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具体病因及其治疗方法 、 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2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观察组按照Vancouver分型确定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Harris评分(78.24±5.62)分,患肢负重恢复时间为(4.61±1.28)个月,愈合时间为(12.36±2.36)个月,术后患侧肢体与对侧相比缩短(0.58±0.21)cm,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致病原因,临床治疗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现实诉求及Vancouver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获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0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10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依据Vancouver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骨折部位疼痛和肢体长度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6~69个月,平均35.1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达愈合,对位和对线良好,无假体松动以及内固定断裂或移位。髋关节Harris评分71~90分,平均79.8分,优良率达到70%。负重行走时骨折部位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3分,平均1.4分。假体周围骨折术前测量患侧肢体较对侧肢体短缩0~2.5 cm,平均(1.6±0.9)cm;术后随访时短缩0~1.8 cm,平均(0.6±0.6) cm,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可根据患者年龄、一般情况、功能要求以及骨折的Vancouver分型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73-75+7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8年2月手术治疗的2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依据Vancouver分型,B1型5例,B2型12例,C型8例,其中1例B1型患者为陈旧性,根据具体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观察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膝关节Hiss评分,并对骨折愈合情况、肢体长度进行评价。结果随访10~46个月,平均(28.5±3.0)个月。假体周围骨折术前测量患侧肢体较对侧肢体短缩1.0~3.0 cm,平均(1.80±0.60)cm;术后随访时短缩0~1.3 cm,平均(0.90±0.35)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骨性愈合时间11~18个月,平均13.4个月,未发现假体松动以及内固定断裂或移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83~96分,平均(90.2±5.2)分,优良率达85.6%。术后膝关节Hiss评分85~100分,平均(94.3±3.8)分,优良率100.0%,临床疗效良好。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术前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功能要求、骨头质量以及骨折类型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方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刁乃成  郭艾  杨波  喻飞 《北京医学》2015,37(11):1025-1027
目的 探讨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资料,分析术中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手术侧别、假体固定类型、假体形态、假体周围骨折类型等信息,分析骨折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 共随访430例,男170例,女260例,平均年龄71岁,其中有44例术中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根据Vancouver分型,A型41例,B型2例,C型1例.女性患者术中骨折发生率为15%,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右侧手术、应用生物型股骨假体者为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女性、右侧手术、应用生物型股骨假体等因素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时需仔细,尽量避免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该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200例,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假体固定类型、假体形态、假体周围骨折类型,并探讨相关骨折影响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术中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根据 Vancouver 分型,A 型骨折15例,B 型骨折4例,C 型骨折3例。女性患者术中骨折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男性,右侧手术、使用生物型股骨假体的患者为骨折高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骨折分型以及骨折的发生影响因素充分考虑,避免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黄易燊 《当代医学》2014,(14):42-43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7年10月~2013年10月5年来广东省增城市石滩镇中心卫生院三江分院接受治疗的14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Vancouver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随访时患者的股骨假体固定可靠,骨折均达到愈合,无畸形愈合,对位对线良好,无局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负重行走时骨折部位视觉模拟评分(VAS)0~4分,平均(1.8±0.12)分;患者侧髋关节Harris 评分69~91分,平均为(80.3±2.34)分,优良率达到71.43%;患者在假体周围骨折术术前、术后患侧肢长度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及骨折分型来确定手术治疗方案,对症的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1999年11月至2008年5月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9例,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经济能力,按骨折的Vancouver分型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或股骨假体翻修手术.结果 术后8例患者获得8~3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78分.结论 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手术中扩髓导致应力集中、假体力线不正、术后早期不恰当运动等因素有关,术后半年内是发生骨折的危险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应兼顾骨折、假体、骨量等多方面因素,根据骨折的不同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假体稳定、骨折愈合的目的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因、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6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按Vancouver分型,A1型3例,采用保守治疗;B1型11例,采用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环扎或钢板钢缆固定,B2型2例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混合植骨.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8~24个月,股骨假体固定可靠.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无畸形愈合,未发生断端骨质吸收、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局部感染等,骨折均愈合,患肢无疼痛、无肌萎缩,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比较困难,根据其骨折分型采用相应的固定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应用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0例采用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4~12个月(平均6.5个月),10例患者术后髋关节活动度、屈曲位均大于100°,X线示骨折均骨性愈合,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可作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按Vancouver分型,A型2例,采用保守治疗;B1型7例,应用形状记忆环抱器固定;C型3例,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1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均愈合,假体稳定,无感染、畸形愈合、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比较困难,Vancouver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案是较好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S-ROM假体联合股骨转子下横形截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评价其对于治疗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疾病的疗效. 方法 收集11例(13髋)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采用S-ROM假体联合股骨转子下横断截骨短缩法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采集双下肢长度差、髋关节活动度、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简明健康调查表及髋关节X线片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1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0月(8~78月).未发现感染、骨折、脱位等并发症.双下肢长度差术前为(25.2±7.6)mm,术后为(1.2±0.4)mm(t=10.481,P<0.01).改良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8.2±6.4)分提高到术后(82.1±8.6)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186,P<0.01).