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目的 比较新辅助直肠(NAR)评分和降期深度评分(DDS)对直肠癌新辅助同期放化疗后疗效的预测。方法 回顾分析2015—2018年间医科院肿瘤医院初治的局部晚期(T3-T4和/或N1-N2M0期)、具有疗前MRI资料、接受术前长程同期放化疗(CRT)+TME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 200例资料。全盆腔外照射剂量为 45~50Gy,同期予以卡培他滨化疗。比较DDS、NAR评分对预后影响。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DFS)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利用ROC曲线进行DFS预测能力评估。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0.5个月(10.6~54.0个月)。DDS≤0者 3年DFS率为56.4%,>0者为83.0%(P=0.002)。NAR评分≤8者 3年DFS率为90.1%,8~16者和>16者分别为73.8%和53.6%(P=0.000)。全组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 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683和0.756(P=0.037);yp0-Ⅰ期(72例)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 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762和0.569(P=0.032)。结论 局部晚期新辅助同期放化疗+手术治疗患者中高DDS或低NAR评分提示预后良好。两种评分模式预测预后的准确性上NAR评分显著好于DDS,但在降期为yp0-Ⅰ期患者中DDS显著优于NAR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 241例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肠癌行术前同步放化疗联合TME根治性手术的长期疗效以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2006—201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国家癌症中心连续收治经盆腔MRI或腹盆CT确诊的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肠腺癌患者 241例进行分析,该组患者术前盆腔放疗剂量 42.0~50.4 Gy (中位数50 Gy),同步化疗采用卡培他滨 ±奥沙利铂,于同步放化疗后 4~15周(中位数7周)接受TME原则的根治性手术(R0切除),术后均建议行辅助化疗,但需考虑患者恢复情况及意愿。Kaplan-Meier法计算DFS、LRR、DM及OS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随访42个月,3年LRR、DFS、OS和DM分别为3.8%、76.2%、85.9%和20.6%。亚组分析发现ypT0-2、ypN阴性、pCR、TRG4级患者可以获得更高的DFS (ypT0-2∶ypT3-4:86.0%∶69.3%,P=0.002;ypN阴性∶ypN阳性:88.1%∶56.9%,P=0.000;pCR∶非pCR:100%∶72.4%,P=0.001;TRG4级∶TRG2-3级∶TGR0-1级:94.9%∶73.6%∶66.3%,P=0.01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ypN状态是影响DFS的因素(P=0.000)。结论 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肠癌行术前同步放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局部区域控制较理想,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放化疗后ypN状态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相关临床因素对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0-2014年收治的101例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完成术前调强放疗DT45~50.4 Gy,同步给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氟尿嘧啶或单药卡培他滨化疗,于新辅助治疗后4-13周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评估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瘤生存(DFS)率,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总体保肛率53.5%,术后T、N分期及TNM总分期下降率分别为73.26%、67.32%、72.3%,病理完全缓解率16.8%;中位随访41个月,3年OS、DFS、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分别为82.2%、80.7%、7.2%、12.1%。单因素分析显示ypT、ypN分期是影响患者3年OS、DFS、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ypT分期是影响患者3年OS因素,ypT、ypN分期是影响患者3年DFS因素(P均<0.05)。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联合TME治疗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使部分患者达到术前降期,提高保肛率,且远期预后表现良好,ypT、ypN分期与患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术前同期放化疗用于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 2007—2013年 共入组 51例 T3、T4期或N (+)的病理证实初治直肠癌患者。全盆腔三维放疗技术, 45.0~ 50.4 Gy分 25~ 28次;化疗采用FOLFOX4或XELOX方案,化疗在放疗开始第1、4周进行共2个周期;放化疗结束后 4~ 8周手术,术后1个月内开始行同方案巩固化疗。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并 Logrank 检验和单因素分析及 Cox 模型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49例 患者完成术前放化疗及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2.9年 ,总保肛率为65%,总降期率为59%。pCR为20%。