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礼佩  赵明 《广东医学》2004,25(6):725-726
目的 比较他克莫司和环孢素A在移植肾急性小管坏死受者中的应用。方法 比较两种免疫抑制剂方案治疗移植肾急性小管坏死时急性排斥发生、移植肾来尿时间、肝功损害及糖尿病发生率。结果 环孢素A组出现急性排斥 6例 ,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 4例逆转 ,2例效果不佳 ,改环孢素A为他克莫司 ,均恢复肾功能。他克莫司组则未出现急性排斥。两组肾功能延迟恢复时间分别为 (2 1± 7 5 )d ,和 (14± 3)d。肝毒性 :环孢素A组 5例 ,经调整环孢素A用量后 2例好转 ,另外 3例停用环孢素A ,改为他克莫司后均好转。而他克莫司组无一例肝毒性 ,但有 3例血糖升高。结论 他克莫司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 ,对肝功能无损害 ,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后肾功能恢复快。对于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受者应首选他克莫司作为一线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2.
环孢素A血药浓度C0和C2的监测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服用环孢素A(CsA)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与术后早期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及CsA肾中毒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偏振TDX法,测定184例肾移植术后受者全血CsA浓度,其中82例监测CsA谷值浓度(C0组),102例监测CSA峰值浓度(C2组).计算各自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回顾性分析两组CsA浓度测定值与肾移植功能状况及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两组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C0组明显高于C2组,两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但两组在药物性肝、肾中毒及肺感染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均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C2进行CsA的药代动力学监测,可以较准确反映肾移植受者的药物剂量,尤其在监控急性排斥反应方面意义较大,同时,也可减少CsA肾中毒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PRA检测法,对34例尸体肾移植患者进行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血清PRA检测,并分析其结果与肾移植急性排斥的关系。结果:34例患者中,移植前PRA阳性者(PRA)>10%)9例(26.5%),有5例PRA>50%(51%~80%),术前行血浆置换。PRA阴性者25例(73.5%)。PRA阳性组中,有5例发生急性排异,其中2例切除移植肾恢复血液透析。PRA阴性组中,有4例发生急性排异,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PRA阳性者11例(术前PRA阴性转阳者2例),发生排异6例(1例为术前PRA阴性)。术后PRA阴性者中,有3例发生排异。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患者肾移植术前体内PRA水平对移植肾排异有显著影响;②患者肾移植术后体内PRA水平影响移植肾急性排异的发生和转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监测环孢菌素A(CsA) 服用后2 h 的单点血药浓度(C2), 调整用药剂量,降低急性排斥发生率.方法 127例首次尸体肾移植受者, 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监测 CsA C 2并对照其谷值浓度(C0)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1周和1月C2达标者,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4.41%和10.29%;未达标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42.37%和36.20%.急性排斥均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内.结论监测C2浓度可较准确地反应CsA暴露量,有利于降低急性排斥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监测及免疫抑制治疗. 方法 2例终末期肺病患者接受肺移植;1例行右单肺移植,1例行左肺移植联合右肺减容术.围术期采用赛尼哌进行免疫诱导,维持治疗为环孢素A(CSA) 吗替麦考酚酯(MMF) 强的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监测移植肺急性排异反应. 结果 2例患者移植后2个多月均顺利康复出院.分别随访14个月和8个月,肺活量达1 700 mL和2 000 mL,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结论 围术期采用赛尼哌免疫诱导预防移植肺急性排异反应,效果较佳;临床表现、肺部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有助于监测移植肺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达昔单抗诱导治疗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325例肾移植患者分为达昔单抗诱导组(180例)与对照组(145例),2组均常规应用环孢素A(CsA)、骁悉(MMF)和泼尼松(Pred),达昔单抗诱导组加用达昔单抗,分析2组患者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时间、强度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结果:达昔单抗诱导组术后1和6个月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和21.1%,平均发生时间为64 d;对照组术后1和6个月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和31.7%,平均发生时间为19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达昔单抗诱导组发生排斥反应时BUN、SCr低于对 照组(P<0.05),病理多以交界性改变为主。结论:达昔单抗可以明显降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延迟首次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强度,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原位心脏移植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受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扩张型心肌病29例、缺血性心肌病6例、肥厚型心肌病4例和限制性心肌病1例。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吗替麦考酚酯三联方案,35例受者给予抗Tac单克隆抗体或巴利昔单克隆抗体的诱导治疗。根据血药谷浓度(C0)与峰浓度(C2)调整环孢素的使用。结果术后1个月存活率95%(38/40)。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82.5%、77.5%。受体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右心衰竭、真菌感染及移植物衰竭。出现急性排斥反应7例,经激素冲击治疗后均逆转,排斥反应发生率17.5%。采用环孢素血药浓度C0、C2同时监测后发生排斥反应3例,发生率15%。