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麻黄-甘草药对的抗炎、利尿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实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观察麻黄-甘草药对的抗炎作用;采用麻黄-甘草药对对正常大鼠排尿量及电解质排泄的影响观察其利尿作用。结果:麻黄-甘草药对22.4、11.2、5.6g/kg灌胃,均能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11.2g生药/kg、22.4g生药/kg灌胃,能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22.4g生药/kg能抑制角叉菜胶注射后3h,5h,7h的大鼠足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增加大鼠排尿量及尿液中K+的排泄。结论:麻黄-甘草药对有抗炎、利尿作用。  相似文献   

2.
土甘草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土甘草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厦急性毒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醋酸扭体法观察土甘草的抗炎、镇痛作用;以土甘草水提物1.57g/ml,醇提物2.40g/ml,最大剂量40ml/kg分别对小鼠灌胃给药,观察其急性毒性.结果:土甘草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对0.7%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土甘苹水提物对小鼠灌胃给药的最大耐受量为62.8g生药/kg;醇提物对小鼠灌胃给药的最大耐受量为96.0g生药/.结论:土甘草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土甘草水提物及醇提取物未出现其它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甘草大黄汤治疗胃肠活动紊乱已有上千年历史。为弄清该方对大鼠结肠环状肌能动性的影响,作者通过长期植入力量传感器的方法研究了甘草和大黄配伍的重要意义。在测试大黄对结肠功能影响的实验中,设大黄水提取物500 mg/kg 组(1)、大黄甘草汤组(大黄水提取物500 mg/kg+甘草水提取物125 mg/kg)(2)、甘草水提取物125mg/kg组(3)。结果显示,第1组给药4~4.5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附子、甘草三种有效成分次乌头碱、甘草次酸、甘草苷配伍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肾保护作用。方法应用主动脉弓缩窄术(TAC)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1mg/kg,地高辛组)、次乌头碱组(2.07mg/kg)、次乌头碱(2.07mg/kg)+甘草苷(20mg/kg)+甘草次酸(25mg/kg)配伍组(三药合用组),每组8只,各治疗组连续灌胃给药1周。干预结束6h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室间隔的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质量(LVMass)、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EF);腹主动脉取血后,取心、肾称重。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变化;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BUN、SCr含量变化;HE染色评估心脏病理损伤情况;HE染色和Masson染色评估肾小球肾小管损伤情况以及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三药合用组超声心动图指标IVSd、LVPWd、LVMass、FS、EF降低(P0.01,P0.05),BUN、SCr、AngⅡ浓度以及单侧肾比重降低(P0.01,P0.05),心、肾组织的病理损伤有明显改善。与次乌头碱组比较,三药合用组FS、EF、BUN、SCr、AngⅡ浓度降低(P0.05),心、肾组织的病理损伤有改善。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可导致肾脏损伤,次乌头碱、甘草次酸、甘草苷配伍对慢性心力衰竭引起的左心室肥大、心功能障碍以及肾功能损伤有拮抗作用,三药合用的保护作用显著强于次乌头碱。  相似文献   

5.
甘草与大黄配伍对大黄酸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甘草与大黄配伍时,甘草对大黄酸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灌服大黄和大黄甘草汤,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酸血药浓度。色谱柱为Zorbox SB 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77∶22∶1);检测波长为428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室温。血药浓度数据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大黄酸血药浓度在0.1~15μg·mL-1范围线性关系良好。大鼠灌服大黄和大黄甘草汤后,大黄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大黄和大黄甘草汤相比较,两者的AUC,Tmax,Cmax,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甘草与大黄配伍,可降低大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降低大黄酸对肝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车前子水提物对肿瘤化疗药物环磷酰胺引起的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究基于FXR-MRP2/BSEP通路探究车前子水提物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70只雌雄各半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肝损模型组、优思弗组(阳性对照,100 mg/kg)、车前子水提物10g生药/kg、5g生药/kg、2.5生药/kg剂量组、京尼平苷酸200mg/kg等7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和肝损伤模型组灌胃给予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其他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连续给药10天,除空白对照组,其余各组第3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mg/kg 1次。末次给药后,分离肝组织和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酶(GO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和总胆汁酸(TBA)的含量; 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法尼醇-X受体(FXR)、多药耐药蛋白2(MRP2)、胆盐输出泵(BSEP)的表达; RT-PCR法检测FXR、MRP2、BSEP的基因表达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肝组织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肝损伤模型组相比,车前子水提物10g生药/kg、5g生药/kg剂量组、京尼平苷酸200mg/kg明显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大鼠血清中GOT、GPT和ALP的升高,明显改善肝损伤引起的血清中TB、DB、和TBA的含量升高,并缓解环磷酰胺引起的肝组织病变,肝组织中FXR、BSEP和MRP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肝组织中FXR、BSEP和MRP2的mRN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车前子水提物对环磷酰胺引起大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活性物质可能是京尼平苷酸,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上调核受体FXR来改善胆汁酸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内毒素特异质模型,比较何首乌炮制前后对大鼠肝脏损伤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无毒剂量的脂多糖(LPS,尾iv 2.8 mg/kg)制备内毒素特异质模型大鼠,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均ig给予生首乌和制首乌50%乙醇提取物(生首乌剂量分别为生药1.08和2.16 g/kg:制首乌剂量分别为生药1.08、2.16、4.32、8.64、17.28 g/kg),各给药1次,检测大鼠血浆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在正常SD大鼠上,生首乌及制首乌单次给药8.64g/kg以下,未见有明显肝损伤作用:在内毒素特异质模型上,生首乌1.08 g/kg剂量(相当于生首乌6 g/d临床剂量的2倍等效剂量)可造成实验大鼠肝功能损伤,制首乌8.64g/kg剂量(相当于制首乌12g/d临床剂量的8倍等效剂量)对实验大鼠肝功能造成损伤。炮制后首乌中二苯乙烯苷的量下降明显。结论在内毒素特异质模型上,生首乌在接近临床等效剂量的情况下即可表现出肝损伤作用,而制首乌表现出肝损伤的剂量扩大4倍,提示炮制可降低何首乌的特异质肝毒性。  相似文献   

8.
