肩侧入路行微创髓核摘除术治疗。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术前和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及3个月直腿抬高角度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和术后定期随访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术后即刻及术后1、3个月的直腿抬高角度分别为(65.74±3.58)°、(69.45±4.31)°、(70.65±4.21)°,均较术前的(26.78±3.65)°显著增加(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1、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3.27±0.69)、(2.48±0.42)、(2.15±0.26),均较术前的(7.81±1.49)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的ODI指数为(13.54±5.39)%,低于术前的(79.32±10.11)%(P0.05)。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为95.5%(43/4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板间神经根肩侧入路内镜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短期内疗效确切,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侧可扩张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9月~2017年8月,采用双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MIS-TLIF治疗的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其中MeyerdingII度滑脱16例,III度滑脱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 VAS)、Oswestry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以及影像测量滑脱率、局部矢状位Cobb角变化评价临床结果。[结果] 21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202.38±28.31) min,术中出血量(242.86±89.84) ml,2例术中硬膜撕裂,均予一期硬脊膜缝合,未出现脑脊液漏及切口不愈合,未出现置钉相关神经损伤,两组均未出现感染及术后非症状侧根性症状加重,术后住院时间(4.52±1.94) d。术前腰痛VAS (6.67±1.32)分,末次随访(2.10±1.04)分,术前腿痛(6.76±1.76)分,末次随访(0.67±0.73)分,ODI术前(52.19±13.09)%,末次随访(14.72±6.20)%,局部Cobb角从术前(10.40±9.26)°到末次随访(19.04±3.74)°,滑脱率从术前(39.86±13.11)%到末次随访(6.57±4.15)%,末次随访时,BridwellI级14例、II级7例,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采用双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创伤小,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减压B-Twin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01-2010-05收治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均为单节段病变,L1.2例,L2,3 8例,L3、4 20例.均行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 3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26.7个月.术后腰腿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5±1.2)分,末次随访平均为(0.5±0.4)分;ODI术前平均(79±4)%,末次随访为(15±4)%,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隙高度术前平均为(8.95±1.4)mm,术后12个月平均为(12.2±0.7)mm.31例椎间植骨均获得融合,融合时间为4.1~6.1个月,平均4.9个月.结论 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临床疗效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枚cage或双枚cage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3月至2008年8月手术治疗的17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72例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其中使用单枚cage融合89例(单枚组),男56例,女33例;年龄18~63岁,平均(41.60±8.20)岁;L_4滑脱25例,L_5滑脱64例;MeyerdingⅠ度滑脱32例,Ⅱ度46例,Ⅲ度11例。双枚cage融合83例(双枚组),男49例,女34例;年龄20~65岁,平均(43.30±6.39)岁;L_4滑脱21例,L_5滑脱62例;MeyerdingⅠ度滑脱25例,Ⅱ度45例,Ⅲ度13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83个月,平均4年3个月。单枚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双枚组(P0.05)。术后2周两组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高,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6个月,X线片示两组患者椎体间植骨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ODI、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情况发生。结论 :单枚cage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与双枚cage椎间融合临床效果相同,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脊柱内镜不同入路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1月782例明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85例为脱垂型突出,男51例,女34例;年龄17~75岁;受累节段L_(2/3)3例,L_(3/4)8例,L_(4/5)34例,L_5S_140例;脱垂椎间盘采用Lee分区法:Ⅰ区18例,Ⅱ区13例,Ⅲ区28例,Ⅳ区26例。手术经椎间孔组52例,经椎弓根组22例,经椎板间组11例;腰腿痛采用VAS评分、ODI指数对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进行评定,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末次随访时恢复情况。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90.21±8.56)min,无手术直接并发症。经椎间孔组1例术后3个月并发椎间盘囊肿,1例11个月复发予以开窗减压手术;经椎弓根组1例术后麻木症状一过性加重,术后第6周时恢复正常。经椎板间组术后1例合并椎间隙感染,经抗炎处理后控制。所有患者随访(16.21±6.47)个月,三组患者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优69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4.29%。[结论]术前根据脱垂椎间盘的位置与分区合理选择入路方式,经皮脊柱内镜下摘除脱垂型腰椎间盘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连续两节段双侧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3年1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17例连续两节段双侧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男12例,女5例;年龄48~69岁,平均55.4岁。病程11个月~17年,中位病程22个月。滑脱程度按照Meyerding分度:Ⅰ度30个节段,Ⅱ度3个节段,Ⅲ度1个节段;涉及节段:L_(4、5)14例,L_(3、4)3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6±3.2)分。结果术中2例硬脊膜撕裂出现脑脊液漏;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年,平均3.4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1±0.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2,P=0.008)。术后1周X线片检查示,滑脱椎体均获得不同程度复位,完全复位率为85%(29/34)。术后6~12个月达椎间融合,平均7.4个月;椎间融合按Lenke标准评价:A级13例,B级4例。随访期间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结论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连续两节段双侧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可取得较好疗效,术中准确植钉、有效减压、先撑开后复位、合理使用提拉螺钉、椎间融合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6年7月行OLIF联合后路固定14例15节段,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51~82岁。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滑脱症4例。其中L2、3节段1例,L3、4节段4例,L4、5节段8例,双节段(L3~5)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椎间融合率,对比术前术后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数据。[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切口长度(5.39±0.84)cm,平均手术时间(141.07±25.36)min,平均术中失血量(210.71±65.57)ml。