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双双  马传伟  席波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449-1452
了解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1993-2011年血压水平和血压偏高检出率变化趋势,为我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基于1993,2000和2011年3次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横断面数据,选取具有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完整资料的4 715名7~17岁的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1993-2011年儿童青少年SBP和DBP水平分别增长3.4和1.5 mmHg,其中男生、7~12岁和城市儿童增长幅度较大.血压偏高、单纯收缩压偏高和单纯舒张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从1993年的10.0%,2.1%和9.3%增加到2011年的12.9%,3.0%和11.7%,分别增长2.9,0.9和2.4百分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检出率分别从1993年的4.8%,1.4%和4.9%增加到2011年的10.8%,8.8%和19.7%,分别增长6.0,7.4和14.8百分点(x2值分别为61.4,132.7,229.7,P值均<0.05).相对于男生,女生血压偏高的OR值为0.79(95% CI=0.66~ 0.95);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超重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OR值为2.11(95%CI=1.57~2.84),肥胖OR值为3.14(95%CI=2.15~ 4.59);与正常腰围相比,腹型肥胖OR值为1.65(95%CI=1.22~2.22).结论 1993-2011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血压偏高、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检出率均呈增加趋势.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肥胖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2015年北京市西城区中学生血压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抽取西城区6所中学,共4202人,调查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血压偏高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男生有23.0%,女生有8.4%血压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BP、DBP随着身高、BMI的增加而升高;SBP、DBP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并在18岁趋于稳定。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OR=2.877,95%CI:2.318~3.571)、超重肥胖者(超重OR=3.425,95%CI:2.597~4.516;肥胖OR=9.22,95%CI:7.222~11.774)以及较少参加校外体力活动(1~4次/月OR=1.578,95%GI 1.109~2.245;基本不运动OR=1.657,95%CI:1.209~2.272)是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非重点学校(OR=0.733,95%CI:0.552~0.974)是血压偏高的保护因素。结论应针对高血压筛查中具有男性、重点学校、超重肥胖、较少参加校外体育运动特点的血压偏高的学生进行密切的血压监测和开展恰当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探讨苏州市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和腰高比与血压偏高的关系,为制定适宜的儿童青少年血压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苏州市3 150名7~17岁儿童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计算BMI和腰高比,分析血压偏高与各项肥胖指标的关系.结果 苏州市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率为11.3%,超重肥胖率为28.5%,采用腰围、腰高比标准筛查的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20.6%和23.7%.不同BMI、腰围和腰高比分组的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7.80,105.87,124.17,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超重肥胖组罹患血压偏高的可能性较大(OR=3.89,95%CI=3.09~4.90);与正常腰围或正常腰高比组相比,中心性肥胖组罹患血压偏高的可能性较大(腰围:OR=3.05,95%CI=2.41~3.86;腰高比:OR=3.35,95%CI=2.67~4.21).与BMI和腰围均正常者相比,同时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者罹患血压偏高的可能性最大(OR=4.28,95%CI=3.31~5.53).结论 BMI、腰围和腰高比均与血压偏高存在相关,BMI与腰围或腰高比存在联合作用,保持正常体重和正常腰围/腰高比可能利于控制血压偏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016-2017年我国东部地区12个省(直辖市)12~17岁青少年肥胖类型和血压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选取"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项目中我国东部地区12~17周岁的青少年共8279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体质指数、腰高比将研究对象划分为非肥胖、一般性肥胖、中心型肥胖、复合型肥胖4种类型。依据"中国3~17岁儿童每岁、身高对应的血压标准"判定不同肥胖类型人群的正常高值血压、血压偏高的情况。利用χ2检验、方差分析与多水平线性模型、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与血压的关系。结果中国东部地区12~17岁青少年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为13.66%(1069人),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8.79%(1782人)。其中非肥胖组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12.85%(732人),血压偏高检出率13.79%(999人);一般性肥胖组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20.45%(99人),血压偏高检出率23.62%(160人);中心型肥胖组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6.95%(32人),血压偏高检出率14.64%(87人);复合型肥胖组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16.68%(206人),血压偏高检出率42.42%(536人)。血压偏高检出率男女生间(χ2=8.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水平模型结果:中心性肥胖仅女生血压偏高风险显著高于非肥胖组(OR=1.50,95%CI 1.12~2.02);肥胖的男、女生正常高值血压(OR=2.05,95%CI 1.62~2.58;OR=1.83,95%CI 1.38~2.42)、血压偏高(OR=2.06,95%CI 1.59~2.67;OR=1.57,95%CI 1.15~2.14)的风险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复合型肥胖的男、女生正常高值血压(OR=3.80,95%CI 3.19~4.51;OR=2.79,95%CI 2.30~3.37)、血压偏高(OR=4.07,95%CI 3.39~4.88;OR=2.84,95%CI 2.32~3.46)的风险显著高于非肥胖组。结论中国东部地区12~17岁青少年群体中,不同肥胖类型与血压水平相关程度不同,复合型肥胖血压偏高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5.
