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解剖型锁定钢板对锁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肩锁关节的三维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1年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48例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作为研究组,44例采用重建钢板开放复位内固定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疼痛、骨折复位质量、肩锁关节的三维形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手术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Neer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手术前后喙锁间距、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肩峰下间隙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有差异(P <0.05);②两组患者VAS评分有差异(P <0.05);③两组患者VAS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与重建钢板开放复位内固定比较,解剖型锁定钢板用于锁骨远端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肩关节功能恢复佳、术后疼痛轻、肩锁关节三维形态改善更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中段胫骨创伤性骨折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91例中段胫骨创伤性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行骨折修复手术。采用随机分组将所有患儿分为传统内固定组(45例,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和弹性髓内钉组(46例,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术),比较两组患儿的骨折修复率、疗效观察指标、骨痂生长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弹性髓内钉组的骨折修复优良率高于传统内固定组(P <0.05);住院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骨骼愈合时间、手术时间短于传统内固定组(P <0.05);术中失血量少于传统内固定组(P <0.05);骨痂生长情况评分高于传统内固定组(P <0.05)。不同时间点的骨痂生长情况评分有差异(P <0.05),两组的骨痂生长情况评分有差异(P <0.05),两组的骨痂生长情况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③弹性髓内钉组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总发生率(6.52%)明显低于传统内固定组(22.22%)(P <0.05)。结论 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中段胫骨创伤性骨折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与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案相比,更利于骨骼愈合和骨痂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anatomic 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late ALP)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笔者医院行PFNA和ALP手术并得到完整随访的病例42例,PFNA组22例,ALP组20例,按AO/OTA分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患肢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病例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及Singh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和ALP组术后并发症髋内翻和内固定松动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与ALP比较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且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能使患者早期下地负重及功能锻炼;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好于ALP,便于基层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C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Evans-Jensen IV~V型骨折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Evans-Jensen IV~V型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LCP组(30例)和PFNA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术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PFNA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均优于PF-LCP组(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PF-LCP组(P<0.05);PFNA组患者术后1、6及12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PF-LCP组(P<0.05);同时PFN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F-LCP组(P<0.05)。结论 PFNA术式用于高龄股骨粗隆间Evans-Jensen IV~V型骨折患者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微创、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佳及并发症风险低等优势,临床价值优于PF-LCP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方式手术治疗足部Lisfranc骨折脱位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间内侧柱与中间柱损伤的Lisfranc骨折脱位,均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4例。根据使用的内固定物不同分为两组:螺钉固定组(螺钉组,12例)和跨关节钢板固定组(钢板组,12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软组织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及取出内固定物后3个月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螺钉组软组织均愈合良好,钢板组有1例切口局部皮肤坏死;螺钉组及钢板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2.04±16.03)min和(72.58±22.83)min,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螺钉组与钢板组的AOFAS评分分别为(76.83±4.60)和(65.46±6.8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VAS评分分别为(2.74±0.43)和(3.03±0.5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取出内固定后3个月,螺钉组和钢板组的AOFAS评分及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螺钉及钢板固定足部Lisfranc骨折脱位均可获得良好效果,螺钉组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专家型胫骨髓内钉(ETN)与微创经皮接骨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阜阳市肿瘤医院诊治的75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ETN组(n=39)与MIPPO组(n=36)。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及手术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75例患者随访8~20个月,平均(12.08±0.13)个月。ETN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40.52±20.85) mL,MIPPO组为(120.04±12.6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差值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N与MIPPO均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固定方式,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可根据术者熟练程度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7.
