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包积液的处理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56例房颤患者[男108例,女48例,阵发性房颤114例,平均年龄(57.6±11.3)岁]在三维标测系统及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及(或)碎裂电位消融],记录消融过程、部位、时间等因素,对术后证实出现心包积液的患者根据不同情况(心脏压塞或单纯心包积液)进行不同处理,并门诊随访心脏超声等.对可能影响术后出现单纯心包积液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156例患者均完成肺静脉电隔离,共有16例(10.3%)出现心包积液,其中1例(0.6%)术后即刻出现心脏压塞,予心包穿刺后开胸探查抢救好转,随访18个月无特殊;另15例(9.6%)术后出现少量心包积液但无心脏压塞表现(单纯心包积液组),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中6例患者的心包积液在术后3个月消失,而另外9例则在术后6个月消失.单因素分析发现,单纯心包积液组与无心包积液组在性别组成(P<0.01)、有无行冠状静脉窦消融(P=0.026)、有无行碎裂电位消融(P=0.037)、有无行上腔静脉消融(P=0.04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女性[B=3.594,exp(b)=36.4,95%CI:4.2-312.1,P=0.001]、行冠状静脉窦消融[B=2.419,exp(b)=11.2,95%CI:1.0~124.6,P=0.049]是术后出现单纯心包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心包积液的发生率较高,但绝大部分并不出现心脏压塞,可经保守治疗得到改善,而不需要进一步有创治疗.女性及行冠状静脉窦消融是术后出现单纯心包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射频消融时应谨慎对待该部位的消融,以减少术后心包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肺静脉前庭重构与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CPVI)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因房颤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再次消融患者359例(阵发性房颤180例,持续性房颤179例)。LASSO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情况,在Carto系统引导下行补点消融。利用CARTO系统自带软件测量左右肺静脉前庭面积。结果 35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管射频消融。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144例(80%)电传导恢复,其中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占45例(31.25%),2支占58例(40.28%),3支占24例(16.67%),4支恢复占17例(11.81%)。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155例(86.59%)电传导恢复,其中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占24例(15.48%),2支占72例(46.45%),3支占17例(10.97%),4支占42例(27.1%)。阵发性房颤左肺静脉前庭面积(6.15±0.65)cm2,右肺静脉前庭面积(7.95±2.24)cm2。持续性房颤左肺静脉前庭面积(10.48±1.00)cm2,右肺静脉前庭面积(11.4±2.16)cm2。统计学分析提示阵发性房颤CPVI术后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持续性房颤(P=0.001),而持续性房颤4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P=0.001)。阵发性房颤左、右肺静脉前庭面积均小于持续性房颤(P0.001,P=0.022)。结论持续性房颤肺静脉前庭重构程度高于阵发性房颤,因此持续性房颤电隔离术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术本身对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选取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e或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隔离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38例。分别记录研究对象术前及术后第3天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ECG)及心脏彩超(同一操作者),其中ECG各导联P波间期最大值(Pmax)与最小值(Pmin)之间的差值即Pd。结果经导管环肺静脉隔离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Pmin和Pmax分别为(57.8±15.8)、(128.9±25.8)ms,术后分别为(60.1±14.3)、(115±20.6)ms,其中Pmax手术前后比较P〈0.01。Pd手术前后分别为(71.1±17.5)、(54.7±15.6)ms,P〈0.01。进一步分析Pd和左房大小的关系表明,不仅术前Pd和术前左心房大小未见明显相关(P=0.437),同时手术前后Pd变化亦与术前左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P=0.208)。结论尽管阵发性房颤Pd与左心房大小无关,但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本身即能显著减少Pmax和Pd,提示其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患者术前P波振幅与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测量相关导联P波的时限和振幅。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按照术后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评估P波振幅在预测房颤术后复发中的价值。结果在50例患者中术后共13例复发房颤,其中2例再次射频消融成功,总射频消融成功率78.0%(39/50)。复发组患者年龄[(67.75±6.48)岁比(60.82±8.87)岁,P=0.007]、CHA_2DS_2-VASC评分[(2.21±1.25)分比(1.33±1.15)分,P=0.021]和左心房内径[(40.4±4.7)mm比(37.2±4.2)mm,P=0.028]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患者Ⅰ导联P波振幅[(0.065±0.038)m V比(0.095±0.038)m V,P=0.024]显著低于未复发组。