总≥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1%。3、5年 样本数分别为24、12例 ,3、5年 OS分别为81%、69%, DFS分别为76%、60%, LRFS分别为78%、70%,DMFS分别为82%、74%。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降期为 5年 DFS、LR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放疗同期FOLFOX4或XELOX方案化疗能提高病理降期率和pCR率及保肛率,降期者可能有更好的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前后MRI指标与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5-2017年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具有放疗前、后MRI且接受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患者96例,均接受术前长程同步放化疗,放疗后6~13周接受根治性手术。对放化疗前4周内及之后4~8周的直肠MRI进行评价,并与3年无瘤生存(DFS)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T3、T4期者分别为80例(83%)、16例(17%),N0、N1-2期者分别为14例(15%)、82例(85%),直肠系膜筋膜受侵[MRF (+)]者69例(72%),肠壁外血管侵犯[EMVI (+)]者58例(60%)。全组患者接受术前放疗中位剂量为50Gy,均接受同步化疗增敏。同步放化疗后T分期降期率及N分期转阴率分别为24%和50%,MRF (+)率、EMVI (+)率分别降至37%(P<0.001)和27%(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放化疗后MRI显示N分期、EMVI状态转变与患者3年DFS相关(P<0.05)。结论 同步放化疗后MRI显示EMVI持续阳性、N1-N2期是DFS预后不良因素,提示改进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2018年间入组的46例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距肛缘6cm内。术前放疗采用SIB-IMRT技术,直肠肿瘤及阳性淋巴结照射58.75Gy分25次(2.35 Gy/次),盆腔淋巴引流区照射50Gy分25次(2.0 Gy/次),同步口服卡培他滨进行化疗。放化疗结束后间隔6~12周行直肠癌根治术。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瘤生存(DFS)、无进展生存(PFS),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无转移生存(MFS)。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法检验,多因素分析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47个月,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6例,ypCR率为26%(12/46),保肛手术率为74%(34/46),R0切除率为100%(44/44),TN总降期率为87%(40/4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6)。3年OS、DFS、PFS分别为93%、91%、87%。单因素分析显示ypN分期是影响OS、DFS、PFS、LRFS、MFS的重要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ypN分期与DFS、PFS、LRFS、MFS均显著相关(均P<0.05)。 结论 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行术前SIB-IMRT 58.75 Gy分25次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方案安全可行,提高了ypCR率及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可耐受,长期生存是否获益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柴宇啸  曲兴龙  王奕静  韩毓  张怡  王洪林 《肿瘤》2011,31(7):658-661
目的:探讨同步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治疗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9月-2011年2月30例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Ⅱ期(T3-4N0M0)14例,Ⅲ期(T1-4N1-2M0)16例]接受了术前同步新辅助放化疗(术前放疗总剂量为45~50Gy,1.8Gy/次;化疗方案为FOLFOX4,化疗2个周期)。同步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4~6周行手术治疗,遵循TME原则。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同步新辅助放化疗,CR5例、PR18例、SD7例,有23例(76.7%)患者的临床TNM分期下降。同步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4~6周,除1例CR患者拒绝手术外,2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3例行低位或超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6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保肛率为80.0%(24/30)。无一例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0.7%(6/29)。结论:同步新辅助放化疗联合TME治疗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安全而有效,可以降低肿瘤分期、提高肿瘤切除率和保肛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辅助同步放化疗联合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用于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治疗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111例局部进展期(T3~4 N0~2 M0)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接受同步放化疗,放疗剂量50 Gy,化疗包括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的联合化疗方案及不含铂类药物的单药化疗方案。