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影响因素,为RDS的防治和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133例收治入院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分为RDS组和非RDS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VLBW RDS的影响因素。结果 RDS组的胎龄、出生体质量、1min Apgar、5min Apgar评分均低于非RDS组(P<0.05),RDS组的住院时长、母亲孕产次、新生儿肺炎率、胎盘早剥率均高于非RDS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出生体质量、小胎龄、多孕产次、春冬季出生及胎盘早剥是VLBW RD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LBW患儿RDS受多因素共同作用,可通过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新生儿复苏水平等方式来改善RDS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2.
夏蔚  戴瑞  徐文付 《安徽医学》2024,45(4):447-452
目的 探讨父母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儿童出生体质量及BMI与儿童哮喘发生的潜在关联及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1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1 760例,根据是否患有哮喘,分为哮喘组(n=440)和对照组(n=1 320)。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父亲BMI、母亲孕前BMI、母亲妊娠期体质量增加量、儿童出生体质量及儿童BMI与儿童哮喘发生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儿童哮喘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儿父亲BMI、母亲孕前BMI、妊娠期体质量增加量、儿童出生体质量、BMI、母亲患有哮喘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BMI(OR=1.610,95%CI:1.431~1.821)、母亲孕前BMI(OR=2.107,95%CI:1.839~2.424)、母亲妊娠期体质量增加量(OR=3.970,95%CI:3.325~4.801)、儿童出生体质量(OR=1.006,95%CI:1.006~1.007)及BMI(OR=1.427,95%CI:1.109~1.841)是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儿童出生体质量、母亲妊娠期体质量增加量、儿童BMI、母亲孕前BMI和父亲BMI 5项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对哮喘发生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60,分别大于单独检测(0.826、0.893、0.562、0.827、0.718)。联合评估的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91.5%,均高于单独检测(67.0%、85.7%、67.3%、78.4%、58.2%;84.5%、83.7%、44.2%、90.2%、77.1%)。结论 父母孕前BMI、母亲妊娠期体质量增加量、儿童出生体质量及BMI与哮喘发生密切相关,联合诊断对哮喘发生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上海市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单中心超低(<1 000 g)和极低(<1 500 g)出生体质量儿的救治、临床转归及并发症变迁情况。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新生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新生儿690例,其中存活502例(72.8%),死亡96例(13.9%),自动出院92例(13.3%)。近5年(2013-2017年)出生体质量<1 000 g的早产儿存活率较前5年(2008-2012年)下降[45.2%(33/73)vs 64.7%(11/17),P<0.05]。低体温是超低、极低新生儿中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近5年与前5年相比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0%(363/448)vs 82.6%(200/242),P>0.0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70.1%(314/448)vs 26.9%(65/242),P<0.0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9.4%(87/448)vs 9.5%(23/242),P<0.01]、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6.3%(73/448)vs 6.2%(15/242),P<0.01]和感染[50.4%(226/448)vs 29.8%(72/242),P<0.01]的发生率近5年较前5年有所增加,而窒息[36.6%(164/448)vs 41.7%(101/242),P<0.01]、早产儿视网膜病[1.3%(6/448)vs 5.0%(12/242),P<0.01]、低血糖[11.2%(50/448)vs 17.8%(43/242),P<0.05]的发生率较前下降。结论 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早产儿存活率仍较低,窒息、感染等仍是威胁早产儿存活的重要因素,亟需进一步加强产科与新生儿科的协作以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70 284名3~12岁上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新生儿时期数据(包括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和喂养方式)等信息,分析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男孩高出生体质量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超重、肥胖及重度肥胖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孩高出生体质量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超重、肥胖及重度肥胖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及性别因素后,高出生体质量是引起儿童超重(OR=1.41,95%CI 