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95年.Elliot最先报道了肠系膜静脉血栓可通过影响肠道静脉回流而导致肠坏死。随后于1935年Warren等正式将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a3作为一个独立的肠坏死致病因素提出来,以便与系膜动脉阻塞引起的肠坏死相区别。MVT所致的肠道缺血约占整个肠系膜血管性疾病的5%.15%,通常MVT主要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而肠系膜下静脉发生血栓较少,由于MVT临床表现隐匿.往往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早期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2.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0月—2004年8月期间收治的22例急性MVT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术前经CT或超声检查确诊,6例于剖腹探查术中确诊。全组有16例经手术治疗,其中4例采用美蓝判断肠坏死的范围;有6例采用介入治疗,其中4例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溶栓治疗,2例采用经皮经肝途径在肠系膜静脉内行血栓清除术。结果:手术组4例死亡,3例死于脓毒性休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介入组6例均治疗成功,血栓清除满意。结论:急性MVT的诊治关键在于早期诊断,CT检查是准确的方法。对于已经有肠坏死的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方法,术中美蓝确定坏死肠管范围有一定价值。对于无坏死型MVT,介入治疗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坏死的临床经验,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收治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并发症及术后短期随访结果。结果:46例患者30 d总病死率为19.6%,其中肠切除肠造瘘组30 d病死率为12....  相似文献   

4.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wbosis,ASMVT)属于急腹症之一,是一种临床少见病,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中仅占15%。由于其发病初期缺乏特异的体征,故早期极易误诊,如果治疗不及时,常发展成肠坏死及弥漫性腹膜炎,死亡率极高Ⅲ。我院2006年5月-2008年7月,治疗5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血管外科的急症之一。根据2016年欧洲肠系膜缺血指南的更新定义,AMI指14 d以内出现的肠系膜动脉、静脉栓塞或循环压力降低,导致肠系膜内血流减少,难以满足相应脏器的代谢需求^([1]);如未经及时治疗,该过程将迅速进展为危及生命的肠坏死。  相似文献   

6.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症的综合性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回顾性分析8例肠系膜血管闭塞症的综合性治疗。非手术治疗1例,手术治疗7例。处理原则为抗凝、溶栓,解痉,扩血管,抗感染,出现肠坏死者采用手术等综合性治疗。6例治愈,2例死亡。提示:肠系膜血管闭塞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难,及早剖腹探查确定诊断,采用综合性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八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误诊率高、病死率高和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8例入院时均被误诊 ;均经剖腹探查才明确诊断 ;均有肠坏死而行肠段切除 ;术后死亡 4例。结论 早期诊断是争取对因治疗的前提 ;及时手术及抗凝治疗是避免肠坏死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较为少见的外科急重症,包括肠系膜动脉的栓塞和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以及其他少见病因。病情发展最终导致大面积肠坏死,病死率极高。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手术干预能有效降低病死率。介入治疗是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早期首选治疗手段,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9.
《腹部外科》2021,34(4)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是由于小肠系膜先天性发育障碍,造成系膜缺损,肠管由于腹内压力突然变化嵌入其中而形成的腹内疝,可导致肠梗阻和肠坏死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此文通过对1例成人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总结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成人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20例急性小肠系膜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方法 分析自1994年8月至2004年9月间,我科共收治的20例急性小肠系膜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外科处理结果。结果 急性剧烈的腹痛为其共同特点,其中18位病人有腹膜炎表现,13位病人有低血压休克表现;1例在入院3h后死亡外,19例切除坏死的小肠和相对应的肠系膜。病理检查及尸检证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15%),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例(25%),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60%)。术后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2例,腹腔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急性肾衰1例,脑血管意外1例。术后24~72h内有4例因再次肠坏死再行部分小肠切除术。最终,治愈13例,死亡6例。结论 急性小肠系膜缺血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腹膜炎出现后,应立即行剖腹探查,并同时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合并肠坏死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1日至2016年7月1日收治的12例SMVT合并肠坏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有9例均明确诊断,3例剖腹探查术中证实。出院前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CT和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CTA)复查,未见新的血栓形成,血管通畅。平均住院时间14~20 d。2例患者术后继发短肠综合征,无手术死亡及再次手术。全部患者得到随访,随访6个月~1年无1例复发。结论 SMVT合并肠坏死早期及时诊断和围手术期治疗的规范化处理,可避免再手术或形成继发性短肠综合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超声检查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性疾病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occlusion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和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 thrombosis formation),其发生率在肠系膜血管性病变中占1/3以上,占所有外科急腹症住院病人的0.9%,亦属血运性肠梗阻范畴。根据栓塞部位、大小或血栓蔓延及侧支循环情况,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肠坏死或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系由肠系膜血管阻塞或狭窄引起的血流灌注及供血不全,被供血区域肠襻出现缺血、肠壁营养障碍和进而发生肠梗死所最终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诊血液化验及肠壁厚度测量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致肠坏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3年6月19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肠坏死组10例,肠淤血组9例.比较2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测量2组CT横断面肠壁最厚处的厚度.结果 肠坏死组血浆D二聚体(3.27 ~ 20.00) μg/ml,中位值(19.85) μg/ml,肠淤血组血浆D二聚体(0.49~ 13.90) μg/ml,中位值(5.55) μ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D二聚体> 10 μg/ml为截点,对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致肠坏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89%,87.5%,73%.肠坏死组肠壁厚度为(8.35~15.45) mm,中位值(10.48) mm,肠淤血组肠壁厚度为(1.29~8.70) mm,中位值(1.43) 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小肠壁厚度>8 mm为截点,对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致肠坏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9%,90.9%,100%.结论 D二聚体浓度及肠壁厚度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致肠坏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肠系膜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荟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分析肠系膜动脉栓塞(MAE)和血栓形成(MAT)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从1994年至2006年共有个案病例报道83篇,提取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累计111例确诊为MAE(54.9%)和MAT(45.1%)。其中87.4%的患者是通过剖腹探查或尸体解剖确立诊断,12.6%依靠影像学手段确诊。误诊率61.3%。46.8%的患者有心房颤动的病史。92.8%的病变位于肠系膜上动脉,4.5%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空肠或回肠坏死15.2%(14/92),空肠加回肠坏死39.1%(36/92),空肠、回肠和结肠坏死38.0%(35/92)。治疗:肠系膜动脉内溶栓或抗凝7例(6.3%),Fogarty导管取栓或术中溶栓18例(16.2%),手术切除坏死肠管76例(68.5%);病死率60.6%。结论MAE和MAT误诊率和病死率均高,应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保守治疗指征及有效规范治疗方案。方法对本院近2年多来收治的13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12例采用保守治疗,总结临床资料及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案。结果 12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11例采用保守治疗成功,成功率91.7%。结论如能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出现肠坏死前确诊,并施以早期抗凝及"消化道休息"为核心的治疗方案,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得到治愈。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肠系膜裂孔疝的早期诊断。方法 对6例肠系膜裂孔疝的诊断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术前全部误诊,其中误诊为肠梗阻者4例,肠痉挛及上消化道穿孔各1例。肠坏死肠切除5例,其中1例合并部分降结肠、乙状结肠坏死切除。死亡2例。结论 肠系膜裂孔疝术前诊断困难。其特点是以急性小肠梗阻为主要表现,既往有不明原因的腹痛且能自行缓解者。  相似文献   