结论心脏移植术治疗各种终末期心脏病疗效确实可靠,C0、C2同时监测可控制环孢素浓度在有效的范围内,避免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8年10月-2002年10月,共进行同种肾移植术26例,肾源均为尸体肾。至2002年止,移植患者存活23例,占全部病例的88.4%,26例肾移植手术后,共出现排异反应34例次,经过正确诊断和积极抢救,除2例因超急性排异反应、1例因急性排异反应导致被迫切除移植肾外,其余均人肾成活。现将我们对同种肾移植排异的观察和护理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97例肾移植术后DG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DGF的病因包括急性排斥反应45例(46.4%),急性肾小管坏死39例(40.2%),环孢素A中毒7例(7.2%),髂静脉血栓3例(3.1%),输尿管梗阻3例(3.1%)。76例DGF经治疗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9例血肌酐稳定在200μmol/L左右,1例因应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移植肾功能未好转而恢复血液透析治疗。结论急性排斥反应及急性肾小管坏死是引起肾移植术后DGF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应用低剂量环孢霉素A 骁悉(MMF) Pred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用药方案将患者分为低剂量CsA MMF 泼尼松(Pred)组(A组)和常规剂量环孢素(CsA) 硫唑嘌呤(Aza) 泼尼松(Pred)组(B组)。对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及药物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移植肾一年存活率两组无差异;但急性排斥反应及肝毒性低剂量CsA组(A组)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sA组(B组)。结论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降低副作用方面,低剂量CsA方案明显优于常规剂量CsA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33例发生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病人分为两组,A组16例(OKT3 5 mg/d);B组17例(OKT3 2.5mg/d).观察排斥反应逆转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A组13例(81.25%)急性排斥反应逆转,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自发性破裂行移植肾摘除术,2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B组15例(88.24%)急性排斥反应逆转,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自发性破裂行移植肾摘除术,1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两组排斥反应逆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合并感染43.75%,B组5.8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患者抗HLA抗体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抗HLA抗体的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和结果采用美国加州大学的泰萨奇板检测法,对46例尸体肾移植患者(男34例,女12例;年龄20~63岁)进行手术前,术后1周、2周、1个月血清中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并分析其与肾移植急性排斥的关系.46例患者中,移植前PRA阳性者(PRA>10%)13例(28.3%),PRA阴性者33例(71.7%).移植前PRA阳性者中有6例PRA>50%(51%~80%),术前行血浆置换,并口服免疫抑制剂.肾移植后PRA阳性组中有6例发生急性排异,其中2例甲基泼尼松龙(MP)冲击失败后切除移植肾恢复血透.PRA阴性组中有6例发生急性排异,其中3例经MP冲击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经MP冲击无效,改用抗T淋巴细胞球蛋白(ATG)冲击后,肾功能恢复正常.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PRA阳性者有17例(其中术前PRA阴性者4例),发生排异者9例(其中3例为术前PRA阴性).术后PRA阴性者中有3例发生排异.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肾移植术前体内PRA水平对移植肾排异有显著影响,术后体内PRA水平影响移植肾急性排异的发生和转归.  相似文献   

13.
动态测定5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的含量.结果表明,术后发生急性排鼻者,血清ICAM-1值明显高于无排异反应的病人,且在血清肌酐浓度升高前1天~2天已升高,随着排异反应的控制,血清ICAM-1也恢复至排异前水平;而环孢素A(CSA)急性肾中毒患者,血清ICAM-1值无变化.结果提示,动态观察血清ICAM-1对急性排异反应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以及急性排异与CSA急性肾中毒的鉴别诊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移植肾穿刺活检在肾移植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移植肾活检在肾移植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3 4 (男 2 8,女 6)例均为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 ,平均年龄 3 4 6岁 (18~ 5 2岁 ) ,其中 2 0例术后尿素氮和肌酐正常 ,1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 ,4例为肾功能延迟恢复 .分别在彩色B超 (2 6例 )和CT引导 (8例 )下行移植肾活检 .结果 :3 4例患者共行穿刺 3 7人次 .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B超 89% ,CT 10 0 % .2例术后出现轻度肉眼血尿 ,余无其他并发症 .B超组 (n =2 9)与CT组 (n =8)比较 ,肾小球数 :(13 9± 3 2 )vs(11 1± 4 7) ;动脉数 :(2 6± 0 7)vs (2 1± 1 1) ;不合格标本 :3 (10 3 % )vs 0 ;穿刺时间 :(1.0± 0 5 )minvs(5 0± 1 0 )min(P <0 .0 1) .根据Banff97分类 :肾功正常组 (n =2 0 )中 18例为正常 ,2例为临界改变 .临床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 (n =10 ) ,急性排斥反应为 7例 ,其中IA2例 ,ⅡA 3例 ,ⅡB 1例 ,Ⅲ 1例 .2例为环孢素A中毒 ,1例为急性肾小管坏死 .肾功能延迟恢复组 (n =4 )中 2例为急性肾小管坏死 ,1例为环孢素A中毒 ,1例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合并急性排斥反应 .临床诊断正确率为 73 5 % .结论 :移植肾穿刺活检能够及时准确地对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异常者进行诊断和疗效判断 .CT介导移植肾活检的穿刺标本质量优于B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环孢素A(CsA)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个体内变异度对肾脏移植受者移植后早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移植后早期接受CsA、吗替麦考酚酯(MMF)、皮质激素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的44例同种异体肾脏移植受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增强免疫法(EMIT)法测定CsA和MMF的活性成分霉酚酸(MPA)的血药浓度,包括用药前谷值(C0)和用药后2h峰值(C2),分析CsA C0与CsA C2的线性相关性并依此分组(相关组和非相关组),比较两组移植术后早期各项临床事件(感染、急性排斥、急性排斥和感染合并、移植肾失功和CsA肝、肾毒性反应等)的发生率和MPA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MPA)的达标率.