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鞍区软骨样脊索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4例鞍区软骨样脊索瘤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随访2月至5年,4例均存活;1例复发。结论鞍区软骨样脊索瘤首选手术治疗;未能全切者建议放疗;预后好于普通脊索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鞍区软骨样脊索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习相关文献。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66岁。临床表现为反复性低钠血症,MRI显示鞍区类圆形、边界清楚占位性病变。经右侧鼻腔入路行内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瘤呈实性,质地坚韧,边界清楚;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脊索瘤组成,肿瘤组织内呈灶性软骨样分化;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和S-100蛋白,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病理诊断为鞍区软骨样脊索瘤。术后随访11个月,一般状况良好,肿瘤无复发。结论软骨样脊索瘤多生长于中轴骨骼,具有特殊的组织学构象和免疫表型,患者预后较典型脊索瘤好,诊断时应注意与典型脊索瘤和软骨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鞍区软骨样脊索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习相关文献。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66岁。临床表现为反复性低钠血症,MRI显示鞍区类圆形、边界清楚占位性病变。经右侧鼻腔入路行内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瘤呈实性,质地坚韧,边界清楚;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脊索瘤组成,肿瘤组织内呈灶性软骨样分化;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和S-100蛋白,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病理诊断为鞍区软骨样脊索瘤。术后随访11个月,一般状况良好,肿瘤无复发。结论软骨样脊索瘤多生长于中轴骨骼,具有特殊的组织学构象和免疫表型,患者预后较典型脊索瘤好,诊断时应注意与典型脊索瘤和软骨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5例颅内脊索瘤,术前CT扫描均提示为一类圆形混杂密度肿物,可有不同程度增强,其中3例位于鞍区,术前诊断为颅咽管瘤,2例位于大脑半球实质内,术前诊断为胶质瘤,术后病理检验证实为脊索瘤。文中对颅内脊索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认为大脑半球内脊索瘤虽极罕见,但在进行半球肿瘤的鉴别诊断时亦应考虑此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鞍区非垂体腺瘤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鞍区非垂体腺瘤性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鞍结节脑膜瘤5例。脊索瘤4例,鞍上颅咽管瘤2例。均在神经导航定位下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以内镜和显微镜结合切除鞍区病变。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其中5例鞍结节脑膜瘤均达SimpsonI级切除:次全切除2例,均为脊索瘤。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漏需二次手术修补。2例脊索瘤次全切除病人行常规放疗。随访6。58个月.3例脑脊液漏病人经再次手术修补均治愈;M对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鞍区非垂体腺瘤性病变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脊索瘤发生于脊索残留组织,在颅内多见于脑底中线部位,可分为鞍部脊索瘤、鞍旁脊索瘤和斜坡脊索瘤三类,手术不易直达,肿瘤不能全摘除。我们遇1例肿瘤位于脑干腹侧面与斜坡之间,采取侧方入路切开天幕方法顺利接近肿瘤并予大部分切除,初步体会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男,48岁,因间断性头痛时有复视半年,最近8天头痛加重于1988年11月10日入院。半年来无明确诱因,出现右侧头痛,时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73岁.3年前因间断性头痛行MRI检查诊断为鞍区脊索瘤,而后行伽玛刀治疗.3年来头痛无明显缓解.4个月前症状加重并出现复视.查体:双眼视力及视野粗侧正常,右眼外展受限,右眼睑下垂.MRI平扫示鞍内、鞍上及蝶窦内不规则形肿块影,大小约3.5 cm×4.2 cm×3.8 cm,T1WI及T2WI呈混杂信号,但均以等信号为主;垂体柄左移,双侧海绵窦受侵(图1a,b).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3岁.3年前因间断性头痛行MRI检查诊断为鞍区脊索瘤,而后行伽玛刀治疗.3年来头痛无明显缓解.4个月前症状加重并出现复视.查体:双眼视力及视野粗侧正常,右眼外展受限,右眼睑下垂.MRI平扫示鞍内、鞍上及蝶窦内不规则形肿块影,大小约3.5 cm×4.2 cm×3.8 cm,T1WI及T2WI呈混杂信号,但均以等信号为主;垂体柄左移,双侧海绵窦受侵(图1a,b).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73岁.3年前因间断性头痛行MRI检查诊断为鞍区脊索瘤,而后行伽玛刀治疗.3年来头痛无明显缓解.4个月前症状加重并出现复视.查体:双眼视力及视野粗侧正常,右眼外展受限,右眼睑下垂.MRI平扫示鞍内、鞍上及蝶窦内不规则形肿块影,大小约3.5 cm×4.2 cm×3.8 cm,T1WI及T2WI呈混杂信号,但均以等信号为主;垂体柄左移,双侧海绵窦受侵(图1a,b).  相似文献   

10.
1 对象与方法 2001年3月~2009年5月,我科应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加伽玛刀治疗颅底脊索瘤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5~62岁,平均48.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2年.均为首次手术,术前病理活检为脊索瘤1例.MRI检查显示:斜坡、鞍区骨质破坏;肿瘤累及蝶窦5例,海绵窦2例,鼻腔1例.根据周定标等[11]的分型,本组鞍区型5例,鼻咽型1例.  相似文献   

