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凤丫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风丫蕨Coniogramme japonic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onitisin(1)、1,3-双棕榈酸甘油酯(2)、5α,8α-过氧麦角甾-6,22E-二烯-3β-醇(3)、β-谷甾醇棕榈酸酯(4)、棕榈酸(5)、硬脂酸(6)、豆甾-4-烯-3β,6β-二醇(7)、芹菜素(8)、β-谷甾醇(9)、β-胡萝卜苷(10)、葡萄糖(11)、9S,12S,13S—trihydroxy-10-octadecenoic acid(12)、胡萝卜苷棕榈酸酯(13)、4-oxododecanedioic acid(14)。结论化合物1~3、5~8和11—14均是首次从凤丫蕨中得到。  相似文献   

2.
元宝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对元宝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和大孔树脂柱层析对化合物进行分离,并利用光谱技术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元宝草乙醇提取液的二氯甲烷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鉴定为二十八烷醇(octacosanol,化合物1)、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化合物2)、豆甾醇(stigmasterol,化合物3)、苯甲酸(benzoic acid,化合物4)和1-羟基-7-甲氧基咕吨酮(1-hydroxy-7-methoxy-xanthone,化合物5);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鉴定为没食子酸(3,4,5-trihydroxy-benzoic acid,化合物6)、槲皮素(quercetin,化合物7)和1,3,6,7-四羟基咕吨酮(1,3,6,7-tetrahydroxy-xanthone,化合物8)。结论:除化合物7以外,其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元宝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苏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的化学成分。利用溶剂萃取,反复硅胶、凝胶柱色谱和反相硅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巴西苏木素(1),苏木酮B(2),(E)-3-(3,4-dihydroxybenzylidene)-7-hydroxychroman-4-one(3),3-去氧苏木酮B(4),brazilideA(5),1,7-二羟基[口山]酮(6),槲皮素(7),鼠李素(8),苏木查耳酮(9),3-去氧苏木查耳酮(10),butein(11),2,4,5-三羟基苯甲醛(12),3,8,9-trihydroxy-6H-benzo[c]chromen-6-one(13),β-谷甾醇(14)。化合物12和13为两个新天然产物,首次报道了化合物13的碳谱数据。化合物6为首次从豆科植物中分离得到,也是云实属分离得到的第一个[口山]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岭南山竹子树皮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藤黄属植物岭南山竹子树皮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法对山竹子树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以及根据所获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紫外、核磁共振、质谱)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山竹子树皮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10-hydroxybotryococcene(1)、peplusol(2)、stigmast-4-en-3-one(3)、parvifiol(4)、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bis(2-methyl heptyl)ester(5)、camboginol(6)、pedunxanthone C(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ides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NMR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S)7,8-dihydroxy-3-methyl-1H-2-Benzopyran-4(3H)-one(1)、5-oxymaltol(2)、吲哚-3-甲酸甲酯(1H-indole-3-carboxylic acid,methylester,3)、3,4-亚甲二氧基-苯甲酸(3,4-methylenedioxy-benzoic acid,4)、4-octenedioic acid,2,7-dim-ethyl(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6)、山柰酚-3,7-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7-di-O-β-D-glucopyranoside,7)。结论化合物1-5为从细辛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6、7为从该种植物首次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海总状蕨藻的脂肪酸类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离鉴定中国南海总状蕨藻(Caulerpa racemosa)中的脂肪酸类化学成分,供药理活性筛选。方法 综合利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利用光谱学方法解析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对所有化合物进行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评价;采用酶标法对所有化合物进行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抑制活性评价。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2个脂肪酸及衍生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 (1)、硬脂酸 (2)、十八烷二酸二乙酯 (3)、1-正二十三烷酸甘油酯 (4)、(8E)-heptadec-8-en-7-one (5)、(8Z,11Z)-heptadeca-8,11-dienoic acid (6)、ethyl linolenoate (7)、(4Z,7Z,10Z,13Z)-ethyl hexadeca-4,7,10,13-tetraenoate (8)、?-dimorphecolic acid (9)、?-dimorphecolic acid (10)、(9R,10E,12Z)-9-hydroxyoctadeca-10,12-dienoic acid (11)、(9R,10E)-9-hydroxyoctadec-10-enoic acid (12)。