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红香 《吉林中医药》2011,31(2):175-176
《黄帝内经》中已有中风先兆症状的描述,称为"微风",其后历代经典均有中风先兆相关名称记载,中络、小中、中风先兆、小中风等。关于中风先兆证的防治,文献中论述颇多,历代医家均有心得。《黄帝内经》首次提出针刺疗法,孙思邈利用针、灸、药相结合的方法,金医家张子和提出吐法预防中风。清.叶天士详细论述中风先兆症状以及治则治法,至此中风先兆防治理论基本完善,为后世诸多医家所认同。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先兆症状,中风先兆亦称小中风,其临床表现为中度头晕、头痛、胸闷、肢体麻木、肌肉动或平时出现一时性语言不利等。中风先兆的论述形成于唐宋以前,在其他时期也有不同描述,但中风先兆之名确立则以刘完素为主,明清时期历代医家对其描述更加细致。随着历代医家对中风先兆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中风病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并逐步成熟。目前,对于中风先兆的症状、病因病机、诱发因素、防治措施的认识有着相对成熟的认识。文章分析总结了中风先兆从形成到成熟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为临床上更好地掌握中风先兆的发病规律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罗天益是金末元初活跃在北方的易水学派重要医家。通过对其著作《卫生宝鉴》和临证医案的分析,探讨其防治中风的学术思想渊源与经验。认为罗天益防治中风的学术思想源于《内经》,又旁纳了元初之前多位医家的认识;在临证中,强调区别中脉中脏中腑,结合四时变化因时制宜,分经论治,且注重针灸方法的应用,内外兼施;在预防方面,认识到中风的先兆表现而能够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医家对中风先兆证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中风先兆证的病名、症状表现、病因病机、诱发因素以及防治等方面的认识有独到见解,本文通过对《内科摘要》、《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代表性著作的梳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对今后中风先兆证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中风先兆证的概念 明代朱棣对"手足麻痹"等症状称为"小中风",清代沈金鳌对"风之中人……止及手足者"称为"小中",清末张锡纯对中风先兆症状进行了归纳,提出了脑贫血先兆证与脑充血先兆证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中风与远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家认为的中风先兆,实际是远伤的症状,远伤血管内的瘀血,是造成中风的一个主要原因.远伤可防可治,中风也就可预防,采取具体有效措施防治远伤,势必会减少中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中风先兆证的相关病名 有关中风先兆证的最早描述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素问·调经论第六十二》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1].金元医家刘完素首次提出“中风先兆”一词,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第十》指出:“故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2].明确指出麻木不仁、手足不用、肌肉蠕动等症状为中风先兆证,自此后世多数医家衍用此名称,中风先兆证作为病证名称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7.
中风先兆是中风前的危险信号,同时也是积极治疗、预防发病的最好时期。如能正确把握时机,及时治疗,往往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为了提高对中风先兆的认识,随机调查100例缺血性中风住院病人,对其先兆作一临床分析与判断。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78例,女22例。年龄在40岁以...  相似文献   

8.
列举古代医家治疗中风先兆、中风急症、中风后遗症、中风闭证、中风脱证验案6则,分析其中的辨治思路和经验;认为从元气虚论治是其重要的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风先兆证是中风病发病前的一系列症候群,历代医家均有研究。本文通过整理明清以前部分文献,试对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进行归纳探讨。1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关于中风先兆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素问.调经论》有"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1]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王清伟  韩为 《河南中医》2012,32(10):1367-1369
分析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中对于中风的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未病、中风先兆以及针灸预防中风的情况,探讨针灸对中风的预防意义以及针灸预防中风的不足和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脑宁康胶囊治疗中风病先兆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宁康胶囊治疗中风病先兆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内在机制。方法将中风病先兆证患者1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过氧化酶(LPO)、谷胱甘肽钴氧化物酶(GSH-Px)、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血小板膜表面受体(CD62P)、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因子(sVCAM-1)等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率、总有效率及用药后临床症状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用药后临床症状积分极显著改善(P<0.01),1年内治疗组中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SOD、LPO、GSH-Px、ET-1、NO、CD62P、sVCAM-1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0.001),与对照组比较,除GSH-Px外,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01)。结论脑宁康胶囊能够明显改善中风病先兆证症状,控制中风发生,并能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机体抗氧化能力、血小板活化功能及机体免疫功能,可在对脑损伤诸多环节中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胸痹之病包含了西医“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张伯礼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胸痹心痛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以气血阴阳虚衰为本,以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为标,注重对该病本虚标实之辨识,除化痰逐瘀之法治疗标实之证外,尤注重补益气血以治本的重要性。