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血管病死亡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害程度。方法利用2010-2014年张家港市脑血管病死亡资料,使用Death Reg 2005以及SPSS 16.0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结果5年间张家港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较为平稳,平均粗死亡率156.80/10万,占总死亡的22.74%,标化率58.75/10万,居死因顺位第二。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脑血管死亡率逐渐增加,尤其是60岁以后迅速上升,占脑血管总死亡的95.47%。居民因脑血管病死亡造成的PYLL为8 999人年,减寿率2.21‰,AYLL为9.56年/人。结论脑血管病是张家港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加强中老年人群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提高中老年人群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主要死因及居民减寿主要原因,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死亡率、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减寿年数和减寿率等指标分析死亡资料。结果 2009-2011年岱山县居民死亡率为761.01/10万,标化死亡率为379.34/10万,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χ2=70.32,P<0.01);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病、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损伤中毒;期望寿命79.31岁,去除前5位死因期望寿命分别可增加3.65、2.86、2.27、1.41、1.37岁;减寿年数构成顺位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病,5种死因占总减寿年数的86.50%,与死因顺位相比,损伤中毒由第5位上升至第2位,而呼吸系病由第2位下降至第5位;平均减寿数顺位依次为损伤中毒、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病。结论岱山县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损伤中毒和恶性肿瘤是影响低年龄组死亡的主要原因,应根据岱山县居民死因特点制定有效防控干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何道容  陈德友  施银淑 《职业与健康》2012,28(5):593-594,597
目的了解四川省汉源县居民死因的分布特点及对寿命的影响,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汉源县居民2010年死因监测资料通过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率)等指标对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汉源县2010年报告死亡人数1 958人,死亡率为608.63/10万,标化死亡率569.98/10万。男性死亡率为712.47/10万,女性死亡率为500.35/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占全死因的88.15%;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是造成汉源县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2010年汉源县居民死亡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云龙区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因。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云龙区2013年居民死因进行分类,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云龙区居民死亡1 854人,死亡率为575.65/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5.71/10万,男性(648.11/10万)高于女性(503.28/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10,P=0.000)。除0~岁组外,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尤其55~岁以后上升趋势明显加剧,≥55岁占总死亡人数的87.06%。死亡率居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合计占全死因的84.63%。减寿居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起源于围生期的疾病,合计减寿7 957人年,占全死因减寿的83.34%。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已成为影响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居民死因分布特点和潜在寿命损失情况,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我国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分类标准(卫统29-2报表)对云南省思茅区2014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根本死因编码和死因分类,通过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R)、期望寿命等指标分析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 2014年思茅区报告死亡总数1 911例,粗死亡率为640.89/10万,标化死亡率为633.76/10万,男性(689.94/10万)高于女性(491.83/10万);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占全死因的73.89%(1 412/1 911);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2.99岁,去除前5位死因的影响,居民期望寿命可提高20.93岁。去心脏病、去恶性肿瘤、去脑血管病、去呼吸系统疾病、去损伤和中毒死因后居民期望寿命分别提高2.67、2.38、1.89、1.16和1.37岁。主要死因减寿顺位依次为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减寿率分别为17.32‰、16.00‰、9.76‰、7.49‰和3.80‰,男性减寿顺位与全人群一致,女性首位减寿死因是恶性肿瘤。结论思茅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应根据思茅区居民死因特点制定有效防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4—2018年宁波市镇海区户籍居民死亡原因及潜在减寿影响,为制定和调整卫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导出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死亡时间为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且户籍为镇海区的死亡报告卡,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居民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亡构成比、死因顺位、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R)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结果 2014—2018年镇海区居民死亡7 163例,粗死亡率为595.57/10万,标化死亡率为243.48/10万。前11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病、伤害、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精神障碍疾病;男性前5位死因合计死亡率为588.56/10万,高于女性的391.85/10万(P0.05)。