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张磊  刘琦  刘旻  吴沅皞 《天津中医药》2017,34(8):518-521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RA-ILD)的中医证型特征和影响RA-ILD早发的风险因素。[方法]筛选RA-ILD住院电子病历,提取性别、年龄、吸烟史、症状、体征、RA中医证型、RA诊断时间、RA-ILD诊断时间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特征等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评价RA-ILD发病时间、病理学分型和早发影响因素。[结果]筛选130例,剔除11例,纳入研究119例,其中肝肾阴虚型54例、气血两虚型36例、风湿热郁型19例、风寒湿阻型10例。发病时间比较,全部病例平均发病时间约11 a,中位发病时间约7 a,平均和中位发病时间均呈风湿热郁型风寒湿阻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虚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分型以普通性间质性肺炎(UIP,65.5%)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30.3%)为主,风湿热郁型(52.6%)和肝肾阴虚型(96.3%)UIP发生率高,风寒湿阻型(90.0%)和气血两虚型(55.6%)NSIP发生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RA中医证型是RA-ILD早发(≤7 a)的影响因素,RA实证与虚证相比,RA-ILD早发风险增加约2倍(HR 2.972,95%CI:1.775,4.976)。[结论]RA中医分型与RA-ILD病理类型有一定对应关系,风湿热郁型和风寒湿阻型RA更易早发RA-ILD,该结论尚需前瞻性研究确证。  相似文献   
3.
昼夜节律维持着机体的内在协调与外部统一,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中,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类风湿关节炎(RA)已被证实昼夜节律存在异常,其关节肿痛、僵硬等临床症状晨起加重的临床现象被认为与RA患者体内的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6、IL-1、IL-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在夜间异常升高,而具有抗炎作用的皮质醇等激素分泌相对不足有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损伤、褪黑素与脂肪因子的水平波动可能在造成RA昼夜节律异常中起重要作用。时间治疗有助于优化RA治疗方案,睡前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能更好地控制炎症,改善晨僵症状,且不影响人体自身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的功能。非甾体类消炎药、慢作用药物的时间治疗相关研究较少,尚需要更高级别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痛风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痛风发病率逐年提高,而中医药对痛风具有确切的近期疗效,众医家对痛风的中医药治疗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就近5年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UCTD)的西医治疗常以对症支持为主,必要时可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而不能长期耐受,尤其是绝经后免疫功能紊乱女性患者。中医学无此病名,归属于"痹病"范畴,在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笔者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配合因证施治治疗UCTD,6个月后抗核抗体由阳转阴,定期随访,病人恢复状况良好。现进行报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痹祺胶囊对骨关节炎软骨代谢的作用。方法:以Hulth法复制兔膝骨关节炎模型,对软骨组织行Mankin标准评分,设置空白组、假手术组,观测各组兔血清及尿液的羟脯氨酸含量,并设痹祺胶囊低、中、高浓度组及西药组以了解其疗效。结果:各治疗组间Mankin标准评分水平无差异,痹祺胶囊各剂量组血清、尿羟脯氨酸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痹祺胶囊可通过促进骨修复或抑制软骨破坏而减低兔骨关节炎模型体内羟脯氨酸含量,对骨关节炎软骨代谢有明确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祛风止痛胶囊联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0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54)和治疗组(n=55)。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25 mg/次,2次/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祛风止痛胶囊,6粒/次,2次/d。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血清炎症因子、实验室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肿胀数目、关节压痛数目、DAS28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氧合酶-2(COX-2)、白细胞介素-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补体C3和C4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ESR、RF、C3、C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止痛胶囊联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反应症状,降低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疗法联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5例AS患者,给予中医辨证疗法联合益赛普治疗,中医辨证治以补肾强督、通络止痛;益赛普皮下注射,25 mg/次,前3个月每周2次,后3个月每周1次。治疗3、6个月时进行疗效判定并观察ASAS20、ASAS50改善达标率。观察治疗前和治疗3、6个月时患者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脊柱痛VAS评分、夜间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分(patient global assessment,PGA)、医生总体评价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指地距、胸廓活动度、耳屏-墙距、腰椎侧弯、颈椎转动、Schober改良试验结果、ESR、CRP。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6个月时BASDAI、BASFI、脊柱痛、夜间痛、PGA、医生总体评价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指地距、胸廓活动度、耳屏-墙距、腰椎侧弯和Schober改良试验、ESR、CRP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颈椎转动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6个月时中医证候总有效率、ASAS20、ASAS50达标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SDAI、BASFI、脊柱痛、夜间痛、PGA、医生总体评价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指地距、胸廓活动度、耳屏-墙距、腰椎侧弯、颈椎转动和Schober改良试验、ESR、CRP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联合益赛普可以较好地减轻炎症反应,控制活动性AS的病情,改善关节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9.
刘滨  刘维  张磊  吴沅皞  薛斌 《天津中医药》2018,35(8):606-607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是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的一种,临床较为罕见,复杂难治。中医文献相关论述很少。在刘维教授的指导下,注重调和脏腑气血,采用平肝宣肺法,于门诊治疗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患者1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也为本病的中医治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从毒论治痛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从毒论治治疗痛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和万方数据,查找有关应用从毒论治与西药治疗痛风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12月,使用Revman 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从毒论治疗法在有效率[RR=1. 18,95%CI(1. 11,1. 26)],降低尿酸(blood uric acid,BUA)[SMD=-1. 58,95%CI(-2. 51,-0. 66)],改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MD=-1. 27,95%CI(-2. 43,-0. 12)],及降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SMD=-1. 05,95%CI(-1. 74,-0. 37)]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安全性方面,从毒论治中药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RR=0. 08,95%CI(0. 01,0. 49)]。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从毒论治疗法治疗痛风优于常规西药治疗,且安全性高,为痛风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但是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较小,质量偏低,上述结论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