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3):2469-2470
观察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院前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回顾性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实施初级创伤救治(PCT)模式的8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未实施此模式的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时间指标及满意度评分情况。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急诊滞留时间等时间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除服务态度外,观察组处置措施、专业水平及应急能力分值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PCT模式可促使医护人员诊疗水平得以提高,为患者争取宝贵救治时间,并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进而提高其对院前急救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院前急救护理优化方案在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护理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在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间接收的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 78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 39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 理措施;实验组采用院前急救护理优化模式。分析对比两组的急救相关指标(院前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接诊速度)、救治有 效率以及急救服务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的接诊速度时间、院前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实验组 的救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急救技术、护患沟通、服务态度等各项急救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比对照组显 著提高(P<0.05)。结论 院前急救护理优化流程应用于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护理中,能改善急救相关指标,提高救治有效 率,提高急救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入院的20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另收集本院2015年2—11月入院的200例严重创伤患者归为实验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相关抢救临床指标、抢救效果评价、抢救不良事件发生与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急诊科停留时间、辅助检查耗费时间、急诊科至进入手术室时间、入院后至进入手术室时间与抢救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抢救高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早期漏诊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与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满意度,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对在急诊科就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6月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14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选取2014年1~6月134例严重创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抢救的成功率、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结果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科室住院时间及满意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缝隙护理模式优于普通护理模式,运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急救与护理,能使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治、ICU及专科治疗一体化,多学科协调一致,可有效避免多科会诊处理上带来的冲突,争取黄金抢救时间,从而显著提高急救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滞留时间的临床影响因素,并进行其与住院后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采集2009年5月至2012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统计患者Glasgow评分、ISS评分及MEWS评分,记录初始救治时间、急诊滞留时间,并统计该部分患者临床死亡人数。结果共涉及242例患者,男190例,女52例,年龄(42.1±14.6)岁,急诊滞留时间(117.25±87.441)min,死亡人数为45例,死亡率为18.6%。急诊滞留时间与创伤严重度、初始救治时间以及严重外伤性脑损伤相关,R2=0.465,F=53.329,P<0.001;ISS评分、MEWS评分、Glasgow评分、初始救治时间是患者死亡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2=0.631,F=195.2,P<0.001。结论高龄患者具有较短的急诊滞留时间,但是死亡率更高;创伤严重度指标高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急诊滞留时间和死亡率。急诊滞留时间不是死亡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科拥挤度的改善在提升危重患者就医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12月急诊科抢救室就诊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为拥挤度改善前的抢救室就诊患者;将我院2016年1~12月急诊科抢救室就诊的患者设为实验组,通过采取半封闭式管理抢救室、设置急诊快速处置区(Fast track区)、建设急诊病房、EICU及控制抢救室流动人员数量等措施后抢救室就诊的患者。分析比较两组就诊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医护人员满意度、门球比、门药比、平均费用、绿色通道停留时间、抢救室患者滞留时间、抢救室噪声指数及医抢救成功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门球比、门药比、平均费用、抢救室患者滞留时间、抢救室噪声指数及抢救成功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患者家属满意度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急诊拥挤程度的改善能提高抢救室医生、护士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能提高危重患者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能降低抢救室平均费用、门药比、门球比,缩短抢救室患者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1日~2017年3月31日收治的186例急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以2014年10月1日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时间作为分界点,将2012年3月1日~2014年9月30日收治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模式救治;将2014年10月1日~2017年3月31日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急诊救治时间、48 h内抢救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采用WHOQOL-100中文版量表)。结果:实验组就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转送时间、接诊时间、急诊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48 h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出现肺部感染、脑疝、偏袒后遗症、深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的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WHOQOL-100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P0.05),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院后一体化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可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的100例AMI患者按急救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研究组给予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后院前急救、急诊抢救、球囊扩张及住院治疗等所需时间,比较两组救治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研究组院前急救、急诊抢救、球囊扩张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救治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MI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急救总时间,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级分区护理模式在急诊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急诊科收治的CI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急诊科收治完成治疗及随访CIS患者121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急诊科收治完成治疗及随访CIS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分级分区护理模式;记录并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急诊救治用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诊救治用时(患者候诊时间、预检分诊至治疗时间、急诊室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随访结束时,两组NIHSS评分低于护理前(P0.01)。