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心脏跳动中二尖瓣替换术对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旨在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效果作进一步客观的评价。方法 连续4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不停跳组(n=20),停跳组(n=20)。两组均分别于体外循环前、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内皮素(ET)、心钠素(ANP)和切取右心房少许心肌组织作细胞超微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停跳组ET、ANP波动范围大、变化剧烈,而不停跳组ET、ANP变化相对平缓、稳定,与停跳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开放即刻至开放24 h停跳组ANP值高于不停跳组(P〈0.05);在心肌超微结构方面,不停跳组基本无变化,停跳组各时点呈现损伤逐渐加重趋势。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能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损伤,避免再灌注损伤,保持心肌细胞形态结构的完整性,而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不阻升主动脉低温室颤法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与评价不阻升主动脉低温心室颤动状态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选择首次接受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 4 0例。随机分为低温室颤组 (HF组 )和冷晶体停跳液组 (CC组 ) ,每组 2 0例病人 ,分别行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 6个时点抽取外周静脉血 ,测定并比较两组心肌肌钙蛋白 (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脂质过氧化物产物丙二醛 (MDA)在围手术期浓度变化。取心肌电镜标本 ,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HF组和CC组术后 4种酶学指标都升高 ,CC组的cTnI,CK MB ,MDA在大多时点都较HF组升高明显(P <0 .0 5 ) ,其中以cTnI值最为显著 (P <0 .0 1) ,而SOD值低于HF组 (P <0 .0 5 )。心肌超微结构显示HF组心肌损伤较CC组轻。结论 不阻升主动脉低温室颤法与常规阻升主动脉心脏停跳法都可引起心肌损伤 ,但低温室颤法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停跳法 ,可以推荐为一种安全、可行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婴幼儿浅低温不停跳与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血液中内皮素(ET)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动态变化。方法对22例浅低温不停跳与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幼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围术期即体外循环转流前、转中、转后、术后6、12、24h血浆中ET和TNF的浓度变化。结果两组比较,体外循环时间、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时间、转中尿不停跳组患者明显少于停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体外循环后ET明显升高,术后6h达高峰,ET浓度明显高于转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跳组、不停跳组TNF水平转中、转后及术后不同时间与转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炎性反应,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CD11b表达、血浆丙二醛(MDA)和血清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3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分为不停跳组(n=15)和停跳组(n=17)。在不同时间点采静脉血测定PMN CD11b表达、血浆MDA水平和血清心肌酶水平。结果两组PMN CD11b和血浆MDA水平在体外循环开始后均显著升高,在体外循环结束后停跳组显著高于不停跳组。术后血清心肌酶水平停跳组显著高于不停跳组。结论体外循环本身可导致PMN CD11b和血浆MDA的升高,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使PMNCD11b、血浆MDA进一步增高;不停跳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停跳手术。  相似文献   

5.
马朝晖  张仁福  姜辉 《黑龙江医学》2001,25(10):747-748
目的 评估 3种停跳液的抗心肌再灌注损伤作用。方法  30只大耳白兔离体心随机分为温血停跳液灌注组 (温血组 ,n =10 ) ,冷血停跳液灌注组 (冷血组 ,n =10 ) ,及冷晶体停跳液灌注组 (冷晶体液组 ,n=10 )。观察心肌缺血后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cTn -T)、内皮素 (ET - 1)、心钠素 (ANP)和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①cTn -T在冷晶体液组较其它 2组明显增高 ;②ET - 1在冷晶体液组含量最高 ;③ANP在温血组最高 ;④心肌超微结构冷晶体液组损伤最重 ,温血组最轻。结论 血浆cTn -T、ET - 1、ANP及心肌超微结构改变 ,反映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温血停跳液的抗心肌再灌注损伤作用优于冷血停跳液和冷晶体停跳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和中低温停跳技术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 方法:分析518例3岁以下行心脏手术患者,其中96例(组1)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手术,422例(组2)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 比较两组患者的转流时间、术后低心排发生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动脉血气等围手术期资料. 结果:不停跳组患者的平均转流时间较停跳组短(P<0.01),术后低心排的发生率也较停跳组低(P<0.05);不停跳组患者术后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均较中低温停跳组少(P<0.01),并且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也较停跳组短(P<0.01),而氧合指数高于停跳组;不停跳组术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明显低于停跳组(P<0.01),另外不停跳组术后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也较低. 