共105例患者同步放化疗结束后2~10周内完成了肿瘤根治性(R0)手术,可进行疗效的病理学评价。结果105例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切缘均阴性,42例(37.8%,42/111)患者成功实施保肛手术;18例临床-影像分期为T4期患者中,15例(83.3%)新辅助放化疗后获得根治性切除(R0)。所有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示肿瘤完全消退15例(14.3%),重度消退26例(24.8%),中度消退40例(38.1%),轻度及无消退24 例(22.8%)。结论新辅助同步放化疗联合TME手术安全可行,可提高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的根治性切除率与保肛率,不增加手术并发症,是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的优选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行术前同期加量IMRT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方案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2016年301医院26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肠镜下肿瘤下缘距肛缘5 cm内。放疗剂量分割模式:直肠肿瘤及转移淋巴结为58.75 Gy分25次(2.35 Gy/次),盆腔淋巴引流区为50 Gy分25次,同步卡培他滨化疗(825 mg/m2,2 次/d,5天/周)5周。同步放化疗结束后休息1周,继续辅以1个周期卡培他滨化疗(1250 mg/m2,2 次/d,连续14 d)。同步放化疗结束后6~8周行直肠TME。研究主要终点为获得ypCR及保肛手术率,次要终点为急性放化疗反应、TN降期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6例患者均完成新辅助放化疗,其中25例患者已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因肛周水肿无法手术。术后ypCR率达32%(8/25),保肛手术率为60%(15/25);TN总降期率为92%(23/25),R0切除率为100%。放化疗期间24例患者发生1、2级不良反应,2例患者发生3级放射性皮炎,未见≥4级急性不良反应。术后输尿管损伤1例,肠梗阻1例。结论 低位直肠癌患者行术前同期加量IMRT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方案安全可行,ypCR、R0切除率及保肛手术率达到了预期效果,长期生存是否获益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ONC-1200238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同步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低位局部晚期直肠癌的疗效。方法给予75例中低位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T3~4N0M0期或T1~2N1~2M0期)进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放化疗结束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75例患者均完成术前同步放化疗,其中完全缓解(CR)13例,部分缓解(PR)50例,疾病稳定(SD)12例,84.0%(63/75)的患者临床分期下降。75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总保肛率为66.7%(50/75),无一例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5/75)。结论术前同步放化疗联合TME治疗中低位局部晚期直肠癌安全、有效,可以降低肿瘤分期,提高保肛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Ⅰ—Ⅱ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R-DLBCL)患者化疗达CR后接受辅助放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2013年间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30例Ⅰ—Ⅱ期WR-DLBCL资料,全部接受至少2个周期CHOP或R-CHOP化疗并达CR。R-CHOP组43例(含放疗25例),CHOP组87例(含放疗76例)。29例接受了单纯化疗,101例接受了放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5年样本量为10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0、1分的5年OS率分别为95.6%、80.1%(P=0.000),5年DFS率分别为95.7%、75.4%(P=0.029);单纯化疗、放化疗的5年OS率分别为77.1%、91.7%(P=0.048),5年DFS率分别为77%、87.4%(P=0.037)。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均是OS、DFS影响因素(P=0.047、0.003),加用放疗对DFS获益有关(P=0.039),但与OS无关(P=0.133)。结论 疗前ECOG评分低的Ⅰ—Ⅱ期WR-DLBCL患者预后较好,对化疗后获CR者加用辅助放疗可能获益,但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术前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同期化疗用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5年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DFS)结果,并分析该新辅助模式下的诱导/巩固化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收集2007—2013年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术前3DCRT或VMAT同期联合化疗(主要为Xelox方案: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及手术的334例LARCs资料,其中3DCRT组172例,VMAT组162例。VMAT组靶区处方剂量为计划靶区1(PTV1)50 Gy分25次,PTV2 46 Gy分25次;3DCRT组处方剂量为PTV2 46 Gy分23次。全组中185例接受术前同期放化疗(即单纯同期放化疗组),149例在术前同期放化疗前、后接受了1~7个疗程(中位数2个疗程)的诱导/巩固化疗(即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巩固化疗组,主要化疗方案为XELOX)。