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八段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唐山市西山道社区围绝经期妇女100人,年龄45~55岁,Kupperman评分≥11分,且CES-D抑郁评分≥20分。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人,试验组采用八段锦进行训练,对照组顺其自然,3个月后进行Kupperman评分和CES-D抑郁评分。结果干预后试验组Kupperman评分和CES-D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Kupperman评分和CES-D抑郁评分较对照组比较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八段锦可缓解围绝经期躯体症状,改善围绝经期抑郁,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病理及证候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病理和证候规律.方法:选择61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19例健康同龄妇女为对照.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围绝经期综合征各证型中,以肾阴虚证和肝郁气滞证所占比例最大,差异非常显著(P<0.01);②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肝郁积分及肝郁分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各证型肝郁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肝郁气滞组积分最高,显著高于肾阴虚组、阴阳两虚组(P<0.01).结论:肝郁气滞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最常见的证型之一,各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郁病理变化,肝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7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尼尔雌醇1 mg/d口服,针刺组予针刺治疗,取肾俞、肝俞、肺俞、脾俞、心俞、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分别为35.45±5.86和7.83±3.87,对照组分别为36.57±6.16和16.22±5.11,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的Kupperman评分以治疗组为佳(P<0.01).临床疗效观察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为68.6%,治疗组疗效尤佳(P<0.05).[结论]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与机体慢性炎症状态的关系并观察中药大补阴煎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符合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及正常对照组15例,检测血清中IL-6、TNFα的水平。对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给予中药大补阴煎加味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Kupperman评分以及血清IL-6、TNFα的水平。结果: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患者用大补阴煎加味治疗3个月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达90%,Kupperman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血清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机体的慢性炎症状态有关;大补阴煎加味对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显著疗效,且能改善机体的慢性炎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雌激素疗法联合中药辩证疗法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妇科于2012年8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80名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雌激素对照组、中药对照组以及观察组3组。对比观察3组患者的Kupperman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雌激素对照组与中药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3组患者治疗前的Kupperman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Kupperman评分要明显低于雌激素对照组与中药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激素疗法联合中药辩证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效果要优于单纯使用雌激素疗法或中药辩证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裴桂华 《海南医学》2014,(3):346-348
目的 观察植物雌激素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研究组以植物雌激素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对照组单独以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及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变化,血清IL-6、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6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Kupperman评分明显下降,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FSH和LH水平明显下降,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Kupperman评分下降,血清E2水平升高,FSH和LH水平下降,血清IL-6和TNF-α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物雌激素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围绝经期患者内分泌功能和免疫系统功能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两种方法联合使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西酞普兰对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春琼 《重庆医学》2007,36(18):1883-1884
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联合雌激素加甲羟孕酮(倍美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151例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妇女随机分3组.合用组52例:每日口服倍美盈和西酞普兰各1粒;西酞普兰组38例:每日口服西酞普兰20mg;激素补充治疗(HRT)组61例:每日口服倍美盈l粒.疗程均8周.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价抑郁严重程度,采用Kupperman评分指数(KMI )评价围绝经期症状.结果 治疗前后合用组、西酞普兰组、HRT组HAMD总分分别为23.14±4.44、5.07±4.27,23.15±4.39、6.81±5.21;22.74 ±4.86、 10.12±5.90.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3组总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合用组比HRT组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合用组、西酞普兰组、HRT组KMI评分指数分别为32.20±7.00、7.19±4.55;32.23±7.52、14.37±5.93;32.21±7.72、9.82±7.0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3组总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合用组和HRT组与西酞普兰组比较减分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合用西酞普兰和倍美盈治疗发生于围绝经期的抑郁障碍,可以显著提高对抑郁症状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补阴丸加减治疗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疗程与症状的关系。[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疗程2个月和3个月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改良Kupperman指数(Kupperman index,KI)积分和中医症状积分。[结果] 疗程2个月组的有效率为83.33%,疗程3个月组的有效率为9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改良KI积分和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疗程3个月组患者的改良KI积分和中医症状积分高于疗程2个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改良KI积分和中医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5个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疗程3个月组患者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口干便秘等症状积分高于疗程2个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失眠多梦症状的积分与疗程2个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口干便秘等是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大补阴丸加减治疗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其疗程与症状轻重有关,症状重者需加长疗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中药组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应用效果及各症状的缓解情况,为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新思路。方法将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用中药组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尼尔雌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Kupperman总积分及各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2.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23,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Kupperman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t=-4.825,P<0.001)。