围生期疾病是0岁~组的首位死因,恶性肿瘤是15岁~组和45岁~组的首位死因,循环系统疾病是65岁~组的首位死因。2014—2018年镇海区居民全死因PYLL为40 132.50人年,PYLLR为33.37‰,AYLL为5.99年/人。居民PYLL和PYLLR前5位死因均为恶性肿瘤、伤害、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AYLL前5位死因依次为围生期疾病、先天畸形、伤害、恶性肿瘤和传染病。结论镇海区户籍居民标化死亡率为243.48/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恶性肿瘤、伤害和脑血管病是主要死因,围生期疾病是造成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沈阳市沈北新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特征,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沈北新区2000-2012年居民脑血管疾病的死亡资料,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性别、死因构成、死亡率变化特点及潜在寿命损失年数,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12年沈北新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共计3 448人,死亡率为160.69/10万,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187.15/10万)显著高于女性(133.94/10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从2006年的1 342.5人年,上升至2012年的2 315.0人/年.60岁以上人口脑血管病死亡率呈急剧上升趋势.结论 人口老龄化将加剧脑血管病死亡的疾病负担,控制男性和60岁以上人群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助于减少脑血管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安徽省寿县居民死因状况及规律,为政府制定卫生规划和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2005~2009年寿县居民死亡及人口监测资料。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标准进行分类分析。用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进行标化率计算,进一步计算各种死亡疾病的减寿率。结果 2005~2009年安徽省寿县居民年平均死亡率为544.87/10万,标化死亡率491.21/10万,前5位死因分别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病、心脏病及损伤中毒;死亡率分别为145.58/10万,138.67/10万,73.81/10万,68.85/10万,58.54/10万。前5位死因占全死因构成的89.10%。减寿分析表明,潜在寿命损失年前3位的是损伤中毒、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平均减寿率分别为1067.47/10万,929.89/10万,373.11/10万。损伤中毒、恶性肿瘤及脑血管病是影响寿县居民人群寿命上升的3大主要疾病。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中毒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寿县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应进一步加强对这方面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湖塘镇居民主要死因水平以及疾病负担,为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编码分类,以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为指标,对2012-2016年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6年湖塘镇居民死亡率为723.94/10万,标化死亡率为405.13/10万;男性死亡率(779.14/10万)高于女性(670.28/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15,P<0.05)。死因构成顺位的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33.51%)、脑血管病(19.89%)、心血管疾病(18.80%)、呼吸系统疾病(11.44%)、损伤和中毒(6.33%),累计占全部死因89.97%;PYLL前3位分别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疾病,AYLL前3位分别为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尤以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多。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分析2014-2017年金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脑血管病预防和控制措 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中2014-2017 年金华市9 个县(市、 区)户籍死亡的监测数据,采用“浙江省死因监测数据审核软件” 分析脑血管病不同性别、城市农村、不 同年龄段及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 和 减寿率(PYLLR)等。结果 2014-2017 年金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1.14/10 万, 标化死亡率 108.89/10万,死亡率呈高水平稳定态势, 占全死因的18.74%, 居全死因第2 位。其中男性死亡率 124.67/10万,标化死亡率112.89/10万,女性死亡率117.46/10万,标化死亡率105.09/10万,男性高于 女性,城市死亡率105.78/10 万, 标化死亡率113.83/10 万, 农村死亡率123.49/10 万, 标化死亡率 108.30/10万,城市高于农村。≥65岁老年人脑血管病死亡率高达1000.28/10 万,占全人群的88.78%。 脑血管病死亡以脑出血、脑血管后遗症和脑梗死为主,占全部脑血管病死亡的86.88%。2014-2017年脑血 管病潜在减寿71184人年;以期望寿命为基准,脑血管病患者平均每人因脑血管病减寿3.07岁;按总人口 计算,金华市居民平均每人因脑血管病损失3.72‰生命年。结论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金华市居民身体健康 和生活质量的重点疾病,应进一步加强针对脑血管病行为危险因素开展行为干预,提高居民生命质量。 关键词:脑血管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年数;平均减寿年数;减寿率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9)03 0208 0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973-1975年与2004-2005年间辽宁省城乡居民伤害死亡率的变化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伤害死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1973-1975全国死因回顾调查和2004-2005年辽宁省城乡居民病伤死因登记报告系统资料,计算不同年代、地区、性别和年龄别伤害死亡率和变化幅度.结果 30年间,城市居民伤害标化死亡率由51.03/10万降至28.36/10万,农村由44.55/10万升至55.43/10万,城乡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男性伤害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目前农村居民溺水、自杀、机动车交通事故和火灾的死亡率分别为城市的4.03倍、3.66倍、2.90倍和2.75倍.