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探讨童年期体质量指数(BMI)轨迹与多基因遗传风险对男女童青春期发育启动的影响,为儿童青春期发育偏离早期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蚌埠市2所城区小学的1 263名一至三年级学生,建立儿童生长发育队列.于2016年3月进行基线调查,2017-2019年分别开展随访调查,共纳入997名学生,包括身高、体重,计算BMI、女童乳房Tanner分期和男童睾丸容积.采用群组轨迹模型识别童年期BMI生长轨迹,使用加速失效时间模型分析童年期BMI轨迹对男女童青春期发动的影响.根据测得的17个青春期相关SNP计算多基因遗传风险.结果 BMI轨迹分为3类,分别为持续正常组、持续超重组和持续肥胖组.控制协变量后,仅在低青春期发育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RS)组男童中观察到与持续正常组相比,持续肥胖儿童睾丸发育年龄延迟6.10个月(校正后TR=1.05,P=0.04).与持续正常组相比,具有低PRS和中等PRS的女童持续超重或肥胖分别与乳房启动年龄提前3.42和6.84个月有关(校正后TR值分别为0.97和0.94,P值均<0.01);具有中等PRS的女童持续超重或肥胖分别与乳房启动年龄提前6.72和8,96个月有关(校正后TR值分别为0.94和0.92,P值均<0.01);在高PRS的女童中,发现持续超重或肥胖儿童乳房启动年龄提前更多,分别为10.80和12.96个月(校正后TR值分别为0.90和0.88,P值均<0.01).结论 持续超重和肥胖与女童乳房发育提前有关,而持续肥胖与低遗传风险男童睾丸发育延迟有关.  相似文献   

2.
探讨在控制青春期发育遗传背景后,剖宫产分娩方式对男女童青春期发育的前瞻性影响,为选择有利于青春期发育正常进程的分娩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在安徽省蚌埠市2所小学招募一至三年级学生997名,建立儿童青春期发育队列.采用父母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分娩方式、出生体重、胎龄、早期喂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文化程度等信息,每年评估儿童身高、体重和青春期发育(女童乳房发育Tanner分期和男童睾丸容积).基于青春期相关1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计算青春期发育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RS).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讨剖宫产分娩与男女童青春期发育的关联.结果 调查对象基线年龄为(8.01±0.84)岁,体质量指数(BMI)为(17.96±2.96) kg/m2.男女童剖宫产比例分别为43.30%和32.47%.基线和随访结束,剖宫产女童乳房发育启动检出率(39.89%,95.21%)高于自然分娩组女童(4.39%,68.48%)(x2值分别为118.65,51.42,P值均<0.01).控制PRS、年龄、BMI、早期喂养方式等因素发现,剖宫产与女童乳房发育启动年龄提前有关(风险比HR=1.98,95%CI=1.67~2.34,P<0.01).结论 剖宫产分娩可能增加女童乳房发育提前风险.需要更多研究证实自然分娩或为儿童青春期发育提前的预防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围青春期膳食质量对青春期发育的前瞻性影响,为预防中国儿童青春期发育提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西南地区儿童营养与生长发育队列数据,以1 588名6~8岁儿童(女童976名,男童612名)为研究对象,通过食物频率问卷收集儿童的膳食摄入信息,采用修订版中国儿童膳食指数(Chinese Children Dietary Index, CCDI)评价儿童围青春期(初潮/变声发生前2~4年)的膳食质量。以女童初潮年龄和男童变声年龄作为青春期发育观测指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膳食质量对青春期发育的前瞻性影响。  结果  女童和男童的围青春期CCDI得分分别为(58.0~132.5)和(48.3~129.9)分。调整父亲文化程度、能量摄入、体脂百分比后,围青春期膳食质量较高的儿童与膳食质量较低的女童/男童相比,女童初潮发生时间晚0.6年[膳食质量较高组的初潮年龄为13.1(11.2~13.3)岁,较低组为12.5(12.0~13.9)岁,P=0.01];男童变声发生时间晚0.4年[膳食质量较高组的变声年龄为13.8(12.1~14.8)岁,较低组为13.4(12.5~15.1)岁,P=0.03]。  结论  围青春期较高的膳食质量可使儿童青春期发育延迟,应积极开展膳食指导和干预,提升围青春期儿童膳食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3—2018年鄂伦春聚居区鄂伦春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身体体格发育情况,为开展体质与健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和2018年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分析鄂伦春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近6年身高、体重和体质量指数(BMI)均值及增长率。  结果  2013—2018年7~12岁男女童的身高和体重均呈现增长趋势,身高增长值男童分别为1.8,1.7,1.9,2.6,5.7,5.9 cm,女童分别为2.8,4.5,1.9,1.8,3.6,2.9 cm;体重增长值男童分别为2.2,2.5,5.1,6.3,6.4,7.2 kg,女童分别为2.4,3.6,3.1,1.3,4.6,3.0 kg。其中7~8岁女童增长率高于男童,9~12岁男童增长率高于女童。随着年龄增加,7~12岁男女童BMI均值均呈现上升趋势,同年龄男童BMI始终高于女童。其中,2018年7~12岁男童BMI均值均超过超重的临界值。  结论  鄂伦春族7~12岁儿童的身体形态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但发展趋向于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和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发生的相关性,为有效预防学龄前儿童自闭症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3 655名幼儿园儿童,了解儿童一般基本情况,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和克氏自闭症行为量表(CABS)分别评估母亲ACEs和儿童自闭症行为情况。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分析母亲ACEs对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影响。  结果  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检出率为6.10%,男童(7.22%)高于女童(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P < 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母亲有ACEs组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检出率高于母亲无ACEs组[OR值(95%CI)=2.77(1.92~3.99),P < 0.05]。母亲ACEs与学龄前男童、女童自闭症行为的风险增加相关,男童OR值(95%CI)=2.90(1.81~4.64),女童OR值(95%CI)=2.56(1.43~4.6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暴露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相关,降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需要关注母亲ACEs的代际影响。  相似文献   

