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526-1527
目的:探讨青年人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TOAST分型。方法:对收住院青年脑梗死12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并分析青年人发生脑梗死相关的致病因素及病因TOAST分型的亚型。结果:120例青年脑梗死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病68例、有饮酒62例、有高脂血症57例、有吸烟47例、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7例、有心脏病28例、有糖尿病14例以及其它因素等,病因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34.2%;心源型脑栓塞占16.7%;小动脉脑梗死占26.7%;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19.2%;原因不明型占3.3%。结论: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其余为大量饮酒史、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史、有吸烟史、心脏病史、有卒中家族史、高同型半胱氨酸等,病因TOAST分型的亚型主要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青年患者预防脑梗死应早期重视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防治,同时重视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颈痛等症状,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积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2.
繆礁丹  刘鸣  高励 《四川医学》2015,(2):153-155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TOAST分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经过MRI证实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OAST分型给每位患者确定亚型,统计学分析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结果本研究患者TOAST分型的构成比: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8.4%,心源性卒中型11.9%,小动脉闭塞型22.2%,其他明确病因型4.0%,不明原因型13.49%。危险因素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高血压(73.8%)、血脂异常(58.7%)、糖尿病(26.1%)、高同型半胱氨酸(23.8%)、吸烟(22.2%)、饮酒(15.1%)、既往卒中史(11.1%)。结论本研究后循环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比例高于其他4个亚型,危险因素暴露以高血压、血脂异常暴露率高,高血压在小动脉闭塞型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刘小团  黄铮 《中外医疗》2016,(22):51-54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常见病因。方法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青年脑梗死患者共84例,对其进行TOAST分型,对可控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等情况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年龄相仿的患者85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以上指标,得出结论。结果青年脑梗死发病率占同期全年龄组脑梗死患者的6.8%;其中男性占69.0%,女性占31.0%;18~34岁组占14.3%,35~45岁组占85.7%;不同TOAST分型患者所占的比例由高到低为:LAC 28例(33.3%),ATR 22例(26.2%), CEMB 15例(17.9%), OTH 13例(15.5%), UND 6例(7.1%);青年卒中患者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血症的概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青年脑梗死病因复杂,小动脉闭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青年脑梗死患者为最常见的TOAST分型;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血症可能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2):26-30
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为减少脑梗死的复发寻找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1~10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200例,所有患者随访1年,排除2例死亡,2例失访,共计196例患者纳入研究,按首次发作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依据复发组脑梗死病情演变情况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记录患者脑梗死初发时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吸烟史、嗜酒史等;临床资料如原发性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史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如hs-CRP、血糖、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LDL)、肌酐(CRE)、Hcy等。分析影响初发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复发及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比较,两组之间脑梗死初发时的血清Hcy、hs-CRP、LDL、UA、CRE、高血压病、糖尿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将影响复发的因素代入多因素分析得出Hcy、hs-CRP、高血压、糖尿病是影响初发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组中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比较,两组之间血清Hcy、hs-CRP、UA、LDL有显著性差异(P0.05)。将影响进展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Hcy、hs-CRP是影响复发脑梗死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可能是脑梗死复发和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和hs-CRP水平可能对脑梗死复发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不同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挑选18~45岁缺血性卒中患者78例,按年龄分成两组(18~29岁1组,30~45岁1组)。再根据TOAST病因分类,将患者分成5组(ATR、CEMB、LAC、OTH、UND)。结果7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根据TOAST病因分类,ATR8例,LAC28例,CEMB12例,OTH21例,UND9例。结论中青年卒中病因复杂,18~29组其它原因所致脑梗死(OTH)多见,女性为主;30~45组腔隙脑梗死(LAC)和大动脉粥样硬化(ATR)多见,男性为主,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酗酒等是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2年来收治的经过影像学及病因学检查确诊的青年脑梗死患者113例临床资料,采取TOAST分型确定患者所属分型。结果 对青年型脑梗死患者病因进行归类分析,发现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型占青年卒中病因的比例较高。主要危险因素:脂代谢异常、高血压、饮酒等。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是引起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而脂代谢异常、高血压、饮酒是该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不同病因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依据TOAST分型标准,分析其不同病因。结果:本组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中高血压病47例(45.19%),高脂血症24例(23.08%),糖尿病21例(20.19%),吸烟20例(均男性19.23%),饮酒18例(17.31%),按TOAST分型病因分析,小动脉闭塞型43.27%;动脉粥样硬化型31.73%;心源性栓塞型13.46%;其他原因引发的脑梗死占9.62%;原因不明的脑梗死占1.92%。