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 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察椎动脉有否压迫、迂曲、狭窄、畸形等改变。结果 22例患者(占总数91.7%)椎动脉不同程度地改变。椎动脉平直,一侧变细4例;迂曲,无压迫5例;受压、管腔狭窄11例;闭塞1例;畸形1例。结论 螺旋CT血管成像能同时显示椎动脉和毗邻结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结果。方法 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 (SCTA)技术 ,对 2 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 ,观察椎动脉的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椎动脉平直 ,无压迫 4例 ,其中 2例血管痉挛变细 ;椎动脉迂曲改变 ,无血管受压 5例 ;椎动脉迂曲、狭窄 ,明显受压 10例 ;畸形 1例。结论 认为S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报告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结果。方法 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SCTA)技术,对2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椎动脉的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椎动脉平直,无压迫4例,其中2例血管痉挛变细;椎动脉迂曲改变,无血管受压5例;椎动脉迂曲、狭窄,明显受压10例;畸形1例。结论 认为S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MRI与MRA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位居颈椎病第2位.由于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尚存在分歧,目前该病仍是临床较难诊断的疾病之一.MRI作为一种新型无创性检查技术,主要显示颈椎的组织、结构等异常改变,而MRA可以显示椎动脉的全貌,以椎动脉为主要观察对象,两者联合应用是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准确率的关键.本研究在常规MRI基础上进行了MRA检查,重点探讨MRA与MRI联合应用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限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军  齐越峰  孙树椿 《中国骨伤》2001,14(12):737-738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 ,以往多考虑颈椎间盘后侧方突出粘连并固定于椎动脉上 ,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使椎间隙和横突间距缩小 ,导致椎动脉扭曲以及颈椎力学平衡失调等。但目前许多临床研究证据表明 ,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病理因素对椎动脉刺激比对椎动脉的压迫更能够引起椎动脉系统的血流障碍 ,机械性压迫可能不是造成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根本原因 ,而交感神经受到激惹才是引发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1~ 3 ] 。下面我们就椎动脉与颈交感神经的解剖关系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加以论述。1 椎动脉的…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MRA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用三维动态MRA无创成像技术探讨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眩晕者共76例,均行MRA椎动脉检查。结果测量出椎动脉正常值,左侧为(4.1±0.79)mm,右侧为(3.2±0.83)mm。根据MRA表现将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分为3型Ⅰ型(椎动脉受压型),Ⅱ型(椎动脉硬化型),Ⅲ型(椎动脉畸形型)。通过椎动脉MRA成像特点能够对受累椎动脉作出精确、定性诊断。对5例椎动脉Ⅰ型患者行椎动脉松解术后,MRA显示椎动脉的上述改变已改善或消失,疗效优良。结论MRA是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一重要筛检诊断工具,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MRA椎动脉及CT横突孔直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原理。方法测量对象分二组:①正常组50例,②椎动脉型颈椎病组26例。结果正常人MRA椎动脉左侧4.10±0.79 mm,右侧为3.20±0.83 mm。正常人CT横突孔正常值左侧:6.30±0.41mm,右侧:6.55±0.83 mm。椎动脉型颈椎病异常椎动脉直径1.70±0.81 mm。椎动脉型颈椎病CT横突孔直径:5.78±0.60 mm。结论椎动脉本身受压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但是椎动脉无受压及横突孔无狭窄也不能完全排除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考虑某些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前颈椎病的分型论治已成为常规。虽然临床报道日趋增多,但学者们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提出很多质疑。学术界逐渐趋于否定本型颈椎病的存在,原因就是以往在考虑本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时,仅是以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与否作为发病的原因,很少考虑脑底动脉环的生理机能,即其代偿性。从颈椎病是概念上讲,只有椎动脉第2段与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关,但本段压迫椎动脉的病理因素并不多。椎动脉的第1、3和4段病变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不能等同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多将"眩晕"或"头痛"作为诊断本型颈椎病的依据,缺乏客观标准。而所谓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实际多为后循环缺血,而后循环缺血多是血管因素所致,而非压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不稳定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性。方法对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与随机抽取的20例年龄分布相当的健康成人做对照研究。结果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颈椎不稳者7例,占43.8%;20例对照组人群中颈椎不稳者2例,占10%。两者比较进行对照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颈椎不稳定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熊焱昊  杜宁  陈伟珍 《中国骨伤》2006,19(4):207-210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之间颈椎旋转、半失稳的关系。方法:本组112例,其中椎动脉型38型、交感型36例、神经根型38例,应用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在X线正位片上测量患者每个颈椎椎体的旋转度和在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半失稳的位移距离。结果:在C6旋转度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均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统计学差异(P<0·01),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间的C2旋转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间的C4旋转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椎体半失稳的位移距离和椎体半失稳率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均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中椎体半失稳和颈椎旋转是它们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不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缩血管活性肽类物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时的变化情况及病理意义。