结论 化合物5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12为首次从总状蕨藻中分离得到,其中6和7首次发现于蕨藻属海藻中,3, 4和8~12 均为首次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5在10 μmol/L浓度时对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损伤显示了不同强度的保护作用;化合物1, 2, 5, 11和12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均显示了明显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分离自西沙隋氏蒂壳海绵共附生真菌Penicilliumchrysogenum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以期发现结构特异并且活性良好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对隋氏蒂壳海绵共附生真菌Penicilliumchrysogenum用真菌2号培养基发酵,发酵后的菌丝体采用溶剂提取、萃取和现代色谱分离纯化手段,再运用现代核磁波谱技术并结合高分辨质谱鉴定化合物结构。基于微阵列技术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系统,检测化合物与肿瘤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并提供化合物与肿瘤相关蛋白的结合动力学数据。结果 通过分离隋氏蒂壳海绵共附生真Penicilliumchrysogenum的菌丝体提取物,从中分离鉴定了7个单体化合物,鉴定结果为conidiogenone(1)、2-acetylquinazolin-4(3H)-one(2)、15β-hydroxyl-(22E,24R)-ergosta-3,5,8,22-tetraen-on(3)、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4)、 2-((2E,4E)-hexa-2,4-dienoyl)-5,6-dihydroxy-4,6-dimethylcyclohex-4-ene-1,3-dione(5)、(22E)-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6)、2-(1-hydroxyethyl)quinazolin-4(3H)-one(7)。结论 化合物3和6是从Penicillium属内第一次分离得到,化合物4是从真菌Penicilliumchrysogenum中第一次分离得到,化合物5与肿瘤蛋白VEGFR-1、FGFR有亲和作用,KD的数值分别为7.78×10-3和1.44×10-1 μmol/L。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漳江口红树林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 RSF-1的次级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综合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手段对菌株发酵液粗提物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学方法(核磁共振、质谱及旋光等)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 从Trichoderma sp. RSF-1大米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3个单体化合物:包括1个丁内酯化合物1,5个聚酮类化合物2~6,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7,2个二倍半萜类化合物8和9,3个甾体类化合物10~12及1个脂肪酸类化合物13:piterrione Ⅰ(1)、nafuredin(2)、penicilloxalone A(3)、5-hydroxy-3-hydroxymethyl-2-methyl-7-methoxychromone(4)、5-hydroxy-7-methoxy-2,3-dimethyl-4H-chromen-4-one(5)、fusarimone A(6)、(3R,6R)-4-methyl-6-(1-methylethyl)-3-phenylmethylperhydro-1,4-oxazine-2,5-dione(7)、fusaproliferin(8)、terpestacin(9)、麦角甾醇(10)、β-谷甾醇(11)、啤酒甾醇(12)及亚油酸(13)。结论 从漳江口红树林植物老鼠簕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 RSF-1中分离获得了化合物1~1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7、8和9首次从该种属分离得到,化合物7对多种癌细胞系均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8对部分癌细胞具有中等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7和13对多种致病菌包括枯草芽孢杆菌、杀鲑气单胞菌和鳗弧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6.25~50.00 μg/mL。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益智仁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益智仁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7-表-香科酮(1)、11S-nootkatone-11,12-diol(2)、4S-isoprophy-6-methyl-1-tetralone(3)、香草酸(vanillic acid,4)、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3,5-dihydroxy-4-methoxybenzoic acid,5)、益智酮甲(yakuchinone A,6)、杨芽黄素(tectochrysin,7)、良姜素(izalpinia,8)、β-谷甾醇(β-sitosterol,9)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10)。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益智仁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采自中国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域的双尖山海绵Mycale biacuta进行深入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综合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手段,结合NMR、MS等波谱数据分析并对比文献数据,对双尖山海绵M. Biacuta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从双尖山海绵M. biacuta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包括1个三萜:角鲨烯(1),6个芳香类化合物: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2),(2,4-二氯苯基)-2,4-二氯苯甲酸酯(3),对-羟基苯甲醛(4),p-hydroxybenzoylcarbinol(5),苯乙酸(6),E-1-(4-hydroxyphenyl)-buten-3-one(7),5个吲哚类生物碱:1,3-二氢-2H-吲哚-2-酮(8),3-吲哚甲酸(9),5-吲哚甲醛(10),3-(propan-2-yliden)indolin-2-one(11),3'',3''-dimethylspiro[indolin-3,2''-oxiran]-2-one(12)和4个核苷:腺嘌呤(13),脱氧腺苷(14),2''-脱氧尿苷(15)和胸苷(16)。结论 化合物1~16为首次从双尖山海绵M. biacuta中获得;化合物11和12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1.