马传伟  梁亚军  席波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445-1448
探讨腰围(WC)与腰围身高比(WHtR)预测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效果,为选择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早期预警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1993-2011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GHNS)数据库中10 163名年龄在7~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腰围与腰围身高比预测血压偏高的曲线下面积(AUC),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腰围与腰围身高比诊断腹型肥胖预测血压偏高的风险.结果 腰围预测7~11岁男生、12~ 17岁男生、7~11岁女生和12~17岁女生血压偏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95%CI=0.62~0.66),0.63 (95%CI=0.61 ~0.65),0.57(95%CI=0.55~0.59)和0.58 (95% CI=0.56~0.60),腰围身高比对应值分别为0.60(95% CI=0.58~ 0.62),0.59(95%CI=0.57~ 0.61),0.51(95%CI=0.49~0.53)和0.56(95%CI=0.54~0.58).两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腰围与腰围身高比诊断的腹型肥胖均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腰围诊断的腹型肥胖预测7~11岁男生、12~17岁男生、7~11岁女生和12~17岁女生血压偏高的OR(95%CI)值分别为4.12(2.76~6.16),2.65(2.01~3.50),2.21(1.40~3.49)和2.50(1.88~3.31),腰围身高比对应的OR(95% CI)值分别为2.74(1.98~3.80),2.27(1.75~2.94),1.63 (1.14~2.32)和1.75(1.37~2.24),腰围略优于腰围身高比.结论 腰围与腰围身高比均可作为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重要预测因子,腰围的预测效果略优于腰围身高比.但考虑到腰围身高比界值的简单易记性,仍可推荐为儿童血压偏高的早期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中国7 ~10岁儿童腹型肥胖与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选取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资料完整的7~10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共计40 495名.利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制定的BMI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和腰围身高比(WHtR)>0.46判定体形,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形、单纯腹型肥胖、腹型肥胖合并外周型肥胖(简称复合型肥胖)和其他体形;以血压高于2010年全国学生同性别、同年龄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第95百分位数(P95)界值判定为血压偏高.描述单纯腹型肥胖、复合型肥胖和血压偏高的检出情况;并按相同性别、年龄(相差±0.5岁)、身高(相差±0.3 cm)以1∶1∶1相互匹配正常体形、单纯腹型肥胖、复合型肥胖3种体形儿童青少年,每组分别为2165名,利用x2检验、方差分析及多水平模型分析腹型肥胖与血压的关系.结果 40 495名研究对象,包括男生20 175名,女生20 320名;单纯腹型肥胖检出率为6.36%(2576/40495),男生为7.41%(1494/20 175),女生为5.32%(1082/20 320);复合型肥胖检出率为16.33%(6611/40 495),男生为21.30%(4298/20 175),女生为11.38%(2313/20 320);男女生体形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9.01,P<0.01).血压偏高检出率为9.62%(3896/40 495),男生[10.05%(2028/20 175)]高于女生[9.19%(1868/20 320)](x2=8.59,P<0.01).复合型肥胖组收缩压、舒张压数值[男生:(103.8±11.3)、(64.7±10.1)mm Hg(1 mm Hg =0.133 kPa);女生:(102.9±12.1)、(64.5±10.0)mm Hg],高于单纯腹型肥胖组[男生:(99.5±11.2)、(61.6±9.9)mm Hg;女生:(99.6±11.4)、(62.6±9.3)mm Hg]高于正常体形组[男生:(97.4±10.8)、(60.5±9.4)mm Hg;女生:(97.2±10.8)、(60.8±9.4)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F值分别为113.22、62.05;女生:F值分别为54.19、32.31,P值均<0.01).多水平分析结果示:复合型、单纯型肥胖组较正常体形组,男生收缩压分别升高6.0、1.8 mm Hg(Wald x2值分别为17.55、204.94,P值均<0.01),舒张压分别升高4.0、0.9 mm Hg(Wald x2值分别为6.37、114.05,P值均<0.05);女生收缩压分别升高5.0、2.1 mm Hg(Wald x2值分别为16.47、92.52,P值均<0.01),舒张压分别高3.5、1.6 mm Hg(Wald x2值分别为12.29、57.52,P值均<0.01).单纯腹型肥胖男生收缩压偏高的风险高于正常体形男生[OR=1.48(95% CI:1.06 ~ 2.06)],复合型肥胖男[收缩压:OR=3.06(95% CI:2.28 ~4.11);舒张压:OR =2.72(95% CI:1.99~3.72)]、女生[收缩压:OR=2.48(95% CI:1.75 ~3.53);舒张压:OR =2.64(95%CI:1.82 ~3.93)]收缩压和舒张压偏高的风险均高于正常体型者.