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心理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抑郁症状、睡眠质量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综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其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HAMD评分、MBI指数以及PS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HAMD评分、MBI指数以及PSQI评分分别为(13.27±1.95)分、(54.27±2.94)分和(5.07±3.07)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的(17.70±1.99)分、(42.57±3.22)分和(8.57±3.2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治疗前、后3项评分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联合心理康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情绪、睡眠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PSD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治疗组给予rTMS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疗程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国脑卒中量表(CS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抑郁情绪、睡眠质量、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HAMD、CSS、PSQI、M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治疗后),3组患者HAMD评分、PSQI评分、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治疗后HAMD、CSS、PSQI、MBI评分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HAMD[(9.76±4.59)分]、CSS[(7.65±2.35)分]、PSQI[(16.13±4.12)分]、MBI评分[(52.61±9.26)分]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rTMS可显著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睡眠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效提高其ADL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训练联合现实环境训练对脑卒中后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康复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老年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训练及现实环境训练,持续治疗2个月。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经治疗2个月后,发现研究组患者MoCA量表总分及视空间、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思维、延迟记忆、定向力七个子项目评分[分别为(22.80±4.63)分、(4.00±0.93)分、(2.67±0.62)分、(4.13±0.74)分、(2.33±0.62)分、(1.60±0.83)分、(2.93±0.70)分及(5.13±1.19)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后只有命名、语言、延迟记忆3个子项目评分和总分优于组内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MBI评分[(61.53±7.13)、(52.20±4.93)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MBI评分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 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计算机训练及现实环境训练,有助于卒中后非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改善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联合激光治疗尾痛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共选取尾痛症患者3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及激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骶部硬膜外阻滞治疗。2组患者经治疗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障碍指数(PDI)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组每次治疗时平均操作时间[(6.52±1.25)min]及疼痛缓解50%所需时间[(12.72±1.73)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PDI评分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h及治疗结束1个月、6个月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42±0.75)分、(2.53±0.78)分、(2.60±0.96)分]、PDI评分[分别为(23.82±4.73)分、(26.34±5.94)分、(27.18±4.78)分]及PSQI评分[分别为(5.47±1.26)分、(5.21±1.17)分、(5.15±1.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联合激光治疗尾痛症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腰痛(LBP)患者的睡眠质量并分析其与疼痛、心理等因素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LBP患者30例(LBP组),健康受试者30例(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分别采用目测类比定级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身体功能状况、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以及抑郁和焦虑水平。并将2组PSQI得分分别与其余各项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LBP组SF-36的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PCS及MCS项目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BP组在PSQI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BP组患者的在评价焦虑及抑郁状况的SAS及SDS中LBP组得分显著大于对照组,表明LBP患者的VAS、ODI、SAS和SDS评分分别为(5.20±2.25)、(46.70±15.77)、(46.83±7.33)和(47.65±7.09)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LBP组的PSQI得分与SAS、SDS、VAS、ODI评分以及性别呈正相关(P<0.05),与MCS、PCS的得分呈负相关(P<0.05);对照组的PSQI得分与SAS、SDS评分、年龄以及咖啡因饮料摄入量呈正相关(P<0.05),与MCS和PCS评分呈负相关(P<0.05)。 结论LBP患者的睡眠质量低下,且其睡眠障碍与患者的心理状况、功能、疼痛程度有着显著相关性,在治疗LBP时应增强针对睡眠障碍问题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疗效。 方法选取DEACMP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压氧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微循环及康复治疗,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治疗前、治疗35d、治疗70d,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BI评分(BI)、年龄相关的白质改变量表(ARWMC)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脑白质损伤程度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高压氧组和对照组MMSE、BI、ARWM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高压氧组治疗35d及70d后MMSE、BI评分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治疗70d后ARWMC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5d后,高压氧组MMSE评分[(10.78±4.41)分]高于对照组[(2.54±1.50)分](P<0.05),BI评分[(48.75±11.85)分]高于对照组BI评分[(9.46±6.43)分](P<0.05),其ARWMC评分与对照组ARWM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70d后,高压氧组MMSE评分[(23.69±3.79)分]高于对照组[(2.89±1.64)分]( P<0.05),BI评分[(75.78±16.37)分]高于对照组BI评分[(12.14±8.65)分](P<0.05),其ARWMC评分[(7.13±3.22)分]低于对照组[(15.79±4.70)分](P<0.05)。 