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丹参中的一个新化合物及其抗HIV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甘西鼠尾草Salvia przewalskii根的化学成分,检测抗HIV活性。方法用溶媒法、色谱法提取分离单体,光谱法分析鉴定结构。用艾滋病毒1型整合酶(HIV-1 IN)和艾滋病毒1型逆转录酶(HIV-1 RT)测定抗HIV活性。结果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别为8-{[7‘-(3’,‘4-二羟基-苯基)-9‘-氧代-7’-丙烯基]氧)-3-(1“-O-β-D-葡萄糖基)-4-羟基-[R-(E)]-苯丙酸(I),迷迭香酸(Ⅱ),紫草酸(Ⅲ)和紫草酸B(IV)。结论I为新化合物,Ⅱ~IV为已知化合物。均具有抗HIV活性。  相似文献   

2.
野八角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野八角Illicium simonsii乙醇粗提物中显示抗艾滋病毒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MS和NMR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野八角90%乙醇提取物的抗艾滋病毒活性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精(1),(-)-表儿茶精(2),(+)-儿茶精3-O-α-L-鼠李糖苷(3),山柰素3-O-α-L-鼠李糖苷(4),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5),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7-O-β-D-吡喃葡萄糖苷(6)和胡萝卜苷(7)。结论:以上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6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但均未显示抗艾滋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3.
乳香化学和药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综述乳香的化学成分和作为主要成分的乳香酸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国内外研究表明乳香中含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作为主要成分的乳香酸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抗炎活性及对肿瘤细胞有抗增殖、分化诱导和细胞凋亡作用。结论乳香酸类化合物是乳香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在药理和临床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毛叶假鹰爪根化学成分及其抗艾滋病毒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从番荔枝科毛叶假鹰爪根中,提取分离得到具有抗艾滋病毒活性的物质。方法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经溶剂提取和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得到活性化合物,经波谱分析(UV,IR,MS,1H-NMR,13C-NMR和X-ray等)确定了它们的结构。结果得到两种具有抗艾滋病毒活性的化合物:2-甲氧基-3-甲基-4,6-二羟基-5-(3'-羟基)肉桂酰基苯甲醛,为一种结构新奇的查尔酮类化合物,命名为毛叶假鹰爪素D(desmosdumotinD)和另一种活性化合物为鹰爪素(lawinal)。结论毛叶假鹰爪素D为首次从毛叶假鹰爪中分离,首次报道查尔酮类化合物具有抗HIV活性。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假鹰爪属中草药进行了资源调查及原植物鉴定,对假鹰爪、毛叶假鹰爪、大叶假鹰爪和云南假鹰爪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研究和药理活性研究.研究获得了结构新奇之黄酮及类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获得了3种全新骨架(新结构类型)之化合物.对所得五十余种化学成分进行了抗肿瘤和抗艾滋病毒活性筛选.部分化学成分显示了较强的抗肿瘤和抗艾滋病毒活性.其中,先导化合物毛叶假鹰爪素C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显著细胞毒活性(ED50<4.0μg/ml)并具有逆转多药耐药性产生的作用.该项目结合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中国民族民间药物中发现了新型抗肿瘤先导化合物,所发现的全新化合物丰富了中药化学的内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为开发创制我国新型天然抗癌药物,开发西南部中药资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先导模式.  相似文献   

6.