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在婴幼儿心肌保护、改善术后呼吸功能及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均优于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技术. 表明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心脏外科.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低温室颤是在建立体外循环的条件下 ,利用低温诱导心室纤颤使心脏停跳而进行手术的一种技术。这项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阶段 ,是在早期电诱颤技术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随着近年来其临床应用良好效果的不断报道 ,该项技术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现将该项技术在临床上应用的有关情况综述如下。1 低温室颤的发展历程1 95 2年Senning[1 ] 最早提出诱发室颤作为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一种辅助措施 ,1 96 0年Glenn等[2 ] 首先将这种技术应用于临床 ,但随后的一些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 ,对该技术的安全性不断地提出怀疑。Sp…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浅低温体外循环 (CPB)心脏不停跳与中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手术前后的脑电图(EEG)变化 ,探讨心脏不停跳技术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择期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5 2例 ,分为A组 (n1 =2 6 ) ,在中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施行开心手术 ;B组 (n2 =2 6 ) ,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施行手术。两组患者术前进行脑电图检查 ,无脑电图明显异常者 ,术后 7d复查EEG ,比较分析两组术后EEG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 1周EEG的异常率A组6 5 .4 % ,B组 6 9.2 % ,较术前明显变差 (P <0 .0 1 ) ;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接受开心手术的先心病患者手术后EEG的异常率较风心病患者术后EEG的异常率高 (P <0 .0 5 )。结论 采用本院改进的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方法与常规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相比没有增加对脑组织的损伤程度 ;开心手术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脑组织的影响较成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中低温室颤性停搏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选择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Ⅱ~Ⅳ级,随机分为中低温室颤性停搏组(A组)和浅低温不停跳组(B组)各30例。各组分别于麻醉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60 min、120 min和停机时、手术后6 h、手术后24 h抽取动脉血检测肌酸磷酸肌酶(CK)、心肌型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c)、心肌肌钙蛋白T(cTnT)指标,并取左室心肌标本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麻醉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60 min、120 min和停机时、手术后6 h、24 h各时点A组和B组的CK、CKMB、LDH、Lac、cTnT指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电镜扫描发现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仅在体外循环120 min后心肌细胞轻度受损。结论中低温诱导室颤性停搏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3种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在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方法:分析63例选择性冠脉搭桥术病人,分为冷晶体停跳液组(CC组)、含血停跳液组(BC组)和低温室颤组(HF组),对比其手术进程、心肌酶指标、心电图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CC组、BC组和HF组体外循环时间和停跳时间差异无显著性。CK、GOT和LDH术后1d均高于术前,LDH术后1周仍维持较高水平;3种心肌酶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电图表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监护时间均无差异。CC组死亡1例,围术期心肌梗死(心梗)1例,心绞痛复发1例;BC组死亡2例,术后房扑、房颤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各1例;HF组死亡2例,围术期心梗1例,心绞痛1例。结论:3种心肌保护方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都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与评价低温室颤法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为冷心脏停搏液组(n=13)和低温室颤组(n=11),分别行心内直视畸形纠治术,观察心肺转流(CPB)时间、辅助通气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多巴胺使用率、循环指标、血气分析指标、ICU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冷心脏停搏液法的术中CPB时间、辅助通气时间、多巴胺使用量多于低温室颤组;心律失常率、循环指标、血气分析指标、ICU恢复时间等两组无差异.结论低温室颤法不存在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良好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碟脉灵注射液对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家兔血浆及心肌组织内皮素 1 ( ET- 1 )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用家兔 2 0只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为肾上腺素组 ( n=1 0 ) ,另一组为碟脉灵组( n=1 0 ) ,采用开胸心外膜下电刺激法制备室颤动物模型 ,用放免法测定室颤前后血浆及心肌组织ET- 1的含量。结果 :碟脉灵组室颤前血浆 ET- 1含量虽低于肾上腺素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室颤后血浆及心肌组织 ET- 1含量明显低于肾上腺素组 ( P<0 .0 5 )。