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实地调查查清目前国内商品石决明主要有9个品种。其原动物分别是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耳鲍、澳洲鲍、白鲍、半纹鲍、美德鲍、黑鲍,其中半纹鲍、美德鲍、黑鲍中国药典未收载。另大宗商品的石决明主要是澳洲鲍和皱纹盘鲍。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七种药用石决明杂色鲍、耳鲍、羊鲍、半纹鲍,皱纹盘鲍、澳洲鲍、白鲍的形态特征,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3.
李小芹  吴子伦 《中药材》1997,20(10):521-523
澳洲鲍、皱纹盘鲍、白鲍的三种石决明肝损伤动物模型实验,证明三种石决明均能对抗CCl_4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皱纹盘鲍降SGPT的活性作用>白鲍>澳洲鲍;从肝糖元含量检测,提示皱纹盘鲍和白鲍的保肝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药典》规定石决明的来源为鲍科动物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 Ino、羊鲍H.ovina Gmelin、澳洲鲍H.ruber(Leach)、耳鲍H.asinincI innaeus或白鲍H.laevigata(Donovan)的贝壳。  相似文献   

5.
石决明与混淆品美德鲍的鉴别吴坤松潘寿贤(广东省潮州市药品检验所潮州521021)近年来常发现医药部门、药店、医疗所、站把非《中国药典》收载的美德鲍当作石决明药用。外观类似,不易区别。我们对这类品种进行了观察,发现美德鲍的壳口唇边缘特征与《中国药典》收载的石决明有明显区别,报道如下。《中国药典》收载的石决明有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Reve,皱纹盘鲍H.discushannaIno,羊鲍H.ovinaGmelin,澳洲鲍H.ruber(Leach)....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鲍晓东副教授关于帕金森病辨证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鲍晓东副教授临床治疗帕金森病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鲍晓东副教授在帕金森病的辨证分型方面,主张风寒入络,阴阳俱虚贯穿全程;在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纲目疗法”,主张中西医交替的分期疗法.结论:鲍晓东副教授关于帕金森病的辨证治疗理念有着较大程度的创新性,并在临床应用中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今年在益阳地区的一次药品质量大检查中,发现了石决明的一种混淆品,经初步鉴定为美德鲍Haliotis midae Iinne。药典规定可作“石决明”入药的有下列几种:杂色鲍Haliotis disversicolor Reeve商品称“光底石决明”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  相似文献   

8.
<正> 石决明为常用中药。功能平肝潜阳,清热明目。用于头痛、眩晕、目昏、角膜炎、视神经炎,近代还用以治疗高血压。已往商品石决明以杂色鲍(俗称九孔鲍)的贝壳占主流,其次为盘大鲍和羊鲍的贝壳。老药工称前者为“光底决明”,认为质量好,称后二者为“毛底决明”,质量次。《中国药典》规定为鲍科动物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盘大鲍H.gigantea discus Reeve(本种学名已改为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 Ino.)或羊鲍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石决明药材进行系统本草考证,涉及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含石决明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皆以石决明为正名,亦有以其功效、性状及近音字而命名的“千里光”“九孔螺”“珍珠母”等异名。唐代以前石决明药材动物基原因形态描述过于简练,仅能考订为鲍科鲍属动物;宋元明清时期主流基原为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与皱纹盘鲍H. discus hannai;民国时期开始将鲍属多种动物作为石决明基原使用,品种繁杂并延续至今。古今我国国内主要产区为海南、广东及山东地区,国外产地主要为日本及越南。古籍中对石决明品质评价大致以呼水孔的开孔数量为准,以七孔和九孔的鲍壳为佳;近现代则以性状个大整齐、无破碎、内外洁净并有光彩、壳厚者为佳。基于考证结果,结合石决明散的记载年代,建议开发该经典名方时石决明药材使用杂色鲍H. diversicolor或皱纹盘鲍H. discus hannai的贝壳,且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0.
鲍身涛教授从事皮肤病性病专业研究诊治工作30年,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鲍老师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湿热内蕴证经验总结简述,认为治疗应以身体本质入手,调和五脏以肺肝脾为主。鲍老师的辨证与多手段结合治疗的经验,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人体阴、阳的关系是左、右关系。“识神”、“元神”是中医学的一对重要概念。(1)识神是脑最高级部分的功能,元神是脑较低级部分的功能。淤识神是脑(以额叶、大脑皮层为代表的)最高级部分的功能,元神是脑较低级部分的功能。于由于识神是脑最高级部分的功能,元神是脑较低级部分的功能。所以,在发生上,识神主要相关于后天,元神主要相关于先天。(2)识神为阳,元神为阴。淤动为阳、静为阴;日为阳,夜为阴:识神显现多见于应激,多在白天;元神显现多见于睡眠、入静,多在夜晚。于热为阳,寒为阴:元神显现(睡眠、入静)时,能量代谢多降低。(3)所以,从识神、元神看,人体阴、阳的关系实应是上、下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第25篇“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有“野苣”“白苣”2种食物,古今医家多认为是苦菜或莴苣,但惜未论述考证经过。本文首先通过考证篇中条文来源,判断出“野苣”“白苣”是秦汉时的1种食物,再通过“莴苣”传入我国的时间和梳理苦菜的别名,认为二者不是苦菜和莴苣。然后判断出“苣”是“秬”的类化字,学术界又以“黍”释“秬”,再查阅《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和相关期刊论文,得出“秬”是黍中有糯性且黑壳粒大的品种,“野苣”是其野生种,“白苣”可能是黍中非糯性且苗期叶片带淡绿色(所谓微白)的品种,也可能是黍中白壳的品种,二者的原植物是今禾本科黍属植物黍(Panicum miliaceum L.)。  相似文献   