6.
探讨青春期发育时相与发育速度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前瞻性预测效应,及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方法 于2013年(T1)方便选取安徽省蚌埠市2所小学一至三年级2 084名学生,建立儿童青春期发育队列,并分别于2015(T2)、2017(T3)和2019(T4)开展2年一次的随访调查,最终有效人数1 909人.问卷调查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企图与外化症状,男女童的青春期发育分别采用男童睾丸容积和女童乳房发育Tanner分期作为评估指标.T4时采用《MacArthur健康行为问卷儿童报告版》评估外化症状.基于SAS软件的非线性生长模型(nonlinear growth model,NLM)分别拟合男女童青春期发育的时相与速度,将青春期时相划分为提前、适时、延迟组;将青春期发育速度划分为快速、正常、缓慢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男女生青春期发育时相与发育速度对随访期不同行为问题发生的预测效应.结果 外化症状、NSSI、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报告率分别为13.9%(265名)、24.4%(466名)、14.2%(271名)、4.6%(88名)和2.3%(43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青春期发育速度过快会增加男童外化症状、NSSI[OR值(95%CI)分别为2.85(1.53~5.31),2.11(1.22~3.65)]和女童自杀企图的发生风险[OR值(95%CI)=2.99(1.07~8.35)].发育速度缓慢可以降低男童自杀意念与自杀计划[OR值(95%CI)分别为0.40(0.18~0.87),0.07(0.01~0.67)]和女童外化症状和自杀意念的发生风险[OR值(95%CI)分别为0.33(0.13~0.81),0.38(0.17~0.85)].发育时相提前会增加男童自杀计划发生风险[OR值(95%CI)=3.60(1.04~12.43)],发育时相延迟可以降低女童NSSI发生的可能性[OR值(95%CI)=0.39(0.19~0.80)].结论 青春期发育速度可能是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童年不良经历对男女童青春发育过程的持续影响,为青春发育规律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9月抽取黄山市城区和乡镇寄宿制和公立小学各1所的三、四年级共1 156名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青春发育问卷(PDS)进行自我评定的基线调查,根据儿童期虐待问卷不同维度得分将童年不良经历分为无暴露组、轻度暴露组和重度暴露组,2年后再次进行PDS问卷的自我评定,分析童年不良经历类型及严重程度对男女童青春发育的持续影响。  结果  基线调查中,女童发育提前53名(11.32%),男童发育提前51名(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 <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童年不良经历虐待类型及严重程度对青春发育的影响在基线和随访中都具有性别差异,童年不良经历不同暴露组基线和随访时发育提前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女童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性虐待程度越重,PDS得分越高(B值分别为0.22,0.15,0.08);男童情感虐待越重PDS得分越高,躯体虐待越重PDS得分越低(B值分别为0.20,0.04)(P值均 < 0.05)。  结论  在男女童青春发育过程中要重视童年不良经历的影响及性别差异。应进行更为长期的时间效应观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超重肥胖儿童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index, VAI)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关系,为儿童NAFLD早期预防和分层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儿童生长与健康队列(PROC),经数据清理整合后纳入具有完整的肝脏超声和VAI数据的6~8岁超重肥胖儿童510名。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索VAI与NAFLD的相关系数,采用趋势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VAI分组与NAFLD的关系。  结果  男、女童NAFLD检出率分别为25.9%(69名)和11.1%(27名)。正常组和NAFLD组男童VAI为0.43(0.31,0.61)和0.61(0.44,0.87);女童为0.74(0.56,1.07)和1.08(0.67,1.51)。男童和女童中三酰甘油(TG)、VAI和VAI三分位分组与NAFL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0.26,0.29;0.16,0.16,0.18,P值均 < 0.05),男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NAFLD呈负相关(r=-0.21,P < 0.05)。随着VAI分位数的增加,男女童NAFLD检出率有增加的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21.77,7.66,P值均 < 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以VAI第1三分位数为参照,男童第2三分位数(cOR=2.59,95%CI=1.15~5.86;aOR=2.33,95%CI=1.01~5.36)和第3三分位数(cOR=5.73,95%CI=2.62~12.53;aOR=4.87,95%CI=2.15~11.03)患NAFLD的风险增加; 女童第3三分位数(cOR=4.43,95%CI=1.40~14.00)患NAFLD的风险增加。  结论  VAI与NAFLD呈正相关,超重肥胖儿童患NAFLD风险随VAI分位数增加而增加,可应用VAI进行NAFLD分层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儿童恒磨牙早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为促进儿童口腔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整群选取蚌埠市2所小学861名9~12岁儿童,开展父母问卷采集社会人口统计学信息,检查并记录第二恒磨牙萌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边际效应命令分别探讨体重状态及BMI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的关联。  