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890例小儿脑瘫患儿分为单纯西医治疗组(440例)和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组(450例),分别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组临床显效382例(85.0%),有效434例(96.5%),无效16例(3.5%);单纯西医组临床显效319例(73.0%),有效387例(88.0%),无效53例(12.0%),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小儿脑瘫早期康复治疗中应用运动疗法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选取本院小儿脑瘫患儿90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运动疗法,观察小儿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小儿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在小儿脑瘫患儿早期康复治疗中应用运动疗法,能促进小儿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引入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新Bobath疗法对脑瘫患儿独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Bobath疗法,观察组采用引入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新Bobath疗法进行治疗。每天1次,每次40分钟,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 GMFM-88项)-B区对2组患儿治疗前后独坐能力的功能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 ~B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 p<0.0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入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新Bobath疗法对改善脑瘫患儿坐位能力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抗痉挛治疗对脑性瘫痪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脑性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以上田法为主的抗痉挛治疗并神经发育疗法;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发育疗法,采用大运动评价表(GMFM)进行功能评定及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功能评分及痉挛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痉挛治疗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程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疗效。方法纳入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组B和组A,各30例。组A行单一康复指导,组B开展综合综合康复疗法。对比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PDI指数、GMFM评分,对比2组患儿家长对康复效果的满意情况。结果组B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B患儿PDI指数、GMFM评分跟组A比较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B患儿家长对康复效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升患儿家长满意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敷脐疗法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小儿脑瘫流涎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针药结合治疗组和单纯针灸对照组,前者在针灸基础上配合敷脐疗法,后者单用针灸治疗,治疗后用T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针药结合治疗组与单纯针灸治疗组比较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对照组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配合敷脐疗法在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运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运动疗法,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进行评定,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针灸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莹  宋红  易霞  梁松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10):1126-1127
目的:探索针灸与运动疗法相结合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治疗的作用。方法:64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运用针灸及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24例,进行运动疗法治疗,效果应用马若飞标准评定。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和70.8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7.47,P<0.01)。结论:针灸与运动疗法相结合治疗小儿脑瘫,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法将135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5例给予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1组45例单纯以靳三针疗法治疗,对照2组45例则以康复训练治疗。观察3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潜伏期(ERP)和波幅(VAMP)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的ADL评分均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或P〈0.01)。对照1、2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1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靳三针疗法或康复训练。治疗组ERPP300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1、2组(P〈0.05或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腹针结合鲍巴斯疗法治疗脑性瘫痪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珊  吴曙粤 《广西医学》2005,27(9):1360-1361
目的 探索腹针与Bobath疗法相结合在小儿脑性瘫痪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运用腹针与Bobath疗法相结合治疗;对照组30例,进行Bobath疗法治疗,应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效果。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和4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针与Bobalh疗法相结合治疗小儿脑瘫,能有效提高康复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我科针灸协定处方治疗小儿脑瘫(C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CP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我科针灸协定处方针刺治疗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六个疗程,对照组仅采用运动疗法治疗,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明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我科针灸协定处方结合运动疗法治疗CP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丹红通经活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西药中药针刺组52例,西药常规治疗加丹红通经活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西药中药组50例,西药常规治疗加丹红通经活络汤治疗;西药针刺组48例,西药常规治疗加针刺治疗;疗程均为30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病残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西药中药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2%,优于西药中药组的90.0%和西药针刺组的87.5%(P0.05)。结论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丹红通经活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加中药或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按摩配合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将6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灸按摩配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高压氧治疗。将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ADL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按摩配合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较单纯高压氧治疗疗效明显;值得临床加以推广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背景 针灸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有独特优势,但目前尚无和胃针法用于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目的 探讨和胃针法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在义乌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就诊的脑瘫患儿共80例,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分为常规治疗组与和胃针法组,每组40例。常规治疗组患儿接受头皮针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和胃针法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和胃针法辅助治疗,均以30次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分、有效率,记录两组患儿针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胃针法组各有8例患儿脱落,最终各纳入32例患儿。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CSHQ各因子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CSHQ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和胃针法组患儿有效率为87.5%(28/32),高于常规治疗组的65.6%(21/32)(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针刺相关并发症。结论 和胃针法辅助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具有一定临床效果和优势,可有效改善患儿睡眠习惯和质量,这为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的针灸治疗及选穴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腹针配合艾灸治疗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艾灸治疗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6年11月-2007年7月60例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30例采用腹针结合艾灸的针灸方法加关多巴片治疗,对照组㈤例采用芙多巴片治疗,疗程均为3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中各项积分情况及进步率。结果:总进步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3.3%(P〉0.05)。但日常活动积分差值、总分差值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精神、行为和情绪、运动功能、并发症积分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配合艾灸方法配合关多巴片较单纯传统关多巴片治疗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与作业疗法相结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腕关节背屈功能的疗效。方法:将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熏蒸结合作业治疗组、单纯作业对照组各15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3次腕关节主动背屈的角度。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2组患儿腕关节背屈活动度均有扩大,且观察组患儿腕关节活动度的扩大范围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疗法中药熏蒸与作业疗法相结合能充分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腕关节背屈功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规范化运动处方的制定经验并观察其对学龄前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符合入选标准的学龄前(≤6岁)脑瘫患儿33例,接受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其运动疗法均有规范运动处方指导。在康复治疗前后:采用GMFM量表评分;统计能独坐(坐位平衡≥2级)、独站(站立平衡≥2级)、独走(Holden分级≥3级)者例数;并调查家属对患儿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康复治疗前月龄(12.00±10.41)个月。在院治疗时间(3.58±2.39)个月。家庭治疗时间(8.16±4.17)个月。末次评估时年龄(26.52±11.58)个月。GMFM 5个区治疗前(后)得分:A区20.97±18.79(48.12±8.10),B区17.24±22.41(52.88±13.24),C区5.67±11.96(30.56±11.36),D区3.76±8.51(26.19±10.10),E区2.45±6.68(25.97±13.38)。治疗前(后):能独坐9(32)例、能独站5(32)例,能独走4(30)例。满意度:满意29例(87.9%),较满意3例(9.1%),不满意1例(3%)。结论规范的运动处方能够规范运动疗法行为,同时能显著提高学龄期前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