结论:老年脑梗死危险因素中以“三高”血症、吸烟、饮酒最常见,主要病因以中小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TOAST分型法研究进展性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43~87岁进展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定诊断.依据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的脑梗死病因分型,经统计学分析构成比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结果 (1)根据TOAST分型构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占54.12%;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占41.18%;心源性脑栓塞占1.18%;其他原因型卒中占1.18%;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占2.34%.(2)危险因素暴露率最高为吸烟(32.94%),其次是脑梗死病史(29.41%),以下依次为糖尿病史(27.06%)、饮酒(15.29%)、冠心病史(8.23%).结论 进展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所占比例较高,危险因素以吸烟、脑梗死病史及糖尿病史的暴露率为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对2011年1—11月我科收治的112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和15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病因类型及危险因素。结果据TOAST病因分型,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均以小动脉闭塞为最常见,两组小动脉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青年组脑梗死患者其他原因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吸烟和不良生活方式,而老年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心脏疾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中青年组患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心脏疾病、吸烟及不良生活方式所占比例与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在病因学和危险因素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及时干预危险因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脑梗死的预防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365-1366
目的:探讨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的病因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DWI分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组和急性单发脑梗死组,全面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结合脑卒中的临床分型,探讨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的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急性多发性脑梗死发病率为20.05%;与急性单发脑梗死组相比,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患者多见(P<0.05);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发现,既往卒中病史、高血压病、心房纤颤等危险因素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临床中并不少见;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是其最主要的两个病因;既往的卒中病史、高血压及心房纤颤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基于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的脑梗死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各亚型的相关性,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 446例脑梗死及随访1年内复发患者,进行CISS分型,同期调查并分析各亚型中危险因素的分布状况.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不同脑梗死亚型患者各危险因素与1年内梗死复发的独立相关性.结果 1 446例患者中,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亚型741例, 穿支动脉病变(PAD)亚型501例,心源性栓塞(CS)亚型119例,病因不明(UE)亚型55例,其他(OE)亚型30例.1年内梗死复发125例,其中LAA亚型61例,PAD亚型38例,CS亚型21例,UE亚型5例,OE亚型0例.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中度狭窄、颈动脉重度狭窄与LAA亚型1年内梗死复发独立相关(OR=6.178、9.016,95% CI:2.262~11.749、3.023~15.172,P=0.012、0.004);高血压与PAD亚型1年内梗死复发独立相关(OR=1.786,95% CI:1.102~2.942,P=0.013);年龄、心房纤颤与CS亚型1年内脑梗死复发独立相关(OR=1.031、6.179,95% CI:1.012~1.051、1.045~35.128,P=0.003、0.032).结论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是LAA亚型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是PAD亚型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心房纤颤是CS亚型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丁洁  朱涛 《医学综述》2014,(2):268-270
围术期脑卒中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包括"H型"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血脂异常等。在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术前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者,围术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H型"高血压患者的两种危险因素——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导致心脑血管事件上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由于心房颤动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及低血压引起脑血流低灌注或者心源性脑栓塞,因而围术期心房颤动存在引起脑卒中的风险。脂质代谢异常也是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颈动脉壁内膜-中膜厚度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连续性登记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的72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45),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分析临床资料,分析病因,确定其所属分型,并统计学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本组TOAST各亚型构成比如下:①心源性栓塞型19.4%(14/72);②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3.9%(10/72);③小动脉闭塞型26.4(19/72);④其他明确病因型12.5%(9/22);⑤不明原因型27.8%(20/72),且高发年龄段在36~45岁年龄段72.2%(52/72),危险因素最高的是高血压占41.7%(30/72),血脂异常占34.7%(25/72),糖尿病占18.1%(13/72),吸烟占15.3%(11/72),饮酒占9.7%(7/72),TOAST分型的组间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示:高血压(70%,χ2=11.82,P<0.05)在小动脉闭塞型中显著升高,而血脂异常在其他明确原因分型中显著升高(77.8%,χ2=9.50,P<0.05)。结论该地区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以不明原因和小动脉闭塞型及心源性栓塞型所占比例高,且在36~45岁年龄段发病较高,应加强这个年龄段的诊治,危险因素以高血压及血脂异常明显,高血压在小动脉闭塞型中明显,而血脂异常在其他明确原因分型明显,为针对不同青年脑梗死亚型在诊治上有所侧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布及危险因素,指导高危人群的干预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对收治的63例年龄在18 ~ 45岁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TOAS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的卒中亚型.