结果  第二恒磨牙早萌检出率为26.5%(228名),其中男童检出率为27.5%,女童为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P=0.39)。肥胖组儿童第二恒磨牙早萌检出率(39.0%)高于正常体重组(21.5%)(χ2=21.85,P < 0.01)。肥胖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呈正相关(OR=3.55,95%CI=2.14~5.87,P < 0.01);超重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64,95%CI=0.95~2.81,P=0.07)。女童较同年龄男童第二恒磨牙早萌发生风险更高(OR=2.19,95%CI=1.42~3.39,P < 0.01)。  结论  肥胖儿童恒磨牙早萌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同年龄女童第二恒磨牙早萌较男童常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EBPs)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阜阳、芜湖、六安3个地区城乡幼儿园9 647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分别调查母亲ACEs及学龄前儿童EBPs。  结果  学龄前儿童困难问题、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障碍、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检出率分别为17.4%,16.3%,18.3%,22.7%,34.2%,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母亲不同类型ACEs均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OR=1.51~2.97,P值均 < 0.01);随着母亲ACEs种类数增加,儿童EBPs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OR=3.13~9.61,P值均 < 0.01)。母亲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社区暴力与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关联,男童高于女童(ROR值分别为1.25,1.26,1.4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发生风险的升高相关,关注母亲ACEs有益于学龄前儿童EBPs防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况及其与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关联,为预防大学生抑郁症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10—12月,选取苏州市某高职院校6 366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其童年期虐待经历以及抑郁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中男生检出率为28.3%,女生为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3,P<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男生抑郁症状发生呈正相关[OR值(95%CI)=1.70(1.17~2.45)];小学及以前和中学虐待经历与大学女生抑郁症状发生均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38(1.01~1.73),1.47(1.10~1.96)](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且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影响大学女生发生抑郁症状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影响大学生情绪化过度进食行为的因素,为制定减少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策略提供新思路。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安徽省北部、中部和南部5座城市2 045名大学生,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设计问卷,测量大学生个人层面、人际层面、物理环境以及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采用情绪化过度进食量表(Emotional Overeating Questionnaire, EOQ)进行大学生情绪化过度进食行为频率的测量,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大学生情绪化过度进食行为的影响。  结果  全因素调节模型结果中,错误社会饮食观念影响(OR=1.28,95%CI=1.16~1.41)、情绪量表得分(OR=1.46,95%CI=1.24~1.73)、亲密朋友态度(OR=0.75,95%CI=0.59~0.95)与情绪化过度进食行为有相关性,性别、城乡出身、月生活费、父母态度、到常去的校外快餐店的距离及每天摄入食物包装上的营养成分和热量信息未标注比例与情绪化过度进食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  结论  错误社会饮食观念影响与情绪量表得分增加了情绪化过度进食的风险,亲密朋友态度则降低了情绪化过度进食的风险。应继续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降低情绪反应,并通过开展健康饮食宣教活动倡导同伴间正确的饮食观念,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御社会环境中容易造成不良进食行为的因素,树立正确饮食观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芜湖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及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行为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对芜湖市12所幼儿园1 158名大班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和入睡前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2~5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情绪行为及睡眠障碍问题。  结果  调查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总的检出率为44.21%,其中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学龄前儿童入睡前情况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单独睡眠及睡前是否需要安慰物两个方面;41.97%的学龄前儿童检出至少1种睡眠障碍类型,其中睡眠不安的检出率女童为33.83%,高于男童的25.97%;睡眠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出现,异态睡眠(OR=2.33,95%CI=1.25~4.34)和睡眠不安(OR=4.92,95%CI=1.28~19.00)增加女童该问题的风险,睡眠充足会降低此风险(OR=0.46,95%CI=0.27~0.77);异态睡眠增加男童情绪行为异常的风险(OR=1.86,95%CI=1.08~3.19),而单独睡眠降低该风险(OR=0.59,95%CI=0.37~0.95)。  