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髓系微分化型白血病 (AML M0 )临床少见 ,单纯形态学诊断有困难。自 1999年开始 ,我们采用链亲和素 胶体金原位杂交 (ISH SAG)方法 ,结合免疫分型、细胞化学染色对16 1例急性白血病 (AL)进行分型 ,其中诊断为AML M0 者 7例 ,同时还检测了 3株白血病细胞系的髓过氧化酶 (MPO)基因表达。现报告如下。 病例资料 初诊AL 16 1例。按FAB分型标准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4 9例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10 7例 ,不能分类AL(UAL) 5例。2 免疫表型 初诊A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经肝素抗凝 ,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 ,选取淋系 (…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与白血病迭合1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迭合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例恶性肿瘤迭合白血病的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迭合白血病患者占同期发生白血病人数的0.129%;16例中1例为先发生白血病后又发生霍奇金淋巴瘤,余15例均为第二癌或第三癌是白血病。结论经放、化疗后发生第二种肿瘤尤其是白血病的概率增加,一旦发生恶性肿瘤与白血病迭合,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病态巨核细胞的比较观察,探讨其在MD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72例MDS患者[包括2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及4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及44例ITP患者行骨髓穿刺涂片对巨核细胞进行分类、比较及分析。结果RCUD、RCMD及ITP组各类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尤以RCMD组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最高,明显高于RCUD及ITP组(P〈0.05),RCUD组高于ITP组,但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关于病态巨核细胞形态的异常分布,在MDS主要以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细胞为主要病态造血表现,其次为多圆核巨核细胞,虽MDS组与ITP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RCUD及RCMD组的检出率又明显高于ITP组(分别为P〈0.05、P〈0.01)。而多分叶巨核细胞主要见于ITP组,明显高于MDS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并且MDS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象中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与MDS病态造血程度有关,其病态巨核细胞特征的观察对MD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以出血为起始的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外周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形态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用瑞氏染色,对患者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形态进行分析观察。结果(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组主要以外周血椭圆形血小板和涂片尾部出现大小不均-血小板3-4个聚集现象为主,骨髓主要见于单圆核巨核细胞、小巨核细胞及多圆核巨核细胞。(2)急性白血病(AL)组仅表现外周血涂片尾部出现大小不均-血小板3~4个聚集现象。(3)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组外周血小板体积小为主要特征尤以骨髓巨核细胞≤3个/片。(4)巨幼细胞性贫血(MA)组则以外周血巨大血小板及骨髓体积增大巨核细胞和多分叶核巨核细胞为主要特征。(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外周血小板主要表现为大小不均一较明显,骨髓则以多分叶核巨核细胞检出率较高。结论以出血为起始的各类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其外周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均可见有病态细胞,尤以MDS组最为显著,提示病态血小板及巨核细胞在各类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慢淋伴幼淋细胞增多症(CLL/PL)及毛细胞白血病(HCL)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McAb)对45例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并观察其形态学特点。结果:45例患者中,B—CLL42例(包括5例B-CLL/PL),T—CLL2例,B细胞型毛细胞白血病(B—HCL)1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之比为2.3:1,B—CLL与T—CLL之比为20:1。B—CLL患者显示有T-淋系抗原CD5^ ,T—CLL可分别表达CD4^ CD8^-及CD8^ CD4^-,1例B—HCL显示典型的B-淋系抗原阳性,同时免疫电镜淋巴细胞为毛状突起。结论:B—CLL CD5、CDl9、CD20、HLA-DR较特异;B—CLL/PL CD20、CD22、SmIg有一定参考价值;B—HCL除B淋系抗原可表达阳性外,CD25^ 、CD5^-最有诊断鉴别意义;T—CLL可呈现多样性T-淋系免疫标记。免疫表型分析有助于区别T、B—CLL、幼淋及HCL.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织因子途径比值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与组织因子(TF)的失衡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组织因子途径(TF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报道不少。本研究拟观察AMI发作期间上述各值的变化及其与AMI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了解急性白血病 ( AL)形态、细胞化学、免疫分型及髓过氧化物酶基因 ( MPO m RNA)表达。方法:采用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链亲和素 -胶体金原位杂交法对 137例 AL 患者进行分型。结果 :4 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 AL L)中有 5例表达髓系抗原 ,7例 MPO m RNA表达为阳性 ;9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 ( AML)中有 8例表达淋系抗原 ,所有髓系均不同程度的表达 MPO基因。 5例为 FAB不能分类的 AL( U AL) ,其中 1例表达淋系抗原 ,2例表达髓系抗原 ,3/ 5例 MPOm RNA为阳性。 结论 :联合分析 AL 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学及 MPO m RNA表达等特点 ,对于 AL 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此分型弥补了 FAB分类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患者诊断为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预处理方案为大剂量环磷酰胺 (CTX) 全身照射 (TBI) ,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连续 5 .5 d对供者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后分 2天采集单个核细胞 ,并于采集当日由静脉输给患者 ,移植后给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措施。 结果 :患者迅速恢复造血功能 ,于 0 d血小板≥ 2 0× 10 9/ L, 14d白细胞 >1.0× 10 9/ L。 14d骨髓增生活跃 ,性染色体核型转变为供者型 (46 ,XY) ,随访至今不变。结论 :allo- PBSCT是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cl-2、p170在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链亲和素—胶体金法和活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了73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bcl-2、p170表达。结果:不管在初治还是复发/难治AL患者中bcl-2、p170的表达均与患者一般情况无关。在复发/难治组中bcl-2、p170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初治组。在接受化疗的AL中bcl-2-组的29例中有23例达完全缓解(CR)(CR率79.3%),bcl-2+组的13例仅2例CR(CR率15.4%),两组CR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而p170+组4例,2例CR(CR率50.0%);p170-组38例,23例CR(CR率60.5%),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与AL的阳性符合率84.6%,阴性符合率79.3%。结论:bcl-2+高表达的AL其CR率低,其过度表达是造成耐药的重要原因,是判断AL的预后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分析及预后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 (MM )骨髓免疫表型的特点及外周血CD 38+ 细胞的表达。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 4 1例MM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①MM患者外周血及骨髓CD38+ 表达率均为 90 .2(37/ 4 1) %。②按三个不同病期分为初发期组、稳定期组及进展期组患者的骨髓细胞CD38及HLA D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8.9%、5 5 .6 % ;88.9%、6 6 .7% ;10 0 .0 %、4 0 .0 %。其外周血三个病期CD38+ 细胞表达率分别为88.9%、88.9%及 10 0 .0 % ,不管是外周血还是骨髓三组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③按形态学分类将MM初诊患者分为成熟型和幼稚型 ,两个组CD38+ 及HLA D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3.3%、6 6 .7% ;10 0 .0 %、4 6 .7%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④B淋巴系统抗原在初发期、进展期中CD19、CD2 0呈部分表达 ,而在稳定期则全部消失 ;μ、κ、λ在三个组中均呈低表达 ,7例 μ、κ、λ阳性表达的病例中有 6例为骨髓瘤细胞 >6 0 %以上。结论 :CD38+ 对于诊断MM有独特意义 ,尤其结合外周血意义更大 ;B淋巴系统抗原CD19、CD2 0可能是一个预后不良因素 ,提示CD19+ 、CD2 0 + 患者预后差 ;认为骨髓中瘤细胞≥ 6 0 %对于轻链、重链的检出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