1.33~1.51,P<0.05)、肥胖(OR=1.45,95%CI 1.31~1.62,P<0.05)、重度肥胖(OR=1.51,95%CI 1.35~1.68,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及新生儿特征因素(包括孕周、喂养模式)后,高出生体质量是引起儿童超重(OR=1.40,95%CI 1.31~1.50,P<0.05)、肥胖(OR=1.44,95%CI 1.28~1.61,P<0.05)、重度肥胖(OR=1.42,95%CI 1.25~1.60,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出生体质量是儿童超重、肥胖和重度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室外大气污染物与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宝鸡市中心医院和宝鸡市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低出生体质量儿261例,健康足月儿5 87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低出生体质量儿和足月产儿在胎龄、母亲年龄、剖次、本次分娩情况、妊娠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孕期服药史等混杂因素的差异。大气污染物数据来源于该市八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计算孕妇在孕早期(T1)、孕中期(T2)的PM10、PM2.5、SO2、NO2、CO、O3的个体暴露水平。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气污染物暴露与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 纳入6 133个单胎活产婴儿中,共发现261名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占比4.3%)。对比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正常足月产儿发现,其孕妇在孕早期(T1)的CO暴露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剖次为低出生体质量的危险因素(OR=43.448、2.131),尚未发现大气污染物与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虽然发现CO的暴露剂量可能会影响出生体质量,但并未发现不同孕期大气污染物是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ELBW)离开暖箱入普通婴儿床的适宜时间及护理。方法对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154例VLBW/ELBW,体温超过36.8℃给予降低箱温0.5℃,直至箱温降低至30.5℃,当暖箱温度≤30.5℃患儿可以维持正常体温,当排除生理需要(如饥饿、排便)等影响因素后,患儿仍在暖箱内表现出烦躁或哭闹时,给予患儿出暖箱入婴儿床护理。对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包括性别、出生胎龄、出生校正胎龄、出箱日龄、出箱时的奶量、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出箱体质量、出箱奶量、出箱日龄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为出生校正胎龄、出箱体质量和出箱奶量。结论VLBW/ELBW出暖箱入婴儿床的时间应结合患儿的胎龄、体质量、奶量等综合因素,并且及时出箱,使患儿尽快适应外界环境,尽早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治疗能否改善结缔组织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重庆医科大学医渡云数据库中(纳入6家医院)近10年(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0日)妊娠合并CTD的病例。最终纳入227例CTD患者,根据这些患者在妊娠前6个月或妊娠期间是否开始HCQ治疗分为2组:HCQ治疗组(108例)和HCQ对照组(119例)。结果: HCQ治疗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5.0% vs.17.6%,P=0.003)、早产(19.3% vs. 25.0%,P=0.303)和低出生体质量儿(20.0% vs. 45.0%,P<0.001)的风险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HCQ是妊娠期高血压(OR=0.31,95%CI=0.10~0.93,P=0.037)、早产(OR=0.28,95%CI=0.10~0.79,P=0.016)和低出生体质量儿(OR=0.31,95%CI=0.13~0.72,P=0.006)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HCQ能有效改善CTD患者的妊娠结局,尤其是降低妊娠期高血压、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低体质量儿(ELBW)与极低体质量儿(VLBW)的孕母围生期高危因素及主要并发症,为降低其病死率与提高生存质量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82例ELBW与VLBW按体质量分成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ELBW与VLBW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6.59%)、不良妊娠史(36.59%)、羊水异常(34.15%)、多胎妊娠(34.15%)、胎膜早破(25.61%)、宫内发育迟缓(25.61%)和宫内窘迫(17.07%)等。21例孕母有宫内发育迟缓高危因素的患儿,体质量小于1000 g有11例,1000~1500 g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BW与VLBW常见并发症为呼吸暂停(56.10%)、低钙血症(34.15%)、感染性疾病(31.7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6.83%)、颅内出血(24.39%)、缺氧缺血性脑病(19.51%)和坏死性小肠肠炎(6.10%)。结论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加强围产期保健。ELBW与VLBW需入住NICU病房,积极发现并治疗并发症,防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9.
