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对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临床拟诊脑梗塞的患者于发病后2~48h内行CT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观察分析其CT平扫表现及灌注成像的脑血流流量(CBF)、脑血流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图像表现;全部病例3~7d后复查CT或MRI及临床随访。结果:56例患者中34例发病24h后来检查者CT平扫和灌注成像都能清晰显示脑梗死灶;22例发病24h内来检查者CT平扫隐约可见脑梗死灶6例,灌注成像明确显示脑梗死灶17例,有5例CT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均未见脑梗死灶。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在急性期、甚至超急性期显示脑梗死灶,显示病灶周围缺血半暗带,对患者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9例脑缺血性疾病患者行多层螺旋 CT常规头颅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其中 6例在发病后进行了 MRI检查 ,3例加做了 DSA检查。所有病例均有完整的随诊、复查 CT资料。结果 :3例患者 CT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均可显示脑梗死灶 ;6例 CT平扫未发现脑缺血灶 ,灌注成像检查可见病灶 ,随诊 MR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结论 :结合多层螺旋 CT平扫 ,CT灌注成像可在急性期、甚至超急性期显示脑缺血病灶 ,以 CBF、MTT及 TP最为敏感。而且还可观察慢性脑缺血性病灶的血流灌注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脑缺血性疾病患者行多层螺旋CT常规头颅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其中6例在发病后进行了MRI检查,3例加做了DSA检查.所有病例均有完整的随诊、复查CT资料.结果:3例患者CT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均可显示脑梗死灶;6例CT平扫未发现脑缺血灶,灌注成像检查可见病灶,随诊MR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结论:结合多层螺旋CT平扫,CT灌注成像可在急性期、甚至超急性期显示脑缺血病灶,以CBF、MTT及TP最为敏感.而且还可观察慢性脑缺血性病灶的血流灌注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320排CT扫描,包括平扫、血管成像(CTA)、全脑灌注成像(CTP)。结果:11例患者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相应的责任病灶。11例患者的CTA显示10例患者出现血管异常改变。11例患者CTP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5例出现局部脑血流量(rCBF)下降,3例出现局部脑血容积(rCBV)轻度增加。部分全脑灌注图像显示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大脑半球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明显延长,部分CBF、CBV无变化。结论:CTP检查是目前超急性期脑梗死对急性缺血灶发现最早的影像学检查手段。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一次对比剂注射获得常规CT扫描、全脑灌注、CTA的数据,可以实现对超急性脑梗死的"一站式"CT检查,可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总结12例发病在6h内临床可疑脑梗死,对其进行了CT平扫、CT脑灌注检查和CT复查住院患者资料,并对灌注资料做统计学分析。结果CT平扫2例脑实质密度轻微减低、脑沟变浅(17%),CT脑灌注10例显示与临床症状对应区域血流灌注异常(83%),与对侧比较CBF、CBV下降,MTT延长。24~72hCT复查血流灌注异常区域全部出现大小不等低密度脑梗塞灶。2例对于CT平扫、CT灌注及复查均未见异常(17%)。结论常规CT平扫对超早期脑梗死诊断有限,不能满足临床的要求。CT脑灌注成像技术对超早期脑梗死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cT全脑灌注成像(CTP)在急性期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64排螺旋CT机对21例发病6h或12h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CT平扫及CTP检查,分析比较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测量病变区与对侧相应区域的脑灌注参数值。结果21例患者中,C平扫5例显示局部脑沟较对侧变窄、脑实质密度稍微降低等可疑早期脑梗死征象,4例有陈旧腔隙性脑梗死,11例未发现异常征象。CTP检查21例患者均发现脑灌注异常,其中5例患者发现2处异常,4例发现3处异常。CTP表现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减低,达峰时间延迟。结论CTP能够早期、快速显示脑缺血的部位及程度,预测缺血半暗带;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平扫联合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造影(CTA)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发病24 h内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CI)的CVD患者,同时行CT平扫、CTP、CTA检查,CI患者在发病后2~7d行头颅CT复查,对比头颅CT复查所见梗死区及脑灌注血流图缺血区,确定缺血半暗带,所有患者作灌注参数及CTA结果分析。结果 (1)10例TIA患者CT平扫未见异常,CTP表现为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达峰值时间(TTP)延长,CTA显示7例血管狭窄;(2)35例CI患者中,CT平扫见低密度灶5例,未见异常30例。发病在6 h内的22例患者中有19例存在缺血半暗带;发病6~24 h的13例患者中2例存在缺血半暗带,梗死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及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与对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半暗带区的脑血容量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5例CTA显示有26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完全闭塞。结论 CT平扫、CTP、CTA三项联合检查对发病24h内的CVD患者,能够鉴别TIA及CI、预测CI患者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评价大血管情况,为实现溶栓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任小芳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3):107-108,110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6例临床诊断为脑部局灶性缺血的患者,在发病24 h内于我院行CT、MRI和MRA检查,将CT、MRI、MR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6例患者在常规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中未发现任何新的脑梗死灶,CT脑灌注成像发现脑梗死前局部血流低灌注有52例,其中Ⅰ1期15例、Ⅰ2期26例、Ⅱ2期11例;MRI发现新发缺血灶34例;MRA发现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5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结论:脑梗死前期脑组织局部血流灌注降低,常规CT平扫和增强、MRI对此敏感性较低。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脑梗死发作超早期敏感发现脑组织局部血流的灌注变化,并且可以对低灌注血流的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进行分期,对临床的诊断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脑缺血性疾病患者行螺旋CT常规头颅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所有病例均有完整的随诊、复查CT资料。结果3例患者CT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均可显示脑梗死灶;23例CT平扫未发现脑缺血灶,灌注成像检查可见病灶,随诊CT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结论结合螺旋CT平扫,CT灌注成像可在超早期显示脑缺血病灶,以CBF、MTT及TP最为敏感。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50例临床拟诊为急性缺血性脑病患者,均在症状发生后1~12 h内,首先行常规CT平扫,接着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所有病人在首次检查后3~7 d内再行CT和临床随诊.