朱一亮  谢强敏  陈季强  张水娟 《中草药》2006,37(7):1048-1051
目的观察甘草黄酮的镇咳作用及机制。方法用辣椒素气雾吸入诱导豚鼠咳嗽反射,M edL 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咳嗽次数。结果甘草黄酮30、100和300 m g/kg ig给药剂量依赖地抑制辣椒素诱导的豚鼠咳嗽反射,与模型组比较咳嗽次数分别减少32.7%、49.3%和59.6%(P<0.01、0.001);甘草黄酮100 m g/kg ig给药1、4、6 h可显著抑制辣椒素诱导的豚鼠咳嗽反射次数(P<0.01、0.05),作用8和12 h对咳嗽反射无显著影响(P>0.05)。纳洛酮0.3 mg/kg(ip)可部分阻断甘草黄酮的作用,马来酸麦角新碱3 mg/kg(ip)或格列本脲20mg/kg(ip)不能阻断甘草黄酮的作用。结论甘草黄酮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辣椒素引起的豚鼠咳嗽反射,甘草黄酮(100 mg/kg,ig)作用持续时间为6 h以上。纳洛酮部分阻断甘草黄酮的作用,表明甘草黄酮可能间接影响内源性的阿片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半夏、钩藤乙醇提取物单用和4:1配伍对青霉素皮层定位注射诱发惊厥发作和痫性放电的作用。方法制备大鼠运动皮层定位注射青霉素诱发惊厥模型,以托吡酯(0.154g/kg)作阳性对照,半夏(36.4g/kg)、钩藤(38.5g/kg)、半夏+钩藤(24.5g/kg)灌胃(ig)后,采用RM6240C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同步记录大鼠皮层和海马的EEG,观察药物对痫性行为、痫性放电潜伏期、痫波发放频率及最高波幅的影响。结果半夏、钩藤乙醇提取物单用和4:1合用,均可明显抑制痫性行为和痫性放电,其中合用组较两单药组显著延长痫性行为发作潜伏期和痫性放电的潜伏期,但对痫波发放频率及最高波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半夏和钩藤乙醇提取物单用和4:1配伍用药能明显抑制青霉素皮层定位注射诱发大鼠惊厥和痫性放电,两药配伍应用的抗惊厥作用优于单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车前子水提物对肿瘤化疗药物环磷酰胺引起的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究基于FXR-MRP2/BSEP通路探究车前子水提物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70只雌雄各半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肝损模型组、优思弗组(阳性对照,100 mg/kg)、车前子水提物10g生药/kg、5g生药/kg、2.5生药/kg剂量组、京尼平苷酸200mg/kg等7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和肝损伤模型组灌胃给予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其他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连续给药10天,除空白对照组,其余各组第3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mg/kg 1次。末次给药后,分离肝组织和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酶(GO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和总胆汁酸(TBA)的含量; 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法尼醇-X受体(FXR)、多药耐药蛋白2(MRP2)、胆盐输出泵(BSEP)的表达; RT-PCR法检测FXR、MRP2、BSEP的基因表达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肝组织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肝损伤模型组相比,车前子水提物10g生药/kg、5g生药/kg剂量组、京尼平苷酸200mg/kg明显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大鼠血清中GOT、GPT和ALP的升高,明显改善肝损伤引起的血清中TB、DB、和TBA的含量升高,并缓解环磷酰胺引起的肝组织病变,肝组织中FXR、BSEP和MRP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肝组织中FXR、BSEP和MRP2的mRN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车前子水提物对环磷酰胺引起大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活性物质可能是京尼平苷酸,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上调核受体FXR来改善胆汁酸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1.