霍洁  王杨 《安徽医学》2016,37(10):1197-1201
目的 运用循证医学探讨我国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5月。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的筛选、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对照试验研究,mate分析结果显示,胎膜早破(OR=1.90,95% CI:1.16~3.11),肺透明膜病(OR=6.46,95% CI:4.47~9.35),吸氧时间(RR=3.01,95% CI:1.34~4.69),肺部感染(OR=15.76,95% CI:7.51~33.07),生后窒息(OR=2.23,95% CI:1.09~4.57),产前感染(OR=3.41,95% CI:2.40~4.84),动脉导管未闭(OR=3.39,95% CI:2.04~5.64),胎龄(RR=-2.34,95% CI:-3.42~-1.27),出生体质量(RR=-2.08,95% CI:-2.91~-1.21)是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产后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OR=4.09,95% CI:1.65~10.12)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应积极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提高生存率及改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延边地区朝鲜族和其他民族极低体质量儿的发病原因、并发症、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间收治的延边地区208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延边地区朝鲜族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病原因中母亲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多胎及劳累的人数明显多于其他民族(P<0.05);朝鲜族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并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数明显多于其他民族(P<0.05),并发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数明显少于其他民族(P<0.05);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朝鲜族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数明显多于其他民族(P<0.05),而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患儿数明显少于其他民族(P<0.05);延边地区朝鲜族和其他民族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在好转、转院、放弃及死亡等预后方面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围产期检测及预防与治疗各种妊娠合并症可预防极低体质量儿的出生,极低体质量儿出生后及时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小于胎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晚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燕  王杨  赵倩  徐豆豆 《安徽医学》2016,37(1):22-26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小于胎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1500 g、住院时间>7 d VLBWI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中小于胎龄VLBWI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点、实验室结果、危险因素及预后等。结果 296例纳入本研究的VLBWI中,小于胎龄儿组165例,其中发生晚发型败血症者56例,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于胎龄VLBWI晚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包括极早产(胎龄<32 周)、超低出生体质量(出生体重<1000 g)、胎膜早破>18 h、预防应用抗菌药物>7 d、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7 d、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机械通气、留置胃管>7 d、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长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其独立危险因素为留置胃管>7 d和胎膜早破>18 h。结论 在VLBWI中小于胎龄儿更易发生晚发型败血症,今后临床工作中应对这一特殊群体采取个性化预防措施,凡胎膜早破>18 h者需动态连续监测血象指标,尽早开始经口肠道微量喂养,缩短留置胃管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严重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以收治的151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严重脑损伤为病例组,其余1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窒息、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机械通气的比例,并比较两组患儿死亡率及脑性瘫痪、癫痫发生率和存活者智测情况。结果:病例组胎龄及出生体重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窒息、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机械通气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率及脑性瘫痪、癫痫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存活者NBNA评分、生后6个月及1岁CDC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胎龄和低体重是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严重脑损伤的高危因素,窒息、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机械通气均可加重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脑损伤,严重脑损伤可导致死亡率显著升高,存活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喂养方法和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的早期喂养方法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以及与喂养不耐受性(FI)的相关性,寻找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最合适喂养方法。方法对本院2007年5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150例(VLBW112例)随机进行分组,分别给予早期经口微量喂养、饲管内直接人工推注间断喂养、微量输液泵间断喂养(IBG)、微量输液泵持续喂养(CNG)等四种喂养方法,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观察不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性及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FEF)。结果不同喂养方法中F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经口微量喂养FI发生率27.8%(VLBW为28%),管饲持续喂养FI发生率24.3%(VLBW为28.1%),均较间断喂养低(P〈0.05);VLBW中,不同喂养方法达到FEF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NG(15.6±2.1)d较IBG(19.8±2.2)d、(18.8±2.0)d达到FEF早(P〈0.01)。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增加喂养耐受性,经口微量喂养发生喂养不耐受低;管饲法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更耐受CNG喂养,且达到FEF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极低和超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ELBW)生后1周内液体摄入量与动脉导管开放(PDA)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5-2007年共48例存活的VLBW/ELBW患儿按生后1周内液体摄入量的多少分为高(n=12)、中(n=25)、低(n=11)3组,分析各组间PDA的患病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液量摄入多少与PDA的关系,并分析各组间热卡摄入的差异。