方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组 30例 ,正常组 30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中医手法治疗。正常组和治疗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空腹取静脉血进行神经肽类物质NPY、ET、CGRP、ANP放射免疫检测。结果 治疗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浆NPY、ET、ANP明显高于正常组 ,而CGRP的含量则低于正常组 (P <0 0 5) ;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血浆NPY、ET、ANP含量降低 ,CGRP的含量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缩血管活性肽类物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时可能起重要的神经 体液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分析目前临床治疗现状。方法:检索PubMed、OVID、Cochrane图书馆、CBM、CNKI、VIP等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共收集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献265篇,中文文献251篇,英文文献14篇,其中5篇符合纳入研究标准,全部为中文文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并对5篇文献采用RevMan 4.2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5篇文献共736例患者。5篇文献的治愈率汇总合并OR为2.93,95%CI为[2.10,4.08];有效率汇总合并OR为3.99,95%CI为[2.47,6.44];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愈率、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其他疗法(除手法之外的治疗方法,如牵引、药物等)(P<0.01)。结论:目前所纳入研究结果显示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愈率、有效率明显优于其他疗法;但由于纳入文献的数量有限且质量不是很高,结论尚不确定,因此需要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且长时间随访的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中老年常见的颈椎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常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多见于交感神经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较为公认的颈椎病消化系统症状发生机制为退变的颈椎结构改变压迫和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胃肠运动减弱;椎动脉受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易刺激前庭器官,引发头晕伴恶心呕吐;内皮素、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c-Fos蛋白、精神心理状态、年龄及药物等因素也可能参与颈椎病消化系统症状的发生发展.临床上遇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主要首发症状为消化系统症状,且对症治疗无效时,应考虑颈椎病存在,针对病因治疗可有效缓解消化系统症状.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加深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从中医及现代医学两方面进行综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骨性压迫学说及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是较被公认的两大致病因素,但仍存在争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复杂,逐步加深对发病机制的认识可进一步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颈椎病根据受累组织的不同,分为颈型、神经根型、交感型、椎动脉型、脊髓型等。椎动脉型是常见的一种。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至今仍不明确,近年来学者们从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学说,概括起来主要有压迫学说、交感神经学说、牵系机制学说、体液因子学说、微循环学说、椎动脉硬化学说,具体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横突段交感神经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横突段交感神经的结构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成年尸体10具,借助显微镜,观察椎动脉横突段周同的神经行程、分支及其分布特点。结果来自颈交感干的交感神经在椎动脉横突段周围相吻合,并攀附于椎动脉表面。结论依据解剖位置关系,颈椎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及周围神经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保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对13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行保守治疗:①颈椎调衡术;②颈部软组织松解术;③星状交感神经节阻滞术;④应用血管扩张药物.结果随访1.5~5年,优72例,良27例,差32例,优良率81.8%.结论选择适当的保守治疗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ic 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在CTA上观察椎动脉的外形、行经及与颈椎骨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的椎动脉CTA重建图像中血管先天畸形15例,血管硬化21例,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致血管局部受压38例,血管闭塞1例,血管瘤1例;椎动脉正常10例。先天畸形中发育异常9例,表现为整条血管纤细,直径小于2.5mm;走行异常6例。血管硬化表现为血管壁粗糙、不规则、粗细不均匀、钙化等。结论:CTA诊断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有独到之处,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穴位植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颈性眩晕是其最为常见的症状,为临床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采用穴位植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8例,疗效颇佳,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108例,男66例,女42例;年龄23~71岁,平均44.5岁;病程2d~12年。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即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中华外科杂志,1984,22(12):719]。诊断依据:①曾有卒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对患有心…  相似文献   

20.
椎动脉型颈椎病对记忆力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  赵国东  孙树椿 《中国骨伤》2002,15(12):751-752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骨科常见病,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伴有记忆力减退者日渐增多[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