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滞留时间的临床影响因素,并进行其与住院后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采集2009年5月至2012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统计患者Glasgow评分、ISS评分及MEWS评分,记录初始救治时间、急诊滞留时间,并统计该部分患者临床死亡人数。结果共涉及242例患者,男190例,女52例,年龄(42.1±14.6)岁,急诊滞留时间(117.25±87.441)min,死亡人数为45例,死亡率为18.6%。急诊滞留时间与创伤严重度、初始救治时间以及严重外伤性脑损伤相关,R2=0.465,F=53.329,P<0.001;ISS评分、MEWS评分、Glasgow评分、初始救治时间是患者死亡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2=0.631,F=195.2,P<0.001。结论高龄患者具有较短的急诊滞留时间,但是死亡率更高;创伤严重度指标高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急诊滞留时间和死亡率。急诊滞留时间不是死亡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重症创伤患者急诊救治时效的影响.方法 我院急诊自2016年11月运行创伤临床护理路径,采用回顾性前后对照研究,以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202例重症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收治217例作为路径组.比较组间的采血、开通静脉、化验报告回报、送CT、CT报告、输血开始、骨盆外固定和急诊停留时间以及绿色通道时间窗达标率和急诊死亡率.结果 运行CNP后,急诊重症创伤患者死亡率由7.4%下降至2.3%(χ2=6.04,P<0.05),采血、开通静脉通路、血液报告、送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时间、CT报告、输血开始、骨盆外固定和急诊停留时间均显著下降(P<0.01),绿色通道达标率明显改善(P<0.01).结论 急诊重症创伤护理临床路径的构建能降低重症创伤患者死亡率,缩短急诊救治时间节点,保证了重症创伤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收治患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1日—2017年9月30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抢救室救治患者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救治时间、重点病种及其滞留时间等。结果该院急诊抢救室共收治患者5 245例次,以男性居多,3 058例次(58.30%);多为60岁以上患者,3 571例次(68.10%);全天就诊高峰为10:00,全年就诊高峰为冬季,共收治患者1 396例次(26.62%);抢救的七大病种中以急性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53例次(46.70%)和210例次(27.8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抢救室滞留时间1.5 h在所有重点病种中居多,74例次(9.80%);各病种患者滞留抢救室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620,P0.01)。结论该院急诊抢救室全天就诊高峰为10:00,全年就诊高峰为冬季,年龄分布呈老龄化,非I级患者留观期间存在转抢救室救治情况;以急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为主,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抢救室滞留时间1.5 h的占比最高。急诊管理者应根据患者救治特点合理调配人力物力,避免上午患者拥挤过度,提高医护人员提高预检分诊的准确性和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优化重点病种的管理流程,缩短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烧创伤伤情评估表在批量烧创伤伤员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1例批量烧创伤患者按不同批次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烧创伤伤情评估表进行急诊救治,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分类准确率、伤员急诊滞留时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分类准确率高于对照组,急诊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烧创伤伤情评估表能快速准确的评估批量烧创伤伤员的伤情,提高分类准确率,缩短伤员急诊滞留时间,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及护患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TC模式(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在院前急救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12月PTC模式实施的95例创伤患者为实验组,选取2012年1~6月传统急救模式实施的89例创伤患者为对照组,评价指标为初始救治时间、急诊滞留时间、临床死亡人数以及患者对院前急救人员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获得治疗时间及急诊滞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临床死亡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院前急救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PTC模式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水平,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并提高患者对院前急救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CRAMS评分评估急诊创伤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汕尾逸挥基金医院急诊收治的153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急诊入院时均分别以CRAMS量表和ISS量表对创伤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比较急诊救治后生存患者与死亡患者的CRAMS评分与ISS评分,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按照约登指数最大法选取最佳截断点,以CRAMS 7分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C-轻症组(CRAMS7分,125例)和C-重症组(CRAMS≤7分,28例),以ISS 24分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I-轻症组(ISS24分,134例)和I-重症组(ISS≥24分,19例),比较各组死亡率。结果:139例患者生存,救治成功率90.85%,14例死亡,死亡率9.15%。死亡患者CRAMS评分明显低于生存患者[(5.97±1.84)vs(9.14±1.26),P0.05],ISS评分明显高于生存患者[(21.77±6.51)vs(13.48±5.12),P0.05]。CRAMS量表评估危重创伤灵敏度明显高于ISS量表(83.9%vs 63.6%,P0.05)。C-重症组与I-重症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32.1%和31.6%,分别高于C-轻症组与I-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AMS评分法评估急诊创伤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敏感度优于ISS。  相似文献   

7.
目的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救治时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照组与实验组研究病例分别来自本院急诊快速护理通道实施前(2016年3月—2017年2月)与实施后(2017年3月—2018年2月)急诊科各自救治的4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实施后,实验组各个环节的救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急救成功率与满意率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44%、82.22%,实验组的致残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89%(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启动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可以有效缩短急诊救治时间,改善救治效果,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8.