多茎委陵菜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多茎委陵菜(Potentilla multicaulis Bunge.)药用植物资源。方法对多茎委陵菜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提取物利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水及不同质量分数的乙醇梯度洗脱和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gallic acid,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槲皮素(quercetin,3)、2-吡咯酮(2-pyrrolidone,4)、2,4-二羰基氢氮杂卓(1H-azepine-2,4(3H,5H)-dione,dihydro,5)、β-谷甾醇(β-sitosterol,6)、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7)。结论化合物4、5为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多茎委陵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李珊珊  张琦  李鑫  许婧  郭远强 《药学研究》2019,38(4):194-197
目的 研究冬凌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中压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对冬凌草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利用噻唑蓝(MTT)法测试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冬凌草中共分离鉴定6个化合物,分别为:rabdosianin A(1)、parvifoline G(2)、rabdoternin C(3)、betulin(4)、betulinic acid(5)、古柯二醇(6)。结论 化合物6为首次从香茶菜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5为首次从冬凌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1.45 µmol·L-1。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茜草科拉拉藤属植物蓬子菜(Galium verumL.)全草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学成分,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二羟基-1-甲氧基-蒽醌(2,5-dihydroxy-1-methoxyanthraquinone,1)、1-羟基-2-羟甲基-3-甲氧基-蒽醌(1-hydroxy-2-hydroxymethy-3-methoxyanthraquinine,2)、环烯醚萜内酯(morindolide,3)、水晶兰苷(monotropein,4)、去乙酰车叶草苷酸(deacetylasperulosidic acid,5)、6α-羟基-京尼平苷(6α-hydrox-ygeniposide,6)。结论化合物1、2、3为从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巴戟天根皮中的醌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How.)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学方法对巴戟天根皮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根据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ubiasin A(1)、rubiasin B(2)、2-羟基-1-甲氧基蒽醌(2-hydroxy-1-methoxy-anthraquinone,3)、3-羟基-1-甲氧基-2-甲基蒽醌(3-hydroxy-1-methoxy-2-methyl-anthraquinone,4)、1,3-二羟基-2-甲氧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oxy-anthraquinone,5)、2-甲基蒽醌(2-methyl-anthraquinone,6)、1,3-二羟基-2-甲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7)、2-羟甲基蒽醌(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8)、3-羟基-1,2-二甲氧基蒽醌(3-hydroxy-1,2-dimethoxy-anthraquinone,9)、1,8-二羟基-3-甲氧基-6-甲基蒽醌(1,8-dihydroxy-3-methoxy-6-methyl-anthraquinone,10)、苯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2-phenylethyl-O-β-D-glucopyranoside,11)、2-丁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sec-butyl-O-β-D-glucopyranoside,12)、3,4-二羟基苯乙醇(3,4-di-hydroxyphenylethanol,13)、3-(4-羟基-苯基)-1,2-丙二醇(3-(4-hydroxyphenyl)-1,2-propandiol,14)、阿魏酸(ferulic acid,15)、熊果酸(ursolic acid,16)、β-谷甾醇(β-sitosterol,17)。结论化合物1,2,11~14为首次从巴戟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红火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蝎子草属植物红火麻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红火麻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金色酰胺醇乙酸酯(aurantiamide acetate,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α,19α-trihydroxyurs-12-en-28-oic,3)、东莨菪素(scopoletin,4)、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3-methoxy-4-hydroxybenzoic acid,5)、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胡萝卜苷(daucosterol,8)、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 furaldehyde,9)、甘露糖(mannose,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红火麻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8~10为首次从蝎子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海金沙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根的化学成分。