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末次随访时术椎均获骨性融合。术后3 d、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 d略有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初步疗效满意,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小、严重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等优点,但应把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行Ⅰ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7~63岁,平均(49.8±9.2)岁;病程5~18个月,平均(10.7±3.2)个月;累及L5椎体者1例,L_5S_1间隙者8例,L5或S1椎体及L5S1间隙者23例。通过VAS评分、ESR、CRP、腰骶角、L_5S_1椎间高度和神经功能ASIA分级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9个月,平均21.6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75 min;术中出血量700~1 450 ml,平均1 050 ml。术前VAS评分为8.4±1.6,术后3个月为3.5±0.8(P0.05),末次随访时为1.7±0.6。术前ESR和CRP分别为(48.8±10.2)mm和(58.6±5.6)mg/L,术后3个月降至(35.6±6.9)mm和(22.5±4.3)mg/L(P0.05);末次随访时均降至正常范围内。术前L_5S_1椎间高度及腰骶角分别为(7.7±0.4)mm和(19.3±1.2)°,术后3个月恢复至(10.3±0.3)mm和(22.4±1.5)°(P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术前ASIA分级:C级8例,D级19例,E级5例;至末次随访时,除1例仍为D级外,其余均为E级。结论: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有效地清除结核病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安全,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179-118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及近期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33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25~64岁,平均39.8岁,L_4、516例,L_5S_114例,L_4、5和L_5S_1双节段3例。复发时间为初次手术术后7~92个月,平均27.9个月。均应用局麻+监护C型臂X线机透视下靶向穿刺技术,经皮椎间孔镜下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JOA功能评分(29分法)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54~85 min,平均65.1 min,出血量较少未记,33例均随访12~22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前VAS评分(6.22±0.97)分,术后3 d VAS评分与术前、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术后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VAS评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JOA评分(13.44±3.09)分,术后3个月与术前JOA评分、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90.9%。[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避开原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Quadrant通道下椎间融合治疗军人腰椎峡部不连并椎体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7月~2013年12月,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Quadrant通道下椎间融合术治疗12例军人腰椎峡部不连并椎体滑脱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44岁,平均(28.83±7.65)岁。病程12~120个月,平均(29.17±28.67)个月。腰椎峡部不连并椎体滑脱部位:L_44例,L_58例。[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135 min,平均(110.42±13.30)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31.67±40.17)ml;住院时间9~13 d,平均(10.42±1.32)d。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即刻X线片示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平均14.32个月。末次随访患者VAS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采用Nakai分级评定标准,优12例。按Coe的标准,随访至术后6个月时均已达到骨性融合,至末次随访术后X线片检查未见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松动、断裂或移位。[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Quadrant通道下椎间融合治疗军人腰椎峡部不连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聚醚醚酮(poly ether ether 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于本院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PEEK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治疗的35例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8.60±4.01)个月。记录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用时(89.76±9.63) min,出血量(102±11.82) m L、住院时间(6.01±1.87)d;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椎间隙高度均显著高于术前,NRS评分、NDI指数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均完全融合,无神经损伤加重、融合器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前路椎间盘切除PEEK椎间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能有效缓解交感神经症状,提高颈椎功能,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750-1755
[目的]探讨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影像学特征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行TLIF术式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的121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28例,女93例;年龄31~69岁(平均51.73岁)。根据在MRI T2加权像上是否伴有椎间盘后方HIZ将患者分为HIZ组和非HIZ组。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同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伴椎间盘后方HIZ 28例(23.14%)。HIZ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低于非HIZ组(47.21岁vs.55.36岁,P<0.05)。术前HIZ组滑脱率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显著低于非HIZ组,而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均显著高于非HIZ组(P<0.05)。TLIF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和滑脱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术后和末次随访时HIZ组滑脱率改善显著低于非HIZ组(P<0.05),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IZ组ODI和VAS评分显著高于非HIZ组(P<0.05),术后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在术后和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椎间盘后方HIZ的峡部裂性滑脱患者椎间隙和腰椎前凸角未见显著丢失,有利于TLIF术式滑脱椎体复位。  相似文献   

20.
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5年12月,在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行腰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35~68岁,平均47.6岁。L4椎体滑脱11例,L5椎体滑脱6例;根据Meyerding滑脱分类:Ⅰ度滑脱10例,Ⅱ度滑脱7例。伴有L4、5椎间盘突出7例、椎管狭窄5例,L5S1椎间盘突出4例。[结果]17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6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120ml;平均住院时间8d;无神经损伤,无中转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发生椎间隙感染1例。17例病人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2个月。融合率100%。ODI评分术前平均为48.3%,术后3个月平均为16.5%,术后6个月平均为14.0%,优良率97.5%。[结论]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手术切口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