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骶尾部横切口行骶前肿瘤切除的方法,总结其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56例骶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骶尾部横切口、离断骶尾关节进入骶前间隙,游离肿瘤两侧以及上下极,再游离并离断与盆腔脏器的紧密连接,切除肿瘤,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出血平均110(30~200)ml,手术操作时间平均80(60~150)min,住院时间平均8(6~14)d,无盆腔脏器(直肠、膀胱、女性生殖器官等)损伤。术后恢复顺利,无切口感染,无明显骶前积液,均获得临床治愈;随访8年以上12例,5年以上18例,3年以上20例,1年以上6例,均未见复发。术后病理诊断:囊肿或上皮样囊肿21例,良性畸胎瘤1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4例,良性间质瘤3例,神经鞘瘤2例,副节瘤2例,淋巴管瘤2例,苗勒氏瘤1例,恶性畸胎瘤1例,恶性间质瘤1例。结论经骶尾部横切口切除骶前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和操作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针对腹主动脉闭塞引起下肢慢性缺血的Leriehe综合征的治疗,尚缺乏有效恢复血管弹性和闭塞血管再通的药物.应用人工血管移植血管流出道重建可迅速改善远端肢体的血运.目的:评估人工血管移植干预Leriche综合征的生物相容性,并观察治疗效果.设计:前后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对象:选择Leriche综合征患者78例,包括于1995-0112007-01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62例及2001-01/2007-01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收治的16例.男66例,女12例;年龄46~75岁,平均58岁.发病时间6个月~8年,平均2年6个月,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方法:均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行血管转流,其中主-股转流63例,主髂转流15例,采用人工血管作为移植物,其中PTFE人工血管18例,聚酯(polyester)人工血管60例.PTFE人工血管由美国Gore公司提供,为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是一种惰性材料,生物反应较轻,其纤维呈非规则的随意排列,并具有微孔.聚酯人工血管为法国Intervascular公司生产的针织聚脂产品,这种针织聚脂人工血管采用高纯度I犁牛胶原制成,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同时在胶原涂层的血管表面镶嵌能保留4周的肝素分子,具有预防血栓形成和抑制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的作用;所用型号IGK1608,主干内径为16 min,分支内径为8mm.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回院复查的方法通过彩色血管多普勒、SCTA三维重建或DSA血管造影,SCTA检查对患者进行3个月~5年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人工血管生物相容性;人工血管移植治疗效果.结果:①人工血管生物相容性:人工血管移植后3个月复查.彩色超声以及SCTA检查血管吻合口及人工血管内均未见血栓.77例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吻合口均通畅.76例获得5年以上随访,吻合口通畅率为89%(68/76).血管移植后血小板、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肝肾功能无与血管移植相关的变化.②疗效:血管移植后7 d,患肢缺血症状均得到改善.人工血管移植后3个月,患肢缺血症状消失,64例阳痿现象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利用人工血管移植行血管重建,人工血管生物相容性良好,主动脉股动脉转流或主动脉骼动脉转流后治疗Leriche综合征疗效佳.  相似文献   
3.
The aneurysms at the initial segment of splenic artery are rare. This paper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to treat the true aneurysm at the initial segment of splenic artery by aneurysmectomy plus vascular reconstruction.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were 11 cases of true aneurysm at the initial segment of splenic artery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0 to June 2013. All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color ultrasonography, computer tomography(CT) and angiography. Upon resection of the aneurysm, the auto-vein trans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in situ between the hepatic artery and the distal part of the splenic artery in 1 case; the artificial vessel bypass was done between the infra-renal aorta and distal portion of the splenic artery in 7 cases; the splenectomy was done in 2 cases; the splenectomy in combination with ligation of multiple small aneurysms were performed in 1 case. All cases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10–14 days after operation. A 1–14 year follow-up showed that 9 cases survived, and 2 cases died, including 1 case who died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2 years after aorta-splenic artery bypass operation and 1 case who died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5 years after aneurysm resection and the splenectomy. Among 6 cases receiving aorta-splenic artery bypass, 1 gradually developed stenosis at anatomosed site, which eventually progressed to complete occlusion 2 years to 6 years after operation, without suffering from splenic infarction because the spleen was supplied by the short gastric vessel and its collaterals. The other 5 cases receiving aorta-splenic artery bypass and 1 case undergoing autologous vascular transplantation did not develop stricture or pseudoaneurysm at the stoma. Our study showed that the aneurysmectomy plus vascular reconstruction is a better treatment for aneurysm at the initial segment of splenic artery.  相似文献   
4.