Ⅰ导联P波振幅0.1 m V在预测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7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Ⅰ导联P波振幅0.1 m V为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36,95%CI 1.96~4.87,P=0.012)。结论Ⅰ导联P波低振幅可能是预测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与房室旁路射频消融联合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两种消融方法治疗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58例预激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单纯行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单纯组)36例,另一组为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联合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联合组)22例,术后随访两组患者房颤的复发情况。结果最长随访42个月,最短随访3个月,两组随访期间均无一例患者发生房颤(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预激伴房颤患者中,房室旁路射频消融联合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不优于单纯房室旁路消融术;房室旁路消融术可减少预激伴房颤患者的房颤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消融术联合应用环状电极标测对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61例房颤患者,其中男40例,女21例,阵发性房颤50例,慢性房颤11例。在EnsiteNavX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消融术。应用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电位,以肺静脉电隔离为消融终点。结果6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环左肺静脉消融使左肺静脉电隔离34例(55.7%),环右肺静脉消融使右肺静脉电隔离35例(57.4%),环左、右肺静脉消融使所有肺静脉电隔离23例(37.7%)。16例阵发性房颤和5例慢性房颤放电时终止房颤,终止房颤部位为左、右上肺静脉外近房顶前、后壁19例,右上肺静脉外后壁中部1例,完成左肺静脉消融时房颤终止1例。平均随访6±2个月,50例阵发性房颤中42例(84.0%)以及11例慢性房颤中5例(45.4%)无房颤发作,总成功率为77%。并发症:少量心包积液1例,经心包穿刺引流后积液消失;左侧血胸1例,经胸腔穿刺引流痊愈。结论EnsiteNavX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消融术中联合应用环状电极标测可使房颤消融成功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术本身对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e或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隔离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34-74岁(平均59.60±8.35);其中伴高血压者23例,伴糖尿病6例,均为心功能Ⅰ级。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第三天窦性心律时ECG以及心脏彩超(分别为同一操作者);其中心电图各导联p波间期最大值(Pmax)与p波间期最小值(Pmin)之间的差值即p波离散度(Pd)。结果经导管环肺静脉隔离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后Pmin和Pmax分别为(57.8±15.8)ms,(128.9±25.8)ms和(60.1±14.3)ms,(115±20.6)ms,其中Pmax手术前后比较P<0.001;p波离散度手术前后分别为(71.1±17.5)ms和(54.7±15.6)ms(P<0.001),具显著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P波离散度和左房大小的关系表明,不仅术前P波离散度和术前左心房大小未见明显相关(r=0.122,P=0.437),同时手术前后P波离散度变化(△)亦与术前左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r=-0.209,P=0.208)。结论尽管阵发性房颤P波离散度与左心房大小无关,但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本身即能显著减少Pmax和Pd,提示其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海星状电极(Pentaray)导管对左房进行高密度标测快速解剖建模(FAM),联合使用压力导管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中的优势。方法序贯入组2015年7月1日到2016年5月30日在华山医院心内科确诊房颤、拟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患者,在Carto3系统下用环状电极(Lasso)或者Pentaray,以FAM法建立左房三维模型,根据使用的建模导管将患者分为Lasso组(L组)和Pentaray组(P组),两组患者均使用SmarttouchTM压力监测导管进行环肺静脉消融,术后在窦性心律下通过肺静脉与左房的双向起搏,以传导阻滞为手术终点。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以及消融点的平均压力等参数,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24h动态心电图,并记录患者用药情况,分析消融效果。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患者52例,其中L组30例,P组22例。所有患者中,阵发性房颤43例,男性占73%。手术均能达到肺静脉电隔离的终点。两组建模时间为:L组(18.3±2.43)min,P组(13.3±3.63)min(P<0.001);L组和P组总消融时间分别为:(157.1±13.55)min和(138.9±11.30)min(P<0.001),两组患者肺静脉隔离使用时间分别为L组(98.6±12.26)min和P组(95.9±11.56)min,(P=0.427)。术后6个月房颤复发率L组为22.7%,P组为23.3%(P=0.752)。