结论在改善微循环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高压氧能够改善DEACMP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治疗70d后可显著减轻患者脑白质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和推拿治疗,所有治疗均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分级法、Fugl-Meyer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踝阵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Clonus、FMA及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MAS[(1.68±0.59)分]、Clonus评分[(1.05±0.49)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30.24±1.86)分]、BI评分[(64.41±6.02)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对照组患者MAS[(2.98±1.13)分]、Clonus评分[(2.48±0.53)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26.89±2.12)分]、BI评分[(50.12±4.84)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MAS、Clonus评分较高(P<0.05),FMA、BI评分较低(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及推拿治疗,可显著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足内翻状态,改善其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将70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仅接受颅脑损伤常规治疗,康复组在颅脑损伤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患病早期增加综合康复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损伤的程度,轻度损伤0~15分,中度损伤16~30分,重度损伤31~45分;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rt;60分为优,60~40分为良,40~20分为中,<20分为差,未清醒的患者计为0分,昏迷患者在清醒后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7.00±8.14)分和(8.23±6.47)分,对照组分别为(16.14±7.45)分和(12.31±6.52)分, 可见,治疗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且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患者的MBI评分分别为(33.29±20.03)分和(62.00±21.80)分,对照组分别为(32.86±18.44)分和(44.86±18.01)分,可见,治疗后2组患者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能更加明显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LDH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干扰电、超短波及湿热敷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辅以SET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VAS评分、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腰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3.22±0.94)分]、腰椎功能评分[(23.6±5.8)分]、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66±0.92)分]、腰椎功能评分[(15.4±6.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改善率[(90.3±16.5)% vs(79.3±24.9)%]及治愈显效率(87.5% vs 73.3%)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ET训练可显著减轻LDH患者腰痛症状,促其腰椎功能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刺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2组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营养脑神经、抗炎、抑酸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部电刺激和正中神经电刺激促醒疗法(MNS)。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采用单光子发射CT扫描(SPECT)技术评定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治疗期间连续7d监测患者的颅内压(ICP)变化。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GC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GCS评分改善程度[(10.53±3.8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8.73±2.27)分](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值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治疗第5、6、7天,治疗组ICP水平[(2.72±0.10)分、(2.48±0.19)分、(2.09±0.2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03±0.14)分、(2.89±0.12)分、(2.53±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刺激治疗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意识状态水平,对其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平行杠上支撑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或脑外伤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辅以上肢平行杠上支撑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简化Fugl-Meyer评分(FMA)上肢部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其手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上肢评分[治疗组为(38.25±9.62)分,对照组为(27.31±8.98)分]及MBI评分[治疗组为(38.46±8.46)分,对照组为(21.25±9.12)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平行杠上支撑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或脑外伤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牵伸疗法治疗足底筋膜炎(PF)的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PF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3例)。2组患者均给予牵伸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ESWT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站立行走时的足底疼痛程度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有1例、2例患者脱落。治疗前,2组患者AOFAS评分及VAS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及8周后的AOFAS评分显著提高(P<0.05)。与组内治疗4周后比较,对照组治疗8周后的AOFAS评分[(78.81±10.97)分]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8周后的AOFAS评分[(92.07±9.83)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87.07±11.26)分]及8周后[(92.07±9.83)分]的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及8周后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4周后比较,对照组治疗8周后的VAS评分[(3.91±0.45)分]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8周后的VAS评分[(3.05±0.15)分]继续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3.15±0.32)分]及8周后[(3.05±0.15)分]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牵伸治疗基础上辅以ESWT治疗,可显著改善PF患者的足踝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康复治疗效果。 方法研究组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计算机辅助认知作业训练治疗2个月,对照组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常规工娱疗法治疗2个月。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连线测验A和B、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等神经认知功能测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①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PANSS量表总评分[(59.82±8.41)、(59.45±9.05)分]及阴性症状量表的评分[(16.67±3.20)、(17.08±3.23)分]均较组内治疗前[PANSS总评分(70.23±7.62)、(68.32±10.14)分及阴性症状量表评分(21.46±3.26)、(20.82±4.21)分]明显下降,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述各项的减分程度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②治疗后,研究组连线测验A测验成绩[(44.14±17.51)分]和B测验成绩[(96.47±34.43)分]均较组内治疗前[(51.76±21.18)和(114.31±35.76)分]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连线测验A测验成绩和B测验成绩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rt;0.05)。