临床各症状Kupperman积分两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Kupperman积分在潮热出汗、烦躁易怒、泌尿系症状及眩晕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组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较雌激素好,Kupperman积分降低明显,各症状缓解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低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在围绝经期症状以及激素水平影响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参与对象为我院2016年1月份至2017年4月份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70例,予以孕激素甲羟孕酮治疗;实验组70例,同时予以低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激素水平变化,并予以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Kupperman分值显著下降,实验组的Kupperman分值改善情况相比对照组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雌二醇显著上升,黄体生成素以及卵泡刺激素显著下降,实验组的雌二醇、黄体生成素以及卵泡刺激素水平改善情况相比对照组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实施低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可使患者激素分泌水平得到改善,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1.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病位证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病位证素特征和脏腑病理特点。选择20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为对象,20例同龄健康妇女作为对照,采用病理积分、分级方法。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型分布频数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肝郁气滞证、阴阳两虚证(P<0.01);各证型组肾病证素积分及分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阴阳两虚组积分最高(P<0.01);各证型组肝病证素积分及分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肝郁气滞组积分最高(P<0.01)。结论:肾虚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理基础;肝郁是其病理变化的重要环节;采用证素积分及分级的方法能较好反映围绝经期妇女“亚健康”的中医病理特点和围绝经期综合症的证候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对Ⅲ~Ⅳ期宫颈癌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以中医综合治疗及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疗程28 d,观察第14,28天各证型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差值。结果:总体比较,治疗后两组各证型证候积分均降低,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14d0.05,P28d0.05,治疗后两组同期比较,P14d0.05,P28d0.01,两组差值比较P0.01,以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为优;两组各证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气滞血瘀证、湿热瘀毒证、脾肾两虚证P14d0.05,P28d0.05,肝肾阴虚证P28d0.05,而对照组四种证型P28d0.05;两组各证型不同天数同期比较,四种证型P14d0.05,气滞血瘀证、湿热瘀毒证、脾肾两虚证P28d0.05,肝肾阴虚证P28d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能够改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气滞血瘀证、湿热瘀毒证、脾肾两虚证能较早获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更年舒片联合替勃龙片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代谢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5例。除去脱落和失访,治疗组50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替勃龙片治疗,每次2.5 mg,每天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更年舒片治疗,每次5片,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12周。于治疗前后进行匹兹堡失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肾虚证和Kupperman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促卵泡成熟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otropic hormone,LH)和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9,P0.05);治疗后治疗组Kupperman量表、PSQI、肾虚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FSH和LH水平低于对照组,E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年舒片联合替勃龙片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虚证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能调节激素平和调节血脂代谢,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滋肾生肝法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480例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其中中药组240例给予自拟的中药,西药组240例接受雌孕激素周期疗法,给予谷维素、复合维生素及雌孕激素。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的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的水平变化。结果中药组和西药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候改善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在激素水平变化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肾生肝法在改善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症状、内分泌方面具有优势,且无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辨证规律.方法 选择10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围绝经期综合征虚证证素阴虚、血虚、阳虚显著高于气虚(P<0.05,P<0.01),阴虚、血虚高于阳虚(P<0.05);国绝经期综合征实证证素肝郁、气滞、热积分显著高于湿、痰(P<0.05,P<0.01);围绝经期综合征病位证素以肝、肾、脾积分显著高于肺、心(P<0.01).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虚证证素主要以阴虚、血虚、阳虚为主:实证证素主要以肝郁、气滞、热为主;病住证素主要在肝、肾、脾,属虚实夹杂之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CDI)对102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了检测。结果开角型青光眼及其中医证型(分为肝郁气滞证、痰湿犯目证、肝肾阴虚证)在眼动脉(OA)血流参数中,与正常组相比,PSV、EDV、A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参数中,与正常组相比,PSV、EDV 和A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变异程度依次为肝郁气滞证组>痰湿犯目证组>肝肾阴虚证组。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OA和CRA的血流速度下降明显,血流阻力增加,眼局部血液循环障碍,OA和CRA的血流参数可作为反映开角型青光眼及其中医证型间局部血瘀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房水蛋白含量的改变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溴甲酚绿比色法对128例128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64例64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房水蛋白进行了测定。结果开角型青光眼疾病分类各组及中医证型(肝郁气滞证、痰湿犯目证、肝肾阴虚证)各组均表现为房水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增高,与老年性白内障组相比,各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开角型青光眼疾病分类组间比较及中医证型组间比较,房水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血-房水屏障功能遭到破坏,房水的粘度增加,房水淤积于眼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肾病患者血中ET、ANP变化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68例慢性肾病患者血中ET、ANP水平,并与32例健康人对照。结果:慢性肾病患者血中ET、AN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慢性肾衰组ET、ANP水平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1或P〈0.05)。中医辨证分型显示:ET水平依次是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肺紧气虚;ANP水平依次是脾肾阳虚〉肺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结论:血中ET、ANP水平的变化在慢性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升高可以反映肾功能的受损程度,并与中医辨证发型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2-4期患者中医证候证型分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随机调查患者211例,比较中医证型及慢性肾脏病(CKD)原发病种、分期与中医证型证候间的相关性。结果 211例患者共涉及7个中医证型,其中单纯气虚(定位肺脾肾)52例,气阴两虚75例,单纯阴虚(定位肝肾)32例,为慢性肾脏病的主要3个证型。共涉及3类原发疾病,其中:气阴两虚在肾小球肾炎中表达率最高(40.84%),脾肾气虚在肾小管间质病中表达率最高为(28.78%),高血压相关肾损害组多表现为气血两虚(32%)。本虚证中,阳虚多见于高血压相关肾损害组(88%);标实证中肾小球肾炎易出现浊毒证(75%),高血压相关肾损害组易出现血瘀证(75%)。随着CKD分期及病情的不同,CKD4期的患者最容易表现为气血阴阳虚证,浊毒证及血瘀证逐渐加重,气滞证表现不明显。结论肾小球肾炎与气阴两虚证、浊毒证、血瘀证相关;肾小管间质病与脾肾气虚、浊毒证相关;高血压相关肾损害与气血两虚(阳虚)—血瘀证相关。  相似文献   

20.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特点。方法:选择6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病位主要在肝、肾、胞宫、脾、胃。②围绝经期综合征虚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积分显著高于气虚、血虚、阳虚积分(P〈0.05~P〈0.01)。③实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湿、热、血瘀、寒、痰,气滞积分显著高于热、血瘀、寒、痰积分(P〈0.05~P〈0.01)。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源于肾虚,发于肝郁,病性属虚实夹杂,肾阴虚、肝气滞为其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