比较3DCRT组与VMAT组的5年OS及DFS差异,并分析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巩固化疗组与单纯同期放化疗组放化疗期间急性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病理完全缓解(ypCR)率及生存的差异。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2.3个月(2.4~119个月),3DCRT组与VMAT组5年OS和DFS均相近,分别为79.0%与83.2%(P=0.442)和77.0%与82.1%(P=0.231)。同期放化疗组与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巩固化疗组≥3级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相近(7.0%与12.1%,P=0.114及14.1%与16.8%,P=0.491);术后并发症相近(17.3%与17.4%,P=0.971);ypCR率相近(25.4%与30.2%,P=0.329);5年OS相近(80.5%与82.0%,P=0.409)及DFS相近(78.0%与81.0%,P=0.252)。结论 与术前3DCRT技术相比,VMAT技术并不显著改善患者5年OS及DFS,即使针对瘤床额外推量。在术前同期放化疗中加入中位2个疗程的诱导/巩固化疗并不显著提高ypCR率与生存,但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宫颈腺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后疗效,分析同步放化疗后仍有残留病灶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6年间收治的109例局部进展期宫颈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外照射临床靶体积处方剂量50.4Gy分28次,内照射A点剂量30~36Gy分5~7次。同步顺铂或紫杉醇周疗。放化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部分缓解(PR)者进行挽救性治疗(手术和/或紫杉醇联合卡铂或顺铂化疗和/或放疗)。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1%、58.5%。放化疗后72例(66.1%)患者达完全缓解,31例(28.4%)患者达PR。PR患者挽救性治疗后3年总生存、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3%、41%。放化疗后仅4例(3.7%)和2例(1.8%)患者出现>3级泌尿系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同步放化疗后仍有临床残余病灶的宫颈腺癌患者应积极采取挽救性治疗,以期更多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胸段食管鳞癌(TESCC)根治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探讨其最佳治疗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间 548例TESCC根治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分析其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情况,并应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对不同治疗方式组患者进行1∶1配比,进一步分析并明确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模式。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1、3、5年OS分别为79.9%、38.1%、28.5%,DFS分别为68.5%、39.8%、32.5%。经PSM配比后单纯手术、PORT、POCT和POCRT组患者均有可比性,1、3、5年OS和D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N1、N2和N3期患者OS和DFS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和N分期均为影响患者OS和DFS的影响因素(P=0.001、0.000和0.025、0.016)。结论 TESCC根治术后淋巴结阳性者预后较差且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则预后越差,行术后放化疗可能会提高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三明治”式新辅助放化疗的Ⅱ期临床研究的良好近期疗效能否转化为中远期生存获益。 方法 2012年间 45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给予术前“三明治”式新辅助放化疗。采用XELOX方案化疗,放疗采用VMAT技术,GTV 50 Gy分25次、CTV 45~46 Gy分25次。放疗结束 6~8周后遵循TME切除。应用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46.7个月,无 1例LR,3年DM率为18%,3年OS、DFS率分别为96%、84%。单因素分析提示神经束受侵、病理N1-N2(病理Ⅲ期)、治疗前CA-199是影响DM的因素(P=0.000、0.000、0.013)。 结论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三明治”式新辅助放化疗获得的显著近期疗效可转化为中期生存获益,但需要进一步Ⅲ期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58例局部晚期(T3-4N0-1M0)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接受同步放化疗,放疗剂量50Gy,化疗包括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的联合化疗组及不含铂类药物的单药化疗组。共55例患者同步放化疗结束后2~10周内完成根治性手术,依据术后病理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全组55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示肿瘤完全消退8例(14.5%),重度消退11例(20.0%),中度消退20例(36.4%),轻度及无消退16例(29.1%);治疗前肿瘤(T)及淋巴结(N)临床分期与放化疗后肿瘤消退程度无关: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组肿瘤完全消退与重度消退率为41.2%,不含铂类药物组为23.8%(P〉0.05);与术前临床分期相比,同步放化疗后原发肿瘤(T)降期率为41.8%,淋巴结(N)降期率为58.8%。