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学生午餐各类食物和营养素水平, 为指导有关部门配餐和供餐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 利用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数字化管理平台收集天津市滨海新区96所学校13 018份学生午餐食谱, 对学生午餐中的谷薯类、蔬菜类、水果类、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奶及奶制品、大豆类及其制品/坚果和其他九大类食物, 能量和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锌、硒、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12项营养素指标进行评价。  结果  学生午餐各类食物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畜禽肉类96.8%(116.4 g)、谷薯类92.3%(179.5 g)、蔬菜类65.0%(170.6 g)、大豆类及其制品/坚果47.7%(21.4 g)、蛋类33.4%(18.0 g)、鱼虾类14.4%(8.5 g)、水果类14.1%(19.6 g)、奶及奶制品0.3%(35.4 g)。不同年级间各类食物摄入合格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学生午餐能量合格率为76.9%(932.6 kcal), 各类营养素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是铁96.9%(9.7 mg)、锌96.8%(5.9 mg)、蛋白质96.4%(43.8 g)、碳水化合物87.6%(130.8 g)、硒82.9%(23.5 μg)、维生素C 78.5%(48.8 mg)、维生素B1 75.9%(0.5 mg)、脂肪74.3%(28.5 g)、维生素A 74.1%(327.1 μg)、维生素B2 49.9%(0.5 mg)、膳食纤维19.5%(5.9 g)和钙13.4%(246.1 mg)。不同年级间能量和各类营养素合格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数字化平台基本满足学生午餐食物种类和营养素水平, 但也存在鱼虾类、水果类和奶及奶制品不足及维生素B2、膳食纤维和钙不足等问题。建议优化学生午餐食谱或在其他餐次增加相应食物摄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营养干预措施对温州市学生午餐各类食物、能量和营养素供应量及剩菜剩饭率的干预效果。方法 2021—2022年在温州市13个县(市、区)各随机抽取一所初中,在干预前后分别对学校进行连续一周采用称重法和记账法对食堂各类食物的供应量和每日就餐人数进行调查,对剩菜、剩饭进行分类称重。干预措施包括营养供餐支持、营养健康教育。结果参照《学生餐营养指南》、《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温州市初中学校食堂食物供应方面达到推荐量80.00%的食物有谷薯类、鱼虾类,低于推荐量80.00%的食物有蔬菜类、水果类、蛋类、奶类,高于推荐量120.00%的食物有禽畜肉类、植物油、盐,其中水果类、鱼虾类的供应量得到明显改善(t=2.342,P=0.029;t=-1.914,P=0.070)。营养素供应方面达到推荐量60.00%的营养素有能量、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供应量及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推荐量60.00%的营养素有维生素A、膳食纤维,蛋白质、锌、铁、维生素C的供应量及脂肪供能比均高于推荐量,其中锌、维生素A、维生素C供应量及脂肪供能比得到明显改善(t=2....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校食堂食物供应中能量与宏量营养素供应变化趋势,为推进中西部贫困农村学校合理供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从2012—2017年,对中西部22省699个国家试点县,按照不同的供餐模式抽取10%的学校进行监测,计算学校每人每天能量和碳水化合物供应量、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并与《学生营养餐指南》(WS/T 554—2017)进行比较。  结果  “营养改善计划”地区试点学校供餐的能量和蛋白质每日供应量呈上升趋势,能量从2012年的1 566.5 kcal(1 kcal=4.18 kJ)增加到2017年的1 927.4 kcal,蛋白质从49.0 g增加到61.0 g;脂肪供能比从31.9%上升为34.9%,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逐步下降(F值分别为83.38,128.36,20.27,17.28,P值均 < 0.05)。2017年能量供应量达标率为17.5%,蛋白质供应量达标率为26.8%。  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地区能量和宏量营养素供应仍不合理。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中西部贫困农村食堂食物供应的膳食指导,为改善贫困农村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提供良好保障。  相似文献   

4.
了解上海市长宁区小学营养午餐中各类食物及营养素实际摄入情况,为改善小学生营养午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长宁区4所小学一~四年级所有学生共2 030名作为研究对象,用食物称重记账法调查1周内连续5d的营养午餐摄入情况.结果 小学生午餐中动物性食品实际摄入量为83.2 g/d,达到推荐量的138.7%,大豆类及豆制品的摄入量为18.7 g/d,仅达到推荐量的74.6%;仅1所学校提供水果;所有学校均未提供奶类.学生午餐剩余最多的食物是粮谷类和蔬菜,分别为供应量的22.0%和19.2%.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的供能比高于推荐值,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供能比低于推荐值.能量、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平均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分另为(456.1±136.1)kcal(1 kcal=4.18 kJ)、(134±63.3) mg、(0.22±0.07) mg、(0.27±0.08) mg;维生素C的平均摄入量高于推荐摄入量,为(32.6± 14.8) mg.结论 长宁区小学营养午餐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应增加奶类和大豆及豆制品的供给量,适当减少禽畜肉的供给.  相似文献   

5.