影像学示假体固定优良,无临近骨质溶解表现.所有施行臼侧植骨及股骨截骨处均骨性愈合. 结论 S-ROM假体联合股骨转子下横形截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恢复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髋关节功能、解除髋关节疼痛疗效确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裕辉  黄俊文  胡曙荣  梁惠钦 《海南医学》2004,15(12):46-46,12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对我院1998年12月-2004年1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68-89岁,平均73.6岁,均为斜形、螺旋形或粉碎性骨折,骨折线位于假体柄末端以远5cm区域内。术中均采用兰州西脉形状记忆锯齿环抱器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6年,骨折无移位,骨折愈合好,患肢功能恢复好。结论采用形状记忆锯齿环抱器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具有操作方便,固定牢固,肢体功能恢复好的优点,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良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并发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按Vancouver分型,A型3例,采用保守治疗;B1型7例,应用形状记忆环抱器固定;C型2例,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8个月(6~52个月)。骨折均愈合,假体稳定,无感染、畸形愈合、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疗效优良率83.3%。结论:根据Vancouver分型标准选择不同的方案治疗髋关节置换并发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疗效满意,Vancouver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案对临床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现象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78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现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9例。采用形状记忆合金环形器内固定技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治疗时间、患肢负重能力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前后Harris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现象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结果,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9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男3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76岁(70~89 岁).采用Vancouver分型,A型3例,B1型1例,B2型2例,C型3例.非手术治疗3例,手术治疗6例.手术治疗病例中长柄假体翻修 自体植骨 捆绑带固定2例.其中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1例,骨水泥型假体1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4例.结果:平均随访25.6个月(8~45 个月).8例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4~8 个月);1例(C型)骨折未愈合,为手术治疗患者,并出现螺钉断裂,再次手术行内固定治疗.7例假体稳定,1例出现连续的影像学透亮线,1例假体松动.假体稳定的患者功能好于假体松动者.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用Vancouver分类方法分类简单,适用.假体稳定的A型骨折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对于B1型和C型骨折,如无手术禁忌,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假体松动的骨折患者(如B2型),使用长柄远端固定非骨水泥型假体联合植骨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可借鉴的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7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及假体固定方式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OR值)分别为2.993、2.712和3.363。结论高龄女性患者是发生股骨周围假体骨折的高危人群,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是引发该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临床治疗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减少人工髋关节术后股骨周围假体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Vancouver分型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80例患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Vancouver分型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4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21例,有效13例,治疗有效为85.0%;对照组40例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62.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对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采用Vancouver分型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万仑  刘仲前  吕波 《四川医学》2009,30(8):1259-1260
目的回顾性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发生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及相应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人工髋置换术中、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13例患者。按Van.couver分型A1型4例采用钢丝环扎固定;B1型4例采用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环扎或钢板钢缆固定加异体皮质骨板、自体髂骨混合植骨;132型3例采用长柄假体翻修、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环扎或钢板钢缆固定加异体皮质骨板、自体髂骨混合植骨;B3型2例骨折采用长柄假体翻修加异体皮质骨板、自体髂骨混合植骨、钢丝固定术,同时做髓腔内松质骨粒植骨,提高假体柄固定的强度及股骨侧皮质骨骨量。结果术后随访6—14个月,股骨假体固定可靠。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未发生断端骨质吸收、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局部感染等。骨折断端及结构植骨处均骨性愈合。患者术后卧床时间1—4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随访Harri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升高,患肢无疼痛、肌萎缩,功能恢复正常。结论Vancouver分型综合包含了骨折的位置、骨折的稳定性、假体的松动情况、股骨近端的骨量。因此对临床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根据其骨折分型采用相应的固定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B2和B3型骨折患者,应注意骨折周围、髓腔内外充分植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记忆合金环抱器和锁定加压接骨板及缆绳环扎固定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B1型(Vancouver分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5月-2010年6月我院治疗的1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5例采用记忆合金环抱器,7例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及缆绳环扎,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及费用等相关数据。结果: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7.5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接骨板+缆绳组虽然费用高于环抱器,但可实现较早骨折愈合。结论:Vancouver分型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重点是坚强固定髓腔内含有假体的股骨近端,两种方法随访期内均无骨不连、再骨折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短期随访结果显示,对于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随着经济发展及治疗观念的改变,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缆绳固定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继发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进行不同手术方法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为临床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继发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提供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2004。年2月~2008年12月间在哈尔滨市第五医院就治的符合研究需要的4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继发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结构植骨捆绑带固定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髋关节开始活动的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8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总体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锁定内固定术可以减少病人的术中出血量、早期促进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愈合、使病人早期进行髋关节活动;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8周的Harris评分及总体疗效要优于结构植骨捆绑带固定。结论:应用锁定内固定术治疗,是一种操作相对简单、行之有效的治疗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