结论:将分级分区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CIS救治中,可缩短急救用时,提高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预后效果、急救时间、护理满意评分以及急诊消耗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科停留时间、检查耗费时间、入院到手术室时间、抢救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急诊救治整体护理,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急诊检查的各项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并发症提高整体护理实施的安全性,有利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卡"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3月急诊科患者85例为实验组,2011年10月~2012年3月急诊科患者72例为对照组,实验组通过使用"急诊绿色通道卡"绿色通道入院,对照组通过院内总值班签字的绿色通道入院。比较两组等待时间、急诊抢救成功、患者满意及有效投诉情况。结果:实验组等待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绿色通道患者使用"急诊绿色通道卡",能缩短相关科室等待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投诉,使绿色通道畅通、高效、快捷,值得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外伤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急诊急救患者6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3例和对照组31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危机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短(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可有效缩短外伤急诊急救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与护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TC模式在急诊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2013年工作年限≤3年的急诊科护士38名设为实验组,将2007~2009工作年限≤3年的急诊科护士33名设为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培训,实验组采用PTC模式进行培训。结果:实验组护士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1),医生对两组护士的认同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TC模式可提高急诊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院内急救模式救治,观察组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救治。比较两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患者对急救模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4.17%(2/48)较对照组16.67%(8/48)低(P0.05);观察组对急救模式满意度93.75%(45/48)较对照组79.17%(38/48)高(P0.05)。结论: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救治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可明显缩短院前、院内急救时间,减少意外事件发生,还可显著提高患者对急救模式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级创伤救治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2月1日~2020年2月29日98例急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初级创伤救治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效率、急救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急救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急救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急性脑损伤患者采用初级创伤救治院前急救护理,可提高其救治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在急诊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4例急诊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3例急诊脑卒中患者作为干预组,给予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急诊救治情况[包括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专科医生到达时间、入院至开始进行CT检查时间(DTCT)、入院至得到CT报告时间(DTCT报告)、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救治效果、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DNT、入院至专科医生到达时间、DTCT、DTCT报告、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预后良好率、家属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救治中,能提高医护人员的救治效率,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家属护理满意度也得到提升,具有良好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救治链"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诊科应用"急诊救治链"后救治的72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观察组,回顾应用"急诊救治链"前救治的69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平均检查时间、急诊留置时间,护理后生命体征(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氧饱和度),病死率及救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平均检查时间、急诊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生命体征水平优于对照组(P0.01,P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救治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急诊救治链"应用于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救治中,可以优化急诊科工作流程,稳定患者生命体征,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化智能平台的绿色通道构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1日~2018年2月28日接诊实施传统急救模式救治的4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3月1日~2020年8月31日接诊并通过实施信息化智能平台的绿色通道救治的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救治过程相关指标、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情况、溶栓情况、溶栓后24 h神经功能状态[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患者满意度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救治过程就诊至急诊医生初始评估时间、就诊至卒中专业组医生接诊时间、就诊至CT检查时间、就诊至实验室检查时间、就诊至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情况、溶栓率、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无显著后遗症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信息化智能平台的绿色通道构建通过协调各单元间的协作能力,提升了抢救效率,保证患者在院前急救及院内救治的无缝隙衔接,缩短了患者就诊至溶栓治疗时间,提高了溶栓率和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68例严重胸腹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开展时间分为传统救治组(2013年1月~12月)32例和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组(2014年1月~12月)36例。比较两组救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急诊抢救时间、病情初步确诊时间、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组救治成功率高于传统救治组(P0.05),致残率、休克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救治组(P0.05)。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组急诊抢救时间、病情初步确诊时间、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传统救治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传统救治组(P0.05)。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组治疗后SOFA评分、APACHE II评分、IS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救治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创伤急救模式能有效提高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及医生满意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专业化和“两栖型”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3年1月至10月由急诊科兼院前(两栖型)急救出车的1301例“两栖型”院前急救病例作为对照组,2004年1月至10月由专职院前科出诊的1574例专业化院前急救病例作为研究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救治效果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间的平均急救半径,病情分级无显著差异(P<0.01);院前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现场处置率、救治有效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院前急救模式对患者的救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专业化院前急救救治效果明显优于“两栖型”,专业化院前急救模式也是院前急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