急诊严重创伤早期救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提高急诊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急诊严重创伤13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33例,救治脱险121例(91%);死亡12例(9%),其中急诊救治中死亡3例,手术时或手术后死亡9例。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114例,其中抢救脱险105例,急诊科滞留时间(57±28)min;死亡9例,急诊科滞留时间(125±48)min,两者急诊科滞留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缩短急诊科滞留时间,早期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捉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在重症多发伤(SM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收治的148例SMI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我院急诊科2021年1-12月收治的144例SMI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采用“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救治效果(急诊救治效率、急诊时间效能、急救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创伤救治团队到达时间、完成CT检查时间、完成B超检查时间、接受输血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确诊时间、ICU住院时长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急救成功率分别为84.7%、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智一体化”急救模式可以提高SMI患者的救治效率及急救成功率,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构建高效、快速、全覆盖的协同救治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诊护理流程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探索规范化的急诊护理路径。方法 对2018年1月至6月共116例患者观察组采用优化的急救流程,并与常规护理的2017年7月至12月共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院内首份心电图时间、急诊滞留时间、心梗三项时间、D2B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急诊PCI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显著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项检查及等候时间,为急诊患者行PCI治赢得了宝贵的时 间。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3):2469-2470
观察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院前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回顾性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实施初级创伤救治(PCT)模式的8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未实施此模式的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时间指标及满意度评分情况。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急诊滞留时间等时间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除服务态度外,观察组处置措施、专业水平及应急能力分值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PCT模式可促使医护人员诊疗水平得以提高,为患者争取宝贵救治时间,并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进而提高其对院前急救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在急诊救治急性左心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6月本院60例急诊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救治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无创呼吸机。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指尖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30/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6/30)(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0.00%(0/30),与对照组的3.33%(1/30)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左心衰竭急诊救治中应用无创呼吸机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院前创伤评分下的预见护理在急诊创伤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250例急诊创伤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12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基于院前创伤评分下的预见护理;比较两组救治效率、救治成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救治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救治成功率高于常规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急诊创伤骨折患者实施基于院前创伤评分下的预见护理,能有效提高救治效率与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对急诊护理的满意程度,为临床急诊护理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联合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提供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提供常规的急诊护理同时予以院前急救护理联合急诊绿色通道方式实施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心肌再灌注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肌再灌注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并发症总发生率与死亡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联合急诊绿色通道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可有效缩短患者心肌再灌注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及住院时间,提升救治效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不同急救模式救治严重创伤的效果。方法: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常规急救模式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n=294),以2013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创伤绿色通道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为观察组(n=322),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总体死亡率、进入抢救室的死亡率、在急诊绿色通道中的停留时间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创伤绿色通道急救严重创伤患者较常规急救模式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团队启动(TTA)为主导的创伤救治模式在降低严重创伤病人病死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严重创伤病人分为非TTA组50例及TTA组60例,TTA组开展以团队为主导的救治模式,观察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严重创伤病人救治效果,并与成立TTA团队前2016年1月—2016年12月的救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严重创伤病人救治效率提高,严重创伤病死率由42%下降至12%;TTA组病人急诊室停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专科医生到达时间短于非T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TTA为主导的创伤救治模式构建了专业创伤团队,优化了创伤救治流程,降低了严重创伤病人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一键通"模式在急诊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移动互联网"一键通"技术运用于急诊严重创伤救治领域,在急诊科红区抢救室设立"一键通"总站点,其他相对应科室设立分站点,实行"一对一""一对多"通讯模式进行沟通,分析"一键通"应用前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室确定治疗方案时间和抢救室滞留时间。结果应用"一键通"后,严重创伤患者在抢救室确定治疗方案时间由(50.15±7.12) min缩短至(32.09±5.78) min,滞留时间由(192.17±18.21) min缩短至(131.09±14.33) min。结论 "一键通"模式可有效缩短严重创伤患者确定治疗方案时间及抢救室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就诊时间与急诊创伤患者急诊室滞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中心信息系统提取2016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急诊抢救室诊治的1738例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数据,将从挂号到急诊出科≥4 h定义为急诊室滞留,以8:00,15:00及22:00为界将一天分为早、中、夜三个班次,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以急诊室滞留为因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就诊班次的比值比(OR)以及经过年龄、性别及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校正的OR,并以急诊死亡为终点做COX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的1738例急诊创伤患者中,发生急诊室滞留共852人次(49.02%),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中班及夜班的急诊室滞留风险逐渐增加,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夜班的滞留风险OR=2.21,95%CI:1.71~2.86;OR=2.37,95%CI:1.76~3.18,均P<0.01。在单因素COX回归中,夜班HR=0.26,95%CI:0.08~0.90,P=0.033,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因素COX回归中,中班HR=0.96,95%CI:0.43~2.14,P=0.914;夜班HR=0.40,95%CI:0.08~1.85,P=0.23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创伤患者不同时间段就诊对其发生急诊室滞留有一定影响,夜班时间就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滞留,但不同就诊时间的急诊死亡风险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急诊科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行干预创伤控制性手术的临床效果,以提高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未采用MDT小组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30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以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应用MDT小组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30例为实验组,给予早期行干预创伤控制性手术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急诊抢救至手术时间、早期漏诊误诊率、早期死亡率和抢救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急诊停留时间、急诊抢救至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早期漏诊误诊率、早期死亡率略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急诊科采用MDT有利于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行干预创伤控制性手术的疗效,缩短急诊停留时间和抢救至手术时间,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及抢救成功率,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理论的急诊处置路径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设为对照组, 将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设为观察组, 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救治, 观察组实施基于循证理论的急诊处置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救治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前救治时间、分诊时间、入院至下达医嘱时间、入院后检查时间、等待急诊时间、纠正休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急诊后早期预警评分(MEW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救治成功率、救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不良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循证理论的急诊处置路径能有效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效率,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及救治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