孟娴  伍振辉  彭蕴茹  沈明勤 《中草药》2018,49(9):2076-2083
目的探索海藻-甘草反药配伍致大鼠肾毒性的内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海藻组、甘草组、海藻-甘草配伍组,经过连续ig给药4周的多次给药毒性实验,检测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Scr)、醛固酮、皮质醇及电解质水平,并进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用UPLC-TQ/MS法同时检测甘草中的6种主要成分在肾组织的分布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11β-类固醇脱氢酶(HSD11B2)在肾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海藻组大鼠的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甘草组的血清中醛固酮水平显著降低(P0.05),BUN、Scr显著升高(P0.01);海藻-甘草组的血清中醛固酮、K+、Cl-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而BUN、Scr、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甘草组大鼠的肾脏组织有轻微的炎细胞浸润,海藻-甘草组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并伴有蛋白管型。海藻-甘草组大鼠的肾脏组织中的甘草次酸分布明显高于甘草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甘草组、海藻-甘草组大鼠的肾组织HSD11B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而海藻-甘草组更为显著。结论通过增加甘草次酸在大鼠肾脏组织的积蓄,抑制肾脏组织中的HSD11B2的表达,造成醛固酮-皮质醇系统紊乱,可能是海藻-甘草反药组合产生肾毒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2种丛枝菌根真菌复合与独立接种对田间栽培多年生乌拉尔甘草生长与有效成分积累的长短期效应。方法:选取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与根内根孢囊霉Rhiaophagus intraradices 2种丛枝菌根真菌菌种,在大田条件下对乌拉尔甘草进行单菌种与复合菌种接种处理,分别于栽培的第1年和第2年采集乌拉尔甘草样品,分析其形态指标和有效成分甘草酸、甘草苷含量。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接种和摩西斗管囊霉单接种均对乌拉尔甘草中甘草酸与甘草苷含量有提升作用,其中复合接种提升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摩西斗管囊霉单接种,根内根孢囊霉单接种处理无显著提升作用。接种处理组乌拉尔甘草种苗的生长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显著提高了甘草苷含量与甘草酸含量的比值,接种组甘草苷、甘草酸的积累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且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揭示了大田条件下复合丛枝菌根真菌接种的长期效应,发现摩西斗管囊霉与根内根孢囊霉复合接种可以提高大田栽培乌拉尔甘草的品质,并对甘草苷与甘草酸的含量比例有调节作用,为人工栽培乌拉尔甘草过程中丛枝菌根真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灿  谢晓婷  彭代银  俞年军  陈卫东  曹勇  朱月健 《中草药》2019,50(15):3569-3574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的HPLC指纹图谱,以期为不同产地甘草品控及甘草提取加工方法提供借鉴。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10批不同产地甘草药材的水提液和醇提液的指纹图谱,并对所获得的指纹图谱数据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建立了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的指纹图谱,其中水提液指纹图谱确定了16个共有峰,并指认出6种成分,10批甘草的相似度在0.030~0.999,醇提液指纹图谱确定了60个共有峰,并指认出7种成分,10批甘草的相似度均大于0.85。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能够很好地将不同地区的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予以分类,提示产地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等自然因素对甘草的内在品质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结论建立了稳定可靠的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HPLC指纹图谱评价方法,为甘草质量标准研究及提取加工工艺的优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为临床用药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甘草色泽与其质量评价的相关性,该研究以精密色差仪和视觉分析仪测定甘草根皮和断面颜色,以HPLC测定甘草药材中6种黄酮类和2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两类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野生和栽培甘草根皮颜色不存在显著差异,断面颜色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野生甘草的甘草苷、异甘草苷、异甘草素含量与甘草酸铵、甘草次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栽培甘草;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草根皮和断面的颜色均与有效成分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该研究为传统以甘草色泽评价其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完善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忍冬叶总黄酮的分离工艺及其对9种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以河南封丘忍冬叶为研究对象,以总黄酮为主要考察指标,通过大孔树脂柱色谱分离得到忍冬叶总黄酮,并对其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抑菌圈活性等体外抗菌评价。结果:建立了忍冬叶总黄酮简便、有效的分离工艺,证实了忍冬叶总黄酮对9种供试病原菌具有较好的广谱抑菌性(MIC为1.95~62.5 g·L~(-1),MBC几乎均为125 g·L~(-1))。