结果 本组患者TOAST亚型构成比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9.5%、小动脉闭塞(SAO)型17.5%、心源性脑栓塞(CE)型22.2%、其他明确病因(SOE)型20.6%、不明原因病因(SUE)型30.2%.危险因素构成比为:嗜烟60.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8.1%、高血压30.2%、高脂血症28.8%、嗜酒28.8%、心脏疾病22.2%.结论 青年脑梗死病因复杂,年轻患者(<3 0岁)以其他明确病因型及不明原因型脑梗死多见.嗜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脂血症、嗜酒、心脏疾病、脑卒中家族史、糖尿病作为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MB)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危险因素及各TOAST亚型间的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连续收集老年性脑梗死的住院病例,详细记录临床资料,观察脑内微出血及白质病变(WMC)的严重程度。对所有入组病例行TOAST分型,观察各亚型间MB发现率的异同。结果 694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进入本研究。217例患者(31.3%),其中26例小动脉闭塞型患者(55.3%)脑内存在MB。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21),高血压病(P=0.024),入院时收缩压(P〈0.001)、舒张压水平(P〈0.001),既往脑梗死病史(P〈0.001)及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史(P=0.002)与MB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MC分值(OR 1.157。95%CI 1.112-1.203,P〈0.001)、既往脑梗死病史(OR 1.587,95%CI 1.013-2.486,P=0.044)及舒张压水平(OR 1.019,95%CI 1.007-1.032,P=0.003)为M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特别是小动脉闭塞型的患者。MB的发生率增高,提示更为严重的脑内微血管病变及可能的出血倾向。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既往脑梗死病史、舒张压水平是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脑内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类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探讨其与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测定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48h内的117例脑梗死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按TOAST分型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心源性脑梗死(CE)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其他病因明确性脑梗死(OC)组、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ND)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A及SAO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余各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可能是LAA、SAO亚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TOAST分型的提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死与单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CT及MRI影像学评价分为两组,其中83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纳入A组,69例单发性脑梗死患者纳入B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比较。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人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患糖尿病和高血压、TIA、心房颤动及重度颈动脉狭窄病史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糖尿病、TIA史和心房颤动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1.44、1.20、1.58)。结论MCI与SCI患者具有不同的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糖尿病、TIA史和心房颤动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Clinical findings and cranial CT scan identified stroke in 315 admitted patients at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1, 1989 to December 31, 1989. Hemorrhage was found in 137 cases and infarction in 178 cases (thrombosis in 124 cases, embolism in 54 cases). Most cases with stroke (72.4%) were distributed in ages between 55 and 74 years. The mean age of patient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64.8 years, which was about 3.3 years higher than those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mean age 61.5 years). The control group consisted of 117 persons (matched in age and sex) who had no history of stroke. In comparison of the five risk factors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atrial fibrillation,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smoking) between the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s, we found that cerebral thrombosi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and smoking; cerebral embolism with hypertensio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cerebral hemorrhage with hypertension only.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再发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本文对50例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头颅CT或MRI、治疗、转归及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示再发率为14.3%,再发类型多数与首次发病相同,少数患者再发为脑出血。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其他因素为高血脂、高血粘度、吸烟等。再发次数越多病情越重,预后则越差。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辩膜性及非辨膜性心房纤额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应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及相关因子和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该院门诊和住院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其中4例患者出现脑出血被排除,总共有86例患者纳入研究.对86例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调查,出院1年后进行电话回访和门诊随访,对再发脑卒中的患者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 经过1年的随访调查,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再发24例(27.9%),再发患者中有2例(8.3%)因大面积脑梗死出现死亡.单因素分析可见吸烟、血糖升高、高血压、低密度胆固醇升高、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见上述7种因素均为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控制首次卒中后的危险因素作为一种长期策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