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265-2268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为难治性疾病之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RA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优势,近年来,国内外针对中药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配伍抗RA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工作,很多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逐步阐明,开发出以青藤碱注射液、雷公藤多苷片和白芍总苷片为主的靶点明确、疗效确切的中药治疗药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发展前景。动物模型在认识R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多种评价抗RA药物作用的动物模型中,作者认为应用Ⅱ型胶原蛋白混合弗氏佐剂诱导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是目前公认的筛选和研究治疗RA药物的理想模型。故文章对中药有效成分治疗以CIA为代表的RA实验模型的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评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痹康饮合剂治疗大鼠胶原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痹康饮合剂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牛鼻软骨胶原诱导大鼠胶原性关节炎,观察实验大鼠足趾容积、关节炎指数、关节及肝病理变化、关节放射学、细胞因子及肝功变化。结果:治疗组均明显抑制胶原性关节炎大鼠关节肿胀,明显降低关节炎指数,放射学及病理学改变方面,甲氨喋呤组大鼠ALT显著升高,肝细胞轻微损伤变性,而BKY高、低剂量组则正常。给药6W后,痹康饮合剂显著降低异常增高的IL-1β、TNF-α水平,升高低下的IL-4、IL-10水平。结论:痹康饮合剂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及对抗RA软骨侵蚀及骨破坏作用明显,作用与甲氨喋呤大致相同,但不良反应较甲氨喋呤小。其有效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进展的可能作用机制:下调致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上调抑炎细胞因子(IL-4、IL-10),维持细胞因子网络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针刺对胶原性关节炎(Ⅱ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Cx43基因敲除小鼠治疗作用的途径及分子机制.方法 用牛Ⅱ型胶原免疫野生型(Cx43+/+)及杂合型(Cx43+/-)小鼠,诱导关节炎建立CIA模型,初次免疫后第3周开始针刺治疗,观察其发病程度及外周血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 针刺降低Cx43+/+ CIA小鼠关节炎指数和外周血TNF-α比Cx43+/- CIA小鼠明显(P<0.01).结论 针刺疗效与Cx43有关,通过缝隙连接蛋白起作用;抑制胶原性关节炎小鼠血清中的TNF-α;可能是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新药临床前的药效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停  韩玲  荆鲁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6):1386-1387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细胞浸润,滑膜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1]。本病临床发病率较高,申报治疗本病的中药新药也较多。从目前申报资料分析,药效学试验中存在以下问题: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选择较为单一,多只选用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较少考虑选用Ⅱ型胶原关节炎模型;在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试验中,未观察对继发病....  相似文献   

5.
马武开  唐芳  安阳  黄颖  王莹  钟琴  姚血明  刘正奇 《中医杂志》2011,52(22):1913-1915
类风湿关节炎(RA)的基本病理改变是由于关节滑膜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大量生成,继而形成血管翳,破坏骨质,最终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功能丧失。抑制滑膜细胞炎症、促进滑膜细胞调亡和血管新生、阻断滑膜细胞信号传导是RA治疗的重要环节。中医药通过多途径协同作用于多个部位和靶点,集中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精华。以RA关节滑膜为切入点,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对中医药治疗RA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充分发挥中药治疗RA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药多糖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介绍中药多糖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许多中药多糖对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免疫脏器病理变化、关节组织形态、以及RA的发病率均有影响;通过对其作用机制的归纳分析,为中药多糖防治RA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近1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文献进行复习,从中枢作用机制和外周作用机制两方面综述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提出今后的研究应以"艾灸温热刺激-HSP70表达与调控-抗炎效应"为主线,深入研究不同灸法治疗RA的抗炎效应及其HSP70分子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传统医学通过以细胞因子为突破口,通过辨证治疗,运用中药、针灸等不同方法研究中医药对RA的作用靶点,为RA的治疗拓宽了思路,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皮质酮大鼠模拟中医肾虚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以胶原性关节炎模型创制出了既具人类类风湿关节炎(RA)特点,又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抑制的动物模型,符合中医RA患者大多"肝肾亏损、寒湿内侵"的病理机制,探讨了"地附饮"对HPA轴的作用机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类风湿性关节炎 (以下简称 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病变。本文就近几年来动物实验研究成果从动物模型研究、病理学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对白细胞介素 1、前列腺素 E2 、血流变学及自由基的影响综述如下。1 动物模型研究中医药治疗 RA的实验研究所选用的动物模型 ,根据是否该病联系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分为两大类 :第一 ,造模方法与中医病因病机学无关。可分为 :佐剂性关节炎 ( Adjuvant Arthritis)模型 [1]和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 CIA)模型 [2 ] ;第二 ,造模方法与中医病因病机学相联系 ,即在上述两种模型的…  相似文献   

11.