此外,当忍冬叶总黄酮部位同时含有较多绿原酸(4.2%)时,不仅得率高(10.5%),活性也更强。结论:忍冬叶总黄酮具有较好的广谱抗菌性,可以将其开发抗畜禽病原菌药物或者饲料添加剂,这也为忍冬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天麻-川芎对偏头痛模型大鼠尿液内源性物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考察不同配伍比例的天麻-川芎对偏头痛大鼠内源性物质代谢的影响,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分析其代谢途径,为传统中药药对的药理机制研究提供新方法。 方法: 将药材分成4组:天麻组(50 g)、川芎组(50 g)、天麻-川芎A组(天麻-川芎为1:4)、天麻-川芎B组(天麻-川芎为4:1),各组药材分别用10倍量70%乙醇提取。采取注射硝酸甘油的方法建立大鼠偏头痛模型。结合PCA法与PLS-DA法分析不同配伍比例的天麻-川芎对偏头痛大鼠内源性物质影响,结合载荷图信息,寻找生物标志物。 结果: 代谢组学分析表明,与天麻-川芎B组相比,天麻-川芎A组样本点更接近正常对照组,而远离模型组;通过载荷图筛选出16个分类贡献率较大的变量,对其中的9个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和代谢途径分析。 结论: 代谢组学提供了反映机体整体状态的检测指标,天麻-川芎A组使偏头痛大鼠内源性代谢表型向正常大鼠回归,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到氨基酸代谢及三羧酸循环等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十八反药物白蔹反乌头应用时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方法:连续14 d给予小鼠乌头、白蔹、乌头-白蔹水煎剂,末次给药后30 min取小鼠血液并分离血清,测定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处死后进行尸检,取心、肝、肾测定脏器系数并做病理检查。结果:血液生化指标检查结果表明,单用乌头组ALT,AST值升高(P<0.05);单用白蔹组AST升高(P<0.05);两药合用组ALT,AST,LDH均升高(P<0.01或P<0.05);其余各组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脏器系数检查结果表明:单用乌头组肝脏系数增加(P<0.05),两药合用组肝、肾脏器系数均增加(P<0.01或P<0.05)。尸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两药合用组小鼠肝、肾可见明显改变。结论:十八反药物乌头与白蔹合用时对小鼠毒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子标记技术鉴别甘草产地。方法 参考甘草全基因组序列,对不同产地甘草的重测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可鉴别不同产地甘草的SNP位点信息。结果 不同产地甘草的重测序数据存在差异,找到可鉴别新疆、内蒙古及甘肃产甘草的SNP位点信息及方法。结论 基于甘草基因组的SNP分子标记技术可鉴别不同产地甘草,为甘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甘草对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内酯酮体内代谢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LC-MS/MS研究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及与甘草联合给药后在大鼠血浆中相应代谢成分,比较单独给药及联合给药后代谢产物种类和生成量的差异.结果:在雷公藤甲素单独给药组及其与甘草联合给药组的大鼠血浆中,均发现4个代谢产物:m/z([M+H]+)359,359,375,377,其中羟基氧化代谢产物(m/z359)生成量较大.在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组及其与甘草联合给药组的大鼠血浆中,均发现代谢产物3个:m/z([M +H]+)375,397,413,其中羟基化代谢产物(m/z 375)生成量较大,在联合给药组的大鼠血浆中还发现1个单独给药组中没有的代谢产物m/z([M +H]+)413.联合给药组比单独给药组的各代谢产物生成量大.结论: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及其与甘草联合给药后,大部分代谢产物相同,其中氧化代谢产物为主要代谢产物.甘草可加速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的体内代谢,为阐明甘草对雷公藤的减毒增效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狗肝菜不同分子量多糖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肝降酶作用,研究其可能的保肝机制.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联苯双酯、狗肝菜总多糖(A组)、相对分子质量<6000狗肝菜多糖(B组)、相对分子质量6000~10000狗肝菜多糖(C组)和相对分子质量>10 000狗肝菜多糖(D组)和对照组;A组(250 mg· kg-1)、B组(500 mg· kg-1)、C组(150 mg·kg-1)和D组(300 mg· kg-1)、联苯双酯组(150 mg·kg-1)在造模前灌胃给药7d,其他各组用生理盐水对照;在末次给药1h除对照组外,均灌胃0.1% CC14花生油(0.01 mL·g-1)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对照.于16 h行腹主动脉取血用于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计算肝脏指数(肝体比)、脾脏指数(脾体比)、肾脏指数(肾体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P水平显著升高(P<0.01),提示本实验模型成功.狗肝菜各多糖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B组可显著减少由于肝损伤造成的TP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B组效果最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A,B组升高SOD活性(P<0.05或P<0.01);A,C组升高GSH-Px活性,(P<0.01);对于MDA含量狗肝菜多糖各部位组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肝组织大片坏死、淤血,狗肝菜多糖各给药组组织损伤程度明显降低,以B组效果最佳;对于肝脏指数,D组效果最优(P<0.05).结论:狗肝菜各多糖组均对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效果显著,综合分析相对分子质量<6 000组(B组)保肝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