17.
���Գ�ϵĤѪ�ܱ���24�����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AMVO)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1987年8月至2002年8月收治的24例AMVO,对其临床特征、外科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4例AMVO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MAE)9例(37.5%),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13例(54.2%),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MAT)2例(8.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91.7%)。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为肠系膜血管造影(100%)。9例MAE确诊7例。保守治疗3例,急诊手术6例。治愈5例,死亡4例。13例MVT确诊10例。保守治疗7例。介入治疗2例,手术4例。全部治愈。2例MAT均确诊,介入与手术治疗各1例,均治愈。结论 肠坏死发生前早期诊断、积极行介入治疗与剖腹探查为主的外科治疗是提高AMVO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和经皮经肝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联合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MVT)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大三院经介入诊治的9例MVT。9例患者均行血管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患者从就诊到明确诊断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5~168小时。明确诊断MVT后即经外周静脉给予肝素抗凝治疗;9例MVT均行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治疗,其中8例同时行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取栓和溶栓治疗。2例怀疑肠坏死介入治疗后行外科肠切除术。结果本组9例MVT中2例血栓局限在肠系膜上静脉内;7例血栓延及门静脉或脾静脉。9例患者7例治愈;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因门脉高压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肝功衰竭死亡。结论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是治疗M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取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5年,21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从发病到手术间隔的时间长短分为2组:Ι组为发病后6h内进行手术治疗者,9例;Ⅱ组为发病6h后进行手术治疗者,12例。所有取栓患者术中在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术后应用肝素抗凝。结果:取栓和局部应用尿激酶后,观察30min,发现12例小肠血运恢复正常,其中Ι组9例全部恢复,Ⅱ组有3例恢复。Ι组无行肠切除者;Ⅱ组中有9例(75.0%)进行了肠切除,4例为局部切除,5例为长段肠管切除。Ι组病死率为0,Ⅱ组为41.6%。结论:早期诊断及及时治疗有助于减少肠坏死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临床较少见但后果严重,常可引起肠坏死而导致短肠综合征甚至死亡[1]。本文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8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验。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18例AMI病人,其中男性13例,女性5例,年龄44~79岁。合并心房纤颤9例、高血压12例、冠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