结论 30年间城乡伤害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相反,农村亟待加强道路安全意识教育及加大必要的监管力度,同时关注农村老年居民的生存环境问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农村伤害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城乡居民30年间出生期望寿命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30年间辽宁省城乡居民出生期望寿命的变化及主要疾病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影响.方法 应用简略寿命表法、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分解和死因分解法分析辽宁省城乡居民1973-1975年和2004-2005年的死亡数据,以死亡率变化对出生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贡献值及百分比为分析指标.结果 30年间辽宁省城市、农村居民期望寿命分别增加了4.68岁和4.91岁,女性增幅显著大于男性.0~4岁和55~74岁组人群死亡率下降对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比例最大,男性为76.27%和82.81%,女性为58.76%和62.13%.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是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贡献最大的两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对不同人群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比例为62.20%(城市女性)~85.39%(农村男性),传染病的贡献比为16.70%(城市女性)~36.26%(农村男性).城乡居民心脏病死亡率、农村居民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增加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贡献率为负值.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是影响30年间辽宁省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差异的主要疾病,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是进一步提高居民期望寿命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mortality by age and causes of death o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among residents of Liaoning province.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d mortality data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two periods (1973-1975 and 2004-2005).Both Abridged Life Table and Arriaga method were used to calculate and to decompose life expectancy changes by age and causes of death.Results From 1975-2005,the life expectancy increased by 4.68 years in urban residents and 4.91 for rural residents with a higher increment among females than males.Most part of the increase (76.27% and 82.81% for urban and rural male,58.76% and 62.13% for urban and rural female) in life expectancy within the last 30 years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decrease of mortality in the populations at age 0-4 and 55-74.Diseases related to respiratory system and infectious disease were contributing the most to the gap in life expectancy between the two periods.Mortality of heart disease was a negative contributor to the changes in life expectancy among both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 while the mortalitie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malignant tumors were the negative contributors for rural residents.Conclusion The increase of life expectancy in the last 30 years was mainly resulted from the decrease of mortality on both respirator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is the key point to increase the life expectancy among the residents of Liaoning province.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人群死亡率与死因谱30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湖南省人群死亡水平、死因谱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方法 采用回顾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湖南省2004-2005年居民死亡原因及其相关信息,与湖南省1973-1975年、1990-1992年2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1973-1975年、1990-1992年、2004-2005年湖南省居民粗死亡率分别为901.59/10万、588.64/10万、608.27/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65.14/10万、537.42/10万、413.67/10万.30年间标化死亡率下降了52.18%,农村下降幅度大于城市,女性大于男性.感染性疾病、母婴疾病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构成比随着年代推移而显著下降(P<0.0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死亡构成比显著上升(P<0.01),变化幅度均为农村大于城市.各年代损伤和中毒死亡构成比均以5岁组为最高,25岁组位居第二(P<0.01).2004-2005年湖南省居民感染性疾病、母婴疾病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构成比为8.01%,慢病为80.66%,损伤和中毒为11.33%.30年间,三大类疾病标化死亡率均明显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感染性疾病、母婴疾病及营养缺乏性疾病,下降幅度最小的是慢病.在慢病死亡病例中,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死亡顺位分别提前到2004-2005年的第一位、第二位和第四位.