结论  睡眠障碍增加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充足的睡眠及儿童单独的睡眠习惯可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睡眠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联合作用对儿童新发血压偏高的影响,为探索防控儿童血压偏高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厦门市青春期发育队列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基线和2019年随访时身高、体重和血压数据完整的1 313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的联合作用对儿童血压偏高的影响。  结果  1 313名小学生基线时(2017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为25.2%;随访2年后,未发生血压偏高的人群中有19.7%的儿童新发了血压偏高,男生血压偏高新发率为23.4%,女生为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睡眠时间、水果、蔬菜、含糖饮料及肉制品摄入情况后,总体及男生身高增长高水平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新发的风险高于身高增长低水平非超重肥胖组(总体:RR=2.41,95%CI=1.44~4.04;男生:RR=2.69,95%CI=1.45~5.02);女生身高增长低水平联合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检出率也显著增加(RR=4.47,95%CI=1.45~13.75)。  结论  身高增长幅度较高和超重肥胖是儿童血压偏高发病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男生中。在青春期身高突增前对儿童进行肥胖的预防和干预可能有益于降低儿童期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蚌埠市青少年超重肥胖、青春发动时相和进食障碍情况及其相互关系,为预防青少年肥胖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在蚌埠市方便抽取2所九年制学校,从五至八年级随机抽取683名学生,采用青春发育量表(PDS)和进食障碍量表(EDI-C)的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分析超重肥胖、青春发动时相与进食障碍的关系。结果 男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生,女生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率、瘦身倾向得分、体型不满得分和进食障碍总分高于男生(χ2/t值分别为28.69,57.99,3.47,2.59,3.30,P值均<0.05);不同年级学生超重肥胖率、贪食得分和进食障碍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F值分别为28.39,5.11,3.95,P值均<0.01)。超重肥胖与青春发动时相提前、进食障碍之间呈正相关,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与进食障碍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0.17,0.14,P值均<0.01)。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在超重肥胖与进食障碍之间起的部分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14.25%。结论 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进食障碍相关,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在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7所幼儿园共2 531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家庭环境情况,运用SDQ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收集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为6.4%,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17.8%),其次为多动注意不能(13.7%),亲社会行为(9.4%)、品行问题(7.0%)、情绪问题(5.7%)。除情绪问题外,男童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低(OR=1.85,95%CI:1.04~3.29)及组合家庭(OR=1.81,95%CI:1.19~2.75)为其危险因素,而女童为保护性因素(OR=0.71,95%CI:0.51~0.98)。  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虽不高,但男孩的多动问题、女孩的情绪问题较为突出,尤其要关注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及组合家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现状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虐待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6年3—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充市2所高校918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健康危险行为。使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至少有1种健康危险行为的人数为720(78.43%)名,暴饮暴食人数最多(595名,64.81%)。吸烟、一次喝≥5瓶啤酒、打架斗殴、自杀意念人数依次为146(15.90%)、271(29.52%)、224(24.40%)、205(22.33%)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期至少经历1种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忽视与大学生吸烟、自杀意念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性虐待与大学生吸烟行为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  方法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较普遍,儿童期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