当前诸多医者认为胸痹主要矛盾是血瘀,故多选活血化瘀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对胸痹的病机及虚实变化认识不足,不识护本,不辨气血,长期使用攻伐活血之品,犯虚虚之戒。文章通过整理验案,体现张伯礼教授以气血论治胸痹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病名自张仲景第一次正式提出后,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病因病机经过了外风-内风-内外风三个时期。"内风"时期主要集中于金元明时期,文章试图从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医论入手,分析"内风"立论时期各医家对中风发病规律、证候类型的认识,以期探讨其病机变化规律,为中风病的临床证治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当前唐山市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康复知识知晓情况和康复开展情况,为进一步普及脑卒中的社区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唐山市路北区的196名社区脑卒中患者和168名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别有7.8%的患者和10.1%的家属表示对康复知识很了解或比较了解;68.1%的患者和69.0%的家属表示愿意在社区接受康复服务;33.3%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过康复治疗,26.7%的患者回到社区后在社区接受康复治疗.结论:唐山市路北区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对脑卒中康复的知晓率和开展率仍然较低,需加大康复知识教育力度和进一步发展社区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柔肝熄风汤对中风先兆证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予自拟方柔肝熄风汤口服,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辛伐他汀片。两组连续干预8周。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0%(95%CI=73.95%~99.05%),对照组为64.00%(95%CI=45.18%~82.82%),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1.783 2,P=0.074 7),差异接近临界状态;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部分症候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预防中风发生方面,经半年随访,治疗组发生中风0例,对照组发生2例。结论:柔肝熄风汤对中风先兆证患者的治疗作用优于阿司匹林肠溶片、辛伐他汀片的证据尚不够充分,尽管其收益为OR=0.15(95%CI=0.03~0.81),NNT=4(95%CI=1.96~19.84);预防作用揭示,治疗组每治疗12.5例患者,可较对照组减少1例中风患者的发生(尽管其OR不具比较意义,无法比较;NNT=12.5,其95%CI理论值=5.30~47.47),这可能就是该方"治未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以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对中风先兆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先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对照组采取无针灸的综合疗法,观察近期与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近、远期疗效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以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是治疗中风先兆症的最佳方法,针灸在综合疗法中作用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和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T/C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高血压病(EH)中风先兆证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116例EH中风先兆证患者和与之1∶1相匹配(按性别、年龄±3岁、居住地)的正常对照组CYP11B2-344T/C基因型,同时用PCR法检测ACE(I/D)基因型。结果:ACE-DD基因型频率在EH中风先兆证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YP11B2-TT基因型频率分布无差异(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出荤食、急躁易怒及ACE-DD基因型为主要危险因素,而ACE-DD型OR为2.834(95%CI,1.232-6.518)。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EH中风先兆证显著关联,此关系在调整了中医传统危险因素后依然存在,并提示在发病的过程中是环境与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先兆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2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拜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次,1次/d;小牛血清去蛋白10m L+0.9%生理盐水250m L,静滴,1次/d。治疗组36例镇肝熄风汤(怀牛膝50g,生白芍、生龟版各30g,生龙牡80g,天冬、玄参各25g,川楝子、菌陈、甘草、麦芽各10g),1剂/d,水煎200m L,早晚口服;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5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7.7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镇肝熄风汤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先兆,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柳皓  胡浩 《中国中医急症》2021,(4):656-659,670
小续命汤历史悠久,化裁变化多样,是治疗中风的经典名方,在唐宋以前备受推崇,是"外风学说"下治疗中风的代表方剂,但随着金元时期"内风学说"的兴起,其治疗地位判若云泥,甚至到了弃而不用的地步。随着近年来络病学说的发展和完善,诸多学者从络病角度出发对中风有了新的认识,以"孙络-微血管"作为中风急性期中西两种医学体系的研究切入点,将络病作为中风急性期发病的病机关键,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基于络病理论对小续命汤治疗中风急性期进行初步探析,希望后世医家重新审视其治疗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病,发生率、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经过急性期救治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大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常出现一侧肢体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脑卒中患者在综合医院出院后,在社区层次上能否继续得到康复治疗,关系到其综合功能和生存质量最终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这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区卫生与社区康复工作开展情况、人们对康复的认识有着很大关系,临床研究证明,经过规范的社区康复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