小花五味子中抗HIV活性的木脂素类化合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从小花五味子中发现具有抗HW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层析分离进行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化合物的抗HIV-1活性通过对HIV-1感染C8166细胞致细胞病变的抑制试验得到。结果:从小花五味子的茎藤部分分离得到了4个木脂素,分别鉴定为micrantherin A(1),gomisin K3(2),gomisin G(3)和vladinol F(4)。化舍物4具有显著的抗HIV-1活性,IC50=3.51μg/mL,选择指数为27、45。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化合物4的抗HIV-1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岩黄连Corydalis saxicola生物碱中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岩黄连总生物碱中的化学成分,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利用HepG 2.2.15细胞株对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学成分进行抗乙肝病毒活性试验。结果从岩黄连总生物碱中分离鉴定了16个生物碱,分别为二氢血根碱(1)、d-紫堇碱(2)、旋卡文定碱(3)、stylopine(4)、6-丙酮基-5,6-二氢血根碱(5)、二氢白屈菜红碱(6)、四氢巴马汀(7)、adlumidine(8)、(-)-salutaridine(9)、巴马汀(10)、原阿片碱(11)、小檗碱(12)、coptisine(13)、thalifaurine(14)、dehydroapocavidine(15)和木兰花碱(16)。对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合物5、6、8~11、13、16进行抗乙肝病毒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8活性一般,化合物11、16活性较弱,化合物6对HBV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化合物9次之。结论化合物1、4~6、8、9、13、14和16均为首次从该药用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10的质量分数较高,是该植物的主要成分,化合物6对HBV抑制活性较强,可能是该植物主要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延安本地植物黄花铁线莲化学成分香豆乙酸在风湿病治疗中的药用价值.方法:在获得的5种化合物中,选香豆乙酸进行动物急性毒性及抗炎活性实验.结果:化合物香豆乙酸无急性毒性反应,且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结论:延安本地生长植物黄花铁线莲所提取化学成分香豆乙酸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对治疗风湿病关节炎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枇杷叶紫珠Callicarpa kochiana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和抗炎活性。方法枇杷叶紫珠90%丙酮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ODS、重结晶、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法、Griess法、ELISA法测定化合物4~5的细胞毒活性和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7,3’,4’-tetramethyl-quercetin (1)、pachypodol (2)、14α-hydroxyisopimaric acid(3)、14α-hydroxy-7,15-isopimaradien-18-oic acid (4)、(16R)-16,17-dihydroxyphyllolladan-3-one (5)。化合物4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7种肿瘤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可以减少RAW264. 7细胞NO、IL-10、MCP-1、TNF-α的释放量。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具有细胞毒活性和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0.
作者发现鱼藤酮具很强的抗幽门螺杆菌活性(MIC 为1.3μg/mL),进而从马来鱼藤Derris malaccensis Prain 根分离出一新的鱼藤酮类化合物 derrisin(1)和10个已知的该类化合物,并研究了它们的抗幽门螺杆菌活性。该植物干燥根的甲醇提取物用乙酸乙酯和水分配提取。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显著的抗幽门螺杆菌活性,IC_(50)<1μg/mL。从该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田基黄主要成分的抗缺氧活性。方法采用PC12细胞缺氧保护作用实验和DPPH法进行抗缺氧活性研究。结果田基黄中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和酚酸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缺氧活性。结论田基黄中具有抗缺氧活性的化学成分均为分子量较小,酚羟基较多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天山雪莲抗缺氧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并结合现代波谱技术对天山雪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利用常压密闭缺氧小鼠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缺氧活性评价。结果:从天山雪莲石油醚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十八烷(1)、1-十一烷醇(2)、1-十七烷醇(3)、1-二十七烷醇(4)、肉豆蔻醚(5)、欧芹脑(6)、β-谷甾醇(7)、羽扇豆醇(8)、苏荠苎黄酮(9)、荠苎黄酮(10)、7-甲氧基黄芩素(11)、5,6-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12)。结论:除化合物7、8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缺氧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1、5、8~12具有较好的抗缺氧活性。  相似文献   

13.
