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NGAL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的表达,这对深入研究NGAL在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实践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及健康对照组骨髓中的NGAL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NGAL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仅有极少数细胞可见阳性表达,健康对照组骨髓在中幼粒细胞及以下各阶段细胞均可见阳性表达,在18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AML—M1)中未见阳性表达细胞;在26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M2)中仅有2%粒细胞可见阳性表达;在17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M3)中仅有4%粒细胞可见阳性表达;在23例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AML—M4)中仅有2%粒-单细胞可见阳性表达;在19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L—M5)中未见阳性表达细胞,在25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ALL)中未见阳性表达细胞。[结论]急性白血病组NGAL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GAL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Sysmex 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WBC)异常结果与显微镜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对Sysmex 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72例非白血病肿瘤患者标本共3组,其中WBC减少组57例,WBC正常组59例,WBC增高组56例;同时进行血涂片人工分类。结果仪器与人工镜检白细胞分类,在WBC正常、增高或减低各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二者相关性良好(r〉0.900),而嗜碱性粒细胞二者相关性较差(r〈0.700)。在WBC正常、增高或减低各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镜检法明显高于仪器法(P〈0.01);而单核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则镜检法明显低于仪器法(P〈0.01)。结论与镜检法作对照,血细胞分析仪仅可作为白细胞分类的一种过筛手段,其异常细胞的检测能力仍然存在缺陷。需要通过显微镜镜检来进行修正,以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244例髓细胞白血病FAB分型与WHO分型关系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敏 《检验医学》2007,22(2):132-135
目的对244例髓细胞白血病[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b)、急性早幼粒粒细胞白血病(M3)、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亚型(M4EO)、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血液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基因学检查方法检测患者标本。结果细胞形态学特征:M2b异常中幼粒细胞,M3异常早幼粒细胞,M4EO异常嗜酸粒细胞,CML粒系细胞。染色体检测表明:M2b、M3、M4EO、CML分别与各自特异性染色体t(8;21)(q22;q22)、t(15;17)(q22;q21)、inv(16)(p13;q22)、t(9;22)(q34;q11)密切相关。融合基因检测表明:M2b、M3、M4EO、CML分别与融合基因AML-ETO、PML-RARα、CBFβ-MYH11、BCR-ABL密切相关。结论M2b、M3、M4EO、CML4种白血病患者不论在临床特点上,还是细胞形态学上都有各自一定的特征。4种白血病分别与特定的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种白血病分别与特定融合基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定的染色体和融合基因可作为白血病的标志物,对白血病的诊断、预后估计、监测治疗和微小残留白血病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有利于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功能。方法仪器检测338例非白血病标本共4组,其中WBC减少组86例,WBC正常组127例,WBC增高组12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组39例;同时进行血涂片人工分类。结果仪器与人工镜检白细胞分类,在WBC正常、增高或减低各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者相关性良好(r〉0.900),而单核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两者相关性较差(r〈0.700);嗜酸性粒细胞在WBC正常、增高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组,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r〉0.900)。在WBC正常、增高或减低各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镜检法明显高于仪器法(P均〈0.001);而单核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则镜检法明显低于仪器法(P均〈0.001)。结论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可准确分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并且可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标本中准确分类嗜酸性粒细胞。而单核细胞分类两者结果差异较大,且仪器对有异常细胞存在的标本又可能不分类,说明高档次的血细胞分析仪也仅可作为全血细胞分析的一种过筛手段,其异常细胞的检测能力仍然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种方法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的可比性及准确性。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仪器法)、镜检分类法、直接计数法对40例正常人及70例患者标本进行嗜酸性粒细胞测定。结果:仪器法和直接计数法测定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仪器法和镜检分类法测定的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镜检分类法、直接计数法操作较烦琐,重复性稍差,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准确、简便、快捷,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顾友祥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0):2219-2220,2222