结果 44例患者中,CsA C0与CsA C2呈非线性相关者31例(70.45%),呈线性相关者13例(29.55%).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组与非相关组移植后第2~4周临床事件的总体发生率、急性排斥事件的发生率和AUCMPA的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A药代动力学参数C0与C2的线性相关性对肾脏移植受者移植后早期的临床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肾移植术后DGF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15例DGF的病因不同,在血液透析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急性排斥反应冲击治疗、调整免疫抑制剂,近期移植肾切除后再次原位移植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5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8例;急性肾小管坏死5例;移植肾静脉血栓1例;环孢素A肾毒性1例,所有患者经治疗.肾功能在术后10~35 d恢复正常.随访0.5~3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DGF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是急性排斥和急性肾小管坏死,区别不同原因采用相应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单支与多支移植肾供肾动脉的移植效果.方法 根据供肾动脉的支数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单支肾动脉组(251例);B组为2支肾动脉组(12例),但有1支动脉直径<2 mm或估计供血区域<10%.将该动脉结扎(上极动脉);C组为2支或2支以上肾动脉组(35例).分别观察记录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肾功能情况.结果 A、B两组的手术时间较C组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的失血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术后的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有7.6%(19/251)出现术后并发症;B组有2例出现肾功延迟恢复,无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7%(2/12);C组有11.4%(4/35)出现并发症.术后各组1年人/肾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支与多支移植肾供肾动脉组之间比较,除手术时间略长外,在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肾功能情况、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术后1年人/肾存活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提高血管重建吻合技术是减少多支供肾动脉术后并发症,提高移植肾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普乐可复替换环孢素A减缓早期CAN肾功能减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平贤  黄赤兵  范明齐  张艮甫 《重庆医学》2006,35(15):1358-1360
目的了解用普乐可复(FK506)替代环孢素A(CsA)能否减缓早期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肾功能衰竭的速度,及其机制。方法1999年1月~2003年4月期间,对病理诊断为慢性移植肾肾病(I级)肾功不全、且正在服用CsA的124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8例):将CsA改为FK506,替换剂量比例约为75∶1,其他免疫抑制剂不变;B组(56例):环孢素A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均不作调整。对上述患者进行至少3年的随访,比较两组肾功能、3年随访期内肌酐清除率(Ccr)减损量、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血浆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等。结果3年后A组有42例(61.8%)患者移植肾功能稳定或好转,而B组除6例(10.7%)肾功能稳定外,其他患者肾功能均进行性减退;3年随访期内A、B两组Ccr分别减少了(10.1±9.9)ml/min和(22.3±16.7)ml/min;3年后A、B两组血浆TGF-β1浓度分别为(16.7±8.7)ng/ml和(39.7±10.8)ng/ml。上述结果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年随访期内,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8%和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FK506替代CsA可延缓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肾功能衰竭的速度,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体内TGF-β1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不同时期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对31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异反应病人不同时期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 在血肌酐升高前24h内,多普勒参数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增高的为19例。急性排异反应中,多普勒参数RI和PI与血肌酐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急性排异反应治愈过程中,多普勒参数RI和PI的恢复与血肌酐的恢复并不同步。结论 彩色多普勒观察移植肾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要注意观察时机。  相似文献   

20.
超声在移植肾术后内科并发症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肾移植术后内科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2例患者行连续性超声检查236次.结合临床及病理将无并发症的移植肾列为正常移植肾组,将出现内科并发症的病例分为急性排异反应(AR)组、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组和远期并发症[慢性排异反应(CR)和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个内科并发症组移植肾2DUS可出现各种异常表现,CDFI显示血流灌注情况较正常移植肾组差,PW显示移植肾内动脉频谱波形异常.AR组移植肾宽径大于其他3组;AR组与ATN组移植肾厚径大于正常移植肾和远期并发症组;3个病变组移植肾实质厚度、锥体高度和移植肾内各级动脉RI值明显大于正常移植肾组,ATN组最为显著.3个病变组发病时间不同,AR可以发生在术后任何时间段,但术后1年以内多见;ATN主要发生在术后第1个月以内;CR和CAN多发生在术后1年后.结论:超声检查对诊断肾移植术后内科并发症有临床应用价值,将超声表现与不同内科并发症的发病时间特点相结合可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