[结论]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用于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肠癌的术前治疗可使大部分肿瘤获得不同程度消退:有关直肠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预测指标以及高效的化疗方案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模式,并分析术后病理分期与复发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15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74例局部晚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全组患者均采用术前同期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化疗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放疗剂量为40.0~50.4 Gy,常规分割。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差异,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53.9个月,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率为44.8%,其中59例(33.9%)患者复发。术后病理分期为0/Ⅰ、Ⅱ、Ⅲ期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2.2%、38.7%、68.2%(P=0.000),疗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4.7%、61.4%、20.9%(P=0.000)。20.5%的0/Ⅰ期或Ⅱ期患者的复发时间在术后3年以上,而Ⅲ期患者的复发时间均在2年以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化疗方案、放化疗相关病理反应是影响无复发生存的因素(P=0.027、0.047、0.010、0.005)。结论 胸段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病理分期与复发风险密切相关,临床医生可根据不同的病理分期制定个体化的随访监测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MRDWI中ADC值联合SCC、CEA值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监测、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2016年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初治患者 80例,FIGO分期ⅡB期39例、ⅢA期7例、ⅢB期26例、ⅣA期8例。入组后常规进行MRDWI检查及SCC、CEA检测,根据具体状况采取盆腔外放疗45~50 Gy+同步含铂化疗+后装治疗20~25 Gy,治疗结束后均进行MRDWI、SCC和CEA检查,比较治疗前后ADC值、SCC和CEA检查结果,其中40例于治疗中期予以ADC值、SCC和CEA检查。采用配对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80例入组患者经同步放化疗后整体有效率为100%,至治疗结束无患者出现疾病进展且总生存期均在6个月以上。疗后血清中SCC、CEA值较疗前降低(P=0.000、0.000),疗后ADC值较疗前升高(P=0.000)。疗后与疗前相比SCC、CEA值越低ADC值越高(P=0.000、0.000),预示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越好。结论 MRDWI联合SCC、CEA对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监测、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食管鳞状细胞癌行根治性放疗不同放疗剂量对生存的影响,并探讨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6年中国10所医疗中心2344例接受根治性放化疗/放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经1∶2倾向性评分配比(PSM),根据放疗剂量分为低剂量组(EQD2Gy<60Gy)303例,高剂量组(EQD2Gy≥60Gy)606例。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59.6个月。经PSM配比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5%、34.7%、27.2%和72.9%、41.7%、34.7%(P=0.018),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2%、27.2%、23.1%和58.3%、38.1%、33.9%(P=0.001)。单因素结果显示颈段/胸上段食管癌、临床分期早、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病变长度短、采用IMRT技术、接受同步化疗、EQD2Gy≥60Gy为总生存获益因素(均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肿瘤部位、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否接受同步化疗以及EQD2Gy是影响总生存的重要因素(均P<0.05)。结论 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应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EQD2Gy≥60Gy时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从分子水平寻找影响直肠癌放化疗抵抗的枢纽基因。方法 于基因表达数据库获得接受放化疗患者的全基因组表达数据GSE119409,分别构建放化疗病理完全缓解组与未获得病理完全缓解组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利用NetRep保守性评估方法综合分析网络模块各个节点基因连接度、基因显著性与网络位置属性,确定与直肠癌放化疗抵抗性密切相关的枢纽基因。结果 通过WGCNA方法共获得5个(black、blue、green、yellow、purple)与放化疗抵抗性密切相关的网络模块,筛选出5个(SLC22A14、SIDT2、CABP4、EPHB6、RAB11B)与直肠癌放化疗抵抗性相关的枢纽基因。结论 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方法共筛选出与直肠癌放化疗抵抗性相关的5个基因共表达网络模块及相应的5个枢纽基因,为寻找术前放化疗抵抗性评估分子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