目的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非正规化疗提供方便、可靠的方法。方法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前、化疗后定期检查血象,计数200个有核细胞,分别计数幼稚细胞百分比、细胞形态、白细胞总数。结果 3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通过非正规化疗达到完全缓解。结论对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非正规化疗,血象检测是一种可靠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计数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根据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抗原的特性Lin1^-,CD123^+,HLA-DR^-,计数了30例健康体检者及10例慢粒急变患者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同时用血细胞分析仪,人工涂片计数嗜碱性粒细胞。结果流式细胞术计数方法在低值(0.26%)和高值(4.27%)的精密度分别为CV=5.3%(n=10)和CV=4.1%(n=10)。在30例健康体检者中,流式细胞仪法与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计数嗜碱性粒细胞结果有显著差异,(P〈0.01,r=0.003)。10例慢粒急变患者流式细胞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与人工血涂片分类比较无显著差异且相关良好,(P〉0.05,r=0.918)。结论流式细胞仪法计数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结果准确,可作为标准的计数嗜碱性粒细胞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探讨血常规检测幼稚粒细胞(IG)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性。方法通过血常规检测IG升高或仪器有IG报警信息,对其进行推片染色镜检,观察是否有幼稚细胞存在。结果患者3次检查血常规,仪器均提示患者IG的计数、比例升高,同时该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但淋巴细胞比例呈进行性上升趋势。患者经临床普通抗病毒治疗病情一直未见缓解,检验员根据患者IG持续升高的表现做了外周血涂片检查,镜检观察到大量IG,后建议临床行骨髓穿刺,查骨髓象确诊患者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时避免了误诊。结论通过血常规检测有效筛选IG升高或有IG报警的样本,可及时发现白血病,对诊断白血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或CML)是起源于异常多能干细胞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常表现为外周血粒细胞增高和出现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嗜酸、嗜碱粒细胞增高,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占95%左右,其中不典型慢粒占4%~5%。笔者从事血液病检验工作以来,总结本院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例的细胞学形态特征及血液学改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LSC)相关抗原在不同亚型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SC相关抗原CD96,CD90,CD123,CD71等在50例不同亚型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包括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s)、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和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结果 CD96在M.的表达率(90.00%)明显高于M2(18.18%)和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20.00%)(P<0.05);各亚型急性白血病均表达CD1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D71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各亚型中(M1、M2、M3和M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0%、72.73%、90.00%和100.00%,明显高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P<0.05);CD90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阳性表达率为13.33%,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P>0.05).结论 CD71与CD96的表达有亚型特异性,CD96可能具有指示系列分化和细胞分化程度的作用,CD71可用于区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E-5000检测网织血小板在血液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应用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5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3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3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各10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的网织血小板比值(IPF%)、绝对值(IPF)、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结果 IPF%:ITP组、CGL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CGL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F:CGL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ITP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治疗后的MPV显著降低,IPF显著升高(P<0.05)。结论网织血小板可反映骨髓巨核系统生成血小板的情况,有利于血小板疾病的病因诊断,也是疗效判定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多因素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患者生存期的因素。方法 对209例CGL患者的临床体征、血常规和骨髓象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然后对有意义的单因素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 209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57个月(3-179个月),5年生存率48%。经COX回归多因素综合分析,外周血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原始粒细胞(≥0.04)为影响生存期的4个主要因素。依评分指数公式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6.0,56.0和31.5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70.42%、46.30%和18.18%(P<0.01)。结论 提出适合我国CGL患者的预后评分指数公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末梢血与静脉血中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检测结果有无差别。方法采集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血液科层流病房96名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的末梢血和静脉血,用XT-2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统计分析两种检测手段的差异。结果末梢血的白细胞(WBC)检测结果为:1.106±0.684×10^9/L,静脉血检测结果为:0.918±0.780×10^9/L,末梢血白细胞检测值高于静脉血结果,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中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检测结果分别为:69.875±15.437g/L,70.646±20.737×10^9/L,静脉血检测结果分别为:70.177±15.225g/L,70.583±20.625×10^9/L,两组血标本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准确的判断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程度,血常规检测应以静脉血为佳,而不能采用末梢血检测以代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改良活化血小板流式细胞术检测的采血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中的护理配合.方法 2011年3-5月,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健康女性志愿者10例进行采血条件的改良研究,并作为正常对照;选择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待产的正常孕妇10例和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0例,用改良的方法检测外周血血小板活化状态.