结果 除去性别、胎龄、疾病严重程度和体重变化因素的影响后‘生后第2天(OR值:1.02,可信区间:1.01-1.09)和第3天(OR值:1.03,可信区间:1.02-1.20)的液体摄入量增加是PDA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 生后数天内的液体量增多(> 150ml/kg/d)与PDA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 (rh EPO)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贫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0例 VL BW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 1 5例。治疗组用国产 rh EPO750 IU· kg-1·周 -1 ,每周分 3次皮下注射 ,共 6周 ;对照组未用 rh EPO治疗。两组 VLBW同时补充铁剂 ,根据输血指征必要时予红细胞输注。观察两组 VLBW的血液学参数、输血率及输血量、热卡摄入、体重增长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用药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 ) ;治疗组血红蛋白 (Hb)、红细胞压积 (Hct)、网织红细胞 (Ret)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 ) ;治疗组的输血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 .0 5) ;血清铁蛋白 (SF)水平在用药后治疗组极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0 1 )。观察期间 ,治疗组的体重增长指标较对照组高 (P<0 .0 5)。结论 :国产 rh EPO能有效提高 VLBW的 Hb、 Hct、 Ret,减轻VLBW贫血 ,且用药安全 ,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足月低体重儿9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爱华 《中外医疗》2010,29(6):36-37
目的探讨足月低体重儿围产影响因素。方法对92例足月低体重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胎妊娠、子痫前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引起足月低体重的主要因素,足月低体重儿与正常体重足月儿相比,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足月小样儿是围生期的重要并发症,不仅影响胎儿的发育,远期也影响儿童期及青春期的体能与智能发育,加强产前检查是减少低体重儿出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70-73
目的 探讨综合性早期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身体和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7年12月我院产科出生的VLBW 72例,采用抛银币法将72例VLBW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两组VLBW均予以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VLBW在此治疗基础上予以综合性早期干预。两组VLBW均干预12个月。观察并比较观察两组VLBW干预12个月后身体和智力发育情况。结果 干预6个月和12个月后,两组VLBW身高、体重和头围均较干预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VLBW精细运动、适应、语言、社交和大运动等智能发育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性早期干预不仅有助于VLBW的身体发育,促进身高、体重和头围的追赶性生长,而且有助于VLBW运动及智力的发育,更好地改善VLBW预后,保障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Delivery room resuscitation assists preterm infants, especially extremely preterm infants (EPI) and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ELBWI), in breathing support, while it potentially exert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lungs and outcomes of preterm infants.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delivery room resuscitation and discharge outcomes of EPI and ELBWI in China.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EPI (gestational age [GA] <28 weeks) and ELBWI (birth weight [BW] <1000 g), admitted within 72 h of birth in 33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from five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North China between 2017 and 2018, were analyzed. The primary outcomes were delivery room resuscitation and risk factors for delivery room intubation (DRI). The secondary outcomes were survival rates, incidence of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 and risk factors for BPD.Results:A cohort of 952 preterm infants were enrolled. The incidence of DRI, chest compressions, and administration of epinephrine was 55.9% (532/952), 12.5% (119/952), and 7.0% (67/952), respectively.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for DRI were GA <28 weeks (odds ratio [OR], 3.14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2.082–4.755), BW <1000 g (OR, 2.240; 95% CI, 1.606–3.125), and antepartum infection (OR, 1.429; 95% CI, 1.044–1.956). The survival rate was 65.9% (627/952) and was dependent on GA. The rate of BPD was 29.3% (181/627).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for BPD were male (OR, 1.603; 95% CI, 1.061–2.424), DRI (OR, 2.094; 95% CI, 1.328–3.303),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exposed to ≥2 doses of pulmonary surfactants (PS; OR, 2.700; 95% CI, 1.679–4.343),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7 days (OR, 4.358; 95% CI, 2.777–6.837). However, a larger BW (OR, 0.998; 95% CI, 0.996–0.999), antenatal steroid (OR, 0.577; 95% CI, 0.379–0.880), and PS use in the delivery room (OR, 0.273; 95% CI, 0.160–0.467) were preventive factors for BPD (all P < 0.05).Conclusion:Improving delivery room resusc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are imperative during early management of the health of EPI and ELBW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