方勇  廖中亚  王小合  孙欢 《安徽医学》2018,39(10):1242-1245
目的 探讨Intertan、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及动力髋螺钉(DHS)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Intertan组、PFNA组及DHS组,各23例。对比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Intertan组和PFN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均优于DHS组(P<0.05)。术后6个月Intertan组、PFNA组、DHS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1.30%、86.95%、60.87%,Intertan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优于DHS组(P<0.017)。围手术期Intertan组、PFNA组、DHS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5%、8.70%、34.78%,Intertan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P<0.017)。结论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Intertan、PFNA治疗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3月~2014年3月采用锁定钢板或髓内钉治疗,并获得半年以上回访的Neer分型3部分和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切口长度、颈干角、疼痛评分、Constant功能评分、上臂前举角度、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无论Neer分型3部分或4部分骨折,髓内钉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上,均明显优于锁定钢板组(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颈干角、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eer分型3部分骨折患者,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Constant评分(87.4±10.4,85.2±13.5)及前举角度(152.7°±25.3°,148.9°±21.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于4部分骨折患者,髓内钉组的Constant评分(74.6±11.4)及前举角度(127.0°±22.4°),显著低于锁定钢板组(82.1±7.5,141.7°±12.7°)。结论 两种方法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较好效果,髓内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锁定钢板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传统开放治疗小儿麦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梅州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诊治的56例小儿小肠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具体实施手术治疗方式分组,其中28例患儿为传统开放组,另28例患儿纳入腹腔镜组。对比两组患儿治疗疗效、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肠梗阻、肠道粘连、切口愈合不良)发生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患儿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腹腔镜术后进食时间早于传统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中性粒细胞数差值小于传统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开放组(7.14%比14.2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小肠畸形安全、可行,可减少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早,利于患儿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跟骨锁定钢板和普通解剖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4月收治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中的34例(40足),分成锁定板组(18例20足)和解剖班板组(16例20足),采用跟骨锁定钢板和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两种内固定手术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及Gissane角距下关节面的移位的恢复情况,并发症及术后1年Maryland评分情况。 结果 两种钢板内固定手术围术期指标和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板组及普通板组术后的跟骨长度、跟骨高度、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及距下关节面的移位的恢复均优于术前(P<0.05或P<0.01),患者采用锁定钢板的术后跟骨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大于普通解剖钢板(P<0.05或P<0.01),距下关节面的移位小于普通解剖钢板(P<0.01);采用锁定钢板术后1年的Maryland评分高于普通解剖钢板(P<0.05),且累积优良率高于普通解剖型钢板(P<0.05),术后1年的轻度受限情况优于普通解剖型钢板(P<0.05)。 结论 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锁定板效果优于解剖型钢板。  相似文献   

11.
管国义  陈家麟  严伟 《安徽医学》2016,37(2):187-189
目的 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患者22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2组,117例患者行PFNA组治疗(P组),106例患者行动力螺旋钉(DHS)治疗(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均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5%,显著低于D组的18.87%(P<0.05);P组优良率为95.73%,显著高于D组的87.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质增生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患者早期负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外置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儿童肱骨干骨折患者资料,其中行锁定钢板内置固定24例,行锁定钢板外置固定21例,术后随访6~8个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各项指标。结果锁定钢板外置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等各项指标均优于锁定钢板内置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肩关节及肘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外置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切口小,医源性损伤轻、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后可在门诊取出外置钢板,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黄玉楷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4):157-158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在Pilon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52例住院治疗的Pilon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25例对照组患者解剖型钢板固定治疗,27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5.2%和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4%vs528.0%,P〈0.01)。结论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骨折愈合时间快,踝关节功能恢复理想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InterTAN钉结合3D打印技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40例确诊为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每组20例.A组采用InterTAN钉结合3D打印治疗,B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及术后第3天Harris评分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术后下地时间为(14.12±3.43)d,B组为(21.42±2.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0%,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A组患者Harris评分为(89.08±5.37)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3天Harris评分的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钉结合3D打印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提供更好的稳定性,术后下地早、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其治疗效果优于PFNA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蒋健一  孙军 《安徽医学》2019,40(3):257-26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手术时机已超过24 h的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安徽省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78例股骨颈骨折患儿的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闭合复位组(53例)与切开复位组(25例)。评估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情况、Ratliff评定、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并评估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其预后。结果闭合复位组患儿手术时间为(80.15±32.78) min,少于切开复位组的(112.80±48.4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Ratliff评定、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20.00%)较闭合复位组(47.1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手术时机超过24 h的儿童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切开复位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跗骨窦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固定对跟骨骨折内侧壁复位与跟骨力线纠正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淮北矿工总医院收治的62例跟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外侧L形切口钢板固定治疗,研究组给予经跗骨窦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踝足关节功能,比较两组跟骨力线解剖学参数和跟骨骨折内侧壁复位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P <0.05),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个月VAS评分比较: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有差异(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有差异(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踝足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的跟骨长度、跟骨宽度、跟骨高度、Bohler角、Giss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Gamma钉、动力髋螺钉、解剖形钢板3种固定物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0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Gamma钉内固定21例、动力髋螺钉内固定47例、解剖形钢板内固定35例,回顾性分析三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负重时间、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30月。三组术后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解剖钢板组手术时间最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Gamm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最少,切口长度最短及解剖钢板组出血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HS组手术时间最长,出血量最多。三组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Gamma钉组负重时间最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HS组和解剖钢板组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DHS组、解剖钢板组比Gamma钉组住院费用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90.47%、85.10%和85.71%,Gamma组优良率最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Gamma钉、动力髋螺钉、解剖形钢板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各有优缺点,根据病情、严格掌握适应症来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