结论 单纯腹型肥胖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的相关因素,复合型肥胖与血压升高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天津市儿童青少年肥胖和血压现状及其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市16个区94所中小学7~17岁儿童青少年30403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方法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采用SPSS 24.0进行χ2检验、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天津市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为17.28%,其中男生为19.32%,女生为15.07%;肥胖检出率为22.79%,其中男生为27.20%,女生为18.01%;血压偏高检出率为20.88%,其中男生为20.98%,女生为20.77%。BMI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14.03%、23.41%和3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BMI正常组比较,超重、肥胖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OR=1.872,95%CI:1.735~2.021;OR=3.598,95%CI:3.366~3.827)。结论超重和肥胖是7~17岁儿童青少年发生血压偏高的重要影响因素,控制超重和肥胖是有效应对血压偏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学龄儿童身高、体重、血压的变化趋势及性别差异,探索超重肥胖与儿童高血压的关系,为降低儿童高血压发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来自2013—2018年深圳市10所小学学生连续体检监测数据,经个人信息匹配形成纵向数据,计算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变化。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关联。  结果  男女生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均随年龄增长升高且有性别差异(t/Z=3.89~31.52,P值均 < 0.05)。女生身高增速在8~11岁高于男生,10岁达到身高增速高峰,男生则比女生晚2年,男、女生分别为7.68,7.42 cm。男、女生体重和血压增速相似。身高增速与血压增速有同步趋势,身高增速高峰阶段血压增速也为高峰。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总体肥胖OR值(95%CI)为1.62(1.48~1.81),超重OR值(95%CI)为2.01(1.75~2.30)(P值均 < 0.01)。  结论  儿童身高、体重、血压变化有性别差异,身高和血压的增速呈同步趋势,儿童超重和肥胖可增加血压偏高/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本地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21年石景山区7所学校学生进行调查。采用标准方法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小学生血压偏高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结果 石景山区中小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2.5%。按体质指数(BMI)分组,血压偏高检出率表现为正常组(7.4%)<超重组(11.2%)<肥胖组(24.7%)(χ2趋势=106.472,P<0.05);BMI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8和0.199,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OR=1.543,95%CI:1.082~2.201)和肥胖(OR=4.280,95%CI:3.236~5.660)是石景山区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结论 北京石景山区中小学学生血压偏高水平较高,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是有效防控血压偏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大学新生超重肥胖及高血压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对4 236名入学新生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并检测ALT水平,观察ALT异常状况,分析不同性别大学新生超重肥胖及高血压对ALT异常的影响。结果大学新生ALT异常率为7.41%,男生ALT异常率(12.62%)明显高于女生(2.84%)(P0.001)。随着体重指数(BMI)和血压水平的增高,男女新生ALT异常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校正混杂因素后,男生超重、肥胖者ALT异常患病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798倍(95%CI:2.086~4.156)和7.345倍(95%CI:4.965~11.422),女生超重肥胖者ALT异常患病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者的3.712倍(95%CI:2.023~7.145)和13.876倍(95%CI:6.992~28.567),低体重则是ALT异常发生的保护因子。男女生高血压组ALT异常患病率分别是血压正常组的4.765倍和4.023倍。结论大学新生超重肥胖及高血压与血清ALT异常升高呈明显正相关,女生超重肥胖者发生ALT异常的风险较男生高,对BMI及血压的监测有助于ALT异常疾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1.