结论使用Pentaray进行心房高密度标测快速建模联合压力导管,可以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缩短房颤肺静脉电隔离的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CT三维成像技术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A)术前术后肺静脉的形态学变化。方法房颤患者共28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6.5±3.9)个月后进行随访,根据术后有无复发分为成功组(22例)和复发组(6例)。研究随访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的形态结果学特点和术前做对比分析。应用64排螺旋CT测量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后肺静脉口的径线,截面积,左房容积。结果 CPVA成功组术后左心房容积、左上肺静脉口最大径、右上肺静脉口最大径、右上肺静脉口最小径、右下肺静脉口最大径、右下肺静脉口最小径、4个肺静脉口截面积较术前缩小(P<0.05);而左上肺静脉口最小径、左下肺静脉口最大径、左下肺静脉口最小径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复发组术后仅见右下肺静脉口最大径,左下肺静脉口及右下肺静脉口面积较术前减少(P<0.05),余肺静脉指标及左心房容积未见显著差异(P>0.05)。CPVA术后肺静脉的最大径及最小径狭窄率小于50%分别为61.6%及56.3%;狭窄50%~70%分别为3.6%和5.4%。结论 (1)CPVA成功后可逆转房颤患者的肺静脉和左心房重构,而复发组未出现明显逆重构。(2)CPVA术后可引起部分患者无症状性肺静脉狭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CT三维成像技术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A)术前术后肺静脉的形态学变化。方法房颤患者共28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6.5±3.9)个月后进行随访,根据术后有无复发分为成功组(22例)和复发组(6例)。研究随访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的形态结果学特点和术前做对比分析。应用64排螺旋CT测量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后肺静脉口的径线,截面积,左房容积。结果 CPVA成功组术后左心房容积、左上肺静脉口最大径、右上肺静脉口最大径、右上肺静脉口最小径、右下肺静脉口最大径、右下肺静脉口最小径、4个肺静脉口截面积较术前缩小(P<0.05);而左上肺静脉口最小径、左下肺静脉口最大径、左下肺静脉口最小径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复发组术后仅见右下肺静脉口最大径,左下肺静脉口及右下肺静脉口面积较术前减少(P<0.05),余肺静脉指标及左心房容积未见显著差异(P>0.05)。CPVA术后肺静脉的最大径及最小径狭窄率小于50%分别为61.6%及56.3%;狭窄50%~70%分别为3.6%和5.4%。结论 (1)CPVA成功后可逆转房颤患者的肺静脉和左心房重构,而复发组未出现明显逆重构。(2)CPVA术后可引起部分患者无症状性肺静脉狭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时,使用VisiTag模块的量化消融与以往经验性消融相比临床疗效是否更佳,并研究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完全随机化分组分为量化消融组(使用VisiTag模块)和经验消融组,最终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于阜阳市人民医院因阵发性房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62例,其中A组32例,B组30例。VisiTag优化后的参数如下:导管位移最大移动范围≤2.5 mm;导管保持稳定的最小时间5 s;导管压力≥5 g,最小压力的时间百分比为25%;点的直径3 mm,点与点之间相互重叠。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接触压力、平均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时间、消融点的数目、并发症例数、单圈隔离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及术后3月复发情况等有无差异。根据3月后随访结果分为房颤复发组(Af组)和非复发组(NAf组),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双侧单纯肺静脉线性解剖隔离完成后,A组患者的单圈隔离率高于B组(P=0.021);两组患者中,A组的平均接触压力值更高(P=0.006);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明显小于B组;术后3月B组复发率更高,A组复发12(40.0)例;B组复发5(16.7)例,P=0.032。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20,P=0.450)、高血压病(OR=3.621,P=0.470)、左房内径(OR=1.320,P=0.150)及单圈隔离(OR=0.120,P=0.002)为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阵发性房颤单纯肺静脉隔离手术中,VisiTag自动标测消融损伤系统,可以安全有效地减少左心房和肺静脉间的传导恢复,提高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临床结果。年龄、患高血压病、左房增大及未单圈隔离是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系统合并图像融合(Merge)技术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用Carto系统治疗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间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的连续68例房颤患者,其中单纯 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手术患者11例(A组), Carto-Merge技术指导下手术患者57例.消融策略先行左房肺静脉电隔离,必要时加行左房碎裂电位消融 左房顶部、底部、峡部 右房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口部消融.