结果首次常规CT平扫上,21例显示脑梗死灶,未发现异常病灶者29例.此29例患者经复查CT和临床随诊证实大面积脑梗死者24例,腔隙性脑梗塞3例,另2例诊断为短暂缺血性发作(TIA).CTPI检查显示脑灌注异常者48例,2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在CTPI图像上,测量感兴趣区(RO)I局部脑血流量(rCBF)、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的改变明显,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能早期发现急性脑缺血病灶,定量分析还可区分脑梗死区和半暗带区,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尤其是早期溶栓治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脑损伤后谷氨酸含量变化与脑水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脑损伤后早期神经细胞外液谷氨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按谷氨酸含量测定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量伤侧皮质谷氨酸含量,用干湿法测量脑损伤后伤侧皮质水含量。结果 创伤性脑损伤后15min神经细胞外液谷氨酸含量明显升高,伤后30min达高峰,伤后6h已开始降低,伤后24h降至最低值;脑操作后伤侧皮质水含量于伤后30min开始出现,6 ̄24h最明显。结论 脑损伤后谷氨酸迅速释放是引起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损伤后急性期局部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及其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由落体法制造大鼠脑损伤后,于相应时间点取出脑组织测定其含水量、NO及Ca^2 浓度。结果 在损伤后急性期脑组织含水量、NO及Ca^2 含量均升高,其中Ca^2 浓度和NO含量分别于损伤后4h、8h达高峰,且Ca^2 升高趋势持续时间长。经检验,NO含量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结论 NO在脑损伤急性期参与了脑水肿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3.
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l)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运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将3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GMl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8),观察治疗时期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 GMl治疗组病人呼吸循环较快稳定,呼吸异常(15%)、心律异常(20%)及伤后1周颅内压显著升高(20%)和重度脑水肿者(20%)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GMl治疗组1周后意识转清醒串(35%)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4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残及死亡率(25%)明显减少(P<0.05)。结论 GMl治疗组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14.
36只家猫按脑缺血(EEG平坦),(CBF为0)时间(25分钟、15分钟、5分钟)分为三组。每组均为12只,其中6只减压后注入2%Evans蓝(4mg/kg),另6只用于组织学检查。Evans蓝染色:急性脑肿大脑干及下血脑重度着色,而迟发性脑肿大大脑半球重度着色。组织学改变:急性脑肿大以脑干和下丘脑损伤、血管充血性扩张为主要改变、迟发性脑肿大以大脑半球水肿为主要改变。结论、脑干和下丘脑损伤而致脑血管麻痹性扩张,脑血容量增多即脑肿胀是急性脑肿大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而缺血性脑水肿是迟发性脑肿大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咀嚼前后脑血流变化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咀嚼前后脑血流变化的对照研究,探讨咀嚼运动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咀嚼前和咀嚼5min后脑血流改变,并对所测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及平均峰流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咀嚼5min后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及平均峰流速均高于咀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咀嚼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及平均峰流速的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咀嚼运动可明显提高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增加相应脑区的供血量,但其是否对促进脑梗死康复、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有益,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以步长脑心通为对照,于脑缺血6、12、24、48h动态观察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水肿的影响。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局灶性脑缺血6h,模型组出现明显脑水肿(P〈0.01),随缺血时间延长,水肿逐渐进展,至24h水肿达到高峰(P〈0.01),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脑水肿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以中风康高剂量组减轻最为显著(P〈0.01)。结论 中风康可减轻脑水肿,有效维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减轻局灶性脑梗死引起的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人112例,分为早期静脉输注高氧液组(58例)和对照组(54)例,于治疗前后分别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 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在早期静脉氧疗组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P<0.05);伤后30d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s,GCS)为9.8,较对照组的6.6显著升高;治疗组预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早期静脉氧疗可显著减轻脑组织的病损程度,显著改善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人的意识状态及其肢体运动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肿瘤患者行X-刀治疗后脑水肿的相关因素。方法:用X-刀治疗脑肿瘤患者133例,平均剂量20Gy,剂量不均一性13Gy,处方等剂量线80%,适形指数均值2.20,TVR2.16。结果:治疗后发生脑水肿者83例,其中54例脑水肿比治疗前加重;治疗后脑水肿与肿瘤的病理性质无关;脑水肿与治疗前脑水肿范围、水肿指数、全脑受量、病变体积显著相关;等中心数量、剂量不均一性和最高剂量对治疗后脑水肿范围有显著影响。结论:X-刀治疗后脑水肿加重的相关因素为治疗前脑水肿、全脑受量高和病变体积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配合硬脑膜网状减压术治疗急性颅脑外伤并发脑肿胀的疗效。方法:对35例急性颅脑外伤并发脑肿胀患者进行大骨瓣开颅配合硬脑膜网状减压术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根据GOS分级标准,死亡20例(57.1%),良好8例(40%),中残2例(1%),重残2例(1%),植物生存1例(0.5%)。结论:大骨瓣开颅配合硬脑膜网状减压术是治疗急性颅脑外伤并发脑肿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脑外伤后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对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秉诚  尤晨 《上海医学》1997,20(3):133-135
一氧化氮在原代神经元培养中介导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为探讨脑外伤后NO的变化及其对脑水肿的影响。建立大鼠液压脑外伤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生化及放免方法测定脑外伤后不同时期NO,环磷酸鸟苷,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同时进行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