结论 :碟脉灵注射液能降低室颤家兔血浆及心肌组织 ET- 1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诱导性室颤状态下行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的心肌保护效果. 方法对照分析诱导室颤组(VF组,15例)和冷晶体停跳液组(CC组,15例)围手术期心肌肌钙蛋白(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脂质过氧化物产物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血清浓度变化. 结果两组术后血清cTnI,CK-MB,MDA和SOD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CC组的cTnI,CK-MB在术后各时点均高于VF组(P<0.01),MDA值在心脏恢复搏动后6、24 h,SOD值在2 h分别高于VF组(P<0.05).cTnI值在恢复心搏后12 h、CK-MB值和MDA值在6 h、SOD值在2 h分别达高峰.除SOD外,其余指标值在48 h仍高于术前. 结论诱导性室颤法可明显减轻心肌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不阻断主动脉心脏手术中发生长时间室颤病人的心肌损害程度。方法将在不阻断主动脉心脏不停跳心脏手术中发生长时间室颤20例(A组)与心脏保持跳动下完成手术的40例(B组)的各时点冠状静脉窦血和术后静脉血CK、CK-MB、CTnl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相应各时点CK、CK-MB、CTnl的检测值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两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用量差异无显著性,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不阻断主动脉心脏手术中即使发生长时间室颤,对其心肌仍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多卡因在心脏手术中抑制再灌注室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冠状动脉移植术 (CABG)中 ,开放升主动脉前一次性通过膜式氧合器的给药旁路注入 10 0mg利多卡因是否有利于避免再灌注室颤。方法 将 2 4例冠心病 (CAD)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利多卡因组 (L组 )和对照组 (C组 )。L组 12名患者于升主动脉开放前 1min通过膜式氧合器的给药旁路给予 10 0mg的利多卡因 ;C组给予 5ml的生理盐水。通过Swan -Ganz导管监测全组病人麻醉诱导后以及脱离CPB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平均肺动脉压 (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静脉压 (CVP)以及心排量 (CO)。结果 主动脉阻断时间和CPB时间无明显差异 ;(1)L组的再灌注室颤的发生率 (17% )明显低于C组 (5 8% ) (P<0 .0 5 )。 (2 )两组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没有明显差异。 (3)与C组比较L组在脱离CPB后心排量明显增加 (P<0 .0 1)。结论 在开放升主动脉时一次性通过膜式氧合器的给药旁路注入 10 0mg利多卡因有利于防止再灌注室颤的发生 ;并且在患者脱离CPB后有利于维持一个较高的心排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的有效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经常规治疗仍有CHF症状的扩张型心肌病 (DCM)患者 4 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 2 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 ,观察其对循环内分泌因子和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治疗 1个月时试验组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治疗 3个月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和内皮素 (ET)水平、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 ;血浆NE和ET水平呈正相关 ,二者与LVEF呈负相关 ;3个月时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美托洛尔治疗DCM心力衰竭患者有效 ,可能是通过保护心肌、减轻心脏负荷、改善舒缩功能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B Peng  J Du  Q Jia  A Qiao  Y Wu  X Liu  Q Qiang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4):587-58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shengmai (SS) on inflammatory mediator and ren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OJ). 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three groups: the OJ patients receiving SS for 6 days after operation (the SS group, n = 15); the OJ patients not receiving SS (the OJ group, n = 15); the patients with other hepato-biliary disorders (the Non-OJ group, n = 15). The levels of ET, LPs, TNF-alpha, IL-6, IL-8 and urine RBP, TFR, ALB were measured one day before operation and 1, 4, 7 day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SS group's LPs, TNF-alpha, IL-6, IL-8, ET, RBP, TFR and ALB levels were obviously lower on Day 7 after operation as compared with those on Day 1 after operation (P < 0.05). The urine RBP and ALB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S group than in the OJ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post-operative use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shengmai for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may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postoperative levels of plasma LPs, ET, TNF-alpha, IL-6 and IL-8. At the same time,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shengmai may protect renal function by inhibiting inflammatory mediator and improving blood dynam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