方法海金沙的干燥根及根茎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回流提取,经过萃取后正丁醇层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并结合理化性质,波谱学分析及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正丁醇层分离并鉴定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酸(benzoic acid,1)、芹菜素(apigenin,2)、3,4-dihydroxybenzoic acid4-O-(4′-O-methyl)-β-D-glucopyranoside(3)、罗汉松甾酮C(makisterone C,4)、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5]。结论化合物1、2、5均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海洋真菌Nigrospora sphaerica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以及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柄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1)、4-苄基-3-苯基-5氢呋喃酮(4-benzyl-3-phenyl-5H-furan-2-one,2)、异黄光素[7,8-dimethyl,benzo(g)pteridine-2,4(1H,3H)-dione,3]、5,8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5,8-dihydroxy-7-methoxy-2-phenyl,4H-1-benzopyran-4-one,4)、1(2H)-3,4-二氢-4,8二羟基萘[3,4-dihydro-4,8-dihydroxy,1(2H)-naphthalenone,5]、3,5双去氧-5-苯基戊糖酸γ内酯(3,5-dideoxy-5-phenyl-,γ-lactone,pentonic acid,6)、4-羟基苯乙醇乙酯(4-hydroxyphe-nylethyl acetate,7)、1,4-二氧-2,5-二酮-3,6-二苯甲基聚酯[3,6-bis(phenylmethyl)-1,4-dioxane-2,5-dione,8]。结论真菌Nigrospora sphaerica为首次从海洋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From the bark of Taxus yunnanensis , 15 non-taxan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Through spectroscopic methods such as 1D and 2D NMR and MS experiments, one of them was determined as a new abietane-type diterpenoid named taxayunnin ( 1 ). The other 14 known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s taxamairin C ( 2 ), taxamairin A ( 3 ), 3 g -hydroxy-sandaracopimaric acid ( 4 ), (+)-3-hydroxy-isodrimenin ( 5 ), rubrosterone ( 6 ), ponasterone A ( 7 ), ecdysterone ( 8 ), 20-hydroxy-echysone-20,22-monoacetonide ( 9 ), 7-oxositosterol ( 10 ), stigmast-4-en-6 g -ol-3-one ( 11 ), 5 f ,6 g -dihydroxy-daucosterol ( 12 ), g -sitosterol ( 13 ), daucosterol ( 14 ), 1- O - g - d -glucopyranosyl-(2 S , 3 R , 4 E , 8 Z )-2- N -(2'-hydroxypalmitoyl)-octadeca-sphinga-4,8-dienine ( 15 ), respectively. Compounds 4 - 6 , 9 - 12 and 15 were isolated from Taxus plants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19.
孙小玲  何凡 《中国药师》2016,(11):2017-2019
摘 要 目的:研究牛蒡根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和制备液相等方法对牛蒡根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牛蒡根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咖啡酸甲酯(2)、8- 甲氧羰甲基-对羟基肉桂酸(3)、3-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4)、咖啡酸(5)、3,4-O-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a)和3,5-O-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b)、乙二醇(7)。结论:确定其中8- 甲氧羰甲基-对羟基肉桂酸(3)为首次从菊科植物中分离获得;3-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4)、3,4-O-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a)和3,5-O-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b)为首次从牛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鹿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鹿根(Rhaponticum carthamoides(Willd.)Iljin.)中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ODS柱色谱法和反复重结晶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鹿根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肉桂酸(cinnamic acid,1)、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2)、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3)、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3-hydroxy-4-methoxylbenzoic acid,4)、2,4-二羟基苯甲酸(2,4-dihydroxybenzoic acid,5)、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benzyl-O-β-D-glucopyranoside,6)、丁香苷(syringin,7)、β-谷甾醇(β-sitosterol,8)、胡萝卜苷(daucosterol,9)。结论化合物1、4、5、6均为首次从漏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