③治疗后,研究组WMS再认和WMS再生两个分测验成绩[(8.21±3.96)、(10.24±3.52)分]较组内治疗前[(5.83±3.12)、(8.63±3.45)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WMS再认和WMS再生两个分测验成绩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rt;0.05);研究组测验成绩提高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④治疗后,研究组WCST的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正确数和分类数成绩[(87.82±23.21)、(23.20±11.5)、(23.14±42.00)、(4.80±0.76)]较组内治疗前[(78.20±21.40)、(28.87±10.21)、(21.54±26.50)、(4.26±0.08)]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WCST测验总测验、持续错误数、正确数和分类数成绩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rt;0.05);研究组的测验成绩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 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测验任务成绩,改善患者部分认知领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8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均采用抗抑郁药文拉法辛(75~150 mg/d)或米氮平(15~30 mg/d)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每周5次,共2周;对照组在药物基础上辅以MECT治疗,每周3次,共2周。治疗前、治疗后第1,2,4,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2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AMD评分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HAMD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研究组治疗后1周[(16.510±3.129)分]及2周[(9.100±2.968)分]比较,对照组治疗后1周[(14.070±4.910)分]及2周[(7.800±3.299)分]均较低(P<0.05);治疗后第4周及第6周,研究组HAMD评分与对照组HAMD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状况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5%)低于对照组(1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中,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6例和7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0%和17.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首发抑郁症与无抽搐电休克疗效相当,能迅速缓解症状,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及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棱镜适应训练对脑卒中后视空间忽略的康复作用及其脑机制。 方法将脑卒中视空间忽略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虚拟现实棱镜适应训练和常规康复治疗2周,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字直线二等分测试(LBT)、字母划销试验(LCT)、画钟试验(CDT)和注意网络测试(ANT)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间的LBT、 LCT和CDT测试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LBT、 LCT、CDT测试结果分别为(4.27±1.39)分、(9.52±6.95)%、(8.80±1.01)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患者间ANT测试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ANT测试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虚拟现实棱镜适应训练结合常规康复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视空间忽略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的影响。 方法选取中、重度老年COPD稳定期住院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4例,2组患者均接受呼吸内科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化运动锻炼指导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通过电话随访进行健康宣教和康复锻炼指导。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治疗后)行COPD生活质量调查问卷(SGR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SGRQ问卷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干预组SGRQ问卷症状、活动能力、生活影响评分及总分分别为(42.12±11.32)分、(45.17±10.23)分、(29.98±6.54)分和(41.02±9.92)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后,干预组SCL-90量表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急性发作和急性发作导致住院人次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康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可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干预防治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心理干预、肢体训练及水肿预防治疗。于治疗8周后观察2组患者SHS发病情况,并对2组患者患肢疼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观察组患者SHS发生率为24.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SHS发生率(6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分别为(29.73±4.51)分、(24.38±3.65)分]、BI指数评分[分别为(78.13±6.79)分、(65.48±6.16)分]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63±1.88)分、(4.50±1.41)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康复干预能有效预防脑梗死后SHS发生,同时还能进一步缓解肢体疼痛及肿胀,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松弛训练治疗中青年女性焦虑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例中青年女性焦虑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松弛训练。于入选时、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4周治疗后,发现研究组HAMA评分[(16.7±5.3)分]及GQOLI-74评分[(73.5±8.9)分]、对照组HAMA评分[(19.3±6.7)分]及GQOLI-74评分[(69.7±6.9)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研究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松弛训练,能进一步缓解中青年女性焦虑症患者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推拿、中频电疗、腰椎牵引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常规腰腹肌力训练,治疗组患者则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CSE)。于治疗前、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1年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 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另详细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情况。 结果治疗12周时及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13±1.11)分和(1.48±0.82)分]、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分[分别为(11.58±4.77)分和(5.42±2.31)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9±1.38)分和(2.49±1.32)分]、Roland-Morris评分[分别为(13.90±5.57)分和(8.74±4.0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上述时间点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Roland-Mo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12周治疗后,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时发现,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持续改善(P<0.05),并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缓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无痛行走距离,从而延缓甚至避免手术治疗,并且该疗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TMS)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给予TMS及电针治疗)和对照组(给予假TMS及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d、20d及30d时分别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10d、20d及30d时治疗组患者Portmann简易评分[分别为(13.17±2.10)分、(14.76±2.06)分和(17.03±2.50)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经治疗20d时对照组患者Portmann简易评分[(13.17±2.13)分]才开始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TMS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面神经及面肌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