石芮  韩钰  高磊  汪耿夫  张欣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18-1322
  目的  调查分析天津市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和营养状况,为ASD儿童制定科学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3 d 24h膳食回顾法调查天津市某特殊教育学校90名3~9岁ASD儿童24种膳食营养素的摄入情况,并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  结果  ASD儿童中超重肥胖儿童共31名,占34.4%;3名消瘦者占3.3%;1名生长迟缓者占1.1%。各年龄组ASD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D、维生素B6、叶酸、钙和碘的平均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标准,铜、磷和锌的摄入量均高于推荐摄入量标准,其中有超过10%的ASD儿童铜和镁的摄入量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能量、脂肪、维生素A摄入情况构成在正常、超重、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24,10.03,P值均 <0.05)。  结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营养素缺乏与过量的现象同时存在,建议采取个性化的饮食营养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6.
了解农村学校不同经营模式食堂为学生提供的膳食营养素状况,为学校食堂的食品营养与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河南省南阳地区农村学校食堂12所,采用称重法记录1周内连续5d学校食堂每日食物消耗种类和数量,采用营养计算软件算出各种营养素的日人均供应量,结果与中国居民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进行比较.结果 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食堂膳食谷类供应比例为49%61%;畜禽肉、蛋及豆类供应比例为08%;水果、鱼虾及奶类供应量为00.24%.能量供应占推荐摄入量的比例为71%97%;蛋白质供应量均在RNI的80%以上;除维生素B1外,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A供应量普遍不足;钙、铁、锌的食堂日人均供应量均低于RNI的73%,钠供应量高于RNI(244% 360%).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豆类及其制品的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5% 25%.结论 不同经营模式食堂所供应膳食结构均不完全合理,两种经营模式食堂蛋白质供应量充足,但优质蛋白不足,多数维生素和钙、铁、锌等矿物质供应不足.  相似文献   

7.
分析重庆市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12个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食堂食物和营养素供应情况,为制定下一步营养改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重庆市12个地区随机抽取不少于10%的小学和初中,共调查223所学校158 107名学生,通过记账法对2016年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进行调查,计算食物和营养素的供应情况.结果 粮谷类、蔬菜、鸡蛋、豆制品和牛奶供应情况较差,供应量偏低学校比例分别为51.12%,41.70%,88.79%,90.13%和99.10%,畜禽肉类和植物油的供应量偏高,偏高学校比例分别为71.75%和66.82%;能量、蛋白质、铁和锌的供应情况相对较好,供应量偏低学校比例分别为19.73%,17.94%,13.00%和13.00%;维生素A和钙的供应情况较差,供应量偏低学校比例分别为28.70%和30.94%;维生素C供应偏低情况严重,偏低学校比例为96.86%.小学和初中粮谷类、蔬菜、畜禽肉、鸡蛋以及能量、蛋白质和钙的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重庆市贫困农村学校学生膳食结构有待改善.要加强对学校食堂配餐人员的宣传和培训,保障学生合理膳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7~12岁艾滋病致孤儿童(艾滋孤儿)膳食营养状况,为促进其生长发育与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12岁艾滋孤儿(98名)和同龄普通孤儿(66名)及一般儿童(145名)共309名进行营养状况调查。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记录3组儿童一日三餐的饮食情况,按中国居民每日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RNI)分析儿童能量及营养素摄入及达标情况。  结果  艾滋孤儿组消瘦检出率为44.9%,高于普通孤儿组(40.9%)和一般儿童组(28.2%);艾滋孤儿组和普通孤儿组超重率分别为3.1%,3.0%,均低于一般儿童组(8.3%);艾滋孤儿组能量及膳食营养素的每日平均摄入量低于其余两组,且钙、铁、锌和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6、叶酸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D摄入量均未达标;艾滋孤儿组粮谷类、蔬菜类、水果类、蛋类、奶类、油类的日均摄入量均低于一般儿童组和普通孤儿组,除粮谷类、蛋类外,其余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02,5.23,27.86,16.59,P值均<0.05),而艾滋孤儿组和普通孤儿组儿童蔬菜类、水产类、蛋类、奶类的摄入均低于推荐摄入量。  结论  乌鲁木齐市7~12岁艾滋孤儿消瘦检出率较高,膳食营养摄入不均衡、营养状况欠佳。应改善艾滋孤儿的膳食结构以满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后学校食堂及供餐状况变化,为提高学校食堂供餐成效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2012—2017年,在“营养改善计划”覆盖的中国中西部22个省699个国家试点县中,每年按照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混合供餐3种模式,随机抽取不少于10%的小学和初中,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学校食堂建设及食堂供餐情况,每年样本量约8 000~11 000所学校。  