前期研究显示辽东楤木Aralia elata Seem.根的提取物对大鼠有抗分泌和抗胃损伤作用。作者以生物活性为导向,从辽东楤木根皮中分离出抗溃疡活性成分——楤木皂苷A,并研究了该化合物对几种胃溃疡模型的抗溃疡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功劳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悦  王艳  王天晓  李钦 《中成药》2011,33(6):1008-1010
目的 研究功劳木的化学成分,评价功劳木化学成分体外抗肝癌HepG2细胞活性.方法 功劳木经70%乙醇提取后经硅胶干柱色谱分成8份,第2~5份经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大孔吸附树脂等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技术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并通过测试体外最低抑制浓度评价有关物质的抗肝肿瘤活性.结果 分离、纯化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erythro-syringoylglycerol 8-O-β-D-glucoside(1)、3,4,5-三甲氧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3,4,5-trimethoxyphenyl-1-O-β-D-glucoside,2)、表丁香脂素(episyringaresinol,3)、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5,5′-dimethoxylariciresinol-4′-O-β-D-glucoside,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小檗碱(berberine,6)、巴马汀(palmatine,7)、药根碱(jatrorrhizine,8).结论 化合物1~4皆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6、8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制肝癌HepG2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以抗诱变活性为导向,从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in.的干燥棘刺提取物中分得1个三萜类化合物(1)和4个甾体化合物(2~5),并初步研究了它们的抗诱变活性。  相似文献   

16.
杨国勋  王文宣  胡长玲  楼滨  熊娟  胡金锋 《中草药》2014,45(18):2597-2601
目的研究臭梧桐Clerodendrum trichotomum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并结合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与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根据化合物对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生成的抑制作用考察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从臭梧桐干燥根中分离到4个24-乙基胆甾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ethyl-7-oxocholesta-5,22(E),25-trien-3β-ol(1)、decortinone(2)、22-dehydroclerosterol(3)和clerosterol(4)。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臭梧桐的根中分离得到,并确定化合物1的24位的绝对构型为S型。体外抗炎活性筛选显示化合物1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由IL-1β诱导的结肠癌HT-29细胞中IL-8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黄秀琼  卿志星  曾建国 《中草药》2019,50(24):6162-6180
Nelumbo nucifera为常见的药食同源植物,主要含有生物碱、黄酮、糖苷、萜类、类固醇、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化学成分,具有调脂减肥、抑菌、抗炎、抗氧化、止血等药理活性。莲的不同部位包括荷叶、莲子心、荷花、莲子、莲藕、莲房、藕节、荷梗、莲须、莲子皮等,已报道385个化合物,其中生物碱类化合物86个,黄酮类化合物133个,其他类化合物166个。查阅了近40年国内外文献,对莲中已报道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深入研究莲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相关产品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金银花中抗紫外线照射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的活性成分。方法:以体外活性筛选为活性追踪体系,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和重结晶等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金银花活性部位中分离鉴定4个化合物,分别为5-O-咖啡酰基奎尼酸丁酯(1)、4-O-咖啡酰基奎尼酸(2)、绿原酸(3)和芦丁(4),其中化合物2和3具有较强的抗紫外线照射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桂凡  许学健 《中医药学刊》2003,21(6):1012-1013
目的:综述我国近十年来对香茶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的研究成果。方法:查阅我国近十年来有关文献,对香茶菜属植物中新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进行总结。结果和结论:近十年来,在香茶菜属植物中共分得23个新的化学成分,有三萜、甾醇、脂肪酸以及少量的黄酮、倍半萜、连烃甙等,但主要为二萜类化合物。研究证明该属植物的二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但对近年来发现的新化合物的活性研究还较少,应当结合药理实验对其作进一步的活性筛选及结构改造的研究。药理筛选发现许多二萜化合物具有细胞毒、抗肿瘤、抗炎活性作用。在研究中还发现该属植物除含二萜成分外,还富含三萜、甾醇、脂肪酸以及少量的黄酮、倍萜半、连烃甙等。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得23个新化合物在分离鉴定新成分的同时进行简单的活性测试,同时结合药理实验对有活性作用的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根据药理实验对某些化合物进行适当的结构改造,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有希望的抗癌新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金银花中抗紫外线照射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的活性成分。方法:以体外活性筛选为活性追踪体系,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和重结晶等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金银花活性部位中分离鉴定4个化合物,分别为5-O-咖啡酰基奎尼酸丁酯(1)、4-O-咖啡酰基奎尼酸(2)、绿原酸(3)和芦丁(4),其中化合物2和3具有较强的抗紫外线照射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