以《中华医典》为数据库,检索梳理中医古籍对痢后风的记载,发现痢后风与肠道型反应性关节炎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故认为肠道型反应性关节炎属中医痢后风范畴。古代医家治疗痢后风善用益气养血活血药,而当代中医多用清热利湿药治疗反应性关节炎,二者治法并不一致,其原因可能与现代社会细菌性痢疾已较为少见、泌尿系统感染高发、主要致病因素发生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RA)目前临床上多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长期使用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免疫抑制剂价格昂贵,一定程度限制其广泛的应用。中药治疗RA历史悠久,且毒副作用小,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不甚明确。自噬的过程是细胞自身在受到外界的刺激,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触发的一系列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主动的生物学过程,其异常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目前研究表明自噬异常与RA的发生发展过程关系密切,可以干预RA血管翳生成、滑膜炎症和骨破坏等关键病理环节,从而影响RA的进展和预后。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及其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自噬过程,发挥治疗RA的作用。本文对中药调控自噬进而干预RA的相关文献进行调研,以期为中药治疗RA重要作用机制、新药开发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对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资料进行综述。结果:中医药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已取得较大进展,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小、针对性强、方法多等特点,确能取得满意效果,但存在不足之处。结论:中医药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清痹片对KLF6-FRP调控体系的干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机制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复制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痹片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并以甲氨蝶呤(MTX)治疗组作为阳性对照,致炎第21天起每天给药干预。分别于第35天和第49天各处死一半动物,取腕关节行免疫印迹法检测Kruppel样转录因子6(KLF6)、卵泡抑素相关蛋白(FRP),踝关节行免疫组化法实验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比较各组间各炎性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成功复制CIA模型,模型组KLF6、FRP、TGFβ1、TNFα、IL-1β、MMP-3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组升高(P<0.01);清痹片中、高剂量组KLF6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相比较低而FRP较高(P<0.01),并显示出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清痹片中、高剂量组FRP蛋白表达水平与MTX组相比较高(P<0.01);清痹片各剂量组、MTX组TGFβ1、TNFα、IL-1β、MMP-3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清痹片高剂量组TNFα、IL-1β、MMP-3表达水平低于MTX组(P<0.01)。结论:清痹片可能通过提高TGFβ1的下游产物FRP表达水平以及直接或间接抑制KLF6及其下游靶基因TGFβ1、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MMP-3等炎症介质的基因表达,从而干预KLF6-FRP调控体系,控制相关因子对RA病变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概况。方法:总结、归纳、分析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文献。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国应用中医药治疗痹证历史悠久,在防治及阻止类风湿关节炎病变进展上有很大优势,又可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成药痹祺胶囊和正清风痛宁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30例口服痹祺胶囊,Ⅱ组10例口服正清风痛宁片,比较两组治疗后不同时点各项疗效评价指标的改善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使用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判定疗效,Ⅰ组有效率80.0%,Ⅱ组有效率90.00%。使用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判定疗效,Ⅰ组有效率86.7%,Ⅱ组有效率90.0%。两组的症状、体征指标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在休息痛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室指标比较,Ⅰ组的ESR、RF、CRP、IgAI、gG治疗后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各实验室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痹祺胶囊与正清风痛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均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痛风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尿酸的影响.方法:选择活动性痛风关节炎患者50例,按照随机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给予秋水仙碱治疗;治疗组25例,除给予秋水仙碱外,还根据中医辨证选用相应穴位针刺.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尿酸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西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较单纯西药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是临床常见病,病程长、治疗难、易反复,最后导致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RA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是由于风、寒、湿邪入侵,导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而引起的肢体关节病变。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同见、痰瘀互结,病程缠绵难愈。近年来滑膜细胞成为中药治疗RA的主要靶向,许多中药通过调节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分泌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滑膜细胞达到治疗RA的目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血管新生与中医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对1988年至2011年发表的200余篇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从类风湿性关节炎(RA)血管新生与滑膜炎症的关系、滑膜血管新生的调控和研究模型以及中医药对其干预的实验研究进展等方面归纳总结.RA滑膜血管新生是一个由促血管生成和抑血管生成介质调控的复杂过程,机制尚不清楚,但血管新生由滑膜炎症所介导,二者相互交织、协同作用是重要原因;RA研究学者常将血管生成的体内外模型应用于滑膜血管新生的发生机制及药物的干预影响方面的研究,近年有学者将RA滑膜移植入整体动物体内以建立可供动态观察滑膜血管新生过程的模型,如非侵蚀性的RA滑膜血管皮瓣窗和SCID-HuRAg嵌合体模型等;中医将RA归属于“痹证”和“络病”范畴,有学者认为RA络病的实质是滑膜血管增生,实验研究也显示具祛风胜湿、活血化瘀、虫类搜风等“通络开痹“功效的中药和复方有较好的抗RA和滑膜血管新生作用.滑膜血管新生在RA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但目前尚没有理想的治疗策略.中医药在干预RA滑膜血管新生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并显示良好的作用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方法:归纳、总结、分析近年来的文献资料。结果:从辨证论治、分期治疗、专方专药内治方法和中药外敷、针灸等外治方法以及内外合治等方面综述了近些年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的优势及不足。结论: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