结果  2012—2017年,不同年度间学校有食堂、学校有食堂和餐厅、学校有食堂和餐厅且餐厅配备桌/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 043.95,6 383.85,6 731.17,P值均 < 0.01),学校有食堂的比例从2012年的59.5%升至2017年的87.0%。食堂提供早、午、晚餐的比例在各年度有所波动(χ2值分别为51.85,144.96,189.19,P值均 < 0.01)。食堂早、午、晚餐的食物种类在2012,2014和2017年逐步丰富(χ2值分别为702.30,892.38,550.55,P值均 < 0.01)。中、小学和中、西部学校的食堂建设指标、食堂供应三餐比例及食堂三餐食物种类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随年度变化情况整体不同(P值均 < 0.05)。  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试点学校食堂比例不断提高,食堂建设不断完善,食堂供餐食物种类不断丰富,但学校食堂建设与三餐供应比例变化不匹配。应尽快解决制约因素,提高学校食堂供餐比例,丰富食物品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武汉市洪山区流动儿童营养素摄入及膳食结构状况,进行膳食营养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为改善流动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社区干预方法,抽取武汉市洪山区某流动儿童较集中的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218名)和对照组(222名),基线调查后,对干预组进行以“营养课堂”和知识讲座为主的膳食干预,干预时间为2个月,同时对干预组看护人也进行干预。  结果  基线时,两组流动儿童营养素摄入不足,尤其是钙、硒、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摄入达标率均低于5%;蔬菜类、奶类及奶制品的摄入达标率不足5%。干预后,膳食营养素方面,干预组流动儿童能量、三大宏量营养素、钙、维生素A、维生素C摄入量均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2~8.65,2.62~8.46,P值均 < 0.05)。膳食结构方面,干预后干预组谷薯及杂豆类摄入达标率由55.5%增加至68.8%,畜禽肉类摄入达标率由45.9%增加至56.4%,同时也均高于对照组(56.3%,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9~13.25,4.39~14.13,P值均 < 0.05)。  结论  流动儿童存在营养素摄入达标率低、膳食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今后可多开展面向流动儿童的营养教育,通过营养课堂、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同时对儿童及家长开展营养教育,有效改善流动儿童膳食结构及其他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珠三角地区部分中小学学生餐的膳食能量和主要营养素供应情况,为提高学生餐营养质量和制定有效的学生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珠三角地区的8所中小学3个年龄段学生的午餐进行连续5d的膳食样品采集,通过化学分析法测定学生餐的营养成分含量,并与学生餐指南对应的营养素摄入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所中小学午餐蛋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长沙市义务教育学校企业供餐模式和学校自办食堂模式的午餐满意率及剩饭情况,为相关部门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午餐改善措施及干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8年4-5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长沙市8所义务教育学校共2 203名中小学生进行午餐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对午餐总体满意率为78.8%,其中女生、小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基于营养健康食堂建设的综合干预对用餐小学生营养素养、食物消费及食堂建设相关行为及态度的影响,为学校营养健康食堂建设提供建议。  方法  选取台州市一所小学作为干预组,另一所条件相当的小学作为对照组,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取2所学校五年级320名学生(干预组163名,对照组157名),干预组在学校开展为期5个月基于营养健康食堂建设的综合干预,包括健康就餐环境打造、菜品改良、厨师培训、营养健康教育等;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技能均值及营养素养总得分、多种食物摄入频率、食堂建设相关行为及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每天摄入蔬菜、奶制品、鱼/禽/蛋/瘦肉的比例分别提高19.63,15.95,19.63百分点(χ2值分别为15.25,9.14,13.93,P值均 < 0.01);干预组看过宣传材料的比例(95.71%)高于对照组(84.71%)、非常赞同提供低盐低油低糖菜品的比例(74.85%)高于对照组(48.41%)(χ2值分别为11.04,23.73,P值均 < 0.01)。  结论  基于营养健康食堂的综合干预能够提高学生营养素养,改善学生饮食结构,建议采取“家校联动”形式开展大样本、多地区、长期的营养健康食堂建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北京市中小学校食堂及学生午餐供餐状况,为学校食堂标准体系建设和学生营养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教委所属全部1332所公立中小学校午餐供餐情况和学校食堂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3.8%的学校有食堂(包括自办食堂和托管食堂,下同),68.9%的学生在校吃午餐。457所学校自办食堂中有36.1%配备营养师。供餐单位提前公布带量食谱的为58.7%,按年龄制定食谱和为肥胖或营养不良学生提供食谱的分别为10.7%和8.2%。结论学校应完善食堂建设,加强营养师队伍建设,开展学生营养健康教育,使我市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真正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袁瑞  黄铮  朱幸  宋臻鹏  闻栋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9):1420-1422