结论 湖南省城乡居民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已成为影响湖南省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损伤和中毒是湖南省儿童青少年的首位死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ing trend of mortality and the spectrum regarding causes of death in the population of Hunan, and to analyze the health-related major diseases.Methods With retrospective study method, a sample survey on causes of death and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was carried out from 2004 to 2005 among the residents in Hunan provinc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ata from a retrospective survey on causes of death in Hunan during 1973-1975 and 1990-1992,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crude mortality rates and the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 (SMR) of the reisidents in Hunan were 901.59/100 000 and 865.14/100 000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3-1975 while 588.64/100 000 and 537.42/100 000 druing the period of 1990-1992, and 608.27/100 000 and 413.67/100 000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4-2005,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the SMR of the residents in Hunan decreased by 52.18% and the descending range from the rural areas was more than that of the urban areas, and higher in females than in males. The death propor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maternal and perinatal diseases,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but the death proportion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The changing ranges of the former two proportions were both larger in the rural areas than those in the urban areas. The highest proportions of deaths due to injury and poisoning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were both seen in the 5 year olds, followed by the age groups of 25 year olds (P<0.01).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4-2005, the death proportion of all the infectious diseases,maternal/perinatal diseases and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was 8.01% altogether, and thos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jury and poisoning were 80.66% and 11.33%,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the SMR of the three kinds of diseases al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seen in infectious diseases, maternal and perinatal diseases, and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but less in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mong the death cases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the SMR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alignant tumor, and heart disease show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and the sequences of them had been advanced to the first, the second, and the fourth in the death rank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4-200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SMRs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from Hunan province showed a declining tendency.Cardiovascula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malignant tumors had become the important diseases affecting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 while injury and poisoning had otherwise topped the causes of death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Hunan province.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了解辽宁省居民大肠癌死亡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分析1973-2005年辽宁省居民大肠癌死亡资料。结果30年间,城市粗死亡率上升了219.03%,标化死亡率上升了50.00%;农村粗死亡率上升107.10%,标化死亡率上升33.88%。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结论大肠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城市死亡率高于农村。大肠癌对男性的危害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现况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4-2005年中国人群结直肠和肛门癌死亡率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中结直肠和肛门癌死亡数据(共调查142 660 482人年、死亡人数为10 586例),分析不同人群结直肠和肛门痛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肿瘤死因构成比和死因顺位等指标,并与第1次(1973-1975年)、第2次(1990-1992年)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2004-2005年全国结直肠和肛门癌粗死亡率为7.42/10万(10 586/142 660 482),占伞部恶性肿痛死亡人数的5.46%,位居癌症死亡第5位,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中标率)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世标率)分别为4.79/10万和6.57/10万.其中,男性粗死亡率为8.38/10万(61 14/72 970 241),女性粗死亡率为6.42/10万(4472/69 690 241).城市和农村粗死亡率分别为10.01/10万(4796/47 899 806)和6.11/10万(5790/94 760 676);东、中、西部地区粗死亡率分别为8.67/10万(4558/52 556 694)、7.19/10万(3580/49 781 225)和6.07/10万(2448/40 322 563).与1990-1992年粗死亡率(5.30/10万)和中标率(4.54/10万)相比,中国结直肠和肛门癌粗死亡率上升了40.00%,中标率上升了5.51%;与1973-1975年粗死亡率(4.17/10万)和中标率(4.27/10万)相比则分别卜升了77.94%和12.18%.