11.
颅内脊索瘤临床与病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脊索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肿瘤,呈缓慢的侵袭性生长,可以发生在颅底斜坡、鞍区,也可发生在脊椎骶尾部。在人类胚胎发育的第四周时即出现脊索结构1,随着胚胎的发育,脊索逐渐退化,但位于颅底蝶枕部及脊椎骶尾部的部分脊索组织不完全退化而残留下来,以往认为该肿瘤来源于胚胎残余。有作者认为这种残留的组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如刺激和创伤2或激素水平增高,如人-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4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发生肿瘤性增殖而形成脊索瘤。Ribbert于1894年最早提出了脊索瘤的诊断,1903年Grahl首次对颅底脊索瘤进行了描述。本文将颅内脊索瘤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经蝶入路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颅底脊索瘤病人的病例资料。肿瘤位于鞍区和中上斜坡13例,其中累及鞍内、鞍旁、蝶窦3例;呈侵袭性生长,累及中上斜坡和多组鼻窦2例。均采用经蝶窦入路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1例,无明显缓解4例;无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部分切除病例中,术后12个月复发2例,术后2年复发伴远隔部位转移1例。结论对于局限于鞍区或中上斜坡及向鼻旁窦方向侵袭生长的颅底脊索瘤,经蝶窦入路可以很好地显露病变。该入路切除病变操作安全、省时,术后并发症少,病人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科15例颅内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研究,提出以下几点看法:(1)本病发生率国内较国外为高;(2)临床分型以分五型较为适宜。即鼻咽型、鞍区型、鞍旁型、斜坡型和小脑桥脑角型。各型均有其特殊的症状及适宜的手术入路,便于临床诊断和手术切除;(3)据根我们的病理所见和临床观察,见此瘤具有浸润性,间变性,以及没有包膜和炎细胞浸润等不同于良性肿瘤的特点,加之多于发病后数年内死亡,认为临床所见的脊索瘤并非良性肿瘤;(4)发生于斜坡部中线的脊索瘤以经颅底手术切除较为合理。本组即有1例经口腔颅底入路切除大部肿瘤,术后3个月即开始工作至今已6年半。  相似文献   

14.
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胚胎脊索残余组织的低度恶性肿瘤,呈缓慢侵袭性生长,病程较长,一般很少发生转移。常发生在颅底斜坡、鞍区和脊椎骶尾部。颅底脊索瘤部位深在,而且侵犯周围骨质、颅神经和大血管等重要结构,全切十份困难,而且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其治疗是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预后相对较差。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显微外科技术、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颅底脊索瘤的诊断及治疗取得明显进展,尤其是在放射外科治疗技术方面。木文将颅底脊索瘤的临床特点以及放射外科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是室管膜肿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于脑室系统,发生于鞍区的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较罕见。近期我院经开颅手术并经病理证实鞍区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颈髓髓内脊索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索瘤多位于颅底至尾骨之间中线骨组织,非骨源性脊索瘤少有报道。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颈髓髓内脊索瘤。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35例垂体腺瘤的CT表现,并复习其他鞍区肿瘤47例以资对照鉴别。本组垂体腺瘤多数较大,约半数大于3cm,6cm以上巨大腺瘤6例(17%),阻塞室间孔致明显脑积水10例(29%),4例巨大腺瘤伴有瘤周水肿,2例向鞍旁发展致中颅窝骨质破坏。巨大垂体腺瘤可与其他鞍区肿瘤混淆,文中介绍3例误诊病例,并讨论了误诊教训和本病与颅咽管瘤、脑膜瘤、脊索瘤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8.
1病例资料68岁男性,因右眼视物模糊2年、加重并左眼视物模糊1年入院。入院体格检查:右眼视力仅光感;左眼视力0.2,颞侧视野缺失。MRI示鞍区及鞍旁占位性病变,T2像可见病变明显流空信号(图1A)。CTA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巨大动脉瘤。DSA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巨大动脉瘤,动脉瘤大小26.75 mm×22.75 mm,瘤颈宽11.83 mm(图1D、1E)。  相似文献   

19.
脊索瘤是起源于脊索残余的罕见恶性肿瘤,多位于颅底至尾骨之间中线骨组织,大约45%位于骶尾骨,40%位于颅底,15%位于脊椎骨,位于桥脑前、鞍上和枕骨大孔区的硬膜内、腰髓硬膜外非骨源性脊索瘤也少有报道,作者报道一例下丘脑脊索瘤的少见病例。 患者,女,51岁,因严重头痛伴呕吐、意识状态进行性恶化5天来诊。外院曾CT检查示脑积水并给予了激素治疗,患者明显表现为偏头痛但未接受过偏头痛药物治疗,有吸烟史。入院体检:烦燥不安,言语不清,不能按嘱动作。视乳头水肿及脑膜刺激征  相似文献   

20.
罕见鞍区脉络膜囊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蛛网膜囊肿多见,而脉络膜囊肿罕见,颅内鞍区脉络膜囊肿国内尚未见报告。本文报告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鞍区脉络膜囊肿。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3岁,因身材矮小,右眼视力下降至丧失2月余入院。患者自幼身材矮于同龄人,2月前渐出现右眼视力下降至丧失。当地医院CT示:鞍区占位性病变。既往体键。入院查体:身材矮小,高120cm,右眼视力丧失,无光感,右侧视乳头苍白,左颞侧偏盲,余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GOT41U/L,余血液检查均正常。内分泌检查:皮质醇108.00nmol/L,T440.25nmol/L,hTSH0.58μIU/mL,ACTH、LH、FSH、E2、、P、T、GH、PR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