探讨宁夏儿童青少年不同肥胖类型与血压水平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4年全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调研宁夏地区资料,根据相关筛选标准,选取11 260名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与血压水平的关系.结果 宁夏儿童青少年肥胖总检出率为5.2%,单纯腹型肥胖、外周型肥胖、混合型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5%,0.5%,4.7%,高血压总检出率为13.8%.总人群BMI、腰围与SBP和DBP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9,0.515;0.372,0.384,P值均<0.01),SBP和DBP在不同肥胖类型间的增高趋势为混合型肥胖>单纯腹型肥胖>外周型肥胖>正常体型(P值均<0.05).正常体型、单纯腹型肥胖、外周型肥胖、混合型肥胖高血压检出率依次为11.1%,24.2%,14.0%,41.9%.相对于正常体型学生,混合型肥胖者血压偏高的危险性最大,单纯腹型肥胖次之,外周型肥胖最低[OR值分别为5.8(4.8~7.0),4.4(2.1~9.5),2.3(1.8~2.8)].结论 肥胖是引起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的一个危险因素,混合型肥胖与血压升高的关系更为密切.预防儿童高血压应从预防肥胖做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开封市中学生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之间的关联,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开封市4058名中学生进行血压、身高、体重的测量,分析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的关系.结果 中学生血压偏高率为11.78%.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OR=1.65)和肥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联合作用对儿童新发血压偏高的影响,为探索防控儿童血压偏高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厦门市青春期发育队列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基线和2019年随访时身高、体重和血压数据完整的1 313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的联合作用对儿童血压偏高的影响。  结果  1 313名小学生基线时(2017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为25.2%;随访2年后,未发生血压偏高的人群中有19.7%的儿童新发了血压偏高,男生血压偏高新发率为23.4%,女生为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睡眠时间、水果、蔬菜、含糖饮料及肉制品摄入情况后,总体及男生身高增长高水平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新发的风险高于身高增长低水平非超重肥胖组(总体:RR=2.41,95%CI=1.44~4.04;男生:RR=2.69,95%CI=1.45~5.02);女生身高增长低水平联合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检出率也显著增加(RR=4.47,95%CI=1.45~13.75)。  结论  身高增长幅度较高和超重肥胖是儿童血压偏高发病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男生中。在青春期身高突增前对儿童进行肥胖的预防和干预可能有益于降低儿童期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探讨青少年睡眠时间与睡眠质量的流行现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预防控制中学生超重肥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宁波市七~十二年级的在校中学生进行睡眠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睡眠对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宁波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5.35%,其中男生为20.97%,女生为9.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14,P<0.01).中学生睡眠不足(<8 h/d)报告率为48.11%,男生为42.78%,女生为53.24%(x2=6.81,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与BMI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睡眠不足是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OR=1.22),而女生睡眠时间睡眠质量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睡眠时间与青少年学生BMI关系密切,睡眠时间不足可能是男生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长沙市儿童青少年儿童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的流行现状,为预防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长沙市18所中学生,对其初一至高二的全部学生进行血压和体格测量,并进行血压和营养状况的评价。 【结果】 1)18 922名12~17岁儿童青少年中,检出患高血压者1 276人,占6.7%;临界高血压者1 127人,占6.0%;2)儿童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和舒张压(diatolic blood pressure, DBP)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2岁女生的SBP和DBP高于男生,但男生逐渐追赶,16岁时超过女生水平;3)就高血压发生率而言,男生高于女生,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但女生、较低年龄组临界高血压发生率较高;4)肥胖组的高血压和临界高血压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超重组,正常体重组的发生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48,P=0.000)。 