结果 A组平均X线透视时间56.24±13.92 min,平均随访15.08±1.82个月,7例(57.14%)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房颤发作;其中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为60%,2例接受第二次消融后治愈.B组平均X线透视时间33.32±13.84 min,平均随访8.97±6.28个月,51例(89.47%)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房颤发作;其中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达95.12%;其X线透视时间,总体及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均与A组有明显差异;B组中3例扩张型心肌病和1例肥厚型心肌病房颤消融成功,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在Carto-Merge技术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房颤能提高手术效率及成功率,进一步减少X线曝光时间.左房肺静脉电隔离 左房碎裂电位消融 左房顶部、底部、峡部 右房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冠状窦口的消融可能通过改良心房基质而提高房颤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在CARTO系统引导下以环肺静脉口消融术为核心联合其他消融术式导管消融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其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在解放军第252医院住院并随访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50例老年房颤患者,男37例,女13例,年龄60~76(66.78±4.09)岁。其中阵发性房颤43例,持续性房颤5例,永久性房颤(<2年)2例。采取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以环肺静脉口消融术为核心联合其他术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消融的主要终点为肺静脉完全电隔离。术后连续跟踪随访12个月,观察手术的成功率、复发率、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0例患者术后即刻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显示,术后1年消融成功率为80%。术后发生心包填塞1例(2%),经心包穿刺置管术后缓解;术后发生无压塞症状的心包少量积液2例(4%),术后出现双侧少量渗出性胸腔积液1例(2%);术后穿刺部位血肿2例(4%)。射频消融术后6个月,窦性心律维持成功的(成功组)40例患者,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左房内径(LAD)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而窦性心律未能维持的(复发组)10例患者,LAD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前后平均LAD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4±1.12) vs (0.40±0.61)mm,P<0.01],但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术后12个月,共复发10例(20%),其中2例(4%)为永久性房颤患者,3例(6%)为持续性房颤患者,5例(10%)为阵发性房颤患者。老年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和术前LAD是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隔离术(CPVI)和以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为基础的分步隔离术(分步隔离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110例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PVI组(n=55)和分步隔离术组(n=55)。CPVI组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绕两侧肺静脉前庭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是肺静脉电学隔离。分步消融术组首先通过节段性消融隔离肺静脉,然后根据术中房颤诱发试验的结果决定是否进行左心房顶部或二尖瓣环峡部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房颤诱发试验阴性。结果:消融术后3个月内,两组的症状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VI组20例(36.4%)vs分步隔离术组23例(41.8%);P=0.69]。复发患者中,分步隔离术组7例,CPVI组5例患者接受了再次消融(P:0.76)。末次消融术后随访3~9个月,分步隔离术组和CPVI组分别有43例(7S.2%)和46例(83.6%)在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亦无症状性ATa发作。并发症见于3例患者(无症状性肺静脉狭窄和严重的皮下血肿)。结论:对于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以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为核心的分步隔离术式和CPVI策略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患者最佳导管消融策略.方法:回顾分析47例接受导管消融术的慢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小全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消融策略分为环肺静脉电隔离加左房碎裂电位消融组(A组,33例)及单纯环肺静脉电隔离组(B组,14例),对比2组消融的I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A、B组消融成功率分别为72.7%及42.9%(P<0.05),A组发生心脏压塞1例,经心包穿刺引流后获愈.结论:慢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者采取环肺静脉电隔离加左房碎裂电位消融成功率显著高于采取单纯环肺静脉电隔离策略,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有明显症状、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重建左房和肺静脉前庭,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CPVA),消融终点为同侧肺静脉电隔离。结果中肺静脉隔离率为100%,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有23例患者保持窦性心律。