结论 结直肠和肛门癌死亡率在我国呈快速上升趋势,并且男性居民死亡率高于女性,城乡及不同地区间的死亡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楚州区和金湖县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变化情况,发现有意义的线索,为恶性肿瘤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对1973~1975年、2004-2005年全国死因调查中楚州区和金湖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次调查中,恶性肿瘤均是两县(区)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死亡率,楚州区1973~1975年为179.34/10万.2004~2005年为168.14/10万;金湖县1973~1975年为133.33/10万,2004-2005年为214.15/10万。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1973~1975年楚州区为262.59/10万,金湖县为205.70/10万(P〈0.01);2004-2005年楚州区为162.63/10万,金湖县为180.02/10万(P〉0.05)。2004~2005年与1973~1975年比较,食管癌死亡所占比例楚州区由52.09%下降至42.61%,金湖县由36.62%下降至28.45%;肺癌死亡所占比例楚州区由2.10%上升至11.19%,金湖县由2.55%上升至12.50%。[结论]楚州区和金湖县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两阶段在恶性肿瘤死亡中所占比例,两区(县)食管癌均有所下降,肺癌均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8.
2004-2005年中国食管癌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中国2004-2005年食管癌死亡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共调查142 660 482人年(男性为72 970 241人年,女性为69 690 241人年;城市为47 899 806人年,农村为94 760 676人年),从中抽取食管肿瘤死亡记录和相应的人口数据.分别计算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肿瘤死因构成比、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中标率)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世标率),并与中国前2次死因回顾调查(1973-1975年及1990-1992年)的食管肿瘤死亡统计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2004-2005年我国食管癌粗死亡率为15.21/10万(21 694/142 660 482),中标率为9.98/10万,食管癌死亡占恶性肿瘤死亡的11.19%(21 694/193 841),在恶性肿瘤死因顺位中居第4位.男性食管癌死亡15 067例,中标率为14.32/10万,高于女性的5.75/10万(死亡6627例);农村食管癌死亡16 437例,中标率为12.01/10万,高于城市的6.48/10万(死亡5257例);全国东、中、西部地区食管癌粗死亡率略有差别,东部地区粗死亡率最高为16.67/10万(8761/52 556 694),西部地区最低为12.92/10万(5209/40 322 563).食管癌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80~岁组达到峰值180.55/10万(1984/1 098 885).与第1次调杏(17.10/10万)相比,食管癌中标率下降了41.64%;与第2次死因调查(15.02/10万)相比,食管癌中标率下降33.56%.结论 30年来,我国食管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仍是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今后我国管癌防治仍应以农村高发地区为重点.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居民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江苏省居民超重和肥胖的变化情况,为制定相应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江苏点资料和2007年江苏省营养与健康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比较5年间江苏居民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采用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的体质指数(BMI)标准评价调查对象的超重肥胖情况。结果:5年间江苏省居民超重肥胖率由原来的31.1%上升至43.0%。与2002年相比,2007年苏南、苏北、城市和农村地区居民超重/肥胖率均显著上升(P〈0.01)。此外,2007年我省居民超重/肥胖率苏南地区低于苏北地区(X^2=54.83,P〈0.01),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X^2=105.51,P〈0.01)。2007年各年龄组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均高于2002年相应性别居民。14~17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的增长幅度居各年龄组之首。结论:超重和肥胖在江苏省居民中呈迅速上升趋势,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及时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20.
2004-2005年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胃癌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日前我国居民胃癌死亡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分析2004-2005年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中158个全国样本点的胃癌死亡数据,并与前2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比较.结果 2004-2005年我国样本地区胃癌粗死亡率为24.71/10万(35 250/142 660 482),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中标率)为16.16/10万,占恶性肿瘤死因构成的18.19%(35 250/193 841),居第3位.本次调查结果与1973-1975年我国样本地区胃痛粗死亡率(17.40/10万)和中标率(17.70/10万)相比分别上升42.01%和降低8.70%,与1990-1992年我国样本地区胃癌粗死亡率(25.16/10万)和中标率(21.76/10万)相比分别降低1.79%和降低25.74%,位次由前2次调查统计的第1位后移至第3位.2004-2005年城市样本地区胃癌粗死亡率为22.98/10万(11 005/47 899 806),中标率为13.63/10万,占肿瘤死冈构成的15.30%(11 005/71 936),居第3位,与1973-1975年城市样本地区胃癌粗死亡率(19.44/10万)和中标率(19.80/10万)相比分别升高18.21%和降低31.16%,与1990-1992年城市样本地区胃癌粗死亡率(19.44/10万)和中标率(15.34/10万)相比分别升高18.21%和降低11.15%;农村样本地区胃癌粗死亡率为25.59/10万(24 245/94 760 676),中标率为17.64/10万,占肿瘤构成的19.89%(24 245/121 905),居第3位,与1973-1975年农村样本地区胃癌粗死亡率(16.62/10万)和中标率(17.00/10万)相比分别升高53.97%和升高3.76%,与1990-1992年农村样本地区胃癌粗死亡率(27.16/10万)和中标率(24.36/10万)相比分别下降5.78%和下降27.59%.结论 目前胃癌仍然是我国重要的恶性肿瘤死因之一.我国样本地区胃癌标化死亡率明显下降,提示我国近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益于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