13.
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六淫",发现"六淫"是6个"范畴"而非6个"实体",是以自然界"六气"为原型形成的概念隐喻,是范畴化的结果,从"六气"到"六淫"是对语言的跨域应用。因此,理解中医六淫概念不能仅仅将我们的视线集中在文字表象上,必须探究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仁"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德"思想是中医医德的核心,中国历代医家都强调"医乃仁术","仁爱救人"。在古代医家的论述中,"仁"的内涵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医道之"仁德"和医者之"仁德"两个方面。剖析和继承中医仁德的优良传统对现代医德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文理、医理以及文化内涵多角度剖析《灵枢·决气》所载"六气为一气"的思想内涵。精、气、津、液、血、脉"六气"为人体之基础,然同源于"一气",其功能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六气为一气"观的文化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古代地理、社会、政治、哲学文化大环境下,其思维方式以"尚同""求一"为根本;二是万物为"一气"的哲学思维,即"气一元论";三是"气一元论"的延伸即"整体思维",正是中国古代文化"同源"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学属于应用科学范畴。中医理论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哲学理论部分)及中医理论的主体内容(医学理论部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神”、“五运六气”等学说,来源于哲学,也是中医理论的哲学部分。“阴阳”学说强调“阴阳互根”、“阴阳平衡”;“五行”学说将世界万物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并以“五行生克”来认识世界万物;“天人合一”学说包括两方面内容:“天人相应”和“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代原始的预测学及时辰医学;“精气神”学说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与宏观认识。中医理论的主体部分,包括“脏腑”、“经络”、“辨证施治”、“四诊八纲”、“理法方药”,以及中药理论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等。“脏腑”学说是古代对解剖学与生理学的综合概括。“经络”学说是古人对信息传导、网络调控及管道运输的宏观认识与总体理解。“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但随着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改变,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两者共存,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防病治病的有效性。中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医理论现代化,就是要求中医学与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和人才培养。因此,树立良好学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求同存异,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是中医事业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释"得气"     
本文以<内经>所述为根据,探讨了"得气"的实际内涵.认为<内经>中并无把"得气"与患者的酸痛等反应相联系的论述."得气"是指针刺时在患者穴位中出现的气聚现象,取决于医者自身对患者穴位中气机变化的客观体察."调气"是<内经>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而"调气"必须先要"得气".另一方面,治疗后把握和维持平调的气机,守护正气,抗拒邪气,同样也是"得气"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重插轻提及轻插重提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永海 《中国针灸》2004,24(5):335-337
目的:解决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在操作上的力学矛盾.方法:从物理的角度及经典文献等诸多方面分析,提出提插补泻的操作精髓是"紧按慢提"及"紧提慢按",并且"紧"应该理解为医者"针下发紧"之意.如果用"重插轻提"或"轻插重提"来解释提插补泻,则"重"与"轻"应理解为"重视"及"看轻";或者医者手感的"沉重""轻滑".结论:轻、重如果是指用力轻重则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的矛盾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汶川大地震四点启示,新创了斗鸡摸拟地震实验,拟定量分析惊与恐的气机变化。方法将四川斗鸡,人工剧烈地上下震动(惊为中心),机械持续地左右震动(恐为中心)。计量观察斗鸡惊与恐的3种神情行为活动状况和3种生理变化指标。结果在纵震为惊、横震为恐的摸拟地震与常态比较中,发现斗鸡在神情、体态、呼吸、心率和泄殖腔温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文章对"惊则气乱"与"恐则气下"的定量分析做了创新性的尝试,分析了惊急、恐缓生理强度的差异,并前瞻性对恐惧基因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里急”是经方中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分析与张仲景生活时代相近的著作《说文解字》中“急”的字义,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里急”条文的证治,研究经方中关于“里急”腹证的论述。经方中的“里急”与现今中医学“里急”的概念非常不同,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方剂也完全不同。经方中的“里急”应主要表现为腹部消瘦、腹部肌肉紧张、自觉腹部拘挛不适,治当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温中补虚缓急之剂;现今之“里急”主要表现为腹痛窘迫、时时欲便,常与“后重”相伴出现,治当以白头翁汤、芍药汤等清热祛湿之剂,对两者的进行明确区分不仅有助于理解张仲景原文,也可避免临床使用经方时出现“虚虚实实”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