在消融后3个月行心超检查,成功维持窦律者左房从38.6mm降至34.5mm;未成功维持窦律者左房从38.4mm升至42.8mm,有统计学意义:射频消融前后各组病人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有良好的疗效和可靠的安全性,成功维持窦性心律患者扩大的左心房回缩,而不能维持窦性心律者左房进一步扩大,房颤的导管消融对心脏的收缩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阵发性房颤首次射频消融治疗对左房大小的影响。方法5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法性房颤患者,在Ensite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术中肺静脉隔离率100%。术后32例成功维持窦律(维持窦律组),18例复发(复发组)。维持窦律组左房从38.3mm降至34.2mm,与射频消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左房从38.6min升至39.1mm,但与射频消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治疗能明确逆转左房重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叠参考图像透视技术(Overlay Ref)对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 入选19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Overlay Ref组(97例)及对照组(97例).Overlay Ref组使用Overlay Ref技术(将参考图像以反白的形式叠加于透视屏上)辅助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操作.对照组常规方法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比较两组的总消融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量、肺静脉隔离率及随访1年的成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环肺静脉电隔离术.Overlay Ref组的消融时间〔(89±13) min对(102±22) min,P<0.01〕和总消融术时间[ (139±22) min对(162±31) min,P<0.01]均明显比对照组短.Oveday Ref组的X线曝光量[( 13531±283) mGy对(13123±369)mGy]稍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环肺静脉电隔离率(97.9%对96.9%,P=NS)及随访1年的成功率(84.5%对81.4%,P>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verlay Ref技术可以易化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操作,缩短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消融指数(AI)指导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7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AI指导下应用压力监测导管行环肺静脉隔离及心房线性消融,相邻消融点间距离6 mm,肺静脉前壁和嵴部AI≥400以及后壁、顶部和下壁AI≥300为消融目标。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若患者出现症状及时行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消融成功标准:3个月空白期后无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未发生持续时间30 s的房性心律失常。结果①AI指导下房颤消融时间为(60.8±10.6) min,每消融点阻抗下降为(11.5±6.3)Ω,肺静脉单圈隔离成功率为91%;②随访时间为(9.1±3.2)个月,失访3例,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成功率分别为90.4%及87.5%;③在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仅术中发生1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术后心脏超声发现少量心包积液2例,无心包压塞、脑栓塞、肺静脉狭窄和心房食管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AI指导下行房颤导管消融术是安全可行的,可提高房颤消融效率、肺静脉单圈隔离率及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冷冻球囊消融术(CBA)和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并分析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房颤患者共124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CBA组(n=69),RFCA组(n=55)。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3个月空白期之后体表心电图记录到房颤、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或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出现超过30 s的房颤、房扑或房速均被视为术后复发,比较两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比较两组特征,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①术后共有119例患者完成随访,完成随访的67例CBA组患者中25例(37.3%)在术后3个月复发;52例RFCA组患者中18例(34.6%)复发,两组间无差异(P=0.761)。②并发症方面,CBA组中有1例出现穿刺部位血肿,3例出现一过性膈神经麻痹;RFCA组有4例出现穿刺部位血肿,1例出现动静脉瘘,2例出现心包压塞;两组均未发生心房食管瘘、膈神经损伤、严重肺静脉狭窄等严重并发症。③复发组左房内径(LAD)大于无复发组[(43.10±5.78)mm vs (40.49±5.09)mm,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AD为房颤消融术后病人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090,95%CI 1.008~1.178,P<0.05)。结论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不劣于射频消融术;LAD是房颤消融术后预测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