复杂性脾脏切除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复杂性脾脏切除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对86例复杂性脾脏切除病例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分析手术前影像学资料、术中各种病理解剖特点、术中特殊处理措施、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86例病人均获得临床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及胃、肠道穿孔等严重损伤;其中62例恢复顺利,24例(27.9%)术后出现并发症或合并症,主要为肺部感染4例、左胸腔积液2例、肺不张2例、腹水6例以及脾静脉血栓性静脉炎6例、左膈下脓肿、胰尾部血管出血、胰漏、肺栓塞各1例。结论充分的术前检查和评估,规范的手术操作,脾周粘连的合理有效分离及脾蒂的微出血离断,是确保复杂性脾切除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对20例60处ASO血管进行PDGF基因表达检测。结果:ASO血管壁可见PDGF-A阳性表达,并主要分布于粥样斑块边缘和新生斑块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内。结论:PDGF主要分布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血管组织内,可能在ASO的早期发挥作用,参于ASO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在深低温全身麻醉、体外循环辅助下,第二肝门成型根治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16例初步应用本项手术的临床资料,经胸部正中切口,切开胸骨,在不打开胸膜腔和腹膜腔的情况下,仅行心包、下腔静脉切开,显出第二肝门病变和下腔静脉病变,在暂时停循环状态下进行局部病灶切除和第二肝门血管重建。结果 手术中恢复肝静脉回流后即见肝脏明显缩小,膈肌表面代偿静脉支瘪缩;随访6个月至7年,无1例死亡或并发症发生,无1例复发,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 深低温停循环状态下、第二肝门血管成型是一种理想的根治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符合解剖和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7.
周围动脉瘤外科治疗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周围动脉瘤的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7年12月接受外科治疗的35例周围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7例;年龄25~81岁,平均(56±14)岁.胭动脉瘤11例,股动脉瘤15例,颈动脉瘤4例,锁骨下动脉瘤5例,分别采用外科手术或腔内治疗.结果 外科手术24例,重建动脉23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6.7%(4.24).腔内治疗11例,其中应用支架血管10例,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31例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7个月~8年,平均41个月.外科重建血管移植物5年累计通畅率为61%,支架血管5年累计通畅率为48%.2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例发生脑梗死.结论 外科手术仍是周围动脉瘤的经典治疗方法,对于高危或瘤体解剖困难的患者,选择腔内治疗可能会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率,但远期效果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蛋白分子水平探讨联合转染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反义内皮素(ET)核酸对移植静脉血管内皮素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行自体颈静脉腹主动脉移植手术,实验组移植颈静脉在腺病毒介导eNOS基因转染后实施移植手术,吻合后移植血管周围应用反义ET核酸凝胶涂布,对照组移植静脉无eNOS基因转染,仅行凝胶涂布,无任何药物。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Griss方法动态观察血浆ET、NO水平,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实验组血浆E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NO则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于术后7天接近术前水平,而对照则于术后14天接近术前水平。结论:联合转染eNOS基因和反义ET核酸可有效地保护移植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正常内分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ial tunmr,RPT)并非少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993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RPT523例,手术575次,切除直径>10cm以上的肿瘤369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下段闭塞合并性功能障碍(Leriche综合征)的治疗方案。方法:总结自1983年以来收治的Leriche综合征遥临床资料,共37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人工血管主髂和主股动脉转流手术。结果:手术结束后均能触及股动脉和腘动脉博动,手术后7d患肢缺血症状均得到改善。手术后3个月复查,患肢缺血症状消失,彩色超声血管吻合口及人工血管内均未见血栓。29例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通畅率为100%;8例获得5年以上随访,吻合口通畅率为87.50%。结论:人工血管主髂动脉转流和主股动脉转流是治疗Leriche综合征较好的手术方案,手术后合理应用抗凝、祛聚药物,同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远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