  目的  了解湖州市学生午餐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 为卫生监管、食源性疾病防制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随机采集湖州市77所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食堂的学生午餐225份, 对其开展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沙门菌、弯曲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及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 依据相关标准对其进行微生物污染状况评价。  结果  225份学生午餐总体不合格率为2.67%(6/225), 其中大肠埃希菌>100 CFU/g的比例为1.33%(3/225), 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11%, 1.33%, 0.89%和0.44%, 金黄色葡萄球菌≥104 CFU/g和蜡样芽胞杆菌≥105 CFU/g的比例均为0。不同学校类型间学生午餐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不合格样品主要来自小学食堂, 其不合格率为5.63%(4/71)。  结论  湖州市学生午餐总体卫生状况尚可, 但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尤其应加强对小学的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区的学生家长分担餐费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营养改善计划”合理实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科学数据。  方法  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中国22个省726个国家试点县,分别按照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其他供餐3种供餐方式,抽取8 109所小学和初中作为调查对象纳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县、学校基本情况和家长分担餐费状况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家长分担餐费的相关因素。  结果  2019年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县,家长分担餐费的学校占全部监测学校的30.2%。在中、西部地区,家长分担餐费的学校比例分别为51.5%,20.3%;在家长分担餐费的学校中,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中、西部学校的学生家长分担餐费的金额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1.78,89.54,P值均<0.01),中部小学生家长分担餐费≥2元的比例为38.7%,西部为4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部地区,学段为初中或九年一贯制,供餐模式为食堂供餐或其他供餐,学校规模为大型,营养膳食补助用于午餐,中、高家庭收入水平,中、低监测县投入水平,监测县有其他营养公益项目,监测县工作经费不足的学校家长分担餐费的比例更高(OR值分别为3.22,1.51,1.36,1.74,3.74,1.38,11.58,2.40,3.15,1.50,2.12,3.36,1.34,P值均<0.05)。  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校学生家长分担餐费比例较低,可能受经济水平、供餐模式、学校规模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1—2020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规律及特点,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依据。  方法  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2011—2020年河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河南省10年间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7起,累计发病人数1 258人,住院人数701人,死亡1人。河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起数前4位的城市为郑州市、驻马店市、信阳市,新乡市。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峰期是6和9月。中学食堂和小学食堂导致的事件数最多(均为12起)。粮食制品引起的学校食源性疾病上报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14起,371人)。致病菌及其毒素是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病原因子,占查明原因事件数的78.26%。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最多的致病菌是蜡样芽孢杆菌,引起发病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是致泻大肠埃希菌,引发死亡病例的致病因素是毒蘑菇。除原因不明的事件外,加工不当是导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环节。  结论  中小学生是学校食源性疾病高发群体,应加强夏秋季学校食堂的监督和管理,预防粮食类食品加工储存不当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宝山区中小学校食堂卫生设施状况,为加强学校食堂卫生设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4年1~3月,对宝山区41所中学食堂、73所小学食堂进行调查。[结果]食堂建筑和布局合格率中学为96.59%,小学为94.07%(P〉0.05);食堂厨房设施设备合格率中学为90.10%,小学为86.60%(P〈0.05);食堂备餐间卫生设施合格率中学为86.71%,小学为80.52%(P〈0.05);食堂餐具清洗消毒设施合格率中学为90.20%,小学为86.90%(P〉0.05);食堂仓库设施合格率中学为87.80%,小学为81.73%(P〉0.05)。[结论]多数卫生设施中学食堂好于小学食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