结果 7号和12号针头采集的10份健康志愿者血液标本的活化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inogen receptor,FIB-R)阳性血小板的百分比和平均荧光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上述两种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非妊娠妇女和正常孕妇(均P<0.01).结论 通过护理人员的配合并注意采血过程中避免人为的血小板活化,可以用7号针头代替12号针头采血,应用于临床流式细胞术血小板活化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镜检法与全自动法检测网织红细胞(Ret)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针对不同部位采血的标本(末梢血或静脉血)和不同前处理的标本分别采用镜检法和全自动法作Ret计数。结果不同处理标本Ret检测结果比较:不抗凝静脉血(0.921±0.402)%,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静脉血(1.022±0.39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采血的标本Ret检测结果比较:不抗凝静脉血为(1.262±0.519)%,不抗凝末梢血为(1.159±0.48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DTA-K2抗凝静脉血为(1.371±0.399)%,EDTA-K2抗凝末梢血为(1.342±0.5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法检测Ret的结果比较:全自动法为(1.326±0.461)%,镜检法为(1.386±0.41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健康正常人,规范化Ret计数结果不受抗凝剂的使用、不同部位采血及检测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识别老年男性外周血中各细胞亚群的抗原表达特点及比例,鉴别异常细胞并辅助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收集88例正常老年[中位年龄82岁(70-98岁)]男性外周血,同时标记7色荧光素抗体,采用7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幼稚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和浆细胞的抗原表达。按照年龄、地域和有无基础疾病分组,检验不同亚群细胞的比例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老年男性外周血CD34+幼稚细胞的比例为0.017%(0.015%-0.020%),高表达HLA-DR、CD33、CD13和CD117,低表达髓系分化抗原CD15、cD11b和CD16,极少表达淋系抗原CD7、CD19和CD56;弱表达CD38,其中CD38dim+/-细胞在幼稚细胞中占(61.36±18.26)%。CD16-、CD13+CD16int+和CD16stu+ CD13+粒细胞在有核细胞中的中位比例分别为0.04%、0.30%和61.30%,代表了粒细胞的分化发育阶段,由不完全成熟至完全成熟。外周血中CD64+CD14-和HLA-DR+CD11b-单核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00%-0.10%)和(0.07%-0.68%),为不完全成熟单核细胞。不同组中各细胞亚群比例均未见明显差别(P〉0.05)。结论:进一步认识了正常老年男性外周血中CD34+幼稚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免疫表型特点,建立了各阶段细胞的比例范围,为鉴别异常细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骨髓红细胞、粒细胞CD55、CD59检测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realnoturnal hemoglobinura,PNH)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7例PNH及其他-系至三系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红细胞、粒细胞CD55、CD59表达缺失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PNH的诊断效能,并采用线性内插法计算其诊断PNH的诊断点。结果除PNH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及各类贫血患者的骨髓、外周血CD55-、CD59-红细胞、粒细胞比例,大多数均在5%以下。各疾病组间各指标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NH患者各指标比例均较其他疾病患者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造血干细胞疾病组与非造血干细胞疾病组的骨髓CD55-粒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CD55-、CD59-红细胞、粒细胞比例诊断PNH的ROC曲线下面积均达0.700以上。各指标对PNH的诊断点分别为骨髓CD55红细胞4.81%,骨髓CD59-红细胞4.25%,骨髓CD55-粒细胞49.43%,骨髓CD59粒细胞4.63%,外周血CD55-红细胞3.99%,外周血CD59红细胞3.25%,外周血CD55-粒细胞4.17%,外周血CD59-粒细胞4.71%。结论骨髓红细胞、粒细胞CD55、CD59的诊断价值优于外周血,可以作为诊断PNH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探讨其与全球急性冠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5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33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23例;同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3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并对NSTE—ACS组患者进行GRACE危险评分。比较三组患者之间血清hs.CRP水平,并对血清hs.CRP水平与GRACE危险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hs-CRP水平在NSTE-ACS组患者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对于NSTE.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GRACE危险评分呈正相关,高危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高血清hs-CRP水平NSTE-ACS患者的GRACE危险评分也高于低血清hs—CRP水平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NSTE-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GRACE危险评分具有良好的病情评估一致性。血清hs—CRP可为NSTE-ACS危险分层提供额外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主要是难治性贫血(RA)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特点,并与其它贫血性疾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进行比较分析。取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制成涂片行瑞氏染色,骨髓分类500个有核细胞,外周血分类100个有核细胞,观察红系、粒系、巨核系病态细胞特点。结果发现,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细胞浆内颗粒稀少或缺如、Pelger核异常改变、幼粒细胞数及检出率、单核细胞检出率以及骨髓粒系各阶段细胞出现颗粒缺如,红系奇数核、核出芽,巨核系小巨核及单圆核巨核细胞等在RA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细胞形态学是MDS诊断的基础,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异常在MDS与其他贫血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几种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特殊形态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镜检分析血象和骨髓象中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特殊形态。结果 在12年骨髓检查中发现五种比较特殊的细胞形态。分别为巨幼细胞出现密集的非特异性颗粒,巨细胞病毒感染中巨噬细胞吞噬大量中性粒分叶核粒细胞以及MDS患中中性粒细胞核染质呈菊花样异常。结论 重视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特殊形态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又可丰富形态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