【结论】 长沙市12~17岁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发生率处于中等水平,男生血压增长速度较快,儿童高血压发生率与肥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 361名学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与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探讨交互作用。  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1.33%,腹型肥胖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与顺产的学生相比,经剖宫产者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44%(OR=1.44,95%CI=1.16~1.80);高出生体重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62%(OR=1.62,95%CI=1.09~2.42)。调整多因素后,未观察到出生体重和出生方式与学生腹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P值均>0.05)。经剖宫产出生与父母肥胖对学生的超重肥胖(RERI=0.33,95%CI=0.02~0.65)和腹型肥胖(RERI=0.39,95%CI=0.12~0.6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剖宫产及高出生体重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高有关联。剖宫产出生方式与父母肥胖可能协同促进儿童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与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测定石家庄市区913名7~13岁儿童的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水平。结果儿童超重和肥胖总检出率为29.24%(男34.98%,女24.23%)。与正常儿童相比,超重和肥胖儿童的SBP、DBP、TC和TG水平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超重和肥胖儿童的高血压、高TG、高TC、高血糖和低HDL-C检出率也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校正年龄和性别后,超重和肥胖儿童的SBP、DBP、TC、TG、血糖升高和HDL-C降低的危险性分别为正常儿童的6.77、3.22、2.55、6.42、3.85和2.94倍(95%CI分别是4.15~11.04、1.38~7.49、1.59~4.11、3.46~11.92、1.69~8.78和1.83~4.73);超重与肥胖儿童有任意1、2、3个所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儿童的2.74、13.15和15.33倍(95%CI分别是1.92~3.92、6.69~25.87和4.17~56.39)。结论儿童期超重与肥胖增加儿童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以及儿童获得多个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控制儿童超重和肥胖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8.
冉敏  彭林丽  何芳  罗凤  杨静薇  王宏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2):1785-1788
了解重庆市某主城区中小学生体型自我评价与实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评价的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实施儿童青少年肥胖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某主城区8所中小学共2 798名学生进行中小学生肥胖相关KAP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该区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2.9%,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27.6%)明显高于女生(17.8%) (X2 =24.210,P<0.01).30.5%的中小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体型,小学生(Kappa=0.418)和中学生(Kappa =0.403)体型自我评价与实际BMI的一致性均较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497,95%CI=1.239~1.809)、父亲文化程度高(OR=2.855,95% CI=1.053 ~ 7.741)和家庭经济差(OR=1.827,95%CI=1.340~2.492)是学生低估自我体型的危险因素;中学(OR=1.932,95%CI=1.411 ~ 2.646)、女生(OR=2.558,95%CI=1.854~3.531)、家庭经济状况差(OR=1.967,95%CI=1.131~3.422)、家庭关系差(OR=2.468,95%CI=1.324~4.600)与一般(OR=1.378,95%CI=1.003~ 1.894)是学生自我体型高估的危险因素.结论 重庆市某主城区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学生对自我体型存在低估或高估,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可能导致体型评价错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代谢指标异常聚集性的关系,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某所小学作为调查点,将身体测量、问卷调查和血生化检测均完整的1 280名6~11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代谢指标异常及其聚集性的关系。结果 父母一方和双方均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55.6%和19.8%。儿童代谢指标异常(腹型肥胖、血压偏高)及其聚集性(2项和≥3项代谢指标异常)检出率在父母不同体重状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与父母均体重正常的儿童相比,父母一方超重肥胖儿童存在腹型肥胖(OR=2.00)和1项代谢指标异常(OR=1.47)的危险性较高(P<0.05或<0.001),而双方均超重肥胖儿童存在腹型肥胖(OR=3.08)、血压偏高(OR=1.74)和代谢异常指标聚集(OR=1.64~4.60)的危险性更高(P<0.05或<0.001)。结论 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腹型肥胖、血压偏